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8張PPT)宇宙的邊疆學習科學精神,探索自然世界選擇性必修下冊第四單元閱讀課文,梳理文章內容。01.探究寫作順序安排的原因和人文內涵。03.教學目標把握關鍵概念,了解有關宇宙的基礎知識。02.教學過程行星有什么樣的密度?恒星有什么樣的顏色?星系有大小嗎?宇宙有疆界嗎?一、 情景導入卡爾·薩根,美國天文學家、天體物理學家、宇宙學家、科幻作家、科普作家,行星學會的成立者。20世紀80年代他主持拍攝的13集電視片《宇宙》,被譯成10多種語言在60多個國家上映;1980年秋天,《宇宙》在美國公共電視臺一播出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整個80年代,沒有任何其他在公共電視頻道中播放的節目超過《宇宙》的收視率。據統計,該片已經在全世界60多個國家播出,觀眾人數約達6億。此外他還寫了數十部科普讀物。二、文學常識教學過程三、誦讀課文教學過程暈眩(xuàn) 戰栗(lì) 腳趾 (zhǐ)廣袤(mào) 纖(xiān)細 旋(xuán)渦(wō)磅(páng)礴 (bó) 璀(cǔi)璨(càn)甲烷(wán)1.文章都寫了哪些內容?1-4段:介紹人類探索宇宙的意義。5-6段:介紹宇宙的尺度“光年”及宇宙的整體。7-11段:介紹星系。12-14段:介紹恒星。15-16段:介紹星和太陽系。17-18段:回歸人類的家園——地球。四、整體感知教學過程2.找出文中的主要概念并介紹它們。星系:氣體、塵埃和恒星群組成,恒星群中的恒星數量有上千億個。恒星:自身能夠發光的星球,有的脆弱大體積巨大,有的體積微小但密度很大,多數成雙成對,亮度、轉速不一,因年齡不同而發出不同的光芒。行星:提供熱量的恒星俘獲物,在重力作用下做近似圓周的運動,有些會有衛星作伴。太陽:由大量氫氣和氦氣組成的恒星。四、整體感知教學過程1.思考作者為什么要安排這樣的寫作順序。①符合宇宙演化的基本規律。②打破人們一般從地球視角認識宇宙的習慣。③越來越近的視角和標題“邊疆”構成一種張力。④和人們探索未知呈反序打破人們的閱讀期待。五、問題探究教學過程明確2.作者在敘述的時候為什么選取“我們”這一人稱?五、問題探究教學過程明確①課文是配合電視畫面的解說詞,有些句子是配合電視畫面的。②給讀者帶來親切感,提升具有一定專業內容的接受程度。3.本文作為電視解說詞除了科普性質之外,還有飽含作者獨特思考的人文內涵,請找出若干句子并加以分析。五、問題探究教學過程學習提示:具有強烈的抒彩,懸崖失足并不是給人帶來美好感受的體驗,這里表現出對浩瀚無垠宇宙的敬畏之心。①只要一想起宇宙,我們就難以平靜——我們心情激動,感嘆不已,如同回憶起許久以前的一次懸崖失足那樣令人暈眩戰栗。②好奇是人類的天性,理解是一種樂趣,知識是生存的先決條件。學習提示:富含豐富哲理內涵的句子,表達對人類勇敢探索宇宙和未知,勇于掌握自己命運的肯定和期盼。五、問題探究教學過程③我們在這個宇宙中只不過是晨空中飛揚的一粒塵埃。近來,我們已經開始向大海涉足,當然,海水才剛剛沒及我們的腳趾,充其量也只不過濺濕我們的踝節。學習提示:形象的比喻句說明人類渺小的同時,表達了對廣闊神秘宇宙的敬仰和敬畏和未來充滿無限未知和可能的期待。五、問題探究教學過程④在日常生活當中,這樣的機會是“令人羨慕的”。學習提示:這么小的機會能夠降臨到人類的頭上,不得不說這是極其幸運的,幸運的背后是對宇宙自然的崇敬和感慨。⑤它是一個令人恐怖的熱核反應堆,它的強光照耀著整個太陽系。學習提示:寫太陽讓人恐怖,把太陽比作熱核反應堆,這種迥乎平常生活的不常見表達傳遞的是作者內心深深的敬畏之情。五、問題探究教學過程⑥地球是我們的家,我們的母親。學習提示:把地球比作家甚至比做母親,內容上的親近和情感上的親密,表達的是對人類賴以生存的場所的依賴之情。五、問題探究教學過程⑦人類返回家園的長途旅行已經開始。學習提示:把人類對未知宇宙的探索比作回家,對宇宙的探索是探索陌生的事物,回家卻是回到自己熟悉的地方,這種陌生和熟悉的結合充滿了張力,一方面表達了作者認為人類是廣闊宇宙一分子的觀點,另一方面表達人類認識宇宙探索未來的美好期待。五、問題探究教學過程針對文中提出的存在地球之外的生命的觀點你是怎么認識的?搜集材料看看專家是怎么看待這個問題的。六、拓展延伸教學過程1.網絡觀看《宇宙》電視節目。2.比較《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策略和文本閱讀方法的異同。作業布置科學探索,求真務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