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4張PPT)擬行路難(其四)南朝 · 宋 鮑照春日憶李白——杜甫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 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學習目標(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詩歌的內容和情感。(2)培養“知人論世”的賞析能力。關于“知人論世”孟子謂萬章曰:“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萬章下》“頌”通“誦” “尚”通“上”“知人論世”就是為理解某個人的作品,而了解這人并研究他所處的時代,即結合作家思想和時代背景理解作品。預習檢測閱讀“資料鏈接”,用一句話概括鮑照的創作成就和人生經歷。(可以用“雖然……但是……”的句型。)示例:鮑照一生雖然才華橫溢、詩文有盛名,且少有壯志,思求報國,但因出身寒門,一生沉淪下僚,郁郁不得志。所謂“才秀人微,取湮當代”。思考:誦讀詩文,用詩中的一個字來概括詩人情感。咀嚼文字,體悟情感研讀作品——課堂探究學習1、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說明了什么道理?2、人生亦有命中的“命”字在文中的具體含義是什么?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3、第五、六句塑造了詩人怎樣的形象?4、最后兩句分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五、六句以非常精煉的筆法,生動形象地刻畫出詩人悲愴難抑的情態。第七句寫出了什么感情? 第七句是對前面幾句的總結,心并非無知無覺的木石,酒的麻醉,路難之歌,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問的句式,沖決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詩的情感達到了高潮。表達了詩人的抗爭。第八句寫出了什么感情?表達的是作者心中的無奈,豈無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兩句構成了一種鮮明的對照,將詩人忍辱負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況表現得淋漓盡致。全詩突出一個愁字,所嘆者愁,酌酒為消愁,悲歌為斷愁,不敢言者更添愁。“妙在不曾說破,讀之自然生愁。”(清·沈德潛《古詩源》)自主探究擬行路難(其六)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 棄置罷官去,還家自休息。朝出與親辭,暮還在親側。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自古圣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比較本詩與《擬行路難》(其四)表達情感的不同之處,結合具體詩句,運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評析。這兩首詩都是詩人在仕途中經歷許多挫折后的心聲。本詩的格調悲愴而不頹唐,失望而不消沉,沉郁中有灑脫,悠閑中透出不平,表現了持人自尊而孤傲的精神狀態。“千載上有英才異士沉沒而不可聞者,豈可數哉!大丈夫豈可遂蘊智能,使蘭艾不辨,終日碌碌與燕雀相隨乎?”——鮑照清·沈德潛曰:“明遠樂府,如五丁鑿山,開人世所未有。后太白往往效之”(《古詩源》)李白《行路難》(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 ,直掛云帆濟滄海。課后作業:鑒賞鮑詩、李詩的異、同。(可從內容和語言風格上鑒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