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高效備課 | 語文學科9《古詩三首》教學設計【教材分析】本課包含三首經典古詩:白居易《暮江吟》:描繪了夕陽西沉、晚霞映江和新月初升、露珠晶瑩的絢麗秋夜圖景,表達了對自然美景的熱愛與贊美。蘇軾《題西林壁》: 通過描寫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象,揭示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哲理,說明觀察事物需跳出局部、多角度全面的道理。 盧鉞《雪梅》:以雪和梅爭春為引,借梅雪“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的對比,說明事物各有所長,各有所短,蘊含了取長補短、和諧共生的道理。三首詩畫面感強,語言精煉優美,都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暮江吟》側重對美的感悟,《題西林壁》《雪梅》側重對事理的思考),適合引導學生想象畫面、理解詩意、感悟哲理。【學情分析】四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古詩學習基礎,掌握了一些理解古詩的方法(如借助注釋、插圖、聯系上下文)。學生對生動形象的畫面(如《暮江吟》的晚霞露珠、《雪梅》的雪梅爭春)有濃厚興趣,但對蘊含其中的哲理(尤其《題西林壁》)理解起來可能存在一定難度。學生想象力豐富,樂于表達,但需教師引導進行更細致、更深入的想象和感悟。【教學目標】語言運用:理解“瑟瑟”“緣”“遜”等關鍵詞,掌握寫景、哲理、詠物詩的語言特點。思維能力:通過對比三首詩(寫景/哲理/詠物)的表達角度,培養初步的辯證思維與歸納能力。審美鑒賞:感受《暮江吟》的畫面美、《題西林壁》的哲理美、《雪梅》的對比美,學習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文化自信:體會詩人對自然、人生的感悟,積累傳統文化意象(如“月”“梅”“雪”)的象征意義。【教學重難點】重點: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2.借助注釋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歌描繪的優美畫面(《暮江吟》《雪梅》)或獨特景象(《題西林壁》)。難點:理解詩中蘊含的哲理(尤其《題西林壁》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雪梅》的“各有所長”)。【教學準備】教師:多媒體課件。學生:預習課文【教學時間】2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 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今天帶領同學們欣賞兩幅圖,一幅是夕陽西沉、晚霞映江的絢麗景象,一幅是彎月初升,露珠晶瑩的朦朧夜色。詩人為我們呈現了一幅絕美的畫卷,我們一起去看看吧!(二) 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 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2. 檢查字詞:出示生字卡片,多形式認讀。重點指導:“暮”(mù) 與“幕”區分、“瑟”(sè)、“吟”(yín)、“緣”(yuán) 的讀音和書寫。理解“瑟瑟”、“可憐”、“緣”等詞義(結合注釋)。3.指名朗讀,師生共同評議(是否讀準字音、讀通順)。4. 教師范讀:教師配樂范讀,引導學生初步感受詩歌的韻律和情感基調。(三) 學習《暮江吟》,想象畫面 1. 聚焦詩題: “暮江吟”是什么意思?(傍晚時分在江邊吟誦。)2.了解作者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3. 理解詩意:小組合作:學生結合注釋和插圖,小組內交流討論,嘗試說說每句詩的意思。交流,明確: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借助圖片理解“殘陽”、“鋪”、“瑟瑟”指青綠色,想象夕陽余暉斜照江面,江水一半碧綠一半通紅的壯麗景象。)“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理解“可憐”是可愛的意思,“真珠”即珍珠。想象九月初三這個可愛的夜晚,露珠像珍珠一樣圓潤晶瑩,新月像彎弓一樣懸掛天際的寧靜優美畫面。)4. 想象畫面,體會情感引導想象: “讀了這首詩,你眼前仿佛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哪些詞句讓你覺得特別美?” (引導學生抓住“鋪”、“瑟瑟紅”、“真珠”、“弓”等詞展開想象,描述畫面。)體會情感: “面對如此美麗的江邊晚景和初月新露,詩人會是什么心情?” (喜愛、贊美、陶醉、愉悅。) 指導有感情朗讀(前兩句壯闊稍慢,后兩句寧靜優美舒緩)。4. 配樂朗讀/背誦: 學生配樂朗讀,嘗試背誦。(四) 學習《題西林壁》1. 解題識人: “題西林壁”是什么意思?(寫在廬山西林寺墻壁上的詩。)簡介作者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有《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等傳世。2. 理解詩意:自由讀詩:學生自讀,結合注釋理解。交流詩意: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從正面看是連綿的山嶺,從側面看是陡峭的山峰;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呈現的姿態各不相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認不清廬山的真實全貌,只因為自己身處廬山之中。) 3. 聚焦現象,引發思考:“為什么看廬山會有‘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現象?” (觀察的角度不同、位置不同。)活動體驗:教師出示一個物體(如茶杯),請不同位置的學生描述看到的形狀,感受視角不同帶來的差異。4. 領悟哲理:詩人最后得出什么結論?“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比如評價自己或同學時,有時看不清優缺點;看待一個問題時,站在不同立場會有不同看法等。)明確哲理: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看事物、想問題,如果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局限于局部,往往看不清事物的全貌和真相。要全面認識事物,就需要跳出局部,多角度觀察,聽取不同意見。(板書:多角度觀察 全面認識)5. 指導朗讀:前兩句讀出變化和驚奇,后兩句讀出思考和領悟。嘗試背誦。(五) 課堂小結 1. 回顧兩首詩描繪的不同景象(江邊晚景的絢麗寧靜 vs 廬山的千姿百態)。2. 點明《暮江吟》表達了對自然美的熱愛,《題西林壁》則蘊含了觀察事物的深刻道理。第二課時(一) 復習導入 1. 檢查背誦《暮江吟》《題西林壁》。2. 導入新課:這節課,我們來聽聽冬天里雪和梅的一場有趣的爭論。(二) 學習《雪梅》,理解對比 1. 初讀感知:自由朗讀《雪梅》,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理解“降”、“閣筆”、“評章”、“遜”、“輸”等詞義(結合注釋)。了解作者盧梅坡,別名盧鉞,宋朝末年人,具體生卒年、生平事跡不詳,存世詩作也不多,與劉過是朋友,存世詩作不多,以兩首《雪梅》流芳百世。2. 理解詩意:同桌合作,結合注釋,說說詩句的意思。交流,明確: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梅花和雪花都認為自己是報春使者,互不相讓,誰也不肯服輸。詩人放下筆,難以評判誰更勝一籌。)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梅花在晶瑩潔白上比雪花遜色三分,雪花卻在芬芳清香上輸給梅花一段。)3. 想象畫面,體會情趣:詩中把雪和梅當作什么來寫? (當作兩個爭強好勝的人來寫,擬人手法。)想象一下,“梅雪爭春”會是怎樣的情景?詩人‘閣筆費評章’時是什么樣子?” (引導學生想象雪梅互不相讓的熱鬧場面和詩人左右為難的有趣神態。)4. 探究哲理: “詩人最后是怎么評判的?” (梅雪各有長處:雪更白,梅更香。) “從這場爭論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引導學生理解:事物各有優點和缺點,各有所長,各有所短。要客觀看待,取長補短,和諧共存。)5.聯系生活:你能舉出生活中類似“梅雪爭春”的例子嗎?(如鉛筆和鋼筆各有用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不足等。)模仿《雪梅》的對比手法,寫一兩句比較兩種事物特點的話(如:桃紅不如霞燦爛,霞卻無桃果香甜)。6. 指導朗讀,嘗試背誦。(三) 比較三詩,總結提升 1. 對比異同:內容:《暮江吟》寫景抒情(贊美自然);《題西林壁》《雪梅》寫景說理(蘊含哲理)。手法:《暮江吟》色彩對比(瑟瑟紅);《題西林壁》角度對比(橫側遠近高低);《雪梅》擬人、對比(雪白梅香)。 哲理:《題西林壁》——觀察事物需多角度;《雪梅》——事物各有所長。2. 總結學法: 再次強調學習古詩的方法:讀準字音→理解詞句→想象畫面→體會情感/感悟哲理→誦讀積累。3. 拓展延伸 :補充閱讀其他蘊含哲理的古詩名句(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選擇一首詩,為它配一幅畫。【板書設計】 9 古詩三首《暮江吟》 (白居易) 畫面:絢麗寧靜 情感:熱愛贊美《題西林壁》 (蘇軾) 現象:姿態萬千哲理:多角度觀察 ,全面認識《雪梅》 (盧鉞) 情景:情趣盎然 道理:各有所長 ,取長補短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