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8張PPT)采用合理的論證方法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第四單元核心目標1.了解“論證”的概念,及其要素。2.學習掌握常見的論證方法。3.了解隱藏前提,學會引入“虛擬論敵”。4.在語言運用中掌握相關方法。任務活動一 了解論證——采用合理的論證方法/01了解論證(一)何為論證?定義:就是用某些論據去支持或反駁某個觀點。美國哲學家羅伯特·所羅門認為:“論證是指提出你自己的觀點,給出你為什么接受它,以及別人為什么也應該接受它的理由。”(《大問題》)要素:論點、論據、論證。論點 論者對所論述問題的見解和主張。論據 證明論點的根據。論證方式 由論據到論點的聯系方式,即推理形式。了解論證(二)了解論證方式1.直接論證:舉例論證、引用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類比論證。(1)舉例論證內涵:是一種從材料到觀點,從個別到一般的論證方法,是從對許多個別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歸納出一個共同的結論的推理形式。(從邏輯的角度講就是歸納推理)示例一:一統六國的嬴政,筆不停輟的氣象學家竺可楨,獨樹一幟的京劇大師梅蘭芳,服務于民的百姓公仆焦裕祿……(不完全枚舉)示例二:縱觀古偉人今英雄,多少科學家、藝術家,甚至普通工作者,他們數十年如一日,用血淚與汗水澆灌著成功的花蕾。(概括枚舉)了解論證(2)引用論證內涵:將論點用諺語、格言或成語去衡量。(邏輯形式是演繹推理)示例:“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思維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倫理學使人有思想,邏輯修辭使人善辯。”你的每一次付出,都會有相應的提升。了解論證(3)比喻論證內涵:以喻體作論據去論證本體(論題)的論證方式。比喻論證中,喻體是一組形象事例,本體則是一種抽象道理。示例一: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示例二:魯迅《拿來主義》中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遺產;用“魚翅”“鴉片”“煙槍煙燈”“姨太太”等比喻文化遺產中的精華和糟粕,這些比喻充分論證了對待文化遺產的不同態度。通俗明白,相當精辟。了解論證(4)對比論證內涵:從事物相反或相異的比較中,揭示需要論證的論點的正確性。在比較中闡明了兩者的差異之后,自然就能夠確立論點。示例: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李白不摧眉折腰事權貴,顧炎武不做清朝的高官……他們都高懸在歷史的天空。相反,那些曾榮耀一時、富貴一生的人,現在卻早已被時間的長河沖刷得無影無蹤了。了解論證(5)類比論證內涵:根據兩個對象在某些屬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論兩者在其他屬性上也相同或相似,屬于邏輯中的類比推理。類比論證是一種從特殊到特殊的推理方式,其結論不一定為真,只有一定程度上的可靠性。示例:當然,能夠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壞事情,一者見得豐富,二者見得大度。尼采就自詡過他是太陽,光熱無窮,只是給與,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陽,他發了瘋。中國也不是,雖然有人說,掘起地下的煤來,就足夠全世界幾百年之用。但是,幾百年之后呢?了解論證體會不同特點熱愛勞動從我做起 比喻論證 勞動恰如時代洪流中的一葉小舟,載著青年人逆波而上到達理想彼岸。舉例論證 改革開放的巨幅畫卷中更是少不了勞動者的身影,是辛勤地勞動讓他們閃耀出時代光芒,照亮個人理想與國家夢想的遠方。貴州遵義的黃大發身體力行,用艱辛勞動開鑿出天渠,為百姓創造福祉;工程師林鳴十年筑海,用創新勞動聯通港珠澳,奏響夢想華章。引用論證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這是范成大筆下的勞動圖景;“夙興夜寐,灑掃庭內”,這是綿延至今的熱愛勞動的傳統。我們流傳至今的詩詞歌賦,總有勞動的旋律回響其中。對比論證 在勞動中我們鍛煉意志,增強體魄,增長見識,開拓視野,也有助于我們的學習,豐富課余生活,兩者相互促進,使我們的素質得以提高。用進廢退,人人都不勞動,那么人類的未來將難以想象。類比論證 勞動之于人類,就像運作之于機器,機器久久不運作便會生銹,而人類長久地不勞動,各方面機能就會退化。了解論證2.間接論證:排除法、反證法、歸謬法。(1)排除法內涵:如果一個題有若干個選項,而要證明其中某項正確,只要找出證據否定其他所有的選項就行,這種方法就是大家熟悉的“排除法”。排除法實際上就是運用不相容選言推理的規則。示例:魯迅《拿來主義》的中心論點是“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卻偏偏從“閉關主義”說起,采用的就是排除法,其推理過程如下:或者閉關,或者送去,或者等別人“送來”,或者自己去拿(當時沒有其他選擇)。(大前提)不能閉關,不能送去,不能等別人“送來”。(小前提)只有自己去拿。(結論)了解論證(2)反證法內涵:先假設與某個論點相矛盾的觀點成立,然后推出明顯的錯誤或矛盾,從而間接證明最初的觀點。其根據的是邏輯規律中的排中律。示例:王戎“道旁苦李”的故事——李子是苦的。假如李子不是苦的,生長在路邊一定會被人摘光了;可現在道旁這棵李子樹上掛滿了果實,說明沒人摘,李子一定是苦的。了解論證(3)歸謬法內涵:從某一觀點推出明顯的錯誤或矛盾,目的是證明這一觀點本身的錯誤,常用于駁論。示例:赫爾岑是俄國著名的文學批評家。有一次他參加一個晚會,晚會上演奏的輕佻音樂使他非常厭煩,他不得不用手捂住耳朵。主人向他解釋:“演奏的是流行歌曲?!?br/>赫爾岑反問一句:“流行的樂曲就是高尚的嗎?”主人聽了很是吃驚:“不高尚的東西怎么能夠流行呢?”赫爾岑笑著說:“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啦!”了解論證(三)關注隱含前提在直接論證中,往往不會巨細無遺地呈現邏輯推理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會出現部分前提的省略,這些省略的前提卻往往又隱藏著理解論證的關鍵。柯南道爾的《銀色馬》中,主人公福爾摩斯有這樣一段話:馬廄中有一條狗,然而,盡管有人進來,并且把馬牽走,它竟毫不吠叫,沒有驚動睡在草料棚里兩個看馬房的人。顯然,這位午夜來客是這條狗非常熟悉的人。論據2:草料棚的人沒有驚醒隱含前提2: ,論據1:狗沒有吠隱含前提1: ,論點:牽走馬的人是狗熟悉的狗叫了,就會驚醒草料棚的人看到熟悉的人,狗不會叫。了解論證(四)在論證中引入“虛擬論敵”這位“虛擬論敵”可能會“駁論點”——對我們的論點舉出反例或者從論點推出錯誤,也可能會“駁論據”——質疑論據及隱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駁論證”——指出論證中存在的邏輯問題,所以我們就要在論點、論據和論證中做到無懈可擊,讓“論敵”無處可駁。例如:要求以“兼聽則明”為論題寫一篇議論文。了解論證常規模式 范例 ①論點:兼聽則明②正面的例子:“齊王納諫”③反面的例子:“晁蓋喪命”分析 按照這樣的提綱寫下去,很容易寫成“觀點加例子”的模式,即使材料再豐富,邏輯上還是不夠周密。引入“假想敵” 思路 ①“兼聽”就一定“明”嗎?“三人成虎”“父子騎驢”的故事里的主人公恰恰是聽得越多越糊涂啊……②“偏信則暗”能夠證明“兼聽則明”嗎?③齊王“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的聲音還不算“兼聽”嗎?而李世民有時聽魏征一個人的就夠了。究竟達到什么程度才算兼聽?分析 有了質疑,就要應對、駁斥、解釋,也就需要對“兼聽”的內涵做進一步的解釋,對例子做進一步的分析。了解論證改進后 范例 ①提出論點:兼聽則明②闡述論點:“兼”的目的:拓寬視野,打開思路。“兼”的核心:在“多”,更在“異”。③舉例分析:正:“齊王納諫”等,分析齊王“兼聽“的表現,重點突出”刺”“諫”“謗議”。反:“晁蓋喪命”等,分析不“明”的根本原因是不能“兼聽”,盡量排除他因。④進行限定主動引入反例“父子騎驢”等,指出“聽”不能代替“斷”。進一步分析:“兼聽則明”的前提是聽者包容與善斷。“兼聽”的原則是獨立思考、為我所用。任務活動二 邏輯運用——采用合理的論證方法/02邏輯運用(一)閱讀下文,分析其邏輯鏈條。請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鄭淵潔①近年在教育領域對家長誤導最嚴重的一句話是“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一些家長由于擔心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通過各種培訓班給孩子超前大滿灌與其年齡不同步的知識,揠苗助長。②倘若將人生形容為一場競賽,“起跑線”的比喻是恰當的。但是,“輸在起跑線上”只適合短程競賽,例如百米賽。如果是馬拉松那樣的長跑,就不存在輸在起跑線上的擔憂。相反,馬拉松比賽中贏在起跑線上的運動員,往往由于沒有保存體力,致使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③由此可見,父母是否應該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要看家長對孩子壽命的預估。如果孩子的人生屬于短跑,只有區區十幾年,您一定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都知道百米賽的關鍵往往是起跑,起跑領先了,就成功了一大半。但是假如家長對孩子的壽命預估較長,就相當于孩子的人生是參加一場馬拉松長跑競賽,起跑線是否領先就不重要了。馬拉松競賽的特點是誰笑到最后,誰笑得最好。邏輯運用④長跑的要訣是保存實力,這和孩子學習知識的道理一樣。當孩子沒有一定的閱歷時,給其灌輸與孩子的年齡不相符的知識,孩子沒有生活經驗,對知識的感悟不會深刻,不但沒有共鳴感,甚至會產生厭惡感。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數,而是看受教育者對所學知識的興趣越來越大還是越來越小。如果受教育者對所學知識的興趣越來越大,說明教育成功了,反之則相反。受教育者對于所學知識感興趣的程度,除了老師的教授方法,還取決于孩子對知識的感悟程度。舉個例子,一個5歲的孩子對于《靜夜思》只是機械背誦,而一位遠離家鄉的20歲青年如果第一次讀到《靜夜思》,可能會淚如泉涌,百感交集。⑤買過新汽車的人都知道,新車有磨合期。在新車的磨合期,車速不能太快。只有這樣,這輛汽車未來才能風馳電掣。如果在新車的磨合期高速行駛,汽車就會早衰,該急速行進時,就會力不從心。假設將人比喻成汽車,人的磨合期就是童年。在童年,不能滿負荷運轉,而要適度磨合。如此,孩子到了成年,才能快馬加鞭,后勁十足。邏輯運用⑥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重要?!?br/>⑦有想象力的人才能進行創造性勞動。想象力和知識是天敵。人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想象力會消失。因為知識符合邏輯,而想象力無章可循。換句話說,知識的本質是科學,想象力的特征是荒誕。人的大腦一山不容二虎:在學齡前,想象力獨占鰲頭,腦子被想象力占據。上學后,大多數人的想象力將被知識驅逐出境,成為知識淵博但喪失想象力,終身只能重復前人發現的知識的人。很少有人能讓知識和想象力在自己的大腦里共存,一旦共存,此人就是能進行創造性勞動的成功人士了。在孩子童年時,讓其晚接觸知識,有利于想象力在孩子的大腦里安營扎寨,倘若孩子成為想象力和知識并存的人,您就能給大師當爹當娘了。⑧請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輸在起跑線上,可能贏得人生。贏在起跑線上,可能輸掉人生。欲將取之必先與之是大智慧。(有刪改)邏輯運用1.請寫出全文的具體論證過程。參考:(1)提出論點(標題):請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2)引入論敵(第①段):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3)闡述“輸在起跑線上”的適用前提(第②段):輸在起跑線上適合短程競賽,不適合馬拉松競賽。(4)指出“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錯誤(第③段)。(5)通過舉例、比喻論證(第④⑤段):長跑需要保存實力;過早灌輸與孩子的年齡不相符的知識會消減孩子的興趣,孩子很難成功。(6)理論論證(第⑥⑦段):輸在起跑線上,有利于發展孩子的想象力。(7)重申論點(第⑧段):請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輸在起跑線上可能贏得人生,是大智慧。邏輯運用2.請在論證過程的基礎上寫出本文的邏輯鏈條。參考:引入論敵,有的放矢→限定論題,嚴謹周密→歸謬論證,駁斥論敵,鞏固論點→舉例論證、比喻論證,再鞏固論點→理論論證,三鞏固論點→水到渠成,重申論點。邏輯運用(二)在辯論中體會邏輯的力量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班級辯論賽,辯題為“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正方立場: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反方立場:溫飽不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1.以下哪些是正方觀點?哪些是反方觀點?(填出序號即可)①沒有溫飽免談道德;②談道德的都是溫飽之人;③不溫不飽依然談道德;④有人處于溫飽之中卻不談道德;⑤溫飽之人都談道德。(1)正方觀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反方觀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②③邏輯運用2.概念界定:以下對“溫飽”概念的界定,哪些對正方有利?哪些對反方有利?(填出序號即可)①溫飽是人最基本的衣食需求;②溫飽就是社會上總體無衣食之困;③溫飽就是或溫或飽;④溫飽就是既溫且飽。(1)對正方有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對反方有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③②④邏輯運用3.論證思路:以下論證思路是正方的還是反方的?分析這樣設計論證思路的理由。人存在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人有理性,理性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談道德走向溫飽的過程中尤其應該談道德(1)論證思路屬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論證思路設計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方這樣設計符合反方的論辯觀點和思考。先論“談道德”的大前提:人存在是必要條件,隱含著“溫飽”或“不溫飽”兩種可能。再論“理性”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隱性否定了“溫飽”條件。在這兩步后得出結論:在任何條件下都能夠談道德。這隱含一個結論:溫飽不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最后對對方的觀點進行直接反駁:走向溫飽的過程中尤其應該談道德,而不是達到或做到了“溫飽”再談道德。邏輯運用4.攻防策略:以下哪些屬于正方的策略?哪些屬于反方的策略?(填出序號即可)①論證不能溫飽就難以生存;②論證從生存到溫飽存在過渡地帶;③對方舉例時,指出例中的人物并未講道德,或者指出其已處于溫飽狀態;④談道德的行為盡量寬泛。(1)正方策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反方策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③②④結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