資源簡介 三國至隋唐五代的文化教案課程標準: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體會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了解中外交流的歷史意義。學習目標:1.運用唯物史觀的觀點和方法,理解主流思想、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等與社會環境的關系。2.感受三國至隋唐五代時期的文化多元與繁榮發展,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樹立文化自信。3.通過史料研讀,認識經濟的發展與繁榮為文藝成就達到高峰提供了物質基礎。學習重難點:重點:三國至隋唐時期的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難點:儒學的新發展、佛教的發展學習過程:第一環節導入《虎溪三笑圖》僧:慧遠、儒:陶淵明、道:陸修靜相傳晉僧慧遠居東林寺時,送客不過溪。一日儒士陶潛(陶淵明)、道士陸修靜來訪,與語甚契,相送時不覺過溪,虎輒號鳴,三人大笑而別。后人于此建三笑亭。信息:三教并存,多元一體第二環節新課講授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一)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過程魏晉南北朝時期:蕭梁時,陶弘景將儒學中“中庸”、“至忠”、“至孝”等觀念和佛教中“生死輪回”、“地獄”、“頓悟”等學說,略加變化,充實到道教理論中去,強調遵行禮教為修道成仙的重要途徑,從而形成了他的“三教并重”、“三教合一”的新道教理論,豐富了道教教義,建立起道教的神仙體系。——朱紹侯張海鵬《中國古代史》①道教受到儒學的影響,主張“貴儒”和“尊道”。②佛教在中國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漸趨本土化。③儒學,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思考:為什么儒學獨尊的地位會受到挑戰?材料:道教所關心的,是社稷榮衰、戰爭勝負、命運窮達、人生貧富、壽命長短、前途吉兇、祛病消災等社會現實問題。佛教與人們欲求脫離苦海的愿望產生共鳴,僧人們還吸取道家的道術,關心人們的現世利益……——據卜憲群總撰稿《中國通史·秦漢魏晉南北朝》整理道教是關于生命的宗教,希望人活著就能過上神仙般的日子。佛教是心靈的宗教,關注靈魂的安頓和寄托。對佛教的崇拜,延伸出了獨有的美的理想和審美形式。佛、道思想沖擊儒學核心價值觀從孔子開始,儒學奉行的是“不能事人焉能事鬼”,要求“敬鬼神而遠之”,這是一種強迫人們面對現實、解決問題的社會規范。這種強烈的理性主義確實塑造了中華民族的獨特氣質,但是長時間的社會動蕩和征戰殺伐,讓人們對現實失望。在無力改變之下,開始尋求個人解脫的精神支柱。董仲舒的漢代儒學的君權神授的主張不適應弒君篡權、政權更替的時代;大一統的主張不適應國家分裂、戰亂不斷的時代;三綱五常的主張不適應社會動蕩、道德淪喪的時代。總之儒學無法適應動蕩的社會形勢的需要。【歷史縱橫】魏晉時期思想領域的變化:玄學興起魏晉玄學:中國魏晉時期出現的一種崇尚老莊的思潮。(1)背景:魏晉之際,統治階級內部斗爭激烈,許多士人希望逃避現實政治斗爭,崇尚老莊。(2)內容:思想上:用老莊的思想解釋儒家經典,主張虛無的“道”,宣揚“無”是產生萬物的根本;政治上:主張“無為”;生活作風上:要任其“自然”;社會風氣上:崇尚“清談”。(3)影響:形成了寄情山林、縱酒清談、蔑視禮教,不拘法禮的“任誕”(任性、放縱、叛逆)社會風氣。拓展魏晉時人注重《老子》、《莊子》和《周易》,稱之為"三玄"。而《老子》、《莊子》則被視為"玄宗"“。竹林七賢”是指魏末晉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七人是當時玄學的代表人物。母終,正與人圍棋,對者求止,籍留與決賭。既而飲酒二斗,舉聲一號,吐血數升。——《晉書·阮籍傳》設問:阮籍是不是孝子?(淝水之戰捷報傳來)了無喜色,棋如故。客問之,徐答云:“小兒輩遂已破賊。”既罷,還內,過戶限,心喜甚,不覺屐齒之折。——《晉書·謝安傳》設問:真的“無為”嗎?解析:行為看上去很放浪形骸,但骨子里還是在乎清譽名節。下棋、飲酒只是一種掩飾。他們的狂放不羈只是穿的一層保護色。心理有病,歸根到底是社會有病。就像諸葛亮躬耕南陽,以待明主來三顧茅廬。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追求逍遙灑脫的避世心,儒道互補。隋唐:(1)隋朝儒學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歸儒”又稱“三教合一”(2)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即遵道、禮佛、崇儒。(道教最受尊崇)(3)武則天時,佛教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禪宗對后世影響最大懸空寺,位于山西大同,始建于北魏太和15年(公元491年),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二)滅佛運動探究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思考,魏晉至唐滅佛的原因、表現及影響?“天下多虞,王役尤甚,于是所在編民,相與入道,假慕沙門,實避調役,狠濫之極。”——《魏書·釋老志》“家家棄其親愛,人人絕其嗣續,致使兵挫于行間,丈空與官府,粟馨于惰游,貨殫于土木。”——《梁書·范縝》1.原因:佛教盛行,廣修寺廟,勞動力不事生產,嚴重影響到政府的財政收入佛教思想有悖于儒家倫理綱常,造成人口減少,兵源枯竭2.表現:①官方滅佛:“三武一宗”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②民間反佛:代表人物是范縝。他針對佛教宣揚的形神分離、形亡而神不滅的觀點,提出人的精神和肉體是統一的,對佛教進行抨擊。3.影響:佛教文化遭受損失,但佛教的發展并未從根本上受到遏制。(三)儒學復興背景:佛道發展,儒學正統地位受到挑戰。思想:韓愈用儒家的天命論和封建綱常來反對佛教的觀點。宣稱儒家的仁義是最高的道,提出了儒家的“道統”(儒家傳道的脈絡和系統)思想。(3)影響:鞏固了儒學主流思想的正統地位;成為北宋儒學復興和理學創立的先聲。歸納小結時間儒學道教佛教漢朝漢武帝時確立正統地位,呈繁盛之勢東漢末興起?,出現大量道教組織,如太平道等兩漢傳入中國?,漢明帝派使臣去西域求佛法,修建白馬寺。魏晉南北朝受到佛、道的沖擊,但仍為主流;吸收佛、道精神,有新發展?在民間廣為傳播,主張“貴儒”和“尊道”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漸趨本土化;范縝反佛、北魏北周統治者幾度滅佛;隋朝提出儒、佛、道“三教合一”,以儒為主唐朝“三教并行”;韓愈提出復興儒學?奉老子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武則天時有很大發展,禪宗影響最大。?【合作探究】探究一: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材料一:生長在中國本土文化氛圍中的諸多高僧多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漸染而兼通儒佛,禪師們甚至多不使用佛經中的專有名詞,而改用中國文化中固有的詞匯,甚至用《周易》的卦象來解說禪理,如華嚴五祖宗密在《禪源諸詮集都序》中便以陰陽圖示的符號來表示華嚴義理。建于唐高宗、武則天時代的洛陽龍門大盧舍那佛甚至去掉了佛的一貫莊嚴,而代之以俯視人間的微笑,使人有親切感。唐朝的宗教把虛幻的世界拉到人間,因而,唐代的雕塑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實際是展示現實生活的歡樂與美好。——據《中國大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整理結合材料一與所學知識,概括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時期佛教在中國呈現的發展趨勢。趨勢:漸趨本土化、世俗化。材料二:魏晉南北朝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時代,下層社會的庶民百姓不僅承受著各種戰亂的痛苦,而且受著瘟疫、水旱等各種自然災害的威脅。面對種種不幸,百姓不僅無能為力,而且求助無門。……道教所關心的,是社稷榮衰、戰爭勝負、命運窮達、人生貧富、壽命長短、前途吉兇、祛病消災等社會現實問題。佛教宣揚“生死輪回”、“因果報應”的思想,與人們欲求脫離苦海的愿望產生共鳴,僧人們還吸取道家的道術,關心人們的現世利益,以及與儒家相融合,有利于維持社會秩序。當時的統治階級也大力支持佛教發展。從南朝來看,梁武帝信佛,在他的推動下,佛法在南朝盛極一時。——據《中國通史·秦漢魏晉南北朝》整理根據材料二,歸納魏晉南北朝時道教、佛教興盛的原因。(1)社會動蕩,政權更迭頻繁,兵戈不息,人民飽受戰亂和壓迫之苦,紛紛尋求精神上的慰藉。(2)佛教、道教與儒家相融合,關心現世利益的解決,也有利于維持社會秩序。(3)統治者的提倡支持,利用宗教麻痹人民,維護統治。材料三:北魏孝文帝年間,全國有寺院6478座,僧尼77258人。——據《魏書·釋老志》整理材料四:韓愈痛感于儒學的衰弱,著《原道》一文,一方面竭力排佛,另一方面又在自己的學說中糅進了不少佛學的成果,其“道統說”即是受到佛教定祖立統的啟發而提出的,從而率先提倡復興儒學。除韓愈以外,李翱、柳宗元等人也在致力尋求調和儒、釋二家的途徑,逐一汲取佛教哲學的思辨成果來改造儒家學說。——卜憲群總撰稿《中國通史·隋唐五代兩宋》結合材料三、四及所學知識,分析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道教、佛教盛行的影響。影響:①統治者大修佛寺,耗費大量錢財,侵占田宅,占用大量勞動力,嚴重影響社會經濟發展和政府財政收入;②挑戰了儒學的正統地位,刺激儒學復興運動興起;③引發滅佛運動;④促進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思想文化的發展。歸納總結:魏晉至隋唐時期思想特點:①思想活躍,出現多元特征;②三教合一的歷史趨勢;③儒家思想始終在中國封建社會占據主導地位。文學藝術(一)文學朝代成??就????????魏晉、南北朝出現曹操父子為代表的“建安文學”、東晉陶淵明的田園詩、駢文、南北朝民歌等?唐朝?唐詩創作進入黃金時期,“詩仙”李白、“詩圣”杜甫?建安文學,實即曹氏勢力統治下的文學,而創作主要是在建安年間。代表作家主要是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劉楨)和蔡琰等。建安作家用自己的筆直抒胸襟,抒發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掀起了我國詩歌史上文人創作的第一個高潮。由于其時正是漢獻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稱為建安文學,也稱建安風骨。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曹操《觀滄海》陶淵明的田園詩《歸田園居》其三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飲酒·其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類詩充分表現了詩人守志不阿的高尚節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勞動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現了詩人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在精神世界里,構建自己的“桃花源”,魏晉名士的風流、張狂、不羈,說到底不過是有志難酬的發泄,不過是國破家亡而束手無策的放縱。【拓新知】(大視野)唐朝:中國文學發展的又一個高峰,詩歌創作進入黃金時代唐詩的發展經歷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4個階段①初唐詩歌。初唐詩歌仍處于隋朝時期余光返照中。直到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詩歌的內容和形式才有所開拓。②盛唐詩歌。玄宗開元、天寶間,詩歌全面繁榮,名家大量出現。邊塞詩和田園山水詩在盛唐詩中比重很大。李白(詩仙)、杜甫(詩圣)盛唐詩歌最高成就的標志。③中唐詩歌。中唐之初,國家衰落,詩壇不景氣。白居易等倡導新樂府運動,寫下大量廣泛反映現實、批評時政的政治諷喻詩。④晚唐詩歌。杰出詩人李商隱、杜牧詩歌藝術上有獨特的貢獻。詩歌創作進入黃金時代的原因?①國家統一、國力強盛;②南北中外文化交流頻繁;③開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④科舉考試中以詩賦為主。(二)藝術藝術名家名作特點書法東晉“書圣王羲之《蘭亭序》東漢書法成為一門藝術,魏晉時期各書體已完備唐朝顏真卿、柳公權隋唐融合南朝秀美和北朝雄健繪畫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洛神賦圖》以形寫神唐朝吳道子“畫圣”風格題材多樣,山水花鳥成為繪畫主題。雕塑佛教石窟(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佛教流傳的產物拓展魏晉南北朝隋唐楷書成熟鐘繇(“楷書鼻祖”)王羲之《樂毅論》鼎盛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顏真卿《多寶塔碑》柳公權《玄秘塔碑》“顏筋柳骨”草書始于漢初,東晉成熟王羲之《初月帖》《上虞帖》王獻之《中秋貼》張旭《古詩四帖》《肚痛貼》懷素《自敘帖》《苦筍貼》“顛張醉素”行書始于東漢,西晉成熟王羲之《蘭亭集序》顏真卿《祭侄文稿》科技領域時期人物主要成就數學南朝祖沖之世界上首次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第七位農學北朝賈思勰《齊民要術》是中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農書地理學西晉裴秀《禹貢地域圖》,并提出繪制地圖的方法建筑學隋朝李春趙州橋,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印刷術唐朝已有雕版印刷術,世界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醫藥學唐高宗時期《唐本草》,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唐朝孫思邈《千金方》全面總結歷代和當時的醫藥學成果天文學唐朝僧一行測量出地球子午線長度【課堂探究】根據所學知識,想一想古代中國科技的特點及發達的原因是什么?①在科技內容上:重實用,應用性強,對事物發展規律的探索不夠。②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傳統的典籍整理與經驗總結,輕視規律的探究,缺少實驗。③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務于封建農業經濟的發展,并沒有進一步轉化為生產力。④在分布上:主要集中在與農業有關的農學、天文歷法及醫藥學等方面。⑤從成就上看:全面繁榮,多種科技成就領先世界。原因:文化傳承:前代科技成就為后代科技發展奠定了基礎,為科技成果的繼承創造了條件。政治因素:中央集權制度為科技的發展提供了政治保障。經濟因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農耕經濟的高度繁榮,為科技進步奠定了經濟基礎。交流融合:民族融合與外來文化的傳播促進技術之間的交流為科技繁榮提供社會基礎;人為因素:科學家的探索精神。四、中外文化的交流1、思想文化交流:佛教文化的交流方式中印交流中日交流特點、影響外國高僧來華從東漢后期到北朝,陸續有中亞、印度高僧來華日本高僧空海來長安求法特點:兼收并蓄影響:(1)對中國:對中國產生深遠影響;(2)對世界: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對周邊國家的佛教發展有重要貢獻中國高僧出國東晉法顯、唐朝玄奘前往天竺求法唐朝鑒真東渡日本傳法2、其他方面的文化交流:①唐首都長安成為國際大都市;②日本、新羅向唐朝派遣大量的使節和留學生。③經海路來華的西亞商人在港口城市定居祝:隋唐時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點總結中外交流雙向性;對外影響輻射性;周邊各國帶動性。形成大唐文化圈。真題再現玄奘(602-664),為尋求準確的佛經文本,西行“求法”,歷經艱辛,十余年中,行程數萬里,游歷百余國,回國后,他譯出佛經1300多卷,精煉而準確。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記》一書,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鑒真(688--763),深明佛學,50余歲時,受日本邀請,發愿東渡。他排除千難萬險,歷時12年,經6次努力,最終到達日本。鑒真東渡,對日本的佛學、建筑、雕塑、醫藥、藝術乃至日常生活,都產生了很大影響。——據袁行霈等主編《中華文明史》等解讀材料,提煉出一個觀點,并結合中國古代史的其他相關史實,加以論述。(要求:寫出觀點,觀點合理,明確,史論結合。)觀點:中國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貢獻論述:中國古代的火藥、指南針、造紙[3]術和印刷術四大發明經絲綢之路傳到歐洲。這一傳播促進了歐洲的社會發展,火藥的傳入推動了歐洲火藥武器的發展;指南針促進了地理大發現;造紙術和印刷術促進了歐洲文化的發展,為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條件。小結:一、思想活躍,呈現多元特征二、文學藝術,達到新的高峰三、科學技術,走在世界前列四、中外交流,進入輝煌時期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