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3張PPT)天凈沙·秋思馬致遠費翔的歌曲《故鄉的云》,這首歌唱出了天涯游子對故鄉的魂牽夢縈,唱出了天涯游子對故鄉的深深思念,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元代的散曲,他抒發的同樣是天涯游子的情懷。新課導入準確劃分朗讀節奏,理解詞義和句意。理解詩詞的基本內容和作者所表達的情感。體會詩詞的語言和寫法。學習目標作者簡介馬致遠,號東籬,一說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著有《漢宮秋》《青衫淚》《薦福碑》《岳陽樓》《馬丹陽》《黃梁夢》等雜劇共15種,與關漢卿、王實甫、白樸,并稱元曲四大家。并寫有小令、套數二白余首,后經人輯入《東籬樂府》。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在他的作品中,最能反映他風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凈沙·秋思》最為有名,元人周德清譽之為“秋思之祖”,王國維稱贊其“寥寥數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音”。寫作背景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于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因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在一次羈旅途中,馬致遠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元曲——《天凈沙 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天凈沙·秋思馬致遠téng字音字形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天凈沙·秋思馬致遠朗讀節奏詩歌鑒賞首句寫旅人眼中所見,突出它們的“枯”“老”和“昏”,烘托出一個完整的蕭瑟荒涼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子無家可歸之意。枯藤纏繞著老樹,樹枝上棲息著黃昏時歸巢的烏鴉。枯藤老樹昏鴉詩歌鑒賞筆鋒一轉,推出一幅幽遠恬靜的畫面,起到強烈的反襯作用,使思鄉之情更濃。小橋下,流水潺潺,旁邊有幾戶人家。小橋流水人家詩歌鑒賞在古老荒涼的道路上,秋風蕭瑟,一匹疲憊的瘦馬在蹣跚前行。此句從側面寫出了游子在客途中孤苦寂寞的心情。古道 西風 瘦馬以上幾句用九個細節構成一幅畫面,極力渲染悲涼氣氛,表現一個長期漂泊異鄉的人的惆悵之情。詩歌鑒賞夕陽向西緩緩落下,悲傷斷腸的人還漂泊在天涯。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上句點明時間,并照應上文的“昏”。下句卒章顯志,正面抒發感情。“斷腸”的愁苦、“天涯”的遙遠,點明了這首小令的主題。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斷腸”一語,為全篇主旨所在。前三句描寫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思考渲染了一種凄清孤寂的氛圍。“小橋流水人家”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在全曲中起到什么作用?動靜結合。思考動態的“流水”與靜態的“小橋”“人家”相映襯,顯出環境的幽靜,襯托出游子孤寂凄楚的思鄉之情。《天凈沙·秋思》中,“小橋流水人家”的景物與“古道西風瘦馬”的愁情是否沖突?不沖突。思考“小橋流水人家”呈現的是一種清雅、安適的景象,與流落異鄉的游子相映,更能襯托出天涯游子孤寂和思鄉的悲愁。該曲的主旨句是?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思考馬致遠在《天凈沙·秋思》中渲染蕭條、冷落、凄涼氣氛的寫景的句子是?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思考探究《秋思》是如何運用對比映襯手法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參考:作品中動景與靜景、暗淡的色調與明亮的色調、天倫之樂與羈旅之苦,都形成鮮明的對比映襯,增強了視覺效果和感彩。藤、樹、橋、人家、古道是靜景,鴉、水、風、馬、夕陽是動景,動靜結合,相互輝映。落日余暉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調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桫f歸巢襯托了游子歸宿無處,小橋流水人家的天倫之樂襯托了羈旅生活的艱難凄苦,感情上也成鮮明對照。1.寄情于物,情景交融。2.運用了景物烘托寫法。3.簡約中見深細。天凈沙·秋思馬致遠寫作特色閱讀欣賞一首詩(曲)的一般方法:1.從語言入手,再現畫面;2.從畫面感受意境;3.運用聯想、想象,進行再創造,進入它的藝術境界,豐富詩(曲)的內容。方法總結歸納主題這首散曲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出天涯淪落人的孤寂愁苦、思念家鄉的思想感情。板書設計天凈沙·秋思寫景抒情枯藤-老樹-昏鴉(寫景觸情)小橋-流水-人家(孤苦思鄉)古道-西風-瘦馬(游子慘狀)夕陽-西下(特定時間、環境)斷腸人-在天涯(點明主旨)寫景鋪墊游子之悲孤寂愁苦羈旅之思動靜秋思悲涼惆悵之情課外積累關于思鄉主題的詩句:床頭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靜夜詩》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李白 《渡荊門送別》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 《次北固山下》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春望》布置作業1.背誦并默寫《天凈沙·秋思》。2.收集描寫秋景的詩句。謝謝觀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