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7張PPT)有趣的漢字部編版一年級上冊小瓶蓋兒口耳目手足任務一借助字謎,形象識字口紅門樓,白院墻,里面坐個胖兒郎。猜一猜耳圓圓腦袋一座山,兄弟兩人住兩邊。各種聲音能聽見,從小到老不見面猜一猜目上有毛,下有毛,中間有顆黑葡萄猜一猜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足手口目耳任務二聯系生活識字聯系生活吃飯說話喝水口聯系生活耳聽歌聽課聽故事聯系生活目看書看表演看電視聯系生活手寫字打球打掃聯系生活足踢球走路跑步字源識字古代人寫“目”就畫一只眼睛,后來字形逐漸演變,就變成現在的“目”字。連一連口 耳 目 手 足任務三拓展應用識字手指手腕手心手掌手背手套手鏈手表看圖理解目錄就像一本書的眼睛,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整本書的大概內容。看圖理解你知道它為什么叫“足球”嗎?任務四提筆即是練字時復習田字格豎中線橫中線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學習新筆畫橫折輕下筆,斜向右上,折時先往右下輕按成點,再往下運筆。書寫指導上大下小,寫在格子中間;書寫指導上下同寬,中間的兩橫與上下橫之間間距勻稱部編版一年級上冊小瓶蓋兒口耳目手足任務一聽曲明禮儀仔細聽,并說一說自己好像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站京劇演員雙腳踏地,兩腿直立,占據了一塊空間,這就是“站”。坐中國古人對坐姿很講究,比如古代有一種極重禮儀的坐姿叫“安坐”,即以膝居地,小腿平放在地上,臀部貼緊腳后跟。中國是禮儀之邦“姿勢”是一門大學問,每一個動作都頗有講究,今天我們就跟著兒歌一起來學習。任務二誦讀兒歌懂禮儀誦讀兒歌站如松,坐如鐘。行如風,臥如弓站如松好像聯系生活你在生活中見過哪些人“站如松”?互動課堂黑臉包公是我國北宋時期一位鐵面無私的判官。任務三學以致用行禮儀頭正肩平腰直足安手放好判斷對錯判斷對錯行如風判斷對錯臥如弓中國作為禮儀之邦,自古以來便有了站姿、坐姿、走姿、睡姿的具體要求,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時常督促自己,做一個懂禮儀的小學生!任務四提筆即是練字時書寫指導四橫的長短各不相同,第一橫平且穩,中間兩橫不碰邊,最后一橫向上斜。學習新筆畫撇先朝右下輕按成點,再由點朝左下方快速行筆,筆尖順勢離開紙面。指導書寫第一撇較平緩,中間一橫短,下面一橫長且在橫中線,彎鉤寫在豎中線上。下課啦/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 | 語文學科3、口耳目手足教學目標1.看圖對照,認識“口、耳”等7個生字。2.會寫“口、耳”等4個字和橫折、撇、彎鉤3個筆畫。3.正確朗讀課文。聯系生活了解坐、立、行的規范姿勢。教學重點1.借助圖畫,識記生字。2.會寫橫折、撇、彎鉤3個筆畫。3.聯系生活了解“坐、立、行”的規范姿勢。教學準備PPT,生字卡片。課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課時目標1.看圖對照人體器官,重點認識“口、耳、目、手、足”5個生字。2.會寫“口、目”2個字和筆畫橫折。3.聯系生活實際,結合圖片,進一步理解“口、耳、目、手、足”的作用。教學過程任務一:借助字謎,形象識字1.出示“口、耳、目”的謎語,讓學生猜一猜謎底分別指身體的哪個部位。紅門樓,白院墻,里面坐個胖兒郎。(口)圓圓腦袋一座山,兄弟兩人住兩邊。各種聲音能聽見,從小到老不見面。(耳)上有毛,下有毛,中間有顆黑葡萄。(目)預設:如學生說到嘴巴、眼睛,可引導:嘴巴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作“口”;眼睛也有另外一個名字,叫作“目”。2.板書課題,學生讀課題。3.出示課文插圖,圖文對照認識生字。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1)引導:校園里的花都開了,有紅的、黃的,美麗極了。(出示生字:足)小美和小麗站在花前看花,(出示生字:手)小美伸出手指,(出示生字:口)嘴里開心地數著:“一朵,兩朵,三朵…”這時,(出示生字:耳)小東聽到了,也跑了過來。(出示生字:目)他的眼睛盯著每一朵花,高興地說:“我們學校的花太美了!”(2)提問:上面這5個字,你認識哪一個?請你自由讀一讀。指名學生當小老師帶讀,學生跟讀,教師正音。任務二:聯系生活識字1.引導學生聯系生活說說“口、耳、目、手、足”各自的作用。口:吃飯、說話、唱歌、喝水…耳:聽課、聽歌、聽故事…目:看書、看表演、看電視…手:寫字、打球、打掃…足:踢球、走路、跑步…2.字源識字法(1)出示眼睛的圖片及“目”字的甲骨文,提問:仔細觀察“目”字和圖中畫的這只眼睛,你有什么發現?(2)講解:古代人寫“目”就畫一只眼睛,后來字形逐漸演變,就變成現在的“目”字。3.你能連一連,讓它們手拉手,并說說你的發現嗎?任務三:拓展應用識字1.形義結合,鞏固漢字“口、耳、手”。出示手的圖片,點撥:請小朋友們四人一組合作,用上剛才給“耳”找朋友的方法,先四人一起認識“手”的各個部位,再找一找并說一說與“手”有關的物品。(4)相機出示詞語:手心、手背、手掌、手指、手腕、手臂;手套、手鏈、手表、手帕。2.看圖理解,鞏固漢字“目、足”。(1)出示“目”字,引導:“目”字單獨使用比較少,我們邊看圖片,邊給它找找朋友。①出示目錄的圖片,點撥:目錄就像一本書的眼睛,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整本書的大概內容。③提問:你還能幫“目”字找找其他朋友嗎?(2)出示“足”字,提問:你知道哪些和“足”有關的詞語?出示足球的圖片,指名學生當小老師帶讀,全班跟讀。提問:你知道它為什么叫“足球”嗎?引導學生同桌間討論,思考生活中還在哪里見過“足”字。任務四:提筆即是練字時1.復習田字格橫中線、豎中線、左上格、左下格、右上格、右下格的名稱。2.學習新筆畫一橫折。(1)引導學生觀察生字“口、目”中都有一個新筆畫一橫折。(2)范寫橫折。提示:橫折一筆寫成。3.指導書寫生字“口、目”。(1)教師范寫,學生觀察。提示:“口”字上大下小,寫在格子中間;“目”字上下同寬。中間的兩橫與上下橫之間間距勻稱,中間兩橫收筆都不碰到豎。(2)學生練寫。教師巡視,提醒寫字姿勢。(3)星級評價:★寫字姿勢正確;★筆順正確;★關鍵筆畫位置正確。第二課時課時目標1.看圖對照,認識“站、坐”2個生字。2.會寫“耳、手”2個字和撇、彎鉤2個筆畫。3.正確、流利地朗讀兒歌。4.知道坐立的基本姿勢,在活動中感受、體驗,了解坐、立、行的規范姿勢。教學過程任務一:聽曲明禮儀1.播放歌曲:臥似一張弓,站似一棵松,不動不搖坐如鐘,走路一陣風。引導學生仔細聽,并說一說自己好像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2.結合課文插圖,學習生字“站”和“坐”。(1)出示課文及插圖,教師范讀兒歌,引導學生聽到“站”和“坐”時用圓圈圈出來。提問:圖中哪位京劇演員的姿勢是站?哪位是坐?(2)圈出站姿圖及生字“站”,提問:仔細觀察圖片,你看到了什么?提示:京劇演員雙腳踏地,兩腿直立,占據了一塊空間,這就是“站”。(3)圈出生字“坐”,提示:中國古人對坐姿很講究,比如古代有一種極重禮儀的坐姿叫“安坐”,即以膝居地,小腿平放在地上,臀部貼緊腳后跟。3.小結:中國是禮儀之邦,“姿勢”是一門大學問,每一個動作都頗有講究,今天我們就跟著兒歌一起來學習。任務二:誦讀兒歌懂禮儀1.教師帶讀兒歌,學生跟讀。(1)重點正音:“鐘”,讀時舌頭要翹起來;“松”,讀時舌頭要放平。(2)同桌互讀,相互正音;男女賽讀;師生合作讀。2.出示課文站姿圖和松樹的圖片,提問:仔細觀察兩張圖片,你發現了什么?引導學生理解:“如”就是好像的意思。(1)講解:京劇演員就像松樹一樣筆直地站立著,給人的感覺是那么精神。我們也要和他們一樣,站要有站相。(2)聯系生活,回憶生活中哪些人做到了“站如松”。根據反饋,相機出示相關圖片,如站崗的哨兵、升旗儀式上的同學、十字路口的交警…3.出示課文坐姿圖和古代包公圖,提問:你知道他是誰嗎?引導:黑臉包公是我國北宋時期一位鐵面無私的判官。(1)提問:你們看,包公坐著斷案時是什么姿勢呢?(2)點撥:身子正、腰板直、腿放平的包公看上去一身正氣,是不是給大家一種莊重正直的感覺呀?所以我們要學學他的坐姿,坐著就像鐘一樣端正。4.引導學生四人一組結合生活實際討論:你們覺得正確的走姿和睡姿又該是什么樣的?(1)出示各種走姿、睡姿照片,引導學生判斷姿勢的正誤。(2)小結:走路時腳步應該像風一樣輕、快且有力;臥床睡覺時應該像弓一樣彎曲。任務三:學以致用行禮儀判斷對錯小結:中國作為禮儀之邦,自古以來便有了站姿、坐姿、走姿、睡姿的具體要求,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時常督促自己,做一個懂禮儀的小學生!任務四:提筆即是練字時1.指導書寫“耳”字。(1)教師范寫,學生觀察。提示:“耳”的四橫的長短各不相同,第一橫平且穩,中間兩橫不碰邊,最后一橫向上斜。(2)學生練寫。教師巡視,提醒寫字姿勢。(3)星級評價:★寫字姿勢正確;★筆順正確;★筆畫位置正確。2.指導書寫新筆畫—撇、彎鉤。(1)學習新筆畫撇,引導學生觀察比較橫與撇的不同。點撥:撇的起筆由按到提,筆畫從右到左,由重到輕,從粗到細。(2)學習新筆畫彎鉤。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彎鉤起筆輕,比寫豎的時候略微彎一些,最后加一個小小的鉤。3.指導書寫“手”字。(1)教師范寫,學生觀察。提示:“手”的第一撇較平緩,中間一橫短,下面一橫長且在橫中線,彎鉤寫在豎中線上。(2)學生練寫。教師巡視,提醒寫字姿勢。(3)星級評價:★寫字姿勢正確;★筆順寫正確;★關鍵筆畫位置正確。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3.《口耳目手足》教學設計.docx 3《口耳目手足》.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