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6課兩次鴉片戰爭教學設計【課標要求】認識列強侵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概述晚清時期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理解其性質和意義;認識社會各階級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教材分析】本課所依據的教材是統編版高中歷史教科書——《中外史綱要》(上)中第五單元《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中的第一課。本節課上承第四單元清朝前期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君主專制不斷走向頂峰。下啟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會,中國被迫卷入世界潮流,開始融入工業文明。自此,課本分為兩條主線:一是中華民族危機的逐步加深;二是各階層的救亡圖存運動。期間既表現有歷史的寬度:中國與世界聯系;也有歷史的深度:中國從封建社會開始進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會。【教學思路設計】依據新課標的的理念,我對教材的內容結構進行適當重組和拓展,把鴉片戰爭放到歷史的縱深,那么從1793年馬嘎爾尼使團訪華就已經孕育著中英兩大文明的沖突,其大歷史的背景是兩大變局:英國經歷工業革命,新興的工業文明走向成熟,而同期的中國經歷康乾盛世,成熟農業文明由盛轉衰。本節課與以往教材相比增加了戰爭的背景和影響,尤其是加大了戰爭前中英雙方的對比,弱化了戰爭的過程。教材的內容組織應該說條理清晰、結構完整,但也中規中矩。針對此,依據課程立意的原則,對教材的內容結構進行適當重組和拓展。本節課的立意為“沖突”,包括鴉片戰爭前的沖突—戰爭前雙方的對比;戰后的沖擊——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影響,中國被迫卷入到世界資本主義市場。【學情分析】本次教學對象為高一年級學生,歷史知識水平不一,對于鴉片戰爭的相關史實了解的不是很清楚,在材料分析和歸納概括上仍有很多不足之處,所以本次教學在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歷史基礎知識之外,初步培養學生分析材料和歸納概括的能力,滲透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教學重難點】重點:識記兩次鴉片戰爭爆發的背景、原因、經過、結果。結合史料,討論兩次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影響(民族危機與民族覺醒)。認識以林則徐為代表的士大夫階層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局限性。難點:從文明史觀的角度認識中英鴉片戰爭爆發的必然性;從全球史觀出發,多層次看待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導入:中英兩國遠隔重洋,19世紀中期從英國航行到東方中國必須繞非洲好望角,主要交通工具還是帆船,至少要四個月。相距如此遙遠的兩個國家,為什么在19世紀中期爆發戰爭呢?一、重溫歷史:鴉片戰爭的背景——從兩封國書、兩份禮單看兩種文明的相遇與交鋒朝貢體系和條約體系的碰撞朝貢體系:天朝上國——中國人的世界觀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是東亞地區漢文化圈的中心,這影響到中國人的世界觀。清王朝的對外關系由此分成天朝、藩屬和化外三個部分。設立郡縣,派駐流官,交納賦稅的即是天朝,有穩定的朝貢關系的是藩屬,在此之外的即是化外。化外即是蠻夷,所以英、法、美三國在清朝的官方文書中均被稱爲英夷、法夷、美夷。這即是天朝體制,貿易在其中不占重要位置。條約體系:1648年結束了三十年戰爭的歐洲多個國家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從而形成了具有現代意義的國際關系體系。根據這一條約,獨立的國家對內享有至高無上的統治權,對外享有完全獨立的自主權。這是世界上第一次以條約的形式確定了維護領土完整、國家獨立和主權平等的國際法原則。根據這一條約,歐洲確立了國與國之間的新秩序,開始確立常駐外交代表機構的制度,各國普遍選任外交使節,進行外事活動。此后,歐洲在全球性擴張的同時把主權國家的概念帶到全世界,逐步形成了以后幾百年的國際基本秩序。華夷之辨,或稱“夷夏之辨”,“夷夏之防”,以文明禮義為標準區辨華夏與蠻夷,以華夏文化為中心看待周圍世界,以為中國處于世界的中心,文物制度、禮儀典章無與倫比,周圍諸族則是偏處化外,須對“天朝上國”輸誠向化的蠻夷清朝受傳統的政治觀念影響,以天朝上國自居,視海外諸國為蠻夷。中外之間是宗主與藩屬關系,對外國派遣使節來華訂約通商等要求,視為朝貢和恩乞……中國是一個農業社會,經濟向來自給自足,不假外求。因此,清廷采取閉關鎖國的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蒙在鼓里的馬戛爾尼,直到商討覲見禮儀才知道誤會不小。你來進貢,見皇帝當然要行三跪九叩大禮。可馬戛爾尼說自己不是貢使,而是英國使節,只能行單膝下跪的英式禮節。大清官員說了,就算你是外國使節,你也得下跪,最后雙方不歡而散。1、馬戛爾尼:特使還是貢使?---小禮儀折射出的大外交公元1792年9月25日,馬戛爾尼子爵帶著他的船隊,從英國樸茨茅斯港起航,700多人帶著600箱禮品,還有大英帝國的信心及其優越感,以補賀清朝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歷80大壽為名,遠涉重洋,于次年8月抵達北京。但后來因為禮儀之爭不歡而散。使團的規模與禮品之豐厚表明了英王的重視程度。在英皇喬治三世給他的授權書里,不僅有自主做出讓步決定的權力,而且還有必要時同意禁止東印度公司把鴉片輸往中國的英王允諾,以符合中國的鴉片禁令。英國政府給馬戛爾尼的訓令要他竭力遷就中國的禮俗,惟必須表示中英的平等。英國特使謀求中國開放內地市場。小禮儀背后的歷史玄機?:回溯1793年馬戛爾尼使華,以中英碰撞的縮影來透視雙方碰撞的基本格局。三跪九拜還是單膝下跪?從兩種禮節反映中英兩國政治有何不同?清朝和馬戛爾尼在覲見禮節問題上誰更有理?為什么?禮儀之爭實質反映雙方關系定位和錯位:朝貢體系(內斂型)對條約體系(輸出型)的沖突。乾隆:不在意“夷禮”貴賤,只要他們禮數到位;馬嘎爾尼:中英是平等外交關系,只能單膝跪地!禮儀之爭實質:反映雙方關系的定位和錯位:雙方都認為自己是世界文明的中心設計意圖:1816年,英國再次派出使節前往中國,他們肩負著與馬嘎爾尼完全相同的使命。新任大使是威廉·皮特·阿美士德勛爵,選用了當時頗有聲望的小斯當東當副手……他也遇到了與馬嘎爾尼同樣的難題,小斯當東建議“哪怕會導致使命的失敗,也完全不應該同意叩頭。”結果使團被趕出北京,嘉慶皇帝還下令將小斯當東驅逐回國。依據新課標的的理念,我對教材的內容結構進行適當重組和拓展,把鴉片戰爭放到歷史的縱深,開發了傳統教學中忽略的馬戛爾尼使華,選取了具有沖突性的歷史細節建構情境,輕松引入朝貢體系和條約體系、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的等交由難度的分析概念范疇,將時空從19世紀中期前移到18世紀末。選擇具有沖突性的歷史細節,設置引導性的問題,禮儀之爭實質反映雙方關系的定位和錯位:朝貢體系(內斂型)對條約體系(輸出型)的沖突。2、兩份禮單:禮品還是貢品?英國的禮品共19宗、590余件。科學儀器有天體運行儀、地球儀、赫歇耳望遠鏡、帕克透鏡、氣壓計等;工業設備有蒸汽機、棉紡機、梳理機和織布機等;軍事裝備就多了,榴彈炮、迫擊炮、卡賓槍、步槍、連發手槍等先進武器應有盡有。馬戛爾尼一行到了天津大沽港,禮品被搬上運河里的小船。不料,所有的船上都插了一個長幡,上書大字:“英吉利貢使。”禮物的清單上,“禮品”也被改成了“貢品”。英國禮單:天體運行儀和望遠鏡;座鐘一架;天體儀;地球儀;奇巧椅子一對(能隨意轉動);毛瑟槍、連珠槍;銅炮、榴彈炮數門;軍艦模型;櫥窗玻璃、伯明翰五金制品等。中國禮單:琺瑯、珍寶、玉器、漆器、花緞、畫冊、鼻煙壺、扇、簽、普洱茶48團,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均摘自《1793年乾隆英使覲見記》【特別提醒】從這個禮單對比圖我們分析一下中英禮單各有什么特點?英國禮單:代表先進的科技和生產力,多為鋼鐵等重金屬制作而成,武器發達,軍事先進。中國禮單:多為精美的手工藝品,多為礦石、布匹、植物等非金屬制作而成,科技產品無,注重經驗總結,無突破。3、兩封國書:通商還是朝貢?英國的要求:開放一個貿易口岸;在北京為商人設一倉庫,并設使館;在舟山附近某島嶼建倉庫;在廣州附近批準一塊地供居住,并讓商人出入廣東;希望減稅;公開稅率,不要亂收費。“咨爾國王,遠在重洋,傾心向化。朕披閱表文,詞意盹懇,具見爾國王恭順之誠,深為嘉許。爾國王表內懇請派一爾國之人住居天朝,照管爾國買賣。此則與天朝體制不合,斷不可行。其實天朝德威無被,四海賓服,萬國來朝,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瓷器、絲綢為西洋各國及爾國必需之物,以加恩體恤,在澳門開設洋行,俾得日用有資,并沾余潤。”—1793年乾隆致英王喬治三世書英國為何執著于中國------世界工廠與亞洲第一大市場的糾葛1.無言的差距:西方殖民侵略和由此帶來的文明碰撞是工業資本主義浪潮席卷全球的必然結果。反思鴉片戰爭:歷史的質疑與追溯質疑一:閉關鎖國,怎么有大量貿易——廣州貿易體系十三行:是朝廷授權“十三家”稱為行的商號,作為唯一的對外貿易代理人。開辦這些行的主人,即所謂的“行商”,向朝廷捐呈大筆錢財,以保證他們的壟斷性特權;英國東印度公司:是一私營組織并集中控制了大量資本,同時通過皇家頒布的特許狀在海外擁有廣泛的政府權力,壟斷了本國同某些地區的生意。……實際上扮演著亦官亦商的角色。質疑二:巨大利益,戰爭能否避免?三次訪華使團——朝貢體系從明代初期起……確立了一套等級制的“國際關系”體系,中國在其中占據了領袖的地位,而周邊國家則接受小伙伴的地位。……基本原則是國家的不平等而非如近代西方那樣的國家平等……清廷堅持封貢體系也適用于其他所有想與中國建立關系的國家。1834年英國私商策動政府取消了東印度公司的貿易壟斷權,官方關系替代了民間關系。清朝政府不理解這種變化,也就對新形勢毫無準備。雙方各做了一件自己看來正當,但對方不理解的事情。鴉片戰爭前中英正當貿易情況表年度英國輸華總值中國輸英總值中英貿易中國出入超情況1765—176911929152190619出超9977041795—179953730155719972出超3469571830—183373350239950286出超2615263質疑三:中國真的落后嗎?究竟落后在哪里?在1720—1820年間,中國國內GDP在世界總值中遠高于整個歐洲地區。……在世界范圍內仍大體保持領先地位。直到清英鴉片戰爭爆發之前二十年,即清嘉慶帝死而道光帝立的1820年,中國的總產出(GDP)仍占世界總份額的32.9%,領先西歐核心十二國(英、法、德、意、奧、比、荷、瑞士、瑞典、挪威、丹麥、芬蘭)的產出總和12%,更遙遙領先于美國(1.8%)日本(3.0%)。中國在清朝中葉仍屬全球首富,卻在世界競爭格局中,迅速淪為‘東亞病夫’,成為歐美乃至后起的日本競相瓜分的魚肉。著名經濟學家麥迪森估計1820年中國的GDP比重占世界的32.9%,貝洛赫則認為1840年中國的GDP比重為36.6%。兩人都認為當時的中國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當時英國的生鐵、煤炭產量占世界的二分之一,工業生產力相當于全世界的40%。經濟總量(包括前文中我們說的GDP)是不具備太多意義的,億萬農民的生產總量足以讓五百萬工人的生產總量相形見絀,但是農民生產出來的物質均被“自產自銷”了,所以,根本無法剩余財富或軍事力量。茶葉VS鴉片:---小植物引發的大歷史??18世紀20年代后,茶葉風靡世界。中國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茶葉生產國,在茶葉貿易中占據絕對優勢地位。作為殖民帝國的英國,產品在中國嚴重滯銷。同時,英國每年至少從中國進口價值500萬兩白銀的茶葉,最多時可達1000萬兩,所有貨款均用白銀結算。英國并不是白銀產國,巨大的貿易逆差,無疑會動搖英國的貨幣體系。因此,英國政府迫切要求改變這種貿易狀況。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英國開始向中國走私毒品鴉片,獲取暴利。雍正時期一年鴉片流入200箱左右,到了乾隆時期增加到每年1000箱,嘉慶時增加到每年4000箱。等到道光發現問題嚴重的時候,已經增加到每年13000箱。13000箱鴉片折合成白銀就是3000萬銀元(250銀元一箱)。2.正義的回擊:虎門銷煙這是一種美麗的花兒,它鮮麗奪目,嬌艷欲滴,它的果實成熟飽滿。可是它卻被殖民者用來作為一種武器,將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古老國家拖入了痛苦的深淵。1838年底,道光帝派力主禁煙的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查禁鴉片。林則徐派人明察暗訪,緝拿煙販,收繳鴉片,于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繳的鴉片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史稱“虎門銷煙”。同學們如何看待這場禁煙運動呢?從1839年6月3日開始,林則徐在虎門集中銷毀收繳英商的鴉片19176箱,(相當于外國商人向中國整整一年鴉片走私量)總重量達2376254斤,總價值達1115萬兩白銀(道光皇帝即位之初,國庫里的存銀也不超過2千萬兩)。這個數字是相當驚人的,極為振奮人心。虎門銷煙展示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決心,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和利益。它也成為打擊毒品的重要歷史事件,所以結束那天6月26日被定為“國際禁毒日”。??????鴉片輸入給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①英國的鴉片走私改變了中英正當貿易中中國出超的地位,致使中國嚴重入超。白銀大量外流造成銀貴錢賤(清代采取銀、錢并用的貨幣制度。百姓出賣勞動產品得到的是銅錢,按市場比價折合成白銀向國家納稅。清中期以前,銀錢比價基本平穩,一兩白銀折換銅錢一千文左右。鴉片戰爭前后,銀錢比價從1000文持續攀升至一千六七百文),加重了人民的經濟負擔。②白銀大量外流,造成社會購買力下降,國內工商業蕭條,清政府收入減少,加劇財政危機。③煙毒泛濫,嚴重危害國人的身心健康,清朝政治更加腐敗,軍隊戰斗力進一步削弱。銀荒兵弱嚴重危害了清朝統治。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而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標志著近代中國人民反侵略斗爭的偉大起點。林則徐的禁煙運動,沉重地打擊了英國的鴉片走私活動。反戰派議員提出:清(中)國政府有權拒絕鴉片貿易。為什么我們還要踐踏中國的正當權利?主戰派議員則認為:國家利益優先,必須開戰。最終英國下院經過激烈的辯論,經過三天激烈的辯論后,在維多利亞女王影響下,最終以271票對262票通過軍事行動,英政府始終未正式宣戰,認為軍事行動只是一種報復,而非戰爭。正義不敵利益,正義的行為成為為利益發動戰爭的借口。因此馬克思在評論鴉片戰爭時說:“在這場決斗中,陳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義,而最現代的社會的代表卻是為了獲得賤買貴賣的特權—這真是任何詩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種奇異的對聯式悲歌。”英國出兵的深層原因是為了擁有與巨大的中國市場自由貿易的機會,從而能夠直接進入中國市場。并且希望清朝政府能夠承認英國是平等國家。而中國因傳統的天下秩序、朝貢制度等非平等外交,以天朝自居的傲慢態度,使英國無法容忍。過渡:這場戰爭既是侵略與反侵略的斗爭,也是兩種不同文明的對抗。(回到導入,看17世紀40年代到19世紀40年代中英兩國的經歷,歸納兩種文明的屬性。封建、農業文明與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對抗)二、親歷歷史:鴉片戰爭的過程——兩大帝國的博弈(一)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6-1842.8)1.第一階段(1840.6-1841.5):攻廣州、陷定海、逼南京1840年6月,英艦隊侵入廣東海面,戰爭爆發,一度攻占浙江定海縣城(占領的第一個城市;總兵陣亡,知縣自殺);1840年8月,英艦隊北上天津大沽口,英軍提出割地、賠款、通商要求,道光帝將林則徐撤職查辦。英軍返航。2.第二階段(1841.6--1842.8):占香港、進吳淞、至南京1841年1—6月,英軍攻占香港島;1841年8月—1842年8月,英軍從廣東海面北上南京。以中國失敗告終。1840年10月至1841年1月:道光帝派琦善南下議和。1841年1月26日至1842年8月:1月26日英軍占領香港島,27日道光帝對英國宣戰。此后英軍占領廈門、定海、寧波、上海、鎮江等城市(鎮江戰役,系最后一戰、最慘烈一戰,守城的八旗官兵全部殉國);道光帝聽說鎮江戰況后,說:“朕之滿洲官兵,深堪憫惻。”恩格斯指出:“駐防旗兵雖然不通兵法,可是決不缺乏勇敢和銳氣。這些駐防旗兵總共只有1500人,但殊死奮戰,直到最后一人……”1842年8月:英軍艦隊駛抵南京下關江面,清廷決定求和。鎮江是鴉片戰爭中英軍攻擊諸要點設防最薄弱的,而鎮江之戰卻是鴉片戰爭諸戰中抵抗最為激烈的。相當于清軍設防最堅強的虎門、廈門、定海、鎮海、吳淞諸戰役英軍傷亡的總和.英國人在克服了這些困難,逼近鎮江城的時候,才充分認識到:駐防旗兵雖然不通兵法,可是絕不缺乏勇敢和銳氣。如果這些侵略者到處都遇到同樣的抵抗,他們絕對到不了南京。事實上,鴉片戰爭的發動是英國強勢的先進的工業文明全球殖民擴張中的一環,鴉片戰爭的戰敗是中國落后守成的農業文明受到激烈碰撞后難以維護正義和獨立的一種必然結果。鴉片戰爭中,中國擁有八十萬軍隊,占盡天時地利人和。中國也不乏一些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如關天培血染虎門炮臺,陳化成以六十七歲高齡戰死疆場,定海三位總兵以死報國,鎮江保衛戰1500名左右八旗官兵全部陣亡。但是,中國還是失敗了!這是為什么?在鴉片戰爭中,有不少愛國官兵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進行了英勇頑強的反侵略斗爭,一些人民群眾也自發地進行抗英斗爭。擁有110萬軍隊的清政府在2年多的戰爭中,為了應付戰爭,也動員了十幾個省的軍隊,耗費了7000萬兩白銀的軍費,而英國侵略者只有48艘艦船(后增至百艘),僅4000人(后增至15000人)組成的一支東方遠征軍,又遠離本土作戰。3.《南京條約》的內容:《南京條約》作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長期影響了近代中國歷史的進程。為什么這么說呢?我請同學來概括一下《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和主要危害,道光年間的中國人,完全不懂國際公法和國際形勢,所以他們爭所不當爭,放棄所不應當放棄的。設計問題:痛與不痛,展開討論——以今天人的眼光來看,哪一條最痛?以當時人“華夷之辨”的眼光來看,哪一條最痛?對其他條款是怎么看的?當時的中國人對于條約條款,哪條最痛心,哪條不以為然,哪條拱手相讓?哪條洋洋得意?當時人們對這些條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這五口又以福州最重要,上海則是中英雙方不重視的。香港在割讓之前毫無商業、國防用途,時人反對割地,但不反對割香港。(1)割香港島(不是整個香港地區)港島的面積只相當于香港特區的3%,因為香港特區是1062平方公里,港島是50平方公里。割香港島給英國。割讓土地當然是時人所反對的,也應該反對的。但是香港在割讓以前毫無商業的或國防的重要。英人提香港時候,北京還不知道在那里。時人反對割地,不是反對割香港。(2)賠款2100萬元(西班牙銀元,西班牙鑄造墨西哥的鷹洋,單位不是“兩”,一元等于0.72兩,一塊銀元,折合中國的白銀是7錢2分。四年內付清。)(注:分別賠償銷毀鴉片的費用600萬、廣東行商“累欠英商”的300萬以及賠償軍費1200萬)銀元是舶來品。后來中國賠款都是“若干兩白銀”,“800萬兩白銀”,“二億兩白銀”,“白銀共4.5億兩”。銀元儲存不足之原因:財政困難,國庫空虛;鴉片走私嚴重,銀幣外流嚴重;鴉片戰爭賠款;西班牙銀幣在19世紀初停止鑄造;國人把銀元儲藏不用。(3)五口通商:一口到五口,自開到強開,并在通商口岸設立領事、新海關,建立通商口岸制度。五口在東南沿海,福建兩口,選擇與茶葉、生絲等大宗商品產地更近的地方,減少運輸成本。茶葉主要產于南方,武夷茶在英國銷量最大。當時中國人中比較痛的是廣東人,因為鴉片戰爭前,廣州是中國唯一對外開放的通商口岸,鴉片戰爭后,五口通商,勢必削減了廣州的進出口貿易額,原來從對外貿易中收獲頗豐的廣東各地官員和民眾因此對于洋人的抵觸心理尤為嚴重。《南京條約》規定五口通商后,耆英對如何處理通商口岸的民、夷糾紛非常頭疼。為了簡單明了且一勞永逸的解決此難題,他打算讓英國官員管束英民來避免糾紛。協定關稅、領事裁判權是清政府拱手送人的!原因在于清政府完全不了解世界大勢,不懂國際法,結果爭所不當爭,棄所不當棄。(4)關稅協定:自定到協定,世界最低。五口通商、關稅協定為英國最需要者。(清朝政府原打算把煙草關稅定為5%(國際慣例是50%),但英國為清政府強行制定的煙草關稅是0.3~0.7%!)至于協定關稅,也覺得是省事的辦法,一勞永逸,且比舊日的自主關稅還要高一些。為了這些便宜不讓英國獨占,認為讓法、美分去一部分,與中國并無妨礙,何不做個順水人情呢?法、美白白得到這些好處,必將感激中國,我們或者還可以聯絡法、美來對付英國。所以法、美竟能和平與中國定約.總之,道光年間的中國人,完全不懂國際公法和國際形勢。1943年,中、英兩國政府談判,宣布廢除所謂“片面最惠國”待遇,但這已經是鴉片戰爭后的一百零一年了。“協定關稅和治外法權是我們近年所認為不平等條約的核心,可是當時的人并不這樣看。治外法權,在道光時代的人的目光中,不過是讓夷人管夷人。他們想那是最方便,最省事的辦法。至于協定關稅,他們覺得也是最省事的辦法……而且新的稅則平均到百分之五,比舊日的自主關稅還要略微高一點……所以他們洋洋得意,以為他們的外交成功。”英國提出關稅固定為百分之五,此為當時世界上最低的關稅,清朝談判官員立刻同意,因為當時清朝的關稅為百分之二到百分之四,這是不降反升的好事。因不懂關稅的重要性,喪失了巨大的國家利益。中美《望廈條約》美國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亦稱“中美望廈條約”、“中美五口貿易章程”。1844年7月3日美國專使顧盛與清兩廣總督耆英在澳門附近望廈村簽訂,附有《海關稅則》。主要內容有:擴大領事裁判權范圍、強化協定關稅原則;還規定準許美國人在通商口岸建立教堂(文化主權)、醫院,美國軍艦可任意到中國沿海各港口“巡查貿易”(領海主權),同時美國具有12年后修約的權利。中法《黃埔條約》法國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亦稱“中法黃埔條約”、“中法五口貿易章程”。1844年10月24日法國專使刺萼尼與清兩廣總督耆英在廣州黃埔簽訂,附有《海關稅則》。規定:法國享由協定關稅、五口通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等特權;準許法國人在通商口岸建造教堂,還逼迫清政府解除了西方宗教的禁令(文化主權)。他們在關稅自主、治外法權和最惠國待遇等一些重大的問題上輕易讓步,而在諸如外交代表駐節和覲見不行磕頭禮之類的事情上拼死相爭。耆英認為,領事裁判權的訂立,“杜絕釁端,永遠息爭相好起見”。余音:抹去鴉片戰爭痕跡的漫長過程鴉片戰爭結束的65年,1907年,中英政府達成了關于英國在十年之內徹底停止向中國輸入鴉片的協議;鴉片戰爭結束的86年,1928年,中英政府又在南京簽訂了一份取消協定關稅的條約;鴉片戰爭結束的101年,1943年,中英政府又在重慶簽訂條約,廢除領事裁判權、軍艦自由進入通商口岸、片面最惠國待遇等不平等權利;鴉片戰爭結束的155年,1997年,中英兩國政府根據1984年簽訂的聯合聲明,香港在該年7月1日降下米字旗,香港回歸中國。自此,鴉片戰爭的一切痕跡才歸于消除。補充:獲取的其它特權領事裁判權(1843—1943年):有時稱“治外法權”,但二者有區別,主要是基礎不同,治外法權是建立在平等基礎之上,領事裁判權是建立在不平等基礎之上,享有國單方面的特權,產生于半殖民地國家。但當時清政府認為治外法權不過是讓夷人管夷人,既省事又方便。中方代表聯名向英方代表璞鼎查發出了一份提議:此后英國商民,如有與內地民人交涉案件,應明定章程,英商歸英國自理,內民由內地懲辦,避免釁端。對此,孟森先生評價道:“此為當時英人所夢想不到……英所未請,中國強予之。”——周英杰《拱手出讓的“領事裁判權”》問題:中方為什么把領事裁判權送給英國人?說明了什么?因為清政府是抱著怕惹麻煩的心態,最好大家互不接觸、保持距離。清政府沒有覺得這是對中國主權的傷害,說明當時政府官員根本沒有主權國家的觀念。典型例題:在鴉片戰爭后的對外談判中,清政府認為治外法權(英國人在中國只受英國法律約束),不過是讓夷人管夷人,協定關稅可以省卻爭執,只一味覺得五口通商妨礙自身利益。這表明清政府:()A.徹底屈服于列強的堅船利炮B.夜郎自大脫離世界發展大勢C.認為經濟主權高于政治主權D.國家主權意識處于缺失狀態100多年前,英國曾三度派使團帶著重禮想叩開中國的大門。遺憾的是,三個使團的大清之旅,卻都無果而歸。但是,英國人在1793年跪求乾隆沒有得到的東西,在1842年通過戰爭一條不少地得到了。此前,是我們不肯給他們平等;此后,是他們不肯給我們平等。過渡:中英《南京條約》簽訂了以后,面對如此龐大的市場,西方商人簡直是欣喜若狂。歐洲資產階級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萬萬或四萬萬人開放貿易,大家好像全都發了瘋似的”。他們滿以為打開了中國這個廣闊的市場,就能大量銷售商品,獲得高額利潤。然而事實并非如此。1855年以前的十多年間,英國對華工業貿易始終在兩百萬英鎊左右徘徊。英國商人驚奇地發現,擁有3.6億人口的中國,1853年人均消費英國棉紡織品的價值只有0.75便士;而僅有14600人的洪都拉斯,卻人均消費英國棉紡織品934.5便士,恰好是中國的1246倍。他們把英國棉紡織品在中國滯銷的原因歸結為中國開放的口岸太少,英國在中國享受的特權太少。他們預料“中國市場的遠景確是廣闊的,將來它的銷量會比全歐洲還要多。”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展示《1853年中國和洪都拉斯英國棉紡織品的消費量》國名人口棉紡織品消費量比例中國3.6億人均0.75便士1洪都拉斯14600人人均934.5便士1246提問:從這組數據中你發現了什么問題?假如我就是上面所說的英國商人,你們就是我雇傭的市場調查人員,你們能結合當時的實際幫我分析一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嗎?你認為有什么好辦法可以改變這種局面呢?他們企圖通過修約來達到擴大侵略的目的。當修約交涉失敗后,列強就叫囂:“只能在炮口上才有外交”,“必須教訓中國人”,于是,戰爭成了唯一的選擇。中國人缺乏契約精神,簽訂的條約清政府并沒有完全遵守,還常常以條約沒有明確規定為由,拒絕西方國家的要求。所以,列強就想重訂條約,于是他們援引《中美望廈條約》12年修約的規定,提出了修約要求。但清政府的官員卻以條約沒有修改的必要而屢屢拒絕。最終,不耐煩的列強認定只有通過戰爭清政府才會正視自己的要求,現在就是要找一個發動戰爭的借口了: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二)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1.第一階段(1856-1858年):廣州→天津→1858年中、俄美英法《天津條約》你覺得在教材所列《天津條約》內容中,哪條是當時清政府最難以接受的?①外國公使常駐北京。──逐漸影響和操縱清政府的內政和外交。咸豐帝感到條約中尤以“駐京一節,為患最巨,斷難允行”。咸豐皇帝曾一再試圖阻止各國列強派公使進駐北京,甚至不惜以全免關稅和鴉片貿易合法化作為代價,換列強放棄在天子腳下派駐公使的允諾。②增開牛莊(后改營口)、登州(后改為)煙臺)、南京、鎮江、漢口、九江、淡水、臺灣(后選在臺南)、汕頭、瓊州等十處為通商口岸。——使外國侵略勢力擴展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內地(長江中下游)。③外國軍艦和商船可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不僅使列強取得了中國內河航行權,且便于外國商品向長江內地傾銷,也有利于列強的軍事侵略。④外國人可以到中國內地游歷、通商、傳教。──資本主義經濟文化進一步滲入中國社會。⑤向英法兩國賠款軍費各200萬兩白銀,賠償英商損失200萬兩白銀──加重了中國人民負擔。《天津條約》規定允許外國公使駐京,嚴重排外的咸豐帝對此條很反感,希望取消這一條款。但英法堅決不答應。于是,1859年,英法外交官坐著軍艦前來換約的時候,雙方又打了起來,這就有了第二階段的戰爭。外國公使進駐北京(1861~1862外國使館紛紛建立)。根據1815年維也納國際會議的決定,常駐外交代表分三個等級:大使、公使、代辦。歐洲列強之間在歷史上都互派大使,但對中小國家和東方國家則只派公使,這就是歐洲列強對中小國家和東方國家的歧視。按國際慣例,公使是不能代表一國元首的,只可代表外交部。終清之世,對東西方互派的使節只是公使一級,那是列強瞧不起弱國之故。北洋軍閥政府時代也只有十月革命的蘇俄曾經在北京設置大使館。國民政府在抗日戰爭前也只有意大利在上海設立大使館,英、美等大國直要到二戰時才正式升格為大使。大沽口之戰后,僧格林沁在咸豐帝的授意之下,在戰場上把前來談判的英法外交官和記者等39人全部抓捕。關押在圓明園。并在當天與英法聯軍在張家灣、八里橋交戰,清軍慘敗。清政府被迫釋放巴夏禮等,被監禁的39人中,已有21人被虐待致死。英法兩國被激怒而報復,英國專使額爾金準備燒毀紫禁城,后來為了照顧滿清王朝臉面,才選擇了圓明園。這引來了英法的嚴厲報復:攻打北京城,火燒圓明園。2.第二階段:1859年6月~1860年10月,天津-北京,簽訂《北京條約》。1860年攻占北京,火燒圓明園。①《天津條約》有效。②增開天津為商埠──天津成為外國經濟勢力在中國北方的重要活動基地。③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使英國在香港地區的侵略勢力擴大。④賠償英法軍費各增至800萬兩白銀──進一步加重了中國人民負擔。1860年《北京條約》簽訂后,咸豐帝躲在避暑山莊,通過兩個條約,英法獲取了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等大量權益,除此之外,還實現了鴉片貿易的合法化。甚至恭親王奕?被要求向英國女王行“叩頭之禮”,這不免讓我們感慨歷史的“戲劇性”。【溫馨提示】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國是侵略中國的主力和急先鋒,法國是積極參與者,美國是“調停者”,而沙俄是中國領土的貪婪掠奪者。英國割占香港地區(三步)1842年《南京條約》割香港島;1860年《北京條約》割九龍司;1898年租借“新界”。但事實上,俄國才是這場戰爭最大的獲利者,馬克思說:"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俄國不花費一文錢,不發動一兵一卒,而比任何一個參戰國得到了更多的好處."中國奪取了一塊大小等于法德兩國面積的領土和一條同多瑙河一樣長的河流。沙俄強迫清政府簽訂一不列不平等條約,共割占了中國東北和西北150多萬平方千米領土。相當于10個遼寧省、9375000個釣魚島的面積。當于15個浙江省的面積,3個法國,12個捷克斯洛伐克!【合作探究】比較兩次鴉片戰爭開放通商口岸的布局和特點:利用教材中《十一口通商圖》找出通商口岸的位置,總結出通商口岸的布局情形:布局:從東南沿海再到內地,從南方擴展到北方。特點:都在沿海和沿江地區。從這里我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列強發動侵略戰爭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擴大市場,以掠奪原料和傾銷商品。通過對不平等條約中列強取得的侵略權益來分析,我們進一步認識到第二次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政治上,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經濟上,外國侵略勢力擴張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內地,方便了它們傾銷商品、掠奪廉價的原料和勞動力,使中國難以抵擋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沖擊,也進一步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第二次鴉片戰爭對清政府也產生了非常主要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清政府權力結構發生變化,如設立總理衙門,負責外交、通商等事務,這有利于列強控制清政府的內政外交,也表明了清政府開始放棄閉關鎖國政策,開始順應歷史發展潮流;設總稅務司,管理全部海關稅務,但一直由洋人控制,中國的海關管理權落入外國人之手;設同文館,培養外語及科技人才。二是旨在推動王朝中興的洋務運動興起。它開啟了中國的現代化運動。從性質上看,鴉片戰爭對中國來說是一場正義的反侵略戰爭,在戰爭中,不少愛國官兵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戰斗,一些人民群眾也自發地進行了抗英斗爭。從實力上看,擁有80萬軍隊的清政府在2年多的戰爭中,動員了十幾個省的10萬多軍隊,耗費了7000萬兩白銀的軍費,而英國最多時只有百艘軍艦,總共出動19000人。從作戰地點看,中國是本土作戰,可以以逸待勞;英軍是長途奔襲4千英里,遠離本土作戰,后勤補給不便。但在整個鴉片戰爭中,英軍傷亡只有523人,清朝傷亡卻高達22790人。中國不僅戰敗了,而且幾乎每戰必輸,敗得很慘。這是為什么?①根本:落后的封建制度/農業文明戰勝不了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工業文明。②客觀:英國國力強大、武器先進。(虛幻的世界老大遇上真正的世界老大)③主觀:清政府腐敗落后,軍備廢弛;道光帝戰和不定,指揮失當。④民眾:中國人的民族意識尚未覺醒。三、感悟歷史:鴉片戰爭的因應——漫長而艱難的覺醒美國歷史學家費正清提出了著名的沖擊--回應模式,即面對西方列強的強勢擴張,中國精英階層如何理解這個陌生的文明,以及如何存續本國的文化、政治和社會體制。兩次鴉片戰爭的沖擊過后,先進的中國人有怎樣的回應呢?1.清朝高層的腐朽、無知??道光年間的中國人,完全不懂國際公法和國際形勢,所以他們爭所不當爭,放棄所不應當放棄的。---蔣廷黻《中國近代史》清朝統治者的反應:“痛心”:五口通商??當時的人對于這些條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他們覺得外人在廣州一口通商的時候已經不易防范了,現在有五口通商,外人可以橫行天下,防不勝防……?——蔣廷黻《中國近代史》當時的人們對今天看來“平等”的條款往往憤憤不平,而對今天看來更為“不平等”的待遇卻渾然不覺。這些條約中他們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覺得外人在廣州一口通商的時候已經不易防范,現在有五口通商,那就更可以橫行天下,防不勝防。直至前清末年,文人憂國者莫不以五口通商為最后的禍根。“開心”:協定關稅??鴉片戰爭后,對于協定關稅一款,清政府反而沾沾自喜。匙英曾向道光帝報稱,此次與英夷頭目協定的稅則,通盤核算,于國課有贏無拙。“放心”:治外法權1842年9月,欽差大臣著英向英國全權代表璞鼎查提出:“此后英國商民,如有與內地民人交涉案件,應即明定章程,英商歸英國自理,內人由內地懲辦,俾免釁端。”對此,孟森先生評價道:“此為當時英人所夢想不到…英所未請,中國強予之。”--周英杰:《拱手出讓的“領事裁判權”》“鬧心”:公使進京《天津條約》簽訂以后,咸豐皇帝表示:“因思駐京一節,為患最巨,斷難允行”。竟然指示欽差大臣用外國來華貿易全部免稅來換取條約中的外國公使駐京等四項條件。設計意圖:通過清朝統治者的四種反應,更能體現封閉下的統治者們的腐朽無知。2.有識之士的探索:精英階層—封建文人士大夫經世致用學派——開始學西方(1)林則徐:具有實事求是的品格。他面對英美官員交涉鴉片煙土,需要國際知識,便在廣州開辦譯館,羅致譯員,收集有關西洋各國的消息情報和國際知識,包括國際法知識,匯譯成《四洲志》等書稿,供對外交涉時參考。最先沖破“貴華夏、賤夷狄”的思想藩籬,以新的眼光審視世界,開了研究和學習西方之先河。被譽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第一人”。(2)魏源:注意收集外國史地知識,在《四洲志》基礎上編成《海國圖志》一書。這部書按照世界五大洲介紹各國歷史、地理和社會現狀,介紹外國軍事和科技,是近代中國最早介紹外國歷史地理的書籍之一,被譽為了解外國知識的“百科全書”。在中國近代史上,它對拓展國人視野、啟發民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并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周邊國家,特別是日本的維新運動。在書中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他認為夷之長技有三:戰艦、火器、養兵練兵之法。所謂“師夷之長技”魏源不僅主張從西洋購買船炮,而且更強調引進西方的先進工業技術,由自己制造船炮。所謂“制夷”,即抵抗侵略、克敵制勝。即以彼之道,還彼之身。(3)徐繼畬:福建布政使徐繼畬是又一位開眼看世界的人。他在福建處理對外交涉事務,留心搜集外國事物和西人著述,撰成《瀛寰志略》一書。《瀛寰志略》系統介紹了當時世界上近80個國家和地區的地理位置、歷史變遷、經濟文化、風土人情,內容豐富,敘述完備,尤重對歐美各國的考察和介紹。這些睜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的主張。“米利堅不設王侯之號,不循世及之規,公器付之公論,創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瀛寰志略》對外部知識的介紹,比魏源更詳盡準確,也沒有人們當時人慣常的附會臆測;它對西方的人文制度多有褒評,盛贊美國創立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創舉,其認識高度至今難以超越。但是,對戰后中國應走向何種道路這一最最緊要的問題,這部書沒有做出回答。---徐繼畬《瀛寰志略》(4)評價:進步、啟蒙、愛國,局限進步:既體現了對西方列強的抵御與抗爭,也包含了對資本主義文明的肯定與效仿,是對侵略、挑戰的積極回應;啟蒙:為早期近代化提供了可貴的思想準備。開闊眼界,啟迪思想,引導探索救國之路;開創了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先河;愛國:學習西方的目的是強國御辱。局限:沒有脫離階級和時代的限制,對西方的學習是膚淺的,局限在器物(技術)層面;根本目的是維護腐朽的封建統治;沒有付諸實踐;3.社會的反應:冷淡,安于現狀??1843年,魏源的《海國圖志》出版,在國內幾無反響,印數不過千冊。1851年,日本海關在檢查中國入境商船時,發現三本此書,如獲至寶,連印十五版,極為暢銷。1859年,價格已達首版三倍。1862年,日本維新派人士到上海,驚異發現從中國淘來的本國暢銷書在中國早已絕版。??據統計,當時國內有士紳百萬余人,有能力讀此《海國圖志》一書的也多達三百多萬人,然而卻很少有人認真地閱讀和領會書中的深刻內涵。相反,許多守舊的朝廷官吏的罵聲卻撲面而來,更有甚者主張將《海國圖志》付之一炬,在他們眼中這無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書籍。遭到無端非議的《海國圖志》最終在國內的印刷數僅有千冊左右。——摘自周英杰《〈海國圖志〉的孤寂與榮光》1851年,《海國圖志》漂洋過海到了日本,日本人爭相借閱,甚至出現了《海國圖志》的手抄本。不久,日本官方開始正式出版《海國圖志》,隨即風靡全國。從1854年到1856年短短三年間,日本就岀版了20多種不同版本的《海國圖志》,此書甚至成為了日本朝野上下革新內政的“有用之書”。據說,1898年,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訪問中國,李鴻章問他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伊藤博文說:“可以去看《海國圖志》。他們從一個封閉的容器中探頭出來,開眼看世界,并能放下“天朝”的架子,平靜地看待另一種文明(徐繼畬最為突出)已是石破天驚之舉。……然中國最優秀的思想家尚未辨明中國的方向,又是整個民族的不幸。這是時代和社會間的落差。后來,《海國圖志》和《瀛環志略》浮海東瀛,識貨的日本人為之翻刻,對日本維新思想的發生多有幫助,這又是魏、徐兩氏始料未及的。【教學反思】中學歷史教學應該著眼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而非簡單的應試教育,這一點已成為當前學術界和老師們的共識。問題在于,如何讓我們的教學能夠既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有利,又能照顧到現實的考試制度因素,這對一線的中學歷史教師來說,無疑是一個難題。新課程之下,我們教學的依據是新課程標準,而不是教材。但是,新課程標準表述過于簡略,難以抓住教學重點。新課程高度濃縮,容量大、難度高,理論性較強;與此同時,還要在教學中貫徹歷史教學新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這就對課時提出了要求,需要給時間讓學生充分的分析、理解和討論,不然就會回到舊式的填鴨式教育,直接給出知識,死記硬背!在核心素養視角下審視鴉片戰爭,以“同”與“不同”為主線選擇材料,串聯教學內容,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反思從備課到上課整個過程,有以下兩點思考:1.課堂容量太大,如果面面俱到,引領學生仔細梳理教科書的知識在短短40分鐘內很難完成教學任務,而現在的高考試題考查的知識越來越廣泛。所以在新教材的使用中碰到了這樣的兩難困境:要適應考試,就完不成教學任務;要以新課程理念完成教學,就適應不了現在的考試。如何解決這一兩難問題呢?筆者認為要繼續推進與新課程理念適應考試評價體系,只有這樣教師才敢為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對教材知識大膽取舍,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2.如何做到初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與提升。兩次鴉片戰爭的內容在初中課本已經涉及,初中課程標準的要求指向性很明確知識也比較感性。在高中階段的教學內容不能再簡單重復初中知識,要在教學立意上下功夫要側重于對鴉片戰爭的理性思考和反思,側重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和學科素養,從而實現二者的銜接與提升。但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也有很多問題值得深思。《中外歷史綱要》高中生合格考的內容,教學難度應該降低,“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等概念講到什么分寸,學生理解到什么分寸,教師心里也是忐忑的,合格考和等級考標準的把握還需要探索。教育的對象是人,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是每個教師的責任,但在課堂討論的環節,有的同學很活躍,有的極少參與,兩極分化的現象嚴重,是問題設置的問題還是教師課堂調動的問題,這個也應思考。史料補充:1.對于“侵略”的思考:鴉片戰爭是一場侵略戰爭,但是,不能把英國的一切要求都不加區分的歸結為“侵略”。鴉片戰爭前,英國希望發展、擴大和中國的貿易,這是工業國家的必然要求。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國家,則不需要這種貿易。鴉片戰爭實質上是兩種文明的沖突,不能把英國的一切貿易要求都斥之為侵略要求。對于《南京條約》,也不能將其所有內容都視之為英國的侵略要求。割地、賠款、協定關稅等這些內容嚴重破壞了中國主權,具有明顯的侵略性。而條約中要求中國開放更多的通商口岸,反映了工業國擴大貿易的經濟要求,不能簡單的歸結為侵略。如果把這也視為侵略,就等于肯定鴉片戰爭前中國“閉關鎖國”的正確性,肯定中國與世隔絕的合理性。在鴉片戰爭教學中,如果只盯住“侵略”二字,對一切問題、現象的分析、判斷都從這兩個字出發,這是一種思想的偏執,這不是對歷史的尊重。這樣教歷史,學生可能就只記住了兩個字:“仇恨”,這恐怕不是歷史教育的根本目的。2.關于落后的思考:鴉片戰爭前中國的落后,不僅是軍事技術、社會制度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還表現為思想觀念的落后。這種思想觀念的落后,反映在中國對世界的無知,反映為中國人的愚昧。從包括林則徐在內的一些官員的言論中,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國人的愚昧無知;從鴉片戰爭中發生的一些“匪夷所思”的現象中,也可以看到中國式的愚昧。一場民族的反侵略戰爭,以這樣一種愚昧的方式、一種極端的方式進行,值得思考。對于一個人、一個民族來講,觀念是最難改變的。要改變一個人、改變一個民族,改變觀念也是最重要的。在鴉片戰爭一課教學中,如果沒有關注到中國人觀念的落后,只是一味的強調制度、經濟落后,不利于形成深刻的歷史認識。落后就要挨打!這似乎已經成為歷史教學的必然結論。仔細探究中國近代史,拷問中國究竟為什么挨打?僅僅是因為落后嗎?而中國因傳統的天下秩序、五服(?http:?/??/?baike.?/?view?/?94895.htm"\t"_blank?)朝貢制度(?http:?/??/?baike.?/?view?/?1089740.htm"\t"_blank?)等非平等外交,以天朝(?http:?/??/?baike.?/?view?/?305596.htm"\t"_blank?)自居的傲慢態度,使英國無法容忍遭受輕視或忽視和遭受排擠,中國的態度在當時已經進入近代世界的國際社會中顯得格格不入。英軍配備了在當時世界上相當先進的伯克式前裝滑膛燧發槍和布倫士威克式前裝滑膛擊發槍。后者射程約300米,射速為3—4發/分鐘,是清軍的鳥槍所無法企及的。鴉片戰爭時,清軍使用的火器,主要是仿造明代引進的西方火器制作的。與英軍相比,整整落后了200年。蒸汽機裝在了軍艦上,不受風力與水向的影響,還配備100或100門以上火炮。抗腐性強、機動性和航速遠在清軍水師之上。八里橋之戰是近代軍隊與封建軍隊的一次經典戰役。英法聯軍當時已經經歷過拿破侖戰爭(?https:?/??/?baike.?/?doc?/?5573381-5788048.html?)錘煉,和最新克里米亞戰爭(?https:?/??/?baike.?/?doc?/?5511713-5747469.html?)中的考驗,兵員是義務兵役制加職業軍官(?https:?/??/?baike.?/?doc?/?87378-92267.html?)團。不僅裝備的是配備刺刀的前膛燧發槍和滑膛炮。部分使用了,剛剛發明不久最新的線膛火炮和線膛步槍。使用的是空心方陣和三排陣列的戰列步兵線等最新戰術。而八旗(?https:?/??/?baike.?/?doc?/?5384521-5620934.html?)軍是以冷熱兵器混用為主的步騎混合軍隊,綠營軍裝備的是少數進口和仿制的舊式滑膛槍、自制的本國鳥槍,抬槍,抬炮、劈山炮、和大刀、長矛等冷兵器。十九世紀歐洲的近代軍隊在面對世界各地的封建軍隊作戰時,有不少壓倒性的勝利的。八里橋之戰,三萬多清軍傷亡過半,而一萬人的英法聯軍只有十二人陣亡。清方拘禁了以巴夏禮等共39人,關押在圓明園。并在當天與英法聯軍在張家灣、八里橋交戰,清軍慘敗。清政府被迫釋放巴夏禮等,被監禁的39人中,已有21人被虐待致死。英法兩國被激怒而報復,英國專使額爾金準備燒毀紫禁城,后來為了照顧滿清王朝臉面,才選擇了圓明園。PAGE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