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2張PPT)高中選擇性必修下冊第四單元自然選擇的證明1.積累詞語,品味自然科學論著嚴謹的語言特點。3.初步了解文中的論述方法和思辨力量。教學目標2.理解文章的基本觀點和文章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把握整體思路,體會嚴密的論辯邏輯。教學過程科學探索是求真的事業,推動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人類對自然的認識不斷拓展,科學精神逐漸成為不同文化的共識。一、導入新課讓我們熱愛科學,走進科學的殿堂,崇尚科學,探索科學的奧秘。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自然選擇的證明》。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1809—1882),英國博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曾經乘坐“貝格爾號”艦作了歷時5年的環球航行,對動植物和地質結構等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采集。出版《物種起源》,提出了生物進化論學說,從而摧毀了各種唯心的神造論以及物種不變論。除了生物學外,他的理論對人類學、心理學、哲學的發展都有不容忽視的影響。恩格斯將“進化論”列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其他兩個是細胞學說、能量守恒轉化定律),對人類有杰出的貢獻。1882年4月19日,達爾文因病逝世,享年73歲,葬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二、了解作者教學過程1831年,亨斯樓推薦達爾文參加“貝格爾號”的環球旅行。這次環球旅行可以說徹底改變了達爾文的一生,使他在生物學研究上更進一步。達爾文跟隨“貝格爾號”穿過了大西洋和太平洋,到達了南美洲、澳洲和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一路上,達爾文沿途考察各地的地質、動植物的特性,采集了無數的標本,并將自己的發現做了詳細的觀察筆記。經過了5年時間,達爾文游遍了世界大部分地區,終于回到了英國。三、相關背景活動過程在環球航行的過程中,每個地區都存在著既相似又不一樣的物種,或者是南美洲和大洋洲的小島環境相似,但是物種卻不相同,這些發現讓達爾文更加堅信了研究生物特性的決心。1842年,達爾文完成了《物種起源》的簡要提綱,經過了十幾年的刻苦研究,終于在1859年出版了《物種起源》。教學過程《物種起源》全名《論依據自然選擇即在生存斗爭中保存優良族的物種起源》,1859年11月24日在倫敦出版。在書中,達爾文根據20多年積累的對古生物學、生物地理學、形態學、胚胎學和分類學等許多領域的大量研究資料,以自然選擇為中心,從變異性、遺傳性、人工選擇、生存競爭和適應等方面論證物種起源和生命自然界的多樣性與統一性。四、了解《物種起源》教學過程《物種起源》不僅開創了生物學發展史上的新紀元,使進化論思想滲透到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而且引起了整個人類思想的巨大革命,在世界歷史進程中有著廣泛和深遠的影響。回眸看一看自然界的生物,未嘗不是如此,生活在叢林中的黑熊,生活在北極的就是白熊;變色龍更是隨著環境,可以變換色彩。這一切都是自然選擇的證明。教學過程第一部分:提出觀點五、文本詳析教學過程(一)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脈絡。明確:(1—2)段:簡明分析后提出觀點:自然選擇是極為可信的。第二部分:論述(3—8)段:自然界中物種的變異分類是自然選擇的結果。(9)段:本能也是通過自然選擇緩慢獲得的。(10)段:雜交后代,在某些性質和程度上也遵循自然選擇法則(11)段:地質記錄可以證明自然選擇的正確性。(12—14)段:地理分布可以證明自然選擇的正確性。教學過程(二)結合課文第11段,說明地質記錄為自然選擇學說提供了哪些有力的證據。明確:1.物種和整個類群的絕滅,是遵循自然選擇原理的必然結果,因為舊的生物類型要為新的改良類型所取代,體現了“適者生存,擇優棄劣”的法則。2.各地質層中的化石,其性狀在某種程度上,介于其上下地層的化石之間,證明物種是不斷進化的。3.一切滅絕了的生物可以與所有現生生物一樣進行分類,因為它們都來源于共同祖先。4.現生生物類型的組織結構要較古代類型更為高級,某些類型在生物演化的過程中,為了更好地適應新的、退化的生活習性,而在體制上發生了退化,這些情況都體現了自然選擇的作用。教學過程(三)閱讀自然科學論著需要提取出關鍵概念,并把握概念間的聯系,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如何判斷關鍵概念?明確:1.用以表示文章主題或是核心概念的詞或詞組。2.出現在關鍵位置——比如標題、總說、結論等位置的詞或詞組。3.在文中反復出現的高頻詞匯。4.被作者反復闡述的術語。教學過程(四)根據上面相關內容,說一說你對“生物變異”“自然選擇”兩個概念的理。明確:1.生物變異:不加人工控制,生物個體在自然情況下發生的變異。包括遺傳的變異和不遺傳的變異。2.自然選擇:生物在生存斗爭中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現象。教學過程(五)分析文章的思路是如何圍繞主要概念展開的。明確:文章是按照先結果、后原因的思路展開的。開頭兩段闡述物種中存在個體差異和有自然變種的存在是所有人公認的事實,指出“僅此一點,自然選擇學說已是極為可信的了”。后面的段落則從多個角度證明是自然選擇產生了生物的變異。六、深入探究教學過程(一)分析文中的句子1.如果物種只是特征明顯而穩定的變種,我們馬上就會發現其雜交的后代,在某些性質和程度上,如在連續雜交之后,彼此可以融合等方面,酷似其父母,并且都如公認的變種的雜交后代一樣,遵循著同樣復雜的法則。這句話作者運用假設論證,先假設自己的觀點,即物種只是特征明顯而穩定的變種,再進行了論證。假設關系復句,概括句意,當然是前面如果所帶的觀點。分析:教學過程2.由于每個物種都有按照幾何級數過度繁殖的趨向,而且各個物種中變異了的后代,可以通過其習性及構造的多樣化去占據自然條件下多種多樣的生活場所,以滿足數量不斷增加的需要,所以自然選擇的結果就更傾向于保存物種中那些最為歧異的后代。這句話通過兩個原因條件得出了作者結論,即自然選擇的結果更傾向于保護物種中那些最為歧異的后代。分析:教學過程(二)文章是如何展開論證的?明確:課文通過先總后分的結構方式。首先總說概述生物變異的主要原因是“自然選擇”;然后運用對比論證、事實論證、道理論證、假設論證、因果論證的方法,分說從物種變種、生物本能、雜交后代、地質記錄、地理分布等事實現象來闡述物種變異、遺傳、遺傳與變異的內在關系。運用歸納與演繹等思維方式,嚴謹辯證地論述了自然選擇在物種變異中的作用,有力地批判了特創論的錯誤觀點。教學過程(三)閱讀《物種起源》一書,結合《自然選擇的證明》說說它們給了我們哪些重要啟示。明確:《自然選擇的證明》列舉了大量事實,那些基于事實的邏輯論證,基于事實的嚴謹推理的過程,那些正與反的多角度的巧妙的思辨,那些樸素而謙虛卻字字千斤的文字,如同一把把利刃,直指神創論“物種不變”的靶心,為我們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樹立了光輝的榜樣。教學過程(四)說說達爾文在你心中是怎樣的一個人?明確:1.他是一個偉大的發現者,他是一個勇敢的探索者,他是一個孜孜不倦的勤奮者……從他身上我們看到科學家需要具備的素質、能力以及品格。教學過程(五)結合全文,分析本文的論證特點。明確:前兩段為總論,第3-14段為分論。總論部分論證了自然選擇法則存在可能性與合理性。分論部分為具體論證生物在自然選擇法則下的不斷進化奠定基礎。結構條理清晰。1.采用總分結構2.綜合運用多種論證方法明確:主要運用事實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等,充分論證了觀點的可信度,說服力極強。教學過程明確:運用很多修飾限制性的詞語和長句,如“由于每個物種都有按照幾何級數過度繁殖的趨向,而且各個物種中變異了的后代,可以通過其習性及構造的多樣化去占據自然條件下多種多樣的生活場所 ”。“每個物種”強調“所有”,“變異了”強調不是所有的后代,“其習性及構造的多樣化”強調占據的手段。這些限制詞分別從范圍、類別和手段方面展示了自然選擇的規律,充分體現了措辭的精當和表達的周密。3.語言嚴密朱光潛先生說:“所謂‘博學’,就是把根基打廣些……不但要有社會科學常識,也要有自然科學常識。”初次解讀這種自然科學論著,可能會感到很難,但其實深文也可以“淺讀”,能了解基本內容,對論述方法與思辨力量有初步的印象,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學有所得,以做到厚積薄發。教學過程七、課堂小結科學探索,求真務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