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9張PPT)在魯迅先生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寫到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給百草園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對于長媽媽,我們的認識是膚淺的,今天我們要來真正閱讀一篇關于長媽媽文章——《阿長與〈山海經〉》。在這兒,親愛的“長媽媽”為何變成了“阿長”的稱呼?這是否暗示了本文有著不同尋常的感情變化呢?導 入 新 課魯迅阿長與《山海經》1、掌握重點詞語和重點語句的含義;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整體感知文章的主要內容。2、學習抓住特征刻畫人物的方法;掌握欲揚先抑的寫作方法。3、感受魯迅先生對一位普通勞動婦女的感激和懷念之情。學 習 目 標第一課時1.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理解阿長的形象。2.梳理、揣摩重要語句,體會作者對阿長的復雜情感的變化。學 習 目 標資 料 鏈 接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浙江省紹興市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雜文、小說、散文、詩歌等,收在《魯迅全集》里。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 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3月18日,北洋軍閥政府槍殺進步學生,魯迅受反動政府通緝,不得不到廈門大學任教。后又因受守舊勢力的排擠,作者不愿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憶少年生活寫點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寫出了回憶散文集《朝花夕拾》(共十篇散文)。本文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回憶自己童年時期與家里女工阿長相處的一段生活。寫于北京寓所(北京阜成門內西三條胡同二十一號,現為魯迅博物館一部分)。發表于1926年3月25日《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一期上。資 料 鏈 接阿長(?——1899),魯迅稱她為長媽媽,浙江紹興人,她是魯迅兒時的保姆。長媽媽的夫家姓余,有一個過繼的兒子,是做裁縫的,她有一個女兒,后來招進了一個女婿。“長媽媽只是許多舊式女人中的一個,做了一輩子的老媽子(鄉下叫做‘做媽媽’),平時也不回家去,直到臨死。”長媽媽患有羊角風,1899年4月“初六日雨中放舟至大樹港看戲,長媽媽發病,辰刻身故。魯迅聽長媽媽講故事的雕塑資 料 鏈 接憎惡( ) 絮說( ) 頸子( )規矩( ) 惶急( ) 煩瑣( )土匪( ) 胸脯( ) 瘡疤( )懼憚( ) 哀悼( ) 書齋( ) 霹靂( ) 粗拙( ) 畫舫( )zēnɡ wùxùjǔsuǒhuánɡfěipúchuānɡdàndàozhāizhuōpī lìjǐnɡfǎnɡ字 詞 積 累字音易錯字形易錯絮說:字 詞 積 累不要理解為臉上有灰塵、臉臟。絮絮叨叨地說。深不可測面如土色:情有可原:粗拙:臉色跟土的顏色一樣,沒有血色。形容極端驚恐。深得難以測量。比喻道理深奧或人的心機等難以捉摸。按照情理,對出現的某種情況有可以原諒的地方。粗糙拙劣,不精美。幼年的魯迅為什么對《山海經》如此著迷?“我們那時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圖畫的本子,就要被塾師,就是當時的‘引導青年的前輩’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魯迅曾怒批反對白話文的衛道士:“可是一班別有心腸的人們,便竭力來阻遏它,要使孩子的世界中,沒有一絲樂趣。”課 前 探 究《山海經》是一部內容豐富、風貌獨特的古代著作,包含歷史、地理、民族、神話、宗教、生物、水利、礦產、醫學等諸方面。《山海經》的性質,歷代說法不盡相同。 清《四庫全書》把此書列入小說類。近代魯迅認為此書是巫術、方士之書。而大多數論者認為《山海經》是一部早期有價值的地理著作,其中尤以《五藏山經》地理價值最高。資 料 鏈 接圖三:《山海經·海外東經》:“東方句(ɡōu)芒,鳥身人面,乘兩龍”。圖二:《山海經·海內經》:“南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圖一:《山海經·海外西經》:“西方蓐(rù)收,左耳有蛇,乘兩龍”。資 料 鏈 接阿長與《山海經》阿長與《山海經》的故事是全文的核心內容。阿長,從名字看不是一個有文化的人,《山海經》是一本古書,這兩者是怎樣聯系在一起的呢?整 體 感 知中心人物第一部分(1~2):介紹阿長的身份和名字,暗示阿長卑微的社會地位。第二部分(3~18):主要從兒童的視角出發,圍繞“我”的感受記敘阿長的言行舉止。第三部分(19~31):記敘阿長為“我”買《山海經》的前后經過,抒發“我”對阿長的感激與懷念之情。快速瀏覽課文,劃分課文層次。整 體 感 知整 體 感 知文章開篇就介紹“阿長”這個稱呼的由來,有何用意?開篇介紹“長媽媽”這個稱呼的由來,是在告訴讀者“長媽媽”是一個不被重視、地位低下的勞動者形象。此外,以此開頭能使讀者對阿長有一個總體印象,從而很自然地引出下文。再讀課文,思考:課文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情?重點寫的是什么?整 體 感 知2.喜歡切切察察3.喜歡向母親告狀5.元旦的古怪儀式1.介紹阿長的身份和名字6.給“我”灌輸各種禮儀禁忌第一部分1-2第二部分3-18第三部分19-31地位卑微粗俗率性禮節規矩煩瑣之至迷信可笑善良熱心,關心“我”4.擺成“大”字的睡相7.講長毛的故事8.謀害隱鼠9.買《山海經》梳理結構“隱鼠”之典故在《狗· 貓· 鼠》一文中,說到隱鼠:“這類小鼠大抵在地上走動,只有拇指那么大,也不很畏懼人,我們那里叫它‘隱鼠’,與專住在屋上的偉大者是兩種。”這種隱鼠“時時跑到人面前來,而且緣腿而上,一直爬到膝髁。給放在飯桌上,便檢吃些菜渣,舔舔碗沿;放在我的書桌上,則從容地游行,看見硯臺便舔吃了研著的墨汁。這使我非常驚喜了”。有一回,隱鼠“緣著長媽媽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腳踏死了”。“喜歡切切察察”對“我”過分看管擺成“大”字的睡相“元旦的古怪儀式”講長毛的故事“謀害”隱鼠買《山海經》她的身份和稱呼給“我”灌輸各種禮儀禁忌詳寫詳寫詳寫重點詳寫整 體 感 知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整 體 感 知請同學們用“長媽媽是一個_______的人”的句式說說讀完一遍課文后你對長媽媽的印象。黃胖而矮喜歡切切察察向母親告狀迷信無知睡相不好講究繁文縟節熱心善良整 體 感 知點評示例段落事例概括(阿長的)形象或性格特征喜歡切切察察;對“我”過分看管;睡相粗俗(睡覺擺成一個“大”字)粗俗、饒舌多事、率性懂得許多規矩正月初一讓“我”吃福橘(麻煩的禮節)迷信卻真誠善良教給“我”很多道理真誠、純樸、善良361112講“長毛”的故事段落事例概括(阿長的)形象或性格特征講“長毛”攻城時護城謀害了“我”的隱鼠給“我”買回了“我”渴慕已久的繪圖的《山海經》長媽媽辭了這人世愚昧無知而又純樸可笑善良、熱心和對“我”的關心、愛護————————————————————1316182430整 體 感 知(1)瀏覽全文,勾畫出表達“我”對阿長情感態度的語句。(2)用旁批的方式點評阿長的言行。(旁批提示:可以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寫阿長的具體事情,可以點評阿長的形象、性格特征)點評情感態度精 讀 細 研第31段: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我”對阿長情感態度第13段:“然而我有一時也對她發生過空前的敬意。”第17段:從此對于她就有了特別的敬意,似乎實在深不可測。第18段:這種敬意,雖然也逐漸淡薄起來,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謀害了我的隱鼠之后。第26段:這又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滅了。(懷念)第3段:我實在不大佩服她。最討厭的是常喜歡切切察察,向人們低聲絮說些什么。第6段:但是她懂得許多規矩;這些規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煩的。精 讀 細 研對她不好的習慣,“我”最先是“憎惡”“討厭”的,用文中第3段中的話說就是“實在不大佩服”;對她一些令人厭煩的規矩(吃福橘等),“我”覺得是磨難,煩瑣之至,非常麻煩,即作者覺得“不耐煩”;當聽到“長毛”的故事后,“我”對阿長發生過空前敬意——“卻不料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但當阿長謀死“我”的隱鼠后,“我”對她的敬意完全消失了。這些都是抑筆。當阿長買來“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經》時,“我”對她又發生了新的敬意,認為她“確有偉大的神力”。這一部分是揚。精 讀 細 研作者對阿長的感情經歷變化不大佩服—不耐煩—空前敬意—敬意消失—新的敬意(揚)精 讀 細 研(抑)梳理結構抑情感態度2.喜歡切切察察3.喜歡向母親告狀5.元旦的古怪儀式1.介紹阿長的身份和名字6.給“我”灌輸各種禮儀禁忌第一部分1-2第二部分3-18第三部分19-31地位卑微粗俗率性禮節規矩煩瑣之至迷信可笑善良熱心,關心“我”4.擺成“大”字的睡相7.講長毛的故事8.謀害隱鼠9.買《山海經》不大佩服很不耐煩空前的敬意敬意消失新的敬意感激懷念課 堂 小 結(詳寫)(詳寫)(詳寫)(詳寫)抑揚本文按生活的本來面目,真實而親切地再現了魯迅童年時與長媽媽相處的情景,刻畫出一個真實、生動、鮮活的普通勞動婦女——長媽媽的形象。她饒舌多事、不拘小節,有許多繁文縟節,但為人誠懇、熱情,有著淳樸、寬厚、善良、仁慈的美德,這些都是令作者心靈震撼的原因,文中表達了作者的深切懷念之情。其詞懇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請同學們加強誦讀,在誦讀中加深體會。課 堂 小 結課外翻閱繪圖版《山海經》,試著查找關于“九頭的蛇”“三腳的鳥”“一腳的牛”等的文字或配圖,看看這些“怪物”究竟是什么。也可以去了解一下這本書里的其他內容。課 后 作 業(共27張PPT)魯迅阿長與《山海經》第二課時1.學習選取典型事例表現人物的手法和欲揚先抑的寫作方法。(重點)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培養觀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難點)學 習 目 標導 入 新 課童年魯迅對阿長的情感態度經歷了一個由抑到揚的過程。這種情感的變化具體體現在與阿長有關的幾件事上,其中阿長給“我”買《山海經》一事,使“我”對阿長的情感達到最高點。那么,為什么阿長給“我”買《山海經》,會讓“我”對她發生了新的敬意呢?文章第25、26段說,“我”得到阿長買來的《山海經》時感到“震悚”,對阿長“發生新的敬意了”,說她“確有偉大的神力”。那么在這之前,“我”是如何看阿長的呢?一起來誦讀課文,讀出文中的情感態度。1.誦讀指導示例。誦讀指導:注意區分敘述語氣和人物說話的語氣,讀出“我”對阿長的態度。抓住關鍵句、關鍵段落,深入體味敘述人以及文中人物的不同心態。示例:朗讀第1、2段,從稱呼上體會阿長的身份地位以及“我”對她的態度。我平時叫她“阿媽”,連“長”字也不帶;但到憎惡她的時候,——例如知道了謀死我那隱鼠的卻是她的時候,就叫她阿長。分析:“阿媽”讀來很親切,“阿長”則讀來略帶生氣。“阿媽”是尊重的稱呼,是褒;稱“阿長”表現了“我”對“阿長”的厭惡,是貶。2.分節朗讀第3—18段,揣摩敘述語氣和人物說話的語氣,讀出“我”對阿長的態度,討論相關問題。(1)朗讀第3—5段,從原文中找出“我”對阿長的態度,并根據作者對阿長的言行描寫,分析“我”的態度緣何而起。我對阿長的態度:第3段中“實在不大佩服她”“最討厭”。“我”的態度的起因:“常喜歡切切察察”“又不許我走動”“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擠得我沒有余地翻身”。(2)朗讀第6—12段,勾畫體現兩人情緒反差的語句。討論:阿長與“我”看待祈福的態度有哪些不同?你是否也認為阿長行為“古怪”?阿長——鄭重叮囑:“‘哥兒,你牢牢記住!’她極其鄭重地說。”熱切的期盼:“‘那么,一年到頭,順順流流……。’”“她于是十分喜歡似的,笑將起來”。粗魯的舉動:“她卻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將我按住。我驚異地看她時,只見她惶急地看著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搖著阿長與“我”看待祈福的態度(體現兩人情緒反差的語句):我的肩。”“我”——莫名其妙:“我驚異地看她時,只見她惶急地看著我。”不以為然:“我大吃一驚之后,也就忽而記得,這就是所謂福橘。”懵懂不滿:“元旦辟頭的磨難,總算已經受完。”(點評:強烈的反差,形成了有趣的戲劇效果。用兒童的視角描述阿長的古怪行為,用成年的心理體會阿長的真誠、純樸與善良)不認為阿長行為“古怪”。阿長雖然沒文化,言行粗俗,卻在封建禮教的長期浸染中,“懂得許多規矩”。在成年魯迅的回憶中,沒有文化的阿長雖然祈求祝福和表達愛的方式簡單魯莽,卻同時展現出真誠、純樸、善良的天性,她對生活懷有期待又要求不高,容易滿足,對小主人的祝福誠心誠意。所以說阿長的行為并不古怪,而是出于真心的關愛。(3)朗讀第13—18段,勾畫表現“我”對阿長態度發生變化的關鍵語句。討論:“我”對阿長轉變態度的原因是什么?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么?“我”對阿長態度發生變化的關鍵語句:“我有一時也對她發生過空前的敬意”“這種敬意,雖然也逐漸淡薄起來”“完全消失”“那時就極嚴重地詰問,而且當面叫她阿長”。“我”對阿長轉變態度的原因:“卻不料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知道她謀害了我的隱鼠”。(點評:“謀害”大詞小用,夸張地表現兒童心理,表達了“我”對阿長的不滿和憤怒。課文中還有這樣用夸張手法運用詞語產生一種幽默效果的語句,大家可以在誦讀中細心揣摩)作者這樣寫的用意:阿長的荒誕故事以及“我”由此產生的荒誕“敬意”,為后文真正的“敬意”蓄勢。3.集體朗讀第19—29段,勾畫出表達“我”的情感的句子,討論相關問題。回顧本節課開頭討論的問題,再次說說阿長給“我”買《山海經》為什么讓“我”感到“震悚”?對比前文阿長言行以及“我”的態度,你對阿長這個人有哪些新的理解和認識?(1)“我”感到“震悚”是之前“我”太想得到這本書了。課文第21段說“玩的時候倒是沒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記得繪圖的《山海經》”。(2)真正讓“我”“震悚”的原因是《山海經》是阿長送的。課文第26段有“這又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我”感到“震悚”的原因:(3)文中的“我”生活圈子狹小,只看見“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故鄉》)。以前讀的書又都是“制藝和試帖詩”,還有其他作品里提到的《鑒略》等,都是枯燥乏味、晦澀難懂的書。所以得到《山海經》感覺不一樣。對比前文阿長的言行以及“我”的態度:阿長絲毫不計較“我”先前的各種輕慢態度以及很不禮貌地“當面叫她阿長”,而是真心實意記掛著“我”的渴慕,竟在告假的四五天中,一聲不響地去尋書買書。“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這高亢喜悅的聲音與前文“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聰明!恭喜恭喜!”遙相呼應,洋溢著同樣的快樂和誠摯的愛,而“我”接過阿長買來的“最為心愛的寶書”,激動不已,由此徹底改變了對阿長的態度,相信“她確有偉大的神力”,再次產生“新的敬意”。至此,阿長前文中的粗俗形象被徹底顛覆,先抑后揚的手法,讓此刻“穿著新的藍布衫”的阿長形象光彩照人、鮮活可愛!正是阿長這種善良、純樸的品質,讓制作粗拙的《山海經》成了“我最為心愛的寶書”,而且影響了“我”的一生,讓阿長成了“我”最懷念的人。升華感情阿長是一個沒有文化,連書名都會叫錯為“三哼經”的農村婦女,但她卻利用短短幾天時間為“我”買來了“我”心心念念的書,其中的困難是可想而知的,因此讓“我”覺得“她確有偉大的神力”。以至于阿長辭世差不多三十年了,“我”仍然懷念她。全班齊讀第30、31段,討論相關問題。(1)從這兩段中,你讀出了作者的哪些情感?(2)讀完這兩段,結合課文,想想作者為什么要寫這樣一個人。(1)從這兩段中,你讀出了作者的哪些情感?作者的情感:作者的思緒從三十年前切回現實,再次強調“我終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并補充介紹阿長的不幸身世,低沉的敘述語調中包含著思念和歉疚,也包含著感激和同情。最后,作者以深情的祝禱,照應童年懵懂的祈福,并將全文情感推向高潮——“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2)讀完這兩段,結合課文,想想作者為什么要寫這樣一個人。作者寫阿長的原因:阿長毫不計較“我”對她的各種不屑和無禮,真心實意地關心愛護“我”,努力滿足“我”的愿望,這讓成年之后的“我”深感慚愧,同時也倍加感激與懷念。第30自然段中,為什么改稱阿長為“我的保姆”“長媽媽”?稱呼的改變,反映了“我”對阿長情感態度的變化,不僅是因為她為童年的“我”買來了《山海經》,也有“我”成年后對阿長的重新審視的緣故,體現了“我”對阿長的敬重、感激和懷念之情。縱觀作者對阿長形象的刻畫,猶如一部連續劇。從“喜歡切切察察”,對“我”過分看管,到睡相粗俗;從“懂得許多規矩”,特別是“元旦的古怪儀式”,到給“我”講長毛的故事,再到“謀害”隱鼠,多側面多角度地展現出阿長的個性特點:粗俗好事,迷信無知,卻又樂天安命,簡單率性。直到阿長給“我”買來《山海經》,先抑后揚的表達效果才充分顯現,阿長純樸善良、仁厚慈愛的品格在前文的襯托下顯得格外閃光。而文章末尾,作者飽含深情地祝禱,將全文情感推向高潮。課 堂 小 結阿長與︽山海經︾阿長的身份和名字——暗示她社會地位低下切切察察,睡成“大”字→粗俗率性初一塞橘,規矩煩瑣→關愛孩子長毛故事,偉大神力→淳樸善良感激懷念敬佩阿長為“我”買《山海經》→真誠熱情先抑后揚阿長的言行舉止課 堂 小 結(共31張PPT)魯迅阿長與《山海經》第三課時1.理解回憶性散文中,作者將寫作時的回憶與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錯轉換的特點。2.體會作者反差筆法的運用及其效果。學 習 目 標從文中這些事件里,能看出童年的“我”對阿長的感情是怎樣變化的?文中用了什么寫作方法?實在不大佩服不耐煩空前的敬意敬意完全消失新的敬意懷念與感激溫 故 知 新欲揚先抑抑情感態度2.喜歡切切察察3.喜歡向母親告狀5.元旦的古怪儀式1.介紹阿長的身份和名字6.給“我”灌輸各種禮儀禁忌第一部分1-2第二部分3-18第三部分19-31地位卑微粗俗率性禮節規矩煩瑣之至迷信可笑善良熱心,關心“我”4.擺成“大”字的睡相7.講長毛的故事8.謀害隱鼠9.買《山海經》不大佩服很不耐煩空前的敬意敬意消失新的敬意感激懷念(詳寫)(詳寫)(詳寫)(詳寫)抑揚溫 故 知 新欲揚先抑也叫先抑后揚,是指為肯定某物、人、事,先用曲解或嘲諷的態度盡力去貶低或否定它的一種寫作方法。先對寫作的對象從側面進行一定程度的貶低,即“抑”;而后著重描寫所要贊揚的方面,此為“揚”,通過對比,突出要描寫的事物特點。用這種方法,形成波瀾起伏的情節變化,造成鮮明對比,容易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產生恍然大悟的感覺,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揚”和“抑”在藝術上都是一種強調手段。古人做文章強調“蓄勢”,講的也是欲揚先抑的道理。1.“抑”“揚”對照 2.先“抑”蓄勢,重在后“揚”3.“抑”少“揚”多,“揚”能壓“抑”欲揚先抑寫法探究武 功 秘 笈定義用法效果技巧蜜蜂是畫家的愛物,我卻總不大喜歡。說起來可笑。孩子時候,有一回上樹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蜇了一下,痛得我差點兒跌下來……可是從此以后,每逢看見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總不怎么舒服。我的心不禁一顫:多可愛的小生靈啊!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蜜蜂是在釀蜜,又是在釀造生活;不是為自己,而是在為人類釀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卻又多么高尚啊!先抑后揚寫法探究武 功 秘 笈欲揚先抑范例先抑后揚好事粗俗、迷信可笑樸實善良、仁厚慈愛同情、愧疚感激、思念寫法探究溫 故 知 新本文中的欲揚先抑通過細節描寫,把握阿長的形象。走進人物人 物 形 象還有一處細節的重復,就是“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和“滿床擺著一個‘大’字”。這樣的保姆不僅令演幼年魯迅厭煩反感、氣惱,也令讀者哭笑不得。“伸”“擺”“擠”三個動作,在細微之處表現出阿長粗俗率性、不拘小節的特點,流露出“我”對阿長的厭煩。(1)一到夏天,睡覺時她又伸開兩腳兩手,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擠得我沒有余地翻身……(2)但到夜里,我熱得醒來的時候,卻仍然看見滿床擺著一個“大”字,一條臂膊還擱在我的頸子上。人 物 形 象細微之處顯特征一抓住生動形象的語言、動作描寫。她希望孩子和自己能夠“一年到頭,順順流流”,這是長媽媽對孩子真誠的關愛,雖然封建迷信,但也生動地表現了她的樸實和善良。人 物 形 象細微之處顯特征二“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聰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喜歡似的笑將起來,同時將一點冰冷的東西,塞在我的嘴里。“三哼經”,恰如其分地點明阿長的身份和社會地位。正是不識字、不清楚書名的人,卻買來了“我”渴慕已久的書,實在出人意料,也暗示了她買此書定是費盡周折,為魯迅買來書后又是如此自豪、得意。體現了長媽媽對“我”的關愛以及“我”的感動。“哥兒”,有說不出的關愛、親熱。“有畫兒的”,可見長媽媽有多了解魯迅那時的心思。把阿長和《山海經》連接在一起,表現了設題與構思的新穎巧妙。人 物 形 象細微之處顯特征三她穿著新的藍布衫回來了,一見面,就將一包書遞給我,高興地道:“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不好看”“灸瘡疤”說明“我”對阿長外貌的評價不高,為后文寫阿長為“我”買《山海經》蓄勢,是欲揚先抑中的“抑”。人 物 形 象細微之處顯特征四我以為她一定最安全了,既不做門房,又不是小孩子,也生得不好看,況且頸子上還有許多灸瘡疤。心存隔膜乃至輕視、不屑。2.當阿長買來《山海經》時,“我”有什么反應 又驚又喜,感激不盡。3.寫叔祖“疏懶”、別人都“不肯真實地回答我”,這同表現阿長有什么關系?“并非學者”“說了也無益”“霹靂”“震悚”“新的敬意”“偉大的神力”1.當阿長來問《山海經》是怎么一回事時,“我”是什么態度?因為兒時的“我”覺得好玩文中的“我”生活圈子狹小,以前讀的書又都是枯燥乏味、晦澀難懂的書。文中的“我”喜歡繪畫的書。因為是阿長送的。“我”感到“震悚”是之前“我”太想得到這本書了。心存隔膜乃至輕視、不屑。2.當阿長買來《山海經》時,“我”有什么反應 又驚又喜,感激不盡。3.寫叔祖“疏懶”、別人都“不肯真實地回答我”,這同表現阿長有什么關系?“并非學者”“說了也無益”“霹靂”“震悚”“新的敬意”“偉大的神力”1.當阿長來問《山海經》是怎么一回事時,“我”是什么態度?“連阿長也來問”“我給你買來了”“疏懶”“不肯真實地回答我”將幫助孩子解決難題的心地善良、淳樸熱心的阿長同漠不關心的叔祖和別人形成鮮明的對比,從側面襯托阿長對“我”極其疼愛。(3)此后寫我的心情,才能說明阿長怎樣令人尊敬而又讓人感激,阿長的熱心對“我”的成長有怎樣的意義。(1)不寫怎么買到的,給讀者留下一個想象的空間。(2)此前大量筆墨寫叔祖引起我對《山海經》的強烈渴慕,更能突出阿長買到后給“我”時如獲至寶的驚喜與感激之情。4 .為什么不詳寫阿長是怎么買到《山海經》的?(1)我一向只以為她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罷了,卻不料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2)這又使我發生了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第二處指沒有文化的阿長竟然幫“我”買來朝思暮想的《山海經》,而這是“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雖帶夸張,卻是最熱烈、最真誠的贊美。5.“偉大的神力”在文中兩次出現,聯系上下文,說說其含義的不同。第一處指攻城時抵擋大炮的神力。用荒誕和調侃的方式,表現阿長的無知可笑,為后文阿長出人意料地買來《山海經》埋下伏筆。(2)第30自然段中的“我的保姆,長媽媽即阿長,”反復呼喚,并與后文補敘長媽媽的身世相呼應,表達自己的愧疚和思念之情。(1)“保姆”“長媽媽”“阿媽”“阿長”,在稱呼的改變中,折射出了“我”對阿長態度的變化。這些稱呼變化,有買書的因素,也有“我”成年后對阿長重新審視的因素,表現了“我”對阿長的敬重、感激和懷念之情。6.“我的保姆,長媽媽即阿長,”這翻來覆去的稱呼中,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憎惡”“討厭”是兒時的心理,魯迅在具體描寫中卻流露著同情與懷念。魯迅透露了阿長的身世,就是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適合兒童心理,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出來做女工,沒有別的奢望,但求“順順流流”,魯迅在具體的描寫中飽含同情。一是兒時的眼光,二是寫作時的眼光。7.課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寫他如何“憎惡”“討厭”阿長,但在這些充滿貶義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對阿長的同情與懷念嗎?不妨與同學們交流一下。 阿長是一個很不幸而又渴望一生平安的勞動婦女。她沒有文化,“喜歡切切察察”,難免粗俗。但是她懂得很多禮節,雖然其中不乏迷信、落后的成分,但心地善良,熱心幫助孩子解決難題。作者從多個層面、多個角度刻畫了長媽媽的形象:1.但到憎惡她的時候,——例如知道了謀死我那隱鼠的卻是她的時候,就叫她阿長。原因:“憎惡”是“憎恨,厭惡”的意思,“謀死”是謀殺的意思,這兩個詞語大詞小用,夸張地表現出兒童天真的性情,表達了“我”對阿長的不滿和憤怒。(為什么要用“憎惡”“謀死”這樣的詞語呢?)用意:阿長的荒誕故事以及“我”由此產生的荒誕“敬意”,為后文真正的“敬意”蓄勢。品 味 語 言2.然而我有一時也對她發生過空前的敬意。(1)用“空前”來修飾“敬意”,說明這種敬意“我”以前從未有過,讓人感到“我”對阿長的印象和態度要發生轉變。(這里用“空前”來修飾“敬意”,給你什么感覺?你怎么理解“敬意”在文中的具體含義?)(2)句子中的“敬意”指在阿長講了長毛的故事后,作為小孩的“我”驚異于她有這樣偉大的神力,但這種“敬意”不同于真正的尊敬,它是“特別的”,只是小孩的無知和好奇使然。品 味 語 言3.夜間的伸開手腳,占領全床,那當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應該我退讓。(2)一個孩子由于對阿長產生“特別的敬意”,進而產生的一種短暫的想法。因此認為作者當時真的認為如此也是可以的。(童年的“我”)(作者是否真的認為“情有可原”,“應該我退讓”?你的理由是什么?)(1)用“當然”“倒”這樣的詞語來表示調侃的語氣,由此可以看出作者不是真的認為“情有可原”。這只是隨著“我”的這種敬意的逐漸淡薄,直至完全消失,這樣的想法也將不復存在。(成年的“我”)品 味 語 言2.幽默來自對人物缺點的夸張表現。如何理解文中刻畫人物的幽默筆調?1.這種幽默來自各種反差強烈的組合或描寫。比如題目中“阿長”與“《山海經》”的雅俗反差。如:“但到夜里,我熱的醒來的時候……我想,這實在是無法可想了。”比如:“‘那么,你是不要緊的。’我以為她一定最安全了……況且頸子上還有許多灸瘡疤。”品 味 語 言3.幽默來自童言無忌的表述。5.來自對常識的荒唐表述。如何理解文中刻畫人物的幽默筆調?4.來自一本正經中的荒誕。比如阿長嚴肅地說:“我們就沒有用么?我們也要被擄去……再要放,就炸了!?”比如阿長講的故事,將長毛、土匪,義和拳以及各種江湖傳聞雜糅在一起,錯誤百出;還有阿長買來《山海經》高興地叫道:“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品 味 語 言作者以幽默詼諧的筆調,刻畫出一個可感可親、鮮活生動的阿長的形象。(1)簡筆與繁筆的反差。(2)人物心理的反差。(3)人物前后的情感反差。1.反差筆法的運用寫作特色課 堂 小 結2.欲揚先抑,刻畫人物文章先寫了阿長的種種缺點,用大量的筆墨寫“我”如何“討厭”長媽媽,這些事集中表現了長媽媽的愚昧無知、保守陳腐。這是“抑”。然后筆鋒一轉,著重寫了“我”對長媽媽的佩服和敬重,并濃墨重彩地描寫了她為“我”買回《山海經》,使長媽媽的形象一下子凸顯出來。這是“揚”。在這種先抑后揚中,文章的人物形象更加豐滿,主題更加鮮明。寫作特色課 堂 小 結3.詳略得當,突出中心文章為了突出中心,對材料的詳略進行了精心的安排。作者寫長媽媽,安排了七件事,但詳寫的卻只有長媽媽給“我”買來了《山海經》一事,而這件事徹底顛覆了“我”對她的看法,也集中體現了她對“我”的關愛,這種關愛是文章所要表達的重點,所以,作者把這件事寫得很詳細。這樣安排,不僅使人物血肉豐滿,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寫作特色課 堂 小 結縱觀作者對阿長形象的刻畫,猶如一部連續劇。從“喜歡切切察察”,對“我”過分看管,到睡相粗俗;從“懂得許多規矩”,特別是“元旦的古怪儀式”,到給“我”講長毛的故事,再到“謀害”隱鼠,多側面多角度地展現出阿長的個性特點:粗俗好事,迷信無知,卻又樂天安命,簡單率性。直到阿長給“我”買來《山海經》,先抑后揚的表達效果才充分顯現,阿長純樸善良、仁厚慈愛的品格在前文的襯托下顯得格外閃光。而文章末尾,作者飽含深情地祝禱,將全文情感推向高潮。課 堂 小 結同情悲憫慚愧歉疚思念感激記敘阿長的言行(3—18)(抑)記敘阿長為“我”買《山海經》的前后經過,補敘阿長身世(19—23)(揚)粗俗的行為習慣介紹阿長的身份和名字——暗示阿長卑微的社會地位(1—2)令“我”不耐煩的禮節規矩給“我”講“長毛”的故事課 堂 小 結阿長與《山海經》愛的方式有很多種,也許她們的方式是當時的你所不能理解或接受的。但是,有一天,你讀懂了她們。請以“讀懂身邊的愛”為話題,寫一篇隨筆。(周記)課 后 作 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阿長與山海經》第2課時.pptx 《阿長與山海經》第3課時.pptx 阿長與《山海經》第1課時.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