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7張PPT)教學目標1.背誦課文,積累文言詞語。2.體會雪景的美妙,和張岱描寫雪景的藝術手法。3.嘗試分析張岱在課文中表現出的隱晦而復雜的深情,體會他豐富的精神世界。西湖是我國著名的旅游勝地,不少文人墨客寫下贊美西湖的名句佳篇。如果你要去西湖,你覺得什么季節去能比較好的欣賞美景呢?明人曾說“西湖勝景,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今天就讓我們跟隨張岱一起去領略雪湖的魅力吧。導入新課作者簡介張岱,明末清初散文家,字宗子,號陶庵,別號蝶庵居士,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家庭,愛繁華,好山水。通音樂、戲劇。明亡后不仕,晚年窮困潦倒,避居山中,仍然堅持著述。作品中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著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三不朽圖贊》等絕代文學名著。寫作背景 明朝滅亡以后,張岱開始專心從事著述。《陶庵夢憶》《西湖夢尋》即寫于此時。書中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往事,字里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 他在《陶庵夢憶 自序》中說:“雞鳴枕上,夜氣方回,因想余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毳cuì衣 拏ná 霧凇sōng沆碭 hàngdàng 芥jiè 鋪氈zhān誦讀感知誦讀感知一詞多義一余拏一小舟上下一白副詞,全。數詞,一。誦讀感知詞類活用大雪三日客此名詞用作動詞,下雪。名詞用作動詞,可譯為“客居”。誦讀感知特殊句式判斷句 是金陵人。省略句 見余大喜。“是”表判斷。省略主語,可補充為“(兩人)見余大喜”。誦讀感知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gēng)定矣,余/拏(ná)/一小舟,擁/毳(cuì)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sōng)/沆(hàng)碭(dàng),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誦讀感知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zhān)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合作交流,誦讀質疑譯文:崇禎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連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飛鳥的聲音都消失了。這一天晚上初更時,我劃著一葉扁舟,穿著毛皮衣服,帶著火爐,獨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彌漫著水汽凝成的冰花,天與云與山與水,渾然一體,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長堤的痕跡,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舟中的兩三粒人影罷了。到了亭子上,看見有兩個人已鋪好了氈子,相對而坐,一個童子正把酒爐里的酒燒得滾沸。(他們)看見我,非常高興地說:“在湖中怎么還能碰上(您)這樣(有閑情雅致)的人呢!”拉著我一同飲酒。我盡力飲了三大杯,然后(和他們)道別。問他們的姓氏,得知他們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來時)下了船,船夫嘟噥道:“不要說相公您癡,還有像您一樣癡的人呢!”找出文中明顯的意思前后矛盾的地方,思考怎么理解。明確:前文“獨往湖心亭看雪”與后文“舟中人兩三粒”表述的意思有明顯矛盾。此處的“獨”并非指一個人,而是內心孤獨,沒有知己的意思,雖然有舟子在,但“我”認為自己還是孤獨的。也就是說作者心中沒有別人。合作交流,誦讀質疑1.文中有一句話是對張岱的評價,其中哪個字可以看作本文的文眼?賞讀品味(癡)(1)“癡”字原本是貶義,在這里還是貶義嗎?明確:文中結尾的“癡”其實是對張岱的贊美。(2)作者的“癡”表現在哪里?從課文中找出作者的“癡”行。明確:文中“獨往湖心亭看雪”一句是作者“癡”行的具體體現。1.文中有一句話是對張岱的評價,其中哪個字可以看作本文的文眼?賞讀品味(癡)(3)單就“看雪”這種行為本身來看是很平常的事情,只是作者看雪與平常人們看雪有許多不同之處,請你品一品。明確:作者在“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這樣天寒地凍的夜晚獨自一人去西湖看雪真的不同尋常,確實有些“癡”。(4)你能從作者的癡行中讀出他什么性格嗎?明確:清高、孤傲、孤僻、我行我素等。2.品讀西湖美麗雪景。(1)孤獨的張岱來到湖心亭看到了怎樣的雪景呢?請同學們找出描繪雪景的句子。“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賞讀品味明確:比較純粹的山水。我認為“霧凇沆碭”寫得好,寫出了一片迷蒙蒼茫的感覺。我認為“一白”寫得好,寫出了天地間混沌一片、蒼茫的感覺。我認為“與”寫得好,寫出了天、云、山、水渾然一體的感覺。我認為“天云山水”的順序寫得好,寫出了視角變化的層次感。我認為“痕”寫得好,寫出了大雪后長堤的唯美感。我認為“芥”寫得好,寫出了一葉扁舟漂浮在湖面極輕極淡的感覺。我認為“粒”寫得好,寫出了人在天地自然中的渺小感。賞讀品味(2)小組合作探究:張岱追求怎樣的山水之境?嘗試用“我認為……寫得好,寫出了……”的形式品讀雪景,在文中找出相應語句支撐你的觀點。賞讀品味(3)有同學發現“一痕”“一點”“一芥”到“兩三粒”的變化規律嗎?明確:越來越小,營造出一種融入天地山水的感覺。這其實也體現出張岱追求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點撥指導:張岱寫景的筆調非常簡潔,沒有色彩繁復的渲染,這種用簡單樸素的線條勾勒出對象特點的寫作方法,在文學上叫作白描。這段景物描寫文字簡練,不事雕琢,采用白描的手法,設造了靜寂、空曠、混沌的世界,將曠遠莽蒼的大自然與輕微渺小的人物進行對比。賞讀品味(4)在寧靜的夜色中,你是否感覺到作者的淡淡憂傷呢?點撥:茫茫宇宙之下,“我”又算得了什么呢,只不過是天地間“一蜉蝣”,滄海中的“一粟”罷了。白雪覆蓋大地,猶如清朝代替故國,“我”又能怎么樣?“我”無奈呀!3.探究作者情感。(1)寂寞而憂傷的張岱來到湖心亭,卻不曾料到會有巧遇,當作者遇到這兩位賞雪人時,心情如何?文中分別用哪些描寫來表現人物心情?賞讀品味明確:當作者遇到這兩位賞雪人時,非常高興,文中分別用語言描寫“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動作描寫“強飲三大白”和神態描寫“大喜”來表達人物的欣喜之情。(2)“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作者問其姓氏,不答姓名只說籍貫,是張岱記錯了嗎?還是另有深意?請同學們結合鏈接材料,思考問題。賞讀品味鏈接材料:【材料一】張岱“看雪”在崇禎五年。崇禎十七年,清軍入關,明朝滅亡。張岱避隱著述,后寫了《湖心亭看雪》。【材料二】“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為國都,后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明確:文章只說“金陵人”不說姓名是另有深意。改朝換代后,“金陵”這個地名剛好戳中了張岱內心的傷口,活在清朝的張岱看當年的舊事,內心是充滿悲痛的。把這個“金陵”與開篇提到的“崇禎”結合起來看,我們很容易就發現了作者隱藏在心底的濃濃的故國之思。閱讀張岱的《西湖七月半》,品析作者的情感。拓展閱讀西湖七月半杭人游湖,巳出酉歸,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隊爭出,多犒門軍酒錢。轎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斷橋,趕入勝會。以故二鼓以前,人聲鼓吹,如沸如撼,如魘如囈,如聾如啞。大船小船一齊湊岸,一無所見,止見篙擊篙,舟觸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興盡,官府席散,皂隸喝道去。轎夫叫,船上人怖以關門,燈籠火把如列星,——簇擁而去。岸上人亦逐隊趕門,漸稀漸薄,頃刻散盡矣。吾輩始艤舟近岸,斷橋石磴始涼,席其上,呼客縱飲。此時月如鏡新磨,山復整妝,湖復靧面。向之淺斟低唱者出,匿影樹下者亦出。吾輩往通聲氣,拉與同坐。韻友來,名妓至,杯箸安,竹肉發。月色蒼涼,東方將白,客方散去。吾輩縱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氣拍人,清夢甚愜。明確:《西湖七月半》張岱等到成群的杭人散去,方才出行,在花香中放船、飲酒、賞月、安睡。“呼客縱飲”和“吾輩縱舟”的“縱”字,寫出飲酒賞月時的無拘無礙、痛快淋漓;“香氣拍人,清夢甚愜”的“愜”字,寫出詩情畫意之中暢快適意、令人心醉的感受。文章以他人之無意于看月和不懂得看月,來襯托自己(及與自己同調的一群)領略湖山月色之美的清興,進而抒寫了卑視庸俗之輩的清高雅潔的思想情趣。通過真假看月者的對照比較,流露出作者對熙熙攘攘的社會和變化無常的人的冷淡厭惡,表現了他追求的是一種冷寂的孤高。拓展閱讀課堂小結《湖心亭看雪》一文記敘了張岱夜晚在湖心亭看雪的經過,描繪了所看到的幽靜深遠、潔白廣闊的雪景圖。他以白描畫雪景,他以淡筆寫濃情。“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無論是開篇的“崇禎五年十二月”還是結尾的“金陵人”,作者張岱那難以言喻的苦悶之情和故國之思都躍然于紙上,我們也領悟到了他孤高自賞、超凡脫俗的人格魅力。布置作業1.必做題:搜集整理古詩中描寫西湖景色的詩句。2.選做題:閱讀拓展資料,用文字為張岱寫一段“自畫像”。從文段的閱讀中,深刻理解張岱的精神世界。高雅痕、點、芥、粒天與云與山與水湖心亭看雪出行奇遇天地蒼茫渺小賞景強飲一杯偶遇大喜故國感傷癡金陵游客獨往人鳥聲俱絕板書設計再 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