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0張PPT)課外古詩詞誦讀(二)咸陽城東樓咸陽城東樓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許渾許渾(約791-約858),字用晦,丹陽(今屬江蘇)人。晚唐最具影響力的詩人之一,其詩以律體見長,題材以懷古、田園詩為佳,詩歌偶對整密,詩律純熟。唯詩中多描寫水、雨之景,后人擬之與詩圣杜甫齊名,并以“許渾千首濕,杜甫一生愁”評價之。代表作有《咸陽城東樓》、《登洛陽故城》等。作者介紹本詩一作《咸陽城西樓晚眺》咸陽,秦代都城,在今陜西咸陽東北。寫這首詩時,大唐王朝正處于風雨飄搖之際。一個秋天的傍晚,詩人登上成陽城樓,無限感慨,于是寫下了這首七律。創(chuàng)作背景詩歌朗誦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萬里”極言愁思空間廣大水中的小洲,暗指家鄉(xiāng)登上百尺高樓,引我萬里鄉(xiāng)愁。蘆葦楊柳叢生,好似家鄉(xiāng)沙洲。“一上”表明詩人情感來的快;思鄉(xiāng)之愁詩歌賞析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烏云剛剛浮起在溪水邊上,夕陽已經沉落樓閣后面。山雨即將來臨,滿樓已是風聲颯颯。磻溪慈福寺這兩句是對自然景物的臨摹,也是對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機四伏的沒落局勢的形象化勾畫,它淋漓盡致而又形象入神地傳出了詩人“萬里愁”的真實原因。 “山雨欲來風滿樓”常用來比喻重大事件發(fā)生前的緊張氣氛,是千古傳詠的名句。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機四伏的沒落局勢。國家前途命運之愁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秦漢宮苑,一片荒涼。鳥兒落入亂草之中,秋蟬悲鳴于枯黃葉間。叢生的雜草晚眺近景,虛實結合,通過視覺和聽覺描寫強調過去的禁苑深宮,如今只是雜草遍地,黃葉滿林,用雜草、黃葉來渲染,勾勒出一個蕭條凄涼的意境,借秦苑、漢宮的荒廢,抒發(fā)了對家國衰敗的無限感慨。國家前途命運之思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行人莫問當年繁華盛事,都城依舊,只見渭水不停東流。“莫問”二字無勸誡之意,讓讀者從悲涼頹敗的自然景物中體會歷史的教訓;“流”字則暗示出頹勢難救的痛惜之情。這里指詩人自己指秦漢滅亡的往事國家興亡之思也許朝代更替猶如河水東流一般自然吧!詩歌主旨1、許渾的《咸陽城東樓》屬于( )A、政治諷諭詩 B、詠史懷古詩 C、山水詩 D、田園詩2、對《咸陽城東樓》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注釋中提及許渾是江南人,詩人一登上咸陽高高的城樓向南望去遠處煙籠蒹葭,霧罩楊柳,很像長江中的汀洲。詩人宦游長安,遠離家鄉(xiāng),一旦登臨,思之情涌上心頭。蒹葭楊柳,居然略類江南,萬里之愁,正以鄉(xiāng)思為始。B、頷聯(lián)是對自然暴物的臨摹,也是對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機四伏的沒落局勢形象化勾畫“風為雨頭”,含蘊深刻。用來比喻重大件發(fā)生前的緊張氣氛,是千古傳詠的名句。 C.山雨將到,鳥雀倉惶逃入遍地綠蕪、秋蟬悲鳴躲在黃葉高林,這些是詩人眼前的實景。但早已蕩然無存的“秦苑”“漢宮”是詩人的聯(lián)想。鳥下綠蕪,黃葉為視,蟬鳴為聽,融入了詩人的吊古之情。 D.“莫問”二字勸誡之辭,令人思索之語,它讓讀者從悲涼頹敗的自然景物中鉤沉歷史的教訓。此詩也并未表達對唐王朝的增恨,而是擔優(yōu)。自己消極的心態(tài)也并未體現(xiàn)。 BD理解性默寫1、許渾的《咸陽城東樓》中描寫漢宮秦苑的荒蕪感慨歷史滄桑的句子是:, 。鳥下綠蕪秦苑夕 蟬鳴黃葉漢宮秋2、常用來比喻重大事件發(fā)生前的緊張氣氛的句子:, 。溪云初起日沉閣 山雨欲來風滿樓3.《咸陽城東樓》中詩人游宦長安,遠離家鄉(xiāng),一旦登臨,思鄉(xiāng)之情涌上心頭的詩句是:4.《咸陽城東樓》中融鑄著詩人鄉(xiāng)思的憂愁和感古傷今的悲涼,委婉含蓄,令人傷感的詩句是:5.《咸陽城東樓》中遠眺近景,虛實結合,把詩人的愁怨從“萬里”推向“千古”,以實景疊合虛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的詩句是: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李商隱無 題詩歌導入李商隱無 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再遇詩人李商隱在十五六歲的時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陽山學道。相傳,其間與玉陽山靈都觀女氏宋華陽相識相戀,但兩人的感情卻不能為外人明知,因此他只能以詩記情,李商隱所寫的以《無題》為題的詩篇,大多是抒寫他們兩人之間的戀情詩。此詩即其中一首。詩歌背景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風凋零相見很難,離別更難,何況是在這東風無力、百花凋謝的暮春時節(jié)。連用兩個“難”字,第一個指相會困難,第二個指別離時的痛苦,突出強調了“別亦難”,表達出分別時的難舍難分。①襯托。用“相見時難”襯托“別亦難”表現(xiàn)離別時的難舍難分之情。②象征。以春風不再、百花凋零的景象,象征愛情的艱難。首聯(lián)作用:點明離別的季節(jié),渲染了離別的氣氛,烘托了凄楚的心情。詩歌賞析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與“思”字諧音蠟燭蠟燭燃燒時流下的燭油,稱為“蠟淚”春蠶到死時絲才吐完,蠟燭要燒成灰燼時,像淚一樣的蠟油才能滴干。比喻、雙關。詩人用“春蠶”“蠟炬”比喻自己。“絲”與“思”諧音雙關,寫戀人的情思;“淚”語意雙關,表面上指燭淚,實際上暗指相思之淚,展現(xiàn)出執(zhí)著而無望的內心世界。這兩句詩寫出了戀人對愛情的至死不渝。煉字:“方”“始”二字使癡情之意盡顯,表現(xiàn)了對愛人至死不渝的忠貞情感。哲理:現(xiàn)在常用來形容那些為事業(yè)無私奉獻的人,蘊含對工作或事業(yè)忠誠執(zhí)著、無私奉獻、勇于獻身的崇高精神。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早晨梳妝照鏡子。鏡,照鏡子青春年華消逝。云鬢,指年輕女子的秀發(fā)。早晨梳妝照鏡,只擔憂如云的秀發(fā)改變顏色,容顏不再;晚上長吟不寐,應該感到冷月侵人。寫對方的相思之情,從“曉鏡”的擔心青春易老,到“夜吟”的顧影自憐,道盡相思的悲苦與無奈。①“改”字寫出了女子擔心別離日長,自己容顏憔悴,表現(xiàn)出別離之久,相思之苦。②“應”字有“揣度、料想”的語氣,表明這一切都是自己對對方行為的想象。想象如此生動,體現(xiàn)了他對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③“寒”字借生理上冷的感覺反映心理上的凄涼之感。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神話中海上的仙山,這里借指所思女子的住處神話中為西王母傳遞音訊的信使情誼懇切深厚探望蓬萊仙山離這里沒有多少路程,殷勤的青鳥信者啊,麻煩您為我探看探看。以神話中的蓬萊仙山作為女方居處的象征,以青鳥作為詩人的使者。這兩句是說女方的居處不遠,希望有人前去傳遞書信。表達了戀人彼此間無法經常相見,只能靠書信傳情的惆悵與傷感。這是一首思戀之歌,寫盡了離別之痛、相思之苦,感情綿邈深沉。本詩以“別”字為詩眼,描述了一對戀人的離別之恨與相思之苦,其中也流露出詩人在政治上的失意和精神上的苦悶,具有濃郁的感傷色彩。全詩行文流暢,比喻、象征手法的運用表達出了深沉綿邈的情感。全詩構思新穎巧妙,想象細致入微,比喻貼切,語言生動精彩,意境優(yōu)美動人。詩歌主旨詩歌小結(1)下面對《無題》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A.本詩以一個女子的口吻,寫兩個有情人不忍分別,分別后彼此思念的心情。B.“東風無力百花殘”以景渲染、烘托有情人的離愁別緒,景語亦情語。C.本詩多處使用雙關,“絲方盡”隱指“思方盡”,“燭淚”隱指“相思淚”。D.本詩的寫作特點是直抒胸臆,構思精巧,感情表達輕松。(2)下面對《無題》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A.這是一首感情深摯、纏綿委婉、詠嘆忠貞愛情的詩篇。B.首聯(lián)以暮春時節(jié)百花凋零的景象來渲染烘托兩個有情人的離愁別緒。C.頷聯(lián)運用比喻修辭及雙關語,曲折豐富地表達了兩個有情人之間至死不渝的愛情。D.尾聯(lián)寫既然會面無望,只好請使者為自己殷勤探看,表達了彼此的無奈絕望之意。DD課堂練習行香子秦觀再遇詩人秦觀,字少游,一字太虛,號淮海居士,別號邗溝居士。北宋婉約派詞人,被尊為婉約派一代詞宗,儒客大家。秦觀善詩賦策論,與黃庭堅、晁補之、張耒合稱“蘇門四學士”。 所寫詩詞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長于議論,文麗思深,兼有詩、詞、文賦和書法多方面的藝術才能,尤以婉約之詞馳名于世。他的詞多寫男女愛情和身世感傷,風格輕婉秀麗,受歐陽修、柳永影響,是婉約詞的代表作家之一。此詞大約作于作者創(chuàng)作早期的熙寧年間(1068~1077),當時作者家居,尚未出仕。在一個春天,作者乘興游覽了一座村莊,被樸質自然的村野風光所感染,因此創(chuàng)作了此詞。在此期間作者也曾寫過同類題材的《田居四首》等詩。創(chuàng)作背景詩歌朗讀樹繞村莊,水滿陂塘;倚東風,豪興徜徉;小園幾許,收盡春光。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東風”點明時令,“豪興”點明心情,“徜徉”寫出詞人怡然自得的神態(tài),表達了詞人對田園風景的喜愛之情。“繞”與“滿”兩個字顯出春意之濃,也為下文寫爛漫春光做鋪墊;“小園”五句,集中筆墨特寫春之一隅。色彩鮮明,暗含香氣,絢爛多彩而又充滿生機,達到了以點帶面的藝術效果。詩歌賞析遠遠圍墻,隱隱茅堂;飏青旗,流水橋旁。偶然乘興,步過東岡。正鶯兒啼,燕兒舞,蝶兒忙。作者的視野由近放遠,風光如畫,而又富含詩蘊,引人遐想。“偶然乘興,步過東岡”,照應上文的“豪興徜徉”,進一步寫其怡然自得情狀。“啼”、“舞”、“忙”三字概括準確,寫春的生命活力,更加淋漓盡致,比起小園來,地點卻已經轉到田野之中,是別一種春光。動靜結合,上片結句寫花,下片結句寫鶯、燕、蝶,畫面一靜一動,相互呼應,回環(huán)往復,意趣盎然。“移步換景”,詞人由小園轉向遠處的一帶圍墻,墻內隱現(xiàn)出茅草小堂。墻外小橋流水,飄揚著酒旗。詞人乘著一時的興致,再步行翻過東邊的小山岡,又有另外一番景象:鶯啼燕舞、蝶兒匆忙,寫出了春天的生命活力。詩歌小結這首詞以白描的手法、淺近的語言,通過記敘自己的一次興致勃勃的春游,展示田園百花爭艷、鶯歌燕舞的優(yōu)美景象,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萬物競發(fā)的田園風光圖,寫出了春天生機勃勃的景象,給人以輕松愉快的美的享受。體現(xiàn)了詩人對田園風光的熱愛與贊美之情。詩歌主旨理解性默寫1、集中寫春之一隅,色彩鮮明,暗含香氣,絢爛多彩又充滿生機,達到以點帶面的藝術效果的句子是:2、描寫作者翻過山崗所見的另一番景象的句子是: 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正鶯兒啼,燕兒舞,蝶兒忙。下列關于這首宋詞的賞析,正確的一項是( ) A、本詞上闕移步換景,以村莊為中心描寫四周景物,寫出了詞人所見的爛漫春光。 B、本詞下闕定點觀察,寫出了圍墻、茅堂、橋、流水等意象,表達了作者喜愛之情。C、本詞著力表現(xiàn)了清新自然、絢麗多彩、充滿生機的農家田園景象。 D、正如詞人“倚東風、豪興徜徉”,本詞主要表現(xiàn)了詞人意興豪邁、曠達灑脫的情懷。 【解析】A是定點觀察;B是移步換景;D表現(xiàn)了詞人對農村景色的喜愛,自然流露出詞人輕松愉快的心境,宇里行間貯滿對自然春光的喜愛之情。 C辛棄疾丑奴兒 書博山道中壁再遇詩人辛棄疾生于金國,早年與黨懷英齊名北方,號稱“辛黨”。青年時參與耿京起義,擒殺叛徒張安國,回歸南宋,獻《美芹十論》《九議》等,條陳戰(zhàn)守之策。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為守臣,平定荊南茶商賴文政起事,又力排眾議,創(chuàng)制飛虎軍,以穩(wěn)定湖湘地區(qū)。由于他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故而屢遭劾奏,數次起落,最終退隱山居。開禧北伐前后,宰臣韓侂胄接連起用辛棄疾知紹興、鎮(zhèn)江二府,并征他入朝任樞密都承旨等官,均遭辭免。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抱憾病逝,享年六十八歲。宋恭帝時獲贈少師,謚號“忠敏”。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yè)自許,卻命運多舛、壯志難酬。但他始終沒有動搖恢復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于詞作之中。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zhí)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現(xiàn)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這是辛棄疾被彈劾(hé)去職、閑居帶湖時所作的一首詞。他在帶湖居住期間,閑游于博山道中,卻無心賞玩當地風光。眼看國事日非,自己無能為力,一腔愁緒無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題了這首詞。在這首詞中,作者運用對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個"愁"字,以此作為貫串全篇的線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淺意深,令人玩味無窮。詩歌背景詩歌朗讀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欲說還休。欲說還休”運用反復的修辭手法,表達了愁苦無法言說的無奈,增強了藝術感染力,使讀者深刻體會到詞人為國事憂愁,極端痛苦的心境。“強說愁”,“愁”指無病呻吟的閑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愁”指關懷國事、懷才不遇的哀愁。作者反復品味“愁滋味”,在自嘲自諷之中,寫盡了人生的無奈。上片描繪出少年涉世未深卻故作深沉的情態(tài)。下片寫出滿腹愁苦卻無處傾訴的抑郁。全詞突出地渲染了一個“愁”字,以此作為貫串全篇的線索,構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淺意深,令人回味無窮。詩歌賞析理解性默寫古代文人墨客常借“禽鳥”這一意象來傳情達意。李商隱在《無題》中,用青鳥傳情表達對愛人的牽掛:, 。王灣在《次北固山下》中,用雁兒送信抒發(fā)對家鄉(xiāng)的思念:? 。劉禹錫在《秋詞》中,用鶴兒沖天展現(xiàn)對生活的樂觀:, 。蓬山此去無多路 青鳥殷勤為探看鄉(xiāng)書何處達 歸雁洛陽邊晴空一鶴排云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名句默寫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