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8張PPT)1.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作品寫作背景。2.了解寫作背景,理解本文借種樹人之口闡發的為官治民之理。3.體會寓言式人物傳記委婉、含蓄的諷諫特點及對比與映襯的寫法。教學目標古人勤于植樹,樹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發了歷代文人墨客的詩意,他們常對喜愛的樹題詩吟詠。縈縈窗下蘭,密密堂前柳。——陶淵明奉氣桃栽一百根,春前為送浣花溪。柳州柳刺史,種樹柳江邊。——杜 甫——柳宗元余聞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嘗疑乎是,今以蔣氏觀之,猶信。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為之說...... ——《捕蛇者說》走進作者柳宗元,唐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世稱柳河東。參加了王叔文領導的“永貞革新”,任禮部員外郎。革新失敗后被貶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又被貶為永州司馬。后任柳州刺史,故后人也稱之為柳柳州。與韓愈一起提倡古文運動,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并稱“韓柳”。他的文學主張是“文道并重,文以明道”認為道應該于國民有利,切實可行。他的許多作品體現了這個主張,以山水游記、寓言和傳記的文學成就最高,為當時散文的寫作樹立了榜樣。作品柳宗元的政論文有:《封建論》;文學性傳記散文有:《捕蛇者說》、《童區寄傳》;山水游記有:《永州八記》寓言散文有:《種樹郭橐駝傳》,《三戒》。他的創作可分為傳記、論文、山水游記、寓言四種,以山水游記和寓言的文學成就最高。作品集:《柳河東集》出身家世父系河東柳氏祖上世代為官與薛氏、裴氏并稱“河東三著姓”堂高伯祖柳奭shì曾為唐高宗的宰相高宗一朝,柳家同時居官尚書省的就達23人之多但到了永徽年間,柳家屢受武則天的打擊迫害,曾祖父柳從裕、祖父柳察躬只做到縣令一類小官父親柳鎮一生多在軍旅和府縣做一些地位不高的小官,死前為侍御史。由于長年接觸社會現實,他洞達世務,激進用世。為人剛正不阿,不畏權暴,加之能詩善文,在當時有很高的聲望和影響。父親的言傳身教賦予了柳宗元正直、剛強、負責的品性。德宗專門作制書褒獎他“守正為心,疾惡不懼”“盧崔鄭王”四姓高門唐代位列“七姓十家 ”,出宰相8人與博陵崔氏、清河崔氏合稱“崔盧”出身家世母系范陽盧氏七歲即“通《毛詩》及劉氏《列女傳》”,精熟詩書。柳宗元父親曾說:“吾所讀舊史及諸子書,夫人聞而盡知……”,在戰亂家中無書時曾教柳宗元古賦十四首勤儉持家,訓育子女,待族人“敬之如臣事君”,“慈之如母畜子”,“友之如兄弟”。早年避亂到南方時,寧肯自己挨餓,也要供養親族。柳宗元遭貶時,年近七旬的盧氏隨之赴永州,身處惡劣的困境不露憂色,細心地照料柳宗元,并不時地寬慰兒子,“明者不悼往事”。少年得志4歲啟蒙,“聰警絕眾”,名聲遠播。興趣廣泛,書法、音樂都有深入鉆研。13歲,應人所請,代寫給朝廷平叛賀信《為崔中丞賀平李懷光表》。定親弘農楊氏。21歲參加科舉考試,進士及第26歲中了博學鴻詞科,進入仕途,成親。29歲被任命為藍田尉(正六品)31歲被調回長安,任監察御史里行32歲被提拔為禮部員外郎韓愈《柳子厚墓志銘》:俊杰廉悍,議論證據今古,出入經史百子,踔厲風發,率常屈其座人。9月柳宗元被貶為邵州刺史11月,在赴任途中,柳宗元被加貶為永州司馬柳宗元不滿政治的黑暗腐敗,憂心社會的動蕩危機,積極參與“永貞革新”,但面對宦官集團和藩鎮勢力的雙重壓力,王叔文集團手中并無強大的力量,注定了變法的結局,再加上唐順宗有病,他繼位的時候中風,這直接導致了革新計劃的破產。805年(永貞元年)8月4日,唐順宗被迫禪位于太子李純(唐憲宗)。8月6日,革新派紛紛被貶謫,即“二王八司馬”。一貶再貶生活在永州的十年中,柳宗元在哲學、政治、歷史、文學等方面進行鉆研,并游歷永州山水,結交當地士子和閑人,他寫下《永州八記》(《柳河東全集》的540多篇詩文中有317篇創作于永州)一貶再貶815年1月, 柳宗元接到詔書,要他立即回京。2月,經過一個多月的跋涉,柳宗元回到了長安。3月14日,柳宗元被改貶為柳州刺史。819年11月,柳宗元在柳州因病去世。享年47歲。以柳易播他被召回京師又再次被遣出做刺史時,得知劉禹錫被遣往州。他流著淚說:“播州不是一般人能住的地方,劉禹錫老母八十多歲了,這山高水遠,路途太兇險了。我的妻子早已去世了,我母親也在永州病逝了,家累不多,我希望與他換一換,遠方的播州我去吧。”向朝廷請求,并準備呈遞奏章,情愿拿柳州換播州,表示即使因此再度獲罪,死也無憾。。劉禹錫親自護送柳宗元靈柩回歸故里,委托韓愈為柳宗元寫墓志銘,自己則三寫《祭柳員外文》以抒發想念之情;將柳宗元的長子柳周六視如己出,細心教導,此子后進士及第;還花了20多年的時間為柳宗元整理遺稿。文學成就柳宗元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并稱為“韓柳”韓柳二人與宋代的歐陽修、蘇軾等并稱為“唐宋八大家”堪稱中國歷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散文“永州八記”已成為中國古代山水游記名作,刻畫山水景色,則或峭拔峻潔,或清邃奇麗,以精巧的語言再現自然美。這些優美的山水游記,生動表達了人對自然美的感受,豐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領域,從而確立了山水記作為獨立的文學體裁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柳宗元也被推為“游記之祖”。寓言繼承并發展了《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列子》《戰國策》傳統,多用來諷刺、抨擊當時社會的丑惡現象。推陳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種動物擬人化的藝術形象寄寓哲理或表達政見。詩歌文學成就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并稱“王孟韋柳”現存的絕大部分是貶官永州以后作品,題材廣泛,體裁多樣,精工密致,韻味深長。他的敘事詩文筆質樸,描寫生動,寓言詩形象鮮明,寓意深刻,抒情詩更善于用清新峻爽的文筆,委婉深曲地抒寫自己的心情。蘇軾評價:所貴乎枯談者,謂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淵明、子厚之流是也。將柳宗元和陶淵明并列,可見他的詩歌語言樸素自然,風格淡雅而意味深長。種樹:所記對象的職業。郭橐駝:記述的對象。橐駝,即駱駝。郭橐駝因駝背而得名。傳:本指人物傳記,但本文實際上是一篇諷喻性極強的寓言故事。從內容和風格看,本文當是柳宗元早年在長安任職時期的作品。郭橐駝種樹的事已不可考,后世學者多認為這是設事明理之作。文體知識本文從形式上看是一篇傳記,從內容上看是一篇寓言式的說理文。傳記:一種記述人物生平事跡的文體。我國古代的傳記可分為兩類:一是歷史傳記。作者一般是以歷史事實和文獻資料撰寫,實錄成分多,虛構成分少,被稱為“史傳文學”。二是文學傳記。它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創作出來的典型人物傳記,有的不一定實有其人,即使有原型,加工虛構的成分也很多。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雜記文的一種。“寓”是寄托的意思,用假托的故事或比喻、擬人來說明某個道理,它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文學形式。它大都以簡短的結構,鮮明的形象,夸張與想象的藝術手法,闡明某種道理或諷刺某種社會現象,把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體裁與背景了解背景本文是針對當時官吏繁政擾民的現象發而為言的。中唐時期,唐朝經過安史之亂,國力衰落,百姓需要寬松的政治統治以求安居樂業。但是豪強地主兼并掠奪土地日益嚴重,僅有一點土地的農民,除了交納正常的賦稅外,還要承受地方軍政長官攤派下來的各種雜稅。各地官僚為鞏固自己的地位,競相向朝廷進奉,加緊對下層盤剝,民不聊生。可以說,苛捐雜稅、民不聊生是當時社會現實的真實寫照。橐駝 病僂 實以蕃窺伺 壽且孳 其蒔也長人者 勖爾植 繅而緒織而縷 雞豚 輟飧饔病且怠 傴僂 佝僂tuólǚfánsìzīshìzhǎngxùsāolǚtúnsūnyōngdàiyǔ lǚgōu lóu讀準字音第一段郭橐駝,不知始何名,病瘺,隆然伏行,有類橐駝者,故鄉人號之“駝”。駝聞之曰:“甚善,名 我 固 當。”因舍其名,亦自謂“橐駝”云。當初,原來名作動,給以稱號,稱作名作動,取名,稱呼確實于是,就類似,像駱駝,這里指駝背背脊高起的樣子郭橐駝,不知道(他)原來叫什么名字。他患了脊背彎曲的病,脊背突起而彎腰行走,就像駱駝一樣,所以鄉里人給他起外號叫“橐駝”。郭橐駝聽說這個稱呼后,說:“(這個名字)很好啊,用這個名字稱呼我確實恰當。”于是舍棄他的原名,也自稱起“橐駝”來。名作動,患病好類橐駝,鄉人號之“駝”“甚善”,亦自謂“橐駝”郭橐駝是怎樣的人?第一段思考:橐駝是個什么樣的人?“隆然伏行”:寫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甚善,名我固當”:殘疾者多忌諱他人言及其殘疾,但郭橐駝坦然接受,認為起得很恰當,還以此自稱,正視自己的身體缺憾,懂得自我解嘲,可見其性情諧趣、坦蕩明達,身殘而自信。不因病僂而自卑,其言行中亦隱約可見“順天致性”之意。第一段作用:由奇處入筆,姓名、容貌之奇是賓,性格之奇是主,為下文寫他的奇特業績、奇特言論做鋪墊。本節仿史傳體例,介紹人物身世,通過簡潔的敘述,生動的描寫,一個不同一般的“駝者”形象便躍然紙上了。思考1:郭橐駝是個什么樣的人?①外形古怪;②豁達、身殘而自信。思考2:從郭橐駝身上可以得到哪些啟示?①自己瞧得起自己,不能妄自菲薄。②正視他人譏諷和嘲笑,堅持走自己的路。③要懂得自我解嘲,不為外界所煩擾。研讀第一段第二段其鄉曰豐樂鄉,在長安西。駝業種樹,凡長安豪富人為觀游及賣果者,皆爭迎取養。視駝所種樹,或移徙,無不活,且碩茂,早實以蕃。他植者雖窺伺效慕,莫能如也。以……為業名作動,結果實連詞,表遞進,并且多沒有人比得上即使他的家鄉叫豐樂鄉,在長安西邊。駝以種樹為業,凡是長安城里(種樹)作為觀賞游玩的以及賣果的豪富人,都爭著迎接和雇用(橐駝)。察看駝所種的樹,即便移植,沒有不活的;而且高大茂盛,結果早并且多。其他種植的人即使暗中觀察仿效,沒有人能比得上。暗中觀察仿效觀賞游覽指種樹賣果迎接用、使高大茂盛移植1.郭橐駝他是干什么的?2.他種樹本領如何?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來?種樹高超凡長安豪家富人為觀游及賣果者,皆爭迎取養。他植者雖窺伺效慕,莫能如也。(側面描寫)(正面描寫)(反襯)視駝所種樹,或遷徙,無不活,且碩茂,早實以蕃。思考第二段:描寫郭橐駝種樹本領高超,為下文詳寫種樹方法做鋪墊。個人檔案姓名:無名氏,“駝”、“橐駝”籍貫:長安豐樂鄉職業:種樹形象:隆然伏行、類橐駝性格:善良、豁達特長:種果樹A人氣旺:長安富豪爭迎取養B品質優:無不活、碩茂、早實以蕃C專利權:窺伺效慕莫能如思考郭橐駝豁達個性背后存在著自信的原因。橐駝以種樹為業且為種樹行家。種樹為他帶來的“際遇”—爭迎取養。為什么“爭迎取養”?“視駝所種樹……早實以蕃”,原來他的種樹技藝高超,而且從歡迎他的人看,可知他種樹既能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觀賞游玩),又能滿足物質需要(種樹賣果),從這兩種需求所種之樹是大不相同的,暗示他的種植技術很高超全面。橐駝種樹“絕”在哪里?一絕:技術全面兩種人均能滿足:精神需求(觀賞游玩)物質需要(種樹賣果)二絕:樹挪能活或移徙,無不活。三絕:樹品質優且碩茂,早實以蕃四絕:獨門本領他植者莫能如也技藝高超第三段有問之,對曰:“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動勿慮,去不復顧。繁殖天性,自然生長規律使…達到本性性質,方法根搗土已經這樣/通“矣”,了離開有(人)問他(種樹的方法),回答說:“橐駝并不是能使樹木活得長久而且茂盛啊,(而是)能順應樹木的自然生長規律從而使它的本性充分發展而已。但凡種樹的方法,(它的)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它的)土要舊的,(它)搗土要結實。已經這樣做了,不要(再)動,不要憂慮,離開后就不再去看。形作動,活得長久舒展舊,指原來培育樹苗的土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棄,則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長而已,非有能碩茂之也;不抑耗其實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則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過焉則不及。shì,栽種它的果實妨害這樣使……碩大茂盛栽種時要像對待孩子一樣細心,栽好后要像丟棄它一樣不理不睬,那么樹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習性就得以實現。所以我不妨礙它的生長罷了,(并)不是有能使他碩大茂盛的(本領)啊;不抑制損耗它的果實罷了,(并)不是有能使結果它早并且多的(辦法)啊。其他種植的人則不是這樣,(樹)根拳曲而土常換,他給樹培土啊,如果不是過多就是不夠。像對待孩子那樣放下更換拳曲,伸展不開天性/形作動,保全連詞,那么使…結果早使…結果多茍有能反是者,則又愛之太恩,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離矣。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為哉!”假使寵愛名詞作狀語,在早上/在晚上背離即“不若我”,“能為何”,賓語前置那實際上名作動,用指甲摳、掐名作狀,一天天地假使有能夠和這種(做法)相反的人,則又愛它太深,憂它太多。從早晨到晚地察看、撫摸,已經離開了又回來看。更嚴重的,用指甲劃破樹皮來檢驗它的生死,搖晃樹根來看它(栽得)是疏松還是密實,卻一天天地背離了樹木的本性。雖然說是愛它,那實際上是害它;雖然說是憂慮它,那實際上是仇視它;所以不如我啊。我又能做什么呢?”仇視樹根郭橐駝總結的種樹方法是什么?順木之天,以致其性。他認為種過樹后應采取什么態度?勿動勿慮,去不復顧。他對自己取得的成績是如何評價的?吾不害其長而已,非有能碩茂之也。……其他種樹的人往往怎樣做?結果如何?害之、仇之。木之性日以離矣。本段用了什么方法傳駝?語言描寫研讀第三段思考2:郭橐駝的“種樹妙招”是什么?為什么“他植者雖窺伺效慕,莫能如也”?(討論并在原文中勾畫、批注)郭橐駝 他植者種樹方法種后態度結果原因分析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其蒔也若子根拳、土易、培土或過或不及勿動勿慮,去不復顧,不害其長,不耗其實,其置也若棄愛之太恩,憂之太勤,旦視暮撫,已去復顧,爪其皮膚,搖其根本其天者全而其性得木之性日以離、害之仇之、不我若順木之天以致其性違反木之天性,勤慮害樹fa第三段結構示意圖木之性(理論說明)種植方法(實踐總結)順其自然(議論) 他植者違反(反面申述)種樹之術,并不高深(自謙明理)總述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分述對比映襯將郭橐駝和“他植者”完全不同的方式和結果對比,形象地說明了兩者之間的差異,簡明地突出了“順木之天”的道理。思考:郭橐駝種樹的態度是什么?有怎樣的方法?得好的關鍵是什么?本舒、培平土故、筑密態度勿動勿慮去不復顧結果根拳、土易過焉、不及天性失天性得他植者故不我若也不言自明的對比論證方法旦視暮撫已去復顧郭橐駝第四段問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駝曰:“我知種樹而已,理,非吾業也。然吾居鄉,見長人者好煩其令,若甚憐焉,而卒以禍。旦暮吏來而呼曰:‘官命促爾耕,勖爾植,督爾獲,早繅而緒,早織而縷,字而幼孩,遂而雞豚。’治統治、治理 民最終勉勵同爾,你們的養育成,養好繁多sāo煮繭抽絲問的人說:“把你的(種樹)經驗,挪到當官治民上,行嗎?”橐駝說:“我知道種樹(的道理)而已,治理(百姓),不是我的職業啊。但我居住在鄉間,看見官吏喜歡發號施令,好像是很憐愛(百姓)啊,但最終反而因此禍害百姓。從早到晚官吏來喊道:‘官府命令催促你們耕種,勉勵你們種植,督促你們收獲,早早地煮蠶繭抽取你們的蠶絲,早早地紡你們的線,養育你們的小孩,喂大你們的雞和豬。’種樹的經驗名作動,做官鳴鼓而聚之,擊木而召之。吾小人輟飧饔以勞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故病且怠。若是,則與吾業者其亦有類乎?”S n晚飯yōng早飯使…安定性命困苦/疲倦停止相似,像使…聚集空閑使…繁盛敲鼓而使他們聚集,敲梆子而召喚他們。我們(這些)小民停止吃飯來慰勞官吏尚且不得空閑,又怎能使我們繁衍生息,使我們民心安定呢?所以我們困苦又疲倦。像這樣(治民反而擾民),那么和我所從事的(種樹行業)大概也有類似吧?”慰勞大概第四段:將種樹管樹之理運用到吏治中去。以子之道,移之官理思考:“問者”問“養樹”后,提出了怎樣的建議?第4段思考:橐駝是怎樣評價、描述官吏煩令擾民的?煩、禍——呼、鼓、聚、擊、召1.“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這個句子有什么作用?過渡,轉移話題,由談種樹轉到談政事上來,這才是作者的寫作意圖。研讀第四段養樹 類比 治民過于殷勤的他植者 類比 好煩其令的長人者他植者擾樹 類比 官吏擾民擾樹的結果 類比 擾民的結果(木之性日以離矣) (而卒以禍故病且怠)2.根據郭橐駝的養樹術,為官者應采用什么樣的養人術?養樹術: “順木之天以致其性”養人術: “順民之性以養其民”第四段:將種樹管理之道運用到管理百姓之道中。3:既然種樹需“順木之天以致其性”,那么你認為統治階級應該如何實行“官理”呢?吾小人“不得暇”、 不能“蕃吾生而安吾性”使百姓“得暇”,能“蕃生而安性”清肅吏治,順應百姓的生活習慣和生產規律,使民休養生息。對比探究 做法 結果 實質 手法種樹 誤區 種樹 培育根拳 土易 培不當 旦視暮撫 已去復顧 爪其皮膚 搖其根本 理民 誤區 其言 其行 本文把種樹之道移之官理,“種樹”和“理民”有何相通之處?(表現、結果、共同點)合作探討木性日以離勤慮害樹促爾耕、勖爾植、督爾獲、早繅而緒、早織而縷、字而幼孩、遂而雞豚來而呼曰鳴鼓而聚擊木而召無以蕃生安性病且怠繁政擾民由此及彼 類比說理愛,有時也是一種傷害第五段問者曰: “嘻, 不亦善夫!吾問養樹,得養人術。”傳其事以為官戒也。為……作傳,記載鑒戒問的人說:“咦,不也是很好嗎!我請教種樹(的方法),(卻)得到了治民的方法。”為這件事作傳來作為官吏的鑒戒。好方法第五段:點明勸誡統治者要休養生息的主旨。郭橐駝“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當官治民應該怎樣做呢? 思考作者寫作本文的用意。作者寫此文的用意何在?傳其事以為官戒。本文主旨是講順民之性以養民治道,但文章卻不是進行理論上的辨證,而是巧妙地通過給郭橐駝立傳,通過橐駝介紹養樹的經驗,再把養樹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養樹”與“養民”聯系起來,形象而又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理想。研讀第五段思考:作者怎么會從“養樹”聯想到“養人”?第5段背景:“富者兼地數萬畝,貧者無容足之居” 唐代從安史之亂以后,老百姓處在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民不聊生。繁政擾民如勤憂害樹。由此可知,作者真正意圖并不在談種樹,而在談“養人”,抨擊官吏繁政擾民的社會現象。文章最后一句“傳其事以為官戒也”直接點出。真正意圖:警示上層統治者清肅吏治,順應老百姓的生活習慣和生產規律,讓他們休養生息,以維持承平之世。不同之處對象 種樹原理 種樹方法 種樹態度 種樹結果郭橐駝他植者順木之天以致其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棄使木壽且孳也木之性日以離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過焉則不及愛之太恩,憂之太勤故不我若也對 比相似之處對象 表現 實質 原因 結果他植者長人者旦視暮撫,已去復顧,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旦暮吏來而呼,鳴鼓而聚之,擊木而召之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若甚憐焉,而卒以禍而木之性日以離矣吾小人輟飧饔以勞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不我若也故病且怠類 比余聞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嘗疑乎是,今以蔣氏觀之,猶信。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真正意圖:警示上層統治者清肅吏治,順應老百姓的生活習慣和生產規律,讓他們休養生息,才能恢復元氣,以維持承平之世。引申思考橐駝: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為官:順民之性以養其民大禹:順水之性以浚其水委婉 含蓄種樹郭橐駝:順木之天以致其性他植者:違反木之天性,勤慮害樹治民現實:官吏煩令擾民理想:順民之性以養其民種樹郭橐駝傳柳 宗 元文章用“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養樹方法。委婉含蓄地說明順民之性以養民的道理。揭露并諷刺了統治者的苛政煩令對百姓的搔擾侵害,提出寬簡為政,讓百姓安居樂業的主張。小結全文內容上:寓言形式上:人物傳記夫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君能清凈,百姓何得不安樂乎?”——唐太宗清凈:指不想東征西討,不貪圖美女珍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