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7 散文二篇 第四單元 1.剖析兩篇文章的寫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語言。(語言運用) 2.理清文章脈絡,理解課文的中心觀點,領會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思維能力) 3.①探尋作者的思想境界,領會文章的人文內涵;②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觀。(審美創造) 素養目標 第一課時 情境導入 我們所在的地球,歷經億萬年的滄海桑田,生命在此生生不息,從微小的細胞到浩瀚的生態系統,從短暫的一瞬到跨越千年的物種演化,生命的奇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那么,你是否曾靜下心來,仰望星空,俯瞰大地,去追問:什么是生命?生命為何如此頑強而執著?生命的意義何在?又是什么賦予了它那永不磨滅、永恒向前的力量? 新知探究 永久的生命 嚴文井 準備任務-作者簡介 新知探究 嚴文井(1915——2005),原名嚴文錦。湖北武昌人。當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兒童文學家。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中共黨員,《人民文學》主編,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總編輯。 1942年,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局勢膠著。日本侵略者燒殺搶掠,推行殖民統治,國民黨當局專制腐敗,民生疾苦加劇。但中國人民并未屈服:敵后軍民堅持游擊戰爭,正面戰場持續抵抗,民眾在苦難中凝聚頑強生命力,以不屈姿態對抗侵略壓迫。 嚴文井目睹民族在絕境中展現的生命韌性,創作《永久的生命》。文中以 “小草經冬復萌” 隱喻生命重生的堅韌,既贊個體生命頑強,更傳遞對民族精神的信念,字里行間洋溢樂觀態度,激勵世人珍視生命、直面苦難。 新知探究 準備任務-寫作背景 新知探究 哲理散文 以議論、說理為主的散文,也稱“議論散文”“說理散文”。它或通過對某一事件、現象的議論,或借助具有哲理性、形象性的事物,來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它的議論往往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點。 準備任務-文體知識 哲理散文不是讓讀者去獲得理性的概念,而是讓讀者感知一種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提供給讀者一個廣闊的思索和聯想的天地。寫作時,要蘊含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爐。 臼齒 興味 洗滌 牛犢 繁殖 蔓延 jiù xìnɡ dí dú zhí màn 準備任務-字詞積累 新知探究 消逝:消失。 凋謝:(草木花葉)脫落。 蔓延:像蔓草一樣向周圍擴展。 無能為力:用不上力量;沒有能力或能力達不到。 準備任務-字詞積累 新知探究 新知探究 1.自由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劃分層次,概述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段): 感慨生命的短暫,欲揚先抑。 第二部分(第2—4段): 正面論說“永久的生命”這一話題。 第三部分(第5段): 贊美生命是奇跡。 學習任務一:感知內容——梳理結構、理解文意 新知探究 2.對于“生命”,作者在文中有鮮明的情感態度,請自由朗讀課文,并圈點出這些關鍵詞。 可憐→ 感動→ 感謝→ 贊美 學習任務一:感知內容——梳理結構、理解文意 新知探究 3.作者為什么說“我們都非常可憐”?請在文中找到依據。 有限的歲月,永遠不會再返回。“可憐”是因為我們的力量是那樣的渺小,對于生命的流逝絲毫不能做主。 學習任務一:感知內容——梳理結構、理解文意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新知探究 4.閱讀第2-4段,在相應段落勾畫出作者“感動”“感謝”“贊美”情感變化的依據,并結合文段內容,談談你的理解。 感動:生命流動著,永遠不朽。 感謝:感謝生命的奇跡,它分開來是暫時,合起來卻是永久。 贊美:讓我們贊美生命,贊美那毀滅不掉的生命吧! 學習任務一:感知內容——梳理結構、理解文意 依據 新知探究 學習任務一:感知內容——梳理結構、理解文意 “生命流動著,永遠不朽”“感謝生命的奇跡”“讓我們贊美生命,贊美那毀滅不掉的生命吧”這些語言表現了作者的情感是積極樂觀的,并且氣勢逐漸增強,以至于高唱生命的贊歌。 理解 表面上看,文章一開始說“可憐”,情感是悲觀失望的,但這不是作者要表達的情感。因為,歲月的流逝、青春的一去不復返,是在我們每個個體生命中客觀存在的。作者主要想告訴我們的是:生命“充滿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著,蔓延著,隨處宣示它的快樂和威勢”。 新知探究 5.“感謝生命的奇跡,它分開來是暫時,合起來卻是永久。”這里的“分開來”“合起來”分別指什么? “分開來”是指個體生命。“合起來”指整個人類的生命長河。 學習任務一:感知內容——梳理結構、理解文意 新知探究 6.如何理解“那些個體消逝了,它卻永遠存在”? 個體雖然消逝了,但生命是永久的、不朽的,它能不斷給世界以色彩,能不斷給世界以芬芳。 學習任務一:感知內容——梳理結構、理解文意 新知探究 學習任務二:寫法探究——剖析手法、品味語言 1.作者對生命進行了熱情的歌頌與贊揚,為什么要在開篇提到時間易逝、生而可憐呢?這屬于什么寫作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 欲揚先抑。 先寫時間易逝,人們無奈、可憐,情感進入低谷;接著用“人們卻不應該為此感到悲觀”一轉,描寫生命的神奇,個體生命有限,集體生命無窮,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贊美;最后聯系生活實際,要以愛情來贊美生命,情感高亢,給人以磅礴的力量。這樣寫,前后對比,把對生命的思考引向更深層次,同時使行文有了波瀾,打動人心。 新知探究 2.第1段從人的生理變化寫起有什么妙處? 對于人的生理變化,人們感受最真切,既符合實際,又十分具有感染性。 學習任務二:寫法探究——剖析手法、品味語言 新知探究 3.文中“個人生命不像一件襯衣,當你發現它臟了、破了的時候,就可以脫下它來洗滌,把它再補好。”這句話有何表達效果? 將不盡如人意的個人生命與“臟了、破了”的襯衣進行對比,以襯衣可以洗滌、補好反襯生命的易逝,使無奈、遺憾之情更加強烈。化抽象為具體,富有表現力。 學習任務二:寫法探究——剖析手法、品味語言 新知探究 4.最后一段運用了什么表達方式?有什么作用? 運用了議論的表達方式。 篇末點題,進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題:通過“凋謝”與“不朽”的辯證統一的關系,闡述了盡管個體生命會消亡,但生命整體通過繁衍和延續永遠煥發色彩與活力的道理,體現了對生命本質的敬畏與贊頌。 通過議論,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學習任務二:寫法探究——剖析手法、品味語言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通過探討《永久的生命》,理解了生命的短暫與不朽。在感知內容到剖析手法的過程中,我們深刻體會到作者對生命的熱情歌頌。生命雖短,但精神永存。希望同學們能珍惜時光,熱愛生活,不斷探索生命的價值,努力提升自我,讓生命之花絢爛綻放。 板書設計 永久的生命 生命的易逝 生命的永久 生命的贊歌 短暫無奈 不朽樂觀 總結贊美 贊美生命 第二課時 我為什么而活著 羅素 新知探究 伯特蘭·羅素(1872—1970),英國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歷史學家、文學家,分析哲學的主要創始人,世界和平運動的倡導者和組織者。 羅素195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學史》《哲學問題》《心的分析》《物的分析》等。 準備任務-作者簡介 新知探究 遏制 颶風 瀕臨 俯瞰 深淵 嘲諷 è jù bīn kàn yuān fěng 新知探究 準備任務-字詞積累 遏制:制止;控制。 颶風:發生在大西洋西部的熱帶氣旋,是一種極強 烈的風暴。 瀕臨:緊接,臨近。 俯瞰:俯視。 新知探究 準備任務-字詞積累 新知探究 學習任務一:感知內容———梳理結構、理解文意 1.閱讀第1段,想一想:這一段與題目有何關系?作者表達的是為什么而活著? 本段開篇點題,回答文章標題提出的問題,用凝練的語言概括了為什么而活: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 新知探究 2.作者渴望愛情的原因有哪些? 愛情可以帶來狂喜;愛情可以解除孤寂;愛情的結合可以使人看到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縮影。 學習任務一:感知內容———梳理結構、理解文意 新知探究 3.如何理解第 2段中“看到圣賢和詩人們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縮影”這句話? 作者尋求愛情,實際上就是在尋求美好的仙境,尋求仙境中的美——對愛情的渴望,實質是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探尋。 學習任務一:感知內容———梳理結構、理解文意 4.“愛情和知識,盡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心總把我帶回塵世。”這一句有何深刻含義? 愛情和知識把羅素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而對于人類苦難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現實世界,這體現了一個偉大思想家拯救人類苦難的良知。 新知探究 學習任務一:感知內容———梳理結構、理解文意 5.作者活著的第三條理由表現了作者怎樣的胸懷? 這表現了一個偉大思想家拯救人類苦難的博大胸懷。但作者同時也不得不承認,他對苦難的拯救往往失敗,這就使人更加痛苦。 新知探究 學習任務一:感知內容———梳理結構、理解文意 6.這幾種追求有何內在聯系?順序能否顛倒? “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愛情、知識的真正動力,社會責任程度更深。不能顛倒。 新知探究 學習任務一:感知內容———梳理結構、理解文意 7.如何理解最后一段話? 作者坦陳驅動他的三種激情——愛情他得到了,知識偶有所得,但對人類苦難的同情卻常感無力。 生活在“得與不得”中交織,恰恰印證了生命的意義在于追尋本身,縱使歷經挫敗,他仍愿再活一次,因熱忱投入的過程已超越得失,抒發了作者熱愛人類、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深化了文章的主題,進一步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新知探究 學習任務一:感知內容———梳理結構、理解文意 拓展 本課的題目為《散文二篇》,但從內容上來看,作者都在文中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更像是議論文。然而,又不像議論文,因為我們沒法從論點、論證等方面對其進行解讀。也就是說,這兩篇被定義為散文的文章既具有散文的某些特征,也具有議論文的某些特征,并在議論中闡釋著深刻的哲理。我們不妨將兩種名字綜合起來,稱它為哲理散文(議論性散文)。 學習任務二:課內對比———從《散文二篇》洞察哲理散文的獨特風貌 新知探究 學習任務二:課內對比———從《散文二篇》洞察哲理散文的獨特風貌 請同學們結合對這兩篇散文的認識與解讀,說說哲理散文(議論性散文)具備哪些特征。 (1)從兩篇文章都能通過分析具體的結構與層次把握文章觀點來看,議論性散文應具有議論文的觀點明確、結構清晰的特點,且以議論的表達方式為主。 新知探究 (2)從文章語言以及敘述方式上來看,議論性散文具有散文的一般特征,即用語形象,這也就意味著將抽象的說理寓于具體的形象中,能使讀者獲得感悟。同時,哲理散文并非一味地說理,而是能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具有散文的抒情性特點。 新知探究 學習任務二:課內對比———從《散文二篇》洞察哲理散文的獨特風貌 在這堂課中,我們跟隨羅素的腳步,探討了“為什么而活著”。通過學習,我們走進了羅素的世界,體會到他對愛情、知識的追求和對人類苦難的同情;還認識了哲理散文的獨特風貌。希望同學們課后繼續思考人生的意義,用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探尋屬于自己的人生價值。 課堂小結 我為什么而活著 渴望愛情 追求知識 同情苦難 博大的胸襟 高尚的情懷 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