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4張PPT)我們知道,在戰(zhàn)爭中,“人心所向”、“正確的戰(zhàn)略”是取勝的兩個必要條件。毛澤東“敵疲我打”的防御戰(zhàn)術(shù)就是受到春秋時期“長勺之戰(zhàn)”的啟發(fā)。今天就讓我們回到公元前684年,和與孔子同時代的魯國史官左丘明一起來見證這場的著名戰(zhàn)役。---《左傳》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說姓丘,名明,左乃尊稱),春秋末期魯國人。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言與其同恥,太史公司馬遷稱其為“魯君子”。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為史官,并與孔子一起“乘如周,觀書于周史”,據(jù)有魯國以及其他封侯各國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國古代第一部記事詳細完整、議論精辟的編年體史書《左傳》,和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國別史《國語》,成為史家的開山鼻祖。作者介紹關(guān)于歷史散文體例歷史散文也稱史傳文,它有國別、編年、紀傳三體。國別體通過各國史事個別獨立地排列載述,以完成對某一歷史進程的敘述。國別體史書有《國語》和《戰(zhàn)國策》。《國語》是以記言為主,兼及記事;《戰(zhàn)國策》是以記事為主。編年體即以時間為經(jīng),以事件為緯來敘寫史實。它的優(yōu)點是線索清楚、背景明確、系統(tǒng)性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廣泛地描寫人物。《春秋》《左傳》和《資治通鑒》都是編年體。紀傳體即以人物為中心敘寫歷史,為司馬遷所獨創(chuàng)。古代官方編輯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紀傳體。這種體例對后世影響很大。《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完整的編年體史書。原名《左氏春秋》,又稱《春秋左氏傳》,相傳為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具有很高的文學(xué)價值,對后世影響很大。《左傳》,《公羊傳》,《轂(ɡǔ)梁傳》合稱“春秋三傳”。簡介《左傳》曹 劌 又何間焉肉食者鄙 弗敢加也小惠未遍 小信未孚戰(zhàn)于長勺 下視其轍登軾而望 望其旗靡彼竭我盈 忠之屬也犧牲玉帛 夫戰(zhàn),勇氣也guìbǐbiànsháoshìjié yíngjiànfúfúzhémǐshǔbófú字詞積累一鼓作氣:彼竭我盈:轍亂旗靡: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干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彼:他,對方;竭:盡;盈:充滿。他們的勇氣已喪失,我們的士氣正旺盛。轍:車轍;靡:倒下。車轍錯亂,旗子倒下。形容軍隊潰敗逃竄。詞語解釋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zhàn)。曹劌/請見。其/鄉(xiāng)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zhàn)。戰(zhàn)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劌論戰(zhàn)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zhàn),曹劌請見。攻打伐指魯莊公公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我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zhàn)。曹劌請求拜見魯莊公。譯文其鄉(xiāng)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吃肉的人。這里指當(dāng)權(quán)者肉食者參與間他的同鄉(xiāng)說:“居高位、享厚祿的人自會謀劃這件事,你又何必參與呢?”譯文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淺陋。這里指目光短淺鄙憑借什么作戰(zhàn)?何以戰(zhàn)曹劌說:“居高位、享厚祿的人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于是入朝去見魯莊公。曹劌問:“您憑借什么作戰(zhàn)?”譯文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衣食這類用來安身的東西,不敢獨自享受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回答。一般用于下對上的回答對魯莊公說:“衣食這類養(yǎng)生的東西,從不敢獨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給別人。”曹劌回答說:“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順從您的。”譯文遍及、普遍遍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犧牲玉帛(這只是)小信用,未能讓神靈信服小信未孚魯莊公說:“祭祀用的豬、牛、羊、玉器、絲織品等祭品,我從來不敢虛報數(shù)目,一定對上天說實話。”曹劌說:“小信用,未能讓神靈信服,神靈是不會保佑您的。”譯文虛夸。這里指虛報,以少報多加賜福,保佑福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指訴訟事件獄誠,誠實。這里指誡心情魯莊公說:“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據(jù)實情(合理裁決)。”譯文明察察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zhàn)。戰(zhàn)則請從。”(這)是盡職分之類的事情忠之屬跟隨從曹劌回答說:“(這是)盡了職分的事情,可憑借這個條件打仗。(如果)作戰(zhàn),就請允許(我)跟隨著去。”譯文可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戰(zhàn)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從。”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魯莊公和他共乘一輛戰(zhàn)車公與之乘跟隨從魯莊公和他共坐一輛戰(zhàn)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zhàn)。魯莊公將要下令擊鼓進軍。曹劌說:“現(xiàn)在不行。”等到齊軍三次擊鼓之后。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譯文擊鼓進軍鼓之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戰(zhàn)勝齊軍后。既,已經(jīng)敗績向下查看車輪碾出的痕跡下視其轍齊軍大敗。魯莊公又要下令驅(qū)車追趕齊軍。曹劌說:“還不行。”說完就下了戰(zhàn)車,察看齊軍車輪軋出的痕跡,又登上戰(zhàn)車,扶著車前橫木遠望齊軍的隊形,這才說:“可以(追擊了)。”于是追擊齊軍。譯文驅(qū)車追趕馳登上車前的橫木眺望齊國軍隊登軾而望之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大敗既克第一次擊鼓能夠鼓起士氣一鼓作氣戰(zhàn)勝齊軍后,魯莊公問曹劌取勝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zhàn),要靠勇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譯文作戰(zhàn),靠的是勇氣夫戰(zhàn),勇氣也第二次再窮盡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充滿。這里指士氣正旺盛盈他們的士氣已經(jīng)耗盡而我軍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才戰(zhàn)勝了他們。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他們的情況是難以推測的,怕他們在那里設(shè)有伏兵。后來我看到他們的車輪軋出的痕跡混亂了,望見他們的旗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擊他們。”譯文推測,估計測倒下靡埋伏伏犧牲玉帛做出犧牲{1.2.{小大之獄越獄逃跑(古義:指祭祀用的純色全體牲畜)(今義:為了正義的目的舍棄自己的生命)(古義:指訴訟事件)(今義:監(jiān)獄)肉食者鄙為人卑鄙{3.4.{可以一戰(zhàn)可以出門(古義:淺陋,這里指目光短淺)(今義:品質(zhì)惡劣 或粗俗、低下)(古義:指可以、憑借)(今義:能愿動詞,可能或能夠)雖不能察, 必以情以情動人{5.6.{忠之屬也忠于祖國(古義:誠,誠實。這里指誠心)(今義:感情)(古義:盡力做好分內(nèi)的事)(今義:忠誠)又何間焉乘間而入{7.8.{再而衰再見(古義:參與)(今義:空隙)(古義:第二次)(今義:表示又一次)①曹劌請見 ②乃入見③才美不外見④不見曦月⑤其將歸見其親也(召見、接見)(拜見)(同“現(xiàn)”,顯現(xiàn),表現(xiàn))(看見)(探望)見(聽從)(跟隨)(跟從,學(xué)習(xí))(自,由)①民弗從也②戰(zhàn)則請從③擇其善者而從之(《〈論語〉十二章》)④從口入(《桃花源記》)從①必以信②小信未孚③講信修睦④忌不自信(實情)(信用)(誠信)(相信)信故①公問其故②故逐之(原因)(所以)(兼有語氣詞性質(zhì)的指示代詞)(在那里)①又何間焉②懼有伏焉焉本文按照時間順序記敘了齊魯長勺之戰(zhàn),以及曹劌關(guān)于這次戰(zhàn)役的論述。本文講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按照什么順序講這個故事?請見參戰(zhàn)論戰(zhàn)釋疑人物活動的線索(從曹劌的角度思考)本文有幾條線索?分別是什么?請再次閱讀課文,梳理故事情節(jié),仿照示例,完成下面的圖表。(思考探究一)事件發(fā)展的線索(從事件的角度思考)迎戰(zhàn)備戰(zhàn)勝戰(zhàn)評戰(zhàn)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1、敘述戰(zhàn)前準備,討論了“何以戰(zhàn)”。2、記敘齊魯長勺之戰(zhàn)的過程。(戰(zhàn)中)3、戰(zhàn)后曹劌論述戰(zhàn)爭取勝之道本文可分為幾部分?各部分講了哪些事,請做簡要概括。第一層(從開始到“乃入見”)寫曹劌跟鄉(xiāng)人的對話,說明曹劌“請見”莊公的背景和原因;第二層(從“問”到段末)寫曹劌跟魯莊公的對話,說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戰(zhàn)的先決條件。第一段寫魯國戰(zhàn)前的準備,可分為兩層:第一層(“夫戰(zhàn),勇氣也”到“故克之” )照應(yīng)了“齊人三鼓”“齊人敗績”第二層(“夫大國”到“故逐之”)照應(yīng)“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第三段戰(zhàn)后曹劌論述戰(zhàn)爭取勝之道,可分為兩層:(思考探究二)齊魯長勺之戰(zhàn)能夠以弱勝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試結(jié)合課文簡要分析。政治上取信于民運用正確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掌握時機。魯莊公和曹劌的戰(zhàn)前對話說明曹劌的軍事思想是以民心向背為基礎(chǔ)的。曹劌根據(jù)齊軍情況采用堅守不出的策略,待齊軍“三鼓而竭”才出擊,取勝后視“轍亂旗靡”再乘勝追擊。政治上取信于民運用正確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掌握時機齊魯長勺之戰(zhàn)能夠以弱勝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試結(jié)合課文簡要分析。(思考探究三)指魯莊公說的“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這件事,也就是竭盡全力為百姓辦實事。“取信于民”指的是哪件事?齊人第三次擊鼓進軍后,魯軍才第一次擊鼓之時。采取了以逸待勞、后發(fā)制人的策略,在齊軍士氣消失殆盡之時才發(fā)動反攻。“彼竭我盈”指的是什么時候?“轍亂”是曹劌向下仔細觀察后發(fā)現(xiàn)的;“旗靡”是曹劌登上車前橫木瞭望中發(fā)現(xiàn)的。在齊軍轍亂旗靡之時才下令追擊,謹慎細察敵情,抓住了有利的反擊追擊的時機。“轍亂旗靡”是怎樣發(fā)現(xiàn)的?曹劌能否用課文的一個詞語來概括其特點?“遠謀”從“其鄉(xiāng)人曰”句中我們能推知曹劌的身份為普通老百姓,沒有官位,屬愛國君子,但他“位卑未敢忘國憂”。一句“肉食者鄙”,表明他已經(jīng)觀察到了君主身邊未有長策的弊端;而“未能遠謀”不僅是對自己深謀遠慮的充分肯定,而“遠謀”二字,也正是整個論戰(zhàn)的核心。愛國,在政治上有遠見卓識,在軍事上有杰出的軍事指揮才能——謹慎對待強敵,重視觀察敵情,善于捕捉有利戰(zhàn)機 。(積累拓展六)課文篇幅不長,卻展示了曹劌多方面的品質(zhì)。結(jié)合課文的具體內(nèi)容,談?wù)勀銓Σ軇ミ@個人物的認識。曹劌具有卓越的軍事識見和高超的作戰(zhàn)指揮才能。他非常重視戰(zhàn)前的政治準備,認為“民從”才是戰(zhàn)爭取勝的重要保證,具備了“民從”這個條件,“可以一戰(zhàn)”否則,不可以戰(zhàn)。他指揮作戰(zhàn)謀慮周密,運用正確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他深知軍隊士氣在戰(zhàn)爭中的作用(“夫戰(zhàn),勇氣也”),善于選擇有利的時機發(fā)動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既不畏強敵,又步步謹慎,終于戰(zhàn)勝齊軍(“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另外,曹劌能在國家危亡的時候挺身而出,積極向莊公出謀獻策,說明他有以天下為己任的獻身精神與愛國情懷。能否用課文的一個詞語來概括其特點?魯莊公作為一名君王,資質(zhì)平庸無奇,但他并非昏君。他最初將戰(zhàn)爭勝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祈求神靈保佑上,這反映了他政治見識的鄙陋。在戰(zhàn)場上,他急于求成,未曾謹慎考慮就出擊追敵,急躁冒進,暴露了他在軍事上的輕率。“鄙”請客觀分析魯莊公這一人物形象魯莊公能夠接見并非“肉食者”的曹劌,耐心回答他的“三問”,說明莊公能夠禮賢下士、廣開言路,后來在作戰(zhàn)中他又聽取了曹劌的意見,這反映了他知人普用、任人唯賢,戰(zhàn)后又詢問曹劌取勝原因,說明他虛懷若谷、謙虛好學(xué)。主旨歸納本文通過記敘齊、魯于長勺之戰(zhàn)的經(jīng)過及曹劌與魯莊公對戰(zhàn)術(shù)的議論,刻畫曹劌的忠君愛國,在政治上的遠見卓識,杰出的軍事指揮才能和冷靜沉著的性格;同時說明致勝的關(guān)鍵在于民心的歸向和適當(dāng)?shù)淖鲬?zhàn)策略而非軍隊的多寡。寫作借鑒多次使用對比手法,把魯莊公的“鄙”與曹劌的“遠謀”進行對比,突出曹劌政治上的遠見卓識與軍事上的卓越才能。1、以曹劌與“鄉(xiāng)人”的對比突出曹劌抗敵御侮的責(zé)任感和護衛(wèi)宗國的政治熱忱。2、從曹劌與魯莊公的對比中,以莊公的駑鈍、浮躁反襯曹劌的機敏、持重。如果說,作者有意無意使魯莊公出丑,證明了“肉食者”的斷言,那么也正是借此才使曹劌的聰明才智得到更突出的表現(xiàn)。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yù)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