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4張PPT)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一單元識記課文中的生字詞,理解課文中成語的含義。 1教學目標能理清文章的論證結構,找出論點,分清文章的引論、本論、結論三部分,分析各部分的邏輯關系。2能分析課文中運用的例證、對比論證及引證法,能說明這些論證方法的使用特點及對論證論點的作用。3能體味分析文章準確、鮮明、生動的特點。4引導學生學習對問題的辯證分析的方法。5教學過程本文是毛澤東同志在延安干部會議上所作的報告,是1941年延安整風運動的重要學習文件。 一、導入新課作者簡介 教學過程毛澤東(1893~1976 ),字潤之,筆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沖一個農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1936~1976),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1945)和中央委員會主席(1945~1976),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1954)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1954~1976)。教學過程1941年,中國共產黨發動了著名的延安整風運動。這次整風運動的目的是對全體黨員和全體干部進行的一次馬列主義教育。整風運動中,毛澤東同志針對黨內存背景在著的不良黨風、文風和學風,分別作了《整頓黨的作風》的報告以反對黨內的宗派主義,作了《反對黨八股》的報告以反對黨八股的文風,作了《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報告以反對主觀主義的學風,這三篇報告是延安整風運動的指導性文件。遵義會議以來,中國共產黨的總路線是正確的,工作上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王明的錯誤路線沒有從思想上徹底肅清,同時,新黨員大多出身于農民和小資產階級,把非無產階級思想帶進黨內來。黨內非無產階級思想的存在,干擾了無產階級革命路線的貫徹。為了總結歷史經驗,肅清王明左傾教條主義的惡劣影響,提高全黨的馬列主義水平,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黨中央抓住抗日戰爭相持階段這個極好的時機,開展了全黨的整風運動。教學過程整風運動的目的通過整風,全黨達到了空前的團結和統一。為奪取抗戰的最后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思想基礎。教學過程整風運動的意義教學過程“我們”是指全黨的同志,特別是黨的干部;“學習“是指全黨同志的學習,特別是對馬列主義理論的學習,而且這里的學習主要指學習態度,也即學風,是學習的根本問題。 二、文本詳析1.理解標題思考:標題中為何使用“改造”而不用“改變”?明確:“改造”意味著不是一般地改變,而有“改掉舊的建立新的,使適應新的形勢需要”的意思,含“改”、“造”兩個語素。而“改變”缺少“立新”的一面,只是一般的變化。教學過程前仆后繼:仆:倒下。形容英勇奮斗,不怕犧牲。生吞活剝: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機械地搬用(別人的)。等閑視之:形容用平常的眼光對待別人或事物。有的放矢:對準靶子射箭,比喻言論、行動目標準確。嘩眾取寵:用浮夸的言辭博取群眾的喜歡。徒有虛名:空有某種名聲,名不副實。若明若暗:對問題情況有所認識卻不清楚,或態度不明。粗枝大葉:比喻做事不細致,不認真。2.掌握詞語教學過程夸夸其談:說話或文章浮夸,不切實際。謬種流傳:指荒謬錯誤的言論等廣泛傳播下去。華而不實:只開花不結果。比喻外表好看,內容空虛。可歌可泣:形容事跡值得歌頌贊嘆,令人感動得落淚。一知半解: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不透徹。發號施命:發命令;指揮。欽差大臣:由皇帝派遣代表皇帝去辦理重大事件的官員。第一部分 先從正面來講,提出“中國共產黨的二十年,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日益結合的二十年”。先從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認識角度,對比地說:“我黨在幼年時期”認識是膚淺、貧乏的,“現在”認識深刻、豐富多了。教學過程再從歷史發展進程的角度講了三個時期“一百年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革命之后”“抗日戰爭以來”,說明馬列主義真理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重大意義。最后一句話小結這一部分,指出“所有這些,都是很好的現象”。這“很好的現象”就是指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日益結合”。3.文章結構第二部分 筆鋒一轉,指出“我們還是有缺點的,而且還有很大的缺點”。其表現是:(1)不注重研究現狀;(2)不注重研究歷史;(3)不注重馬列主義的運用。教學過程然后對前面進行總結,并指出“這些都是極壞的作風”。接著說危害:(1)根據“想當然”發號施令;(2)對自己的歷史一點都不懂,只剩下了希臘和外國故事;(3)謬種流傳,誤人不淺。最后作結,指出上面的現象是客觀存在的,不可等閑視之。第三部分 是將主觀主義和馬列主義的不同態度對照著講。先講主觀主義的態度。其表現是:對現狀不作系統的周密的研究,對歷史只懂希臘不懂中國,對馬列主義理論的研究是無的放矢的。教學過程其類型可分為兩種:(1)研究工作中的教條主義;(2)實際工作中的經驗主義。其特點是:只憑主觀,忽視客觀;夸夸其談,華而不實。其危害是:害己、害人、害革命。其實質是:反科學、反馬克思列寧主義,是黨性不純的一種表現。教學過程再講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態度。其表現是:對現狀作系統的周密的調查和研究;對歷史,不是割斷,不單懂希臘,還要懂中國;對馬列主義的理論是有的放矢地研究。其特點是:有的放矢,實事求是。其實質是:黨性的表現,是理論和實際統一的作風。第四部分 是結論部分,提出具體的“改造我們的學習”的方法。教學過程具體有三條,簡而言之就是:(1)研究周圍的環境;(2)研究中國的歷史;(3)理論聯系實際。最后一段對這一部分進行小結,指出“我們在學習問題上的這一改造”,“一定會有好的結果”。教學過程思路、邏輯順序及結構。三、深入探究1.“理論和實際的統一”這一觀點在文中是中心論點,還是論據?明確:這一觀點是理論論據。2.“理論和實際的統一”是怎樣在文中貫串并連結全文的?明確:“理論聯系實際”是本文的中心線索,正是依據這一觀點,才安排了“成績和進步、缺點、比較分析”這樣的邏輯順序,這是本文行文結構的內在聯系。理解本文的結構形式,必須將行文的順序與邏輯順序結合起來,才能進一步領會。教學過程對比論證1.本文使用了多種論證方法,覆蓋全文的、對結構形式起重要作用的一種論證方法是什么?明確:是對比論證。2.本文是怎樣運用對比的方法論證問題的?明確:正是這兩種對比的形式構成了文章的核心部分。還有一些具體的對比,學生可進一步在文中找到例證。教學過程其它論證方法的運用本文其它的論證方法主要有:例證,引證。本文的例證是怎樣表現出來的?明確:第二部分在寫“我們的缺點”時,講了三個方面的問題,用的就是例證。作者用“首括式”將缺點加以概括寫在段首,這就便于閱讀。在三個自然段首分別概括以后,又在下一自然段(即本部分第5段),自己作了更明確的概括,以便過渡到下面舉出具體事例來證明這些缺點。這種“分——總——分”的寫法值得我們學習。教學過程寫作特色① 語言的準確性:結合文后練習二和作者對“實事求是”和“有的放矢”的解釋。② 語言的鮮明性:主要體現在對比手法的運用上。③ 語言的生動性:善用口語,多用成語:如用“閉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魚”來形容主觀主義者不注重調查研究;用“言必稱希臘”“對于自己的祖宗,則對不住,忘記了”這樣的口語說明主觀主義者不注重研究歷史;用“粗枝大葉、夸夸其談、生吞活剝、一知半解”來形容主觀主義者不細心調查,空談理論,無知教條。教學過程整散交錯,長短結合:“無實事求是之意,有嘩眾取寵之心。華而不實,脆而不堅。自以為是,老子天下第一,‘欽差大臣’滿天飛。……這種作風,拿了律己,則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則害了別人;拿了指導革命,則害了革命。總之,……是共產黨的大敵,是工人階級的大敵,是人民的大敵,是民族的大敵,是黨性不純的一種表現。”在這段文字里整句和散句交錯結合,短句和長句混合使用,增添了語言的色彩,增強了語文的表現力。教學過程多用修辭,生動表達:比喻:“留聲機”比喻留學生一切照搬外國;用“瞎子摸魚”比喻主觀主義者不了解實際,亂發號施令。借代:“言必稱希臘”指有些研究革命理論的人生搬硬套外來的東西。排比、對比、對偶、引用:“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作者用這副對聯給三種人畫像,十分恰當,同時給人們以更廣闊的想象的空間。活用文言,古為今用:如“華而不實、脆而不堅”“為之一新”等,言簡意賅富于表現力。教學過程主旨在這篇文章中,毛澤東尖銳地批評了黨內存在的主觀主義、教條主義等不良學風,闡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思想,號召全黨在學習問題上進行一次根本的改造,樹立以“研究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為中心的實事求是的學習風氣。這篇重要報告,不僅在當時對黨的整風運動具有指導意義,而且在當今這樣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對于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事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中學生學習這篇文章,對于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樹立理論聯系實際的正確學風,也是非常必要、非常有益的。布置作業文章說:“我們走過了許多彎路,但是錯誤常常是正確的先導。”請結合這句話,聯系實際,自擬題目,寫一篇800字左右的議論文。 讀萬卷書,提升理論素養;行萬里路,見微知著,行穩致遠。再 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