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9張PPT)愛蓮說17短文兩篇1教學目標了解“說”文體,了解作者,識記重點字詞,理解文章的主旨并背誦課文123理解作者運用托物言志的寫法,體會襯托手法的運用感受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學習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格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漢樂府《江南》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楊萬里《小池》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王昌齡《采蓮曲》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李清照《如夢令》新課導入北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教育家,被尊稱為“理學派開山鼻祖”,是北宋五子之一字茂叔,號濂溪,北宋道州營道樓田堡(今湖南省道縣)人,晚年在廬山蓮花峰下建濂溪書堂講學,世稱“濂溪先生”。謚號元公,著《太極圖說》、《通書》等。周敦頤(1017年-1073年)北宋五子是指北宋周敦頤、邵雍、張載、程顥、程頤寫作背景本文是周敦頤在南康郡(今屬江西)任職時寫的。他曾于府衙東側挖了一方蓮池,在池中建賞蓮亭,南北曲橋連岸。夏秋之交,蓮花盛開,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周敦頤憑欄放目,觸景生情,愛蓮花之潔白,感宦海之渾濁,寫下了這篇《愛蓮說》。文體解讀“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文體,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種現象來抒發作者的感想。代表作有《愛蓮說》《馬說》等。說語言通常簡潔明了,寓意深刻;寫法較靈活,跟現代的雜文大體相似;以小見大,借講寓言故事、狀寫事物等來說明事理。字音字形蕃(fán)褻(xiè)玩噫(yī)鮮(xiǎn)有聞淤泥(yū)濯(zhuó)清漣(lián)而不妖不蔓不枝(màn)初讀課文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疏通文意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譯文:水上、地上各種草木的花,值得喜愛的很多。晉朝的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自唐朝以來,世人非常喜愛牡丹。非常,很只,唯獨多從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疏通文意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我表轉折,卻沾染(污穢)洗清水水波艷麗貫通名詞作動詞,生藤蔓名詞作動詞,生枝莖譯文:我則唯獨喜愛蓮—蓮從淤泥里生長出來,卻不沾染污穢∶在清水里洗滌過,但不顯得妖媚。它的莖,內部貫通,外部筆直,不橫生枝蔓,不側長枝節。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更加清芬聳立的樣子豎立靠近賞玩。褻,親近而不莊重認為避居避世。此指菊不與別的花爭奇斗艷譯文:香氣遠聞更顯得清芬;它筆直潔凈地立在那里,只可以從遠觀賞,卻不能貼近去賞玩啊,我認為,菊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富貴的花;蓮是花中的君子。疏通文意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嘆詞,表感慨,唉結構助詞,的少,鮮為人知聽聞同我一樣的人應當[譯文]唉!對于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以后很少聽到了,對于蓮的愛好,像我一樣的人還有什么人呢?對于牡丹的愛,應當人很多了。疏通文意疏通文意水上、地上各種草木的花,值得喜愛的有很多。晉朝的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自唐朝以來,世人非常喜愛牡丹。我則唯獨喜愛蓮—蓮從淤泥里生長出來,卻不沾染污穢∶在清水里洗滌過,但不顯得妖媚。它的莖,內部貫通,外部筆直,不橫生枝蔓,不側長枝節。香氣遠聞更顯得清芬;它筆直潔凈地立在那里,只可以從遠觀賞,卻不能貼近去賞玩啊,我認為,菊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富貴的花;蓮是花中的君子。唉!對于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以后很少聽到了,對于蓮的愛好,像我一樣的人還有什么人呢?對于牡丹的愛,應當人很多了。整體感知1、一詞多義①遠香遠益清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②可可愛者甚蕃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遠聞)(從遠處)(值得)(可以,能夠)整體感知2、古今異義植鮮豎立栽種當。 和乎連用,有當然的意思新鮮宜合適,應當少深讀感悟1.品讀課文、感悟蓮之美。找出周敦頤如此喜愛蓮的原因。蓮,花之君子者也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深讀感悟2. 文章題為“愛蓮說”也就是"說說我對蓮花的愛”,作者究竟喜歡蓮花的什么?(請用原文回答)蓮,花之君子者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合作探究1.小組討論這幾句話從哪幾個方面說蓮花的什么品格?語句描寫角度蓮的特點君子形象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出淤泥而不染生長環境生長環境體態體態香氣風度風度不會被污濁的環境浸染不會因環境的美好而不自持花梗通達筆直不旁逸斜出給周圍有意義的影響潔凈與筆直挺立凜然不可侵犯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莊重質樸豁達大度 正直不茍不攀附權貴美名遠揚高潔端莊 特立獨行雅致端莊合作探究2.文章詠蓮,卻寫了菊和牡丹,在作者的眼里,這兩種花還指代什么人?菊,隱逸者。封建社會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統治者同流合污,便隱居避世,稱為隱士。牡丹,富貴者,追逐名利富貴的人合作探究3.這三種花都有人喜歡,哪一種花喜歡的人最多?從中你感悟到了什么呢?當時的社會上真隱士少,有道德的人更少,而愛富貴的人很多。寫菊是正襯,寫牡丹是反襯。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合作探究4.本文題為愛“蓮”說,卻不惜筆墨描寫了“菊”和“牡丹”兩種花這樣寫有何用意呢?菊,隱逸者。封建社會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統治者同流合污,便隱居避世,如陶淵明牡丹,富貴者,追逐名利富貴的人,如當世的人蓮:卓而不群的君子,品德高尚的人,如周敦頤本人含蓄的表明作者的人生態度,既不愿意像陶淵明那樣消極避世,也不愿像世人那樣追逐名利富貴,他要在污濁的世間獨立不移,永遠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合作探究4.本文題為愛“蓮”說,卻不惜筆墨描寫了“菊”和“牡丹”兩種花這樣寫有何用意呢?作者寫花,實際是在寫人,寫人們對生活理想的三種選擇作者運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寄寓志向、思想和情感。同時,凸顯了他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操守和情感合作探究托物言志,即將個人之“志”依托在某個具體的“物”上,“物”便具有了某種象征意義,成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托物言志合作探究5.結尾處對于三種花被世人喜愛的情況作了評價,有何表達效果?“宜乎眾矣”與前文“鮮有聞”“何人”形成對比,不明說而暗諷,表達了作者對世人爭名奪利、愛慕權貴之風的厭惡之情。一嘆愛菊者“鮮有聞”;二嘆愛蓮者少;三嘆愛牡丹者眾多;襯托運用襯托的手法,突出蓮花的品格,表明作者要在污濁的世間獨立不移,永遠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格。課堂小結《愛蓮說》以“蓮”自喻,通過對蓮可貴品格的贊美,含蓄地表達了作者的人生態度,既不愿意像像陶淵明那樣消極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樣追逐名利富貴,而是要在污濁的世間獨立不移,永遠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愛蓮說板書設計花之可愛人之感嘆陶淵明獨愛菊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生長環境體態香氣風度氣質菊,隱逸者牡丹,富貴者蓮,君子不慕名利潔身自好課后作業1.背誦并默寫全文2.完成一課一練及小本作業本拓展延伸愛茶說中外古今之飲,可口者甚蕃。外國人獨愛咖啡,自現代來,世人甚愛可樂。予獨愛茶之味澀而回甘,幽香而不膩,味醇甘爽,回甜清澈,鮮爽潤喉,清熱敗火,可細品而不驢飲也。予謂咖啡,飲之格調者也;可樂,飲之活力者也;茶,飲之哲理者也。噫!咖啡之愛,國人日益增多;茶之愛,同予者何人?可樂之愛,宜乎眾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