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0張PPT)誡子書諸葛亮走近作者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蜀國政治家、軍事家。早年隱居隴畝,后輔助劉備聯孫抗曹,在赤壁打敗曹操,取得荊州,西取益州,建立蜀漢,拜為丞相。諸葛亮雄韜偉略,多謀善斷,長于巧思,善于治國,備受后世尊崇;民間推其為“智慧化身”,以“智圣”譽之。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誡”是“告誡、勸勉”的意思。“子”在文中指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書”即書信,是古代一種應用性文體。以“誡子書”為題,點明了文章的主要內容,簡潔明了。誡 子 書文題解讀自讀課文讀準字音 讀出節奏 讀出感情夫(fú)/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dàn bó)/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yín)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suì) /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誡子書朗讀賞析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誡子書 夫 君子之 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 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助詞,用于句首,表示發端。字詞釋義品德高尚的人。操守、品德。內心恬淡,不慕名利。明確志向。明,明確,堅定。這里指屏除雜念,集中精神。達到遠大目標。致,達到。增長才干。夫君子行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廣才以連詞,用來無以沒有什么可以拿來,沒辦法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放縱懈怠。淫,放縱。慢,懈怠。振奮精神。勵,振奮。輕薄浮躁,與上文“寧靜”相對而言。險,輕薄。修養性情。治,修養。歲月窮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又怎么來得及。疾行,指迅速逝去。字詞釋義淫慢勵精險躁治性馳日窮廬將復何及枯落形,做名,枯黃,凋落的樹葉品書信·品家父之苦心君子的行為操守,以寧靜來修養身心,以節儉來培養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無法明確志向,不能寧靜專一,就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增長才干必須不斷學習。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干,不定下志向就無法學有所成。放縱懈怠,就無法振奮精神,輕薄浮躁就不能修養性情。年紀隨同時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隨歲月而消失,最終凋落衰殘,大多對社會沒有什么貢獻,只能悲哀地守著那窮困的居舍,那時再悔恨又怎么來得及!品書信·品家父之苦心孩子,你的父親說:“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是希望你內心寧靜,心無旁騖地學習,嚴格約束自己的行為,以此來修身養德。孩子,你的父親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是希望你做到“淡泊”“寧靜”,這樣才能堅定志向,并最終實現遠大目標。品書信·品家父之苦心孩子,你的父親說:“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是希望你學習時要保持寧靜專一,要想學有所成必須先立志。孩子,你的父親說:“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是希望你不要放縱懈怠,也不要輕薄浮躁,要學會克制,要勤勉,學習要沉穩,集中精力。品書信·品家父之苦心孩子,你的父親說:“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是希望你珍惜時間,專注學習,有所作為,不要到年老時還一事無成,只能后悔莫及!問題探究:1、文中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諸葛亮寫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諸葛亮寫這封信的用意是告誡兒子要修身養性,生活節儉,以此來培養自己的品德,并注意珍惜光陰,勉勵他刻苦學習。問題探究:2、請你用一個字概括文章的內容。靜靜以修身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險躁則不能治性靜是治學之基;靜是修身之本;靜是明志之根;精躁對比明顯;靜是孔明活法;活法也是——孔明教子之法曾國藩曾留下十六字家訓箴言:“家儉則興,人勤則?。荒芮谀軆€,永不貧賤?!?br/>儉材料鏈接:諸葛亮所處年代厚葬之風盛行,對此他深感不滿。在彌留之際,諸葛亮囑咐后人: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生不奢侈,死不厚葬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的蘭溪諸葛后裔。問題探究:3、“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边@句話的核心是一個“靜”字。“儉以養德”與“靜”有何關系?因為節儉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費。這就要求人們的內心世界始終保持寧靜,不會為貪圖豐厚的物質享受而分神勞力?!皟€以養德”是建立在“靜”的基礎上的美德。一、小組合作,借助注釋疏通文意,互相質疑解難,嘗試翻譯課文。品德高尚的人的操守,以寧靜專一來提高自身修養,以儉樸節約來培養自己的高尚品德。不內心恬淡、不慕名利,無法明確自己的志向;不平和清靜、集中精神,無法達到遠大的目標。二、說說你對以下兩句話的理解。 1.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2.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1.以寧靜專一來提高自身修養,以儉樸節約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2.不內心恬淡,不慕名利,就無法明確自己的志向;不平和清凈、集中精神就無法達到遠大的目標。三、畫出文中提到“志”的語句,聯系上下文,說說你對文中“志”與“學”的關系是如何理解的。語句: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志與學的關系:非志無以成學。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話,同“要想取之,必先與之”,“欲達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樣。現在的“淡泊”“寧靜”求清凈,不是不想有什么作為,而是要通過學習“明志”,樹立遠大的志向,待時機成熟就可以“致遠”,轟轟烈烈干一番事業。立“志”當先,為“學”要實,心無雜念、凝神安適,直至達到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長遠而寬闊的境界。四、課文句式整齊,讀來朗朗上口。試為下列句子劃分節奏,在反復誦讀中,體會文言文的韻律美。 1.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2.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3.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4.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