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4張PPT)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高中語文 選擇性必修上冊 第二單元“讀《論語》如沐春風,讀《孟子》如聞戰(zhàn)鼓”。——易中天《讀孔得仁,讀孟得義》今天,讓我再度走近孟子,學習這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貳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理解課文,積累名言名句。叁 分析本文使用的論證方法和藝術特色,品味孟子散文邏輯嚴密、氣勢磅礴的藝術風格和高超的論辯技巧。學習目標壹 了解孟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張,了解《孟子》的相關知識。肆 準確把握“不忍人之心”與“四端”與“治天下”的關系,理解本文的主旨,體悟孟子性善論在當下的現實意義。孟 子 其 人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期鄒國人,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與孔子并稱____。孟子上承孔子、子思之學。孟子最早提出“________”思想,對人民作一定的讓步,反對掠奪性戰(zhàn)爭等主張。他到各國游說諸侯,反對“霸道”,提倡“仁、義”為中心的“_____”“____ ”。由于他的這些主張與當時激烈混戰(zhàn)的社會狀況不符,所以均未被統(tǒng)治者所采納。孟子退而與弟子著書,遂成《孟子》。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tǒng)”的人物,元朝追封為“_____”。孔孟仁政民貴君輕亞圣王道民本: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贊同若君主無道,人民有權推翻政權。仁政:提倡“以民為本”,仁政的主要表現在養(yǎng)民、教民兩個方面,其基礎是“制民之產”,讓老百姓有生活上的基本保障,這是政治穩(wěn)定的基石。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國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即“以德行政者王”,在孟子看來,實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樂以天下,憂以天下”。性善論:孟子把道德規(guī)范概括為仁、義、禮、智,認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孟子思想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大丈夫人格)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孟子名言名句(封建士大夫出世進退的準則)《孟子》記錄的是有關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論。共7篇,每篇分為上、下章,一般認為是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共同編著的,屬先秦語錄體散文集。《孟子》與《論語》同是語錄體散文,但與《論語》相比,它的篇幅較長,內容也更具體,描繪更細致。語言犀利酣暢,感情洋溢飽滿,說理深刻透徹。到南宋時,朱熹把它與《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以及《論語》合為“四書”,成為后世(如明、清兩代)科舉考試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據。《孟子》其書 春秋戰(zhàn)國時代,政治經濟格局發(fā)生劇變,王權衰落,諸侯爭霸,禮崩樂壞,瓦釜雷鳴。于是有思想的有識之士,面對現實的社會、人生等問題,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思想和主張。 “當是之時,秦用商鞅,楚魏用吳起,齊用孫子田忌。天下方務于合縱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所處的戰(zhàn)國中期,封建制已經在各國確立。各諸侯國的統(tǒng)治者對外爭城奪地,互相攻伐;對內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割據混亂的局面已成為社會經濟進一步發(fā)展的障礙,尖銳激烈的社會變革和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激起了新舊勢力和各種不同政治主張的劇烈辯難、斗爭,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盛大局面。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孟子開始周游列國,游說各國諸侯,推行他的政治主張。《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是其中的著名篇章。創(chuàng)作背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選自《孟子·公孫丑上》。 “忍人”,指狠心地對待別人;“不忍人”,指憐恤、關愛別人;“心”即心思,心意。“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主張,即每個人都要有憐恤、關愛別人的心意。 易中天《讀孔得仁,讀孟得義》:“讀《論語》如沐春風,讀《孟子》如聞戰(zhàn)鼓”。文題解讀一讀讀準字音,劃分層次。讀出抑揚頓挫,體會雄辯的文氣。惻 隱孺 子要 譽怵 惕內 交羞 惡(rú)(cè)(yāo)(chù tì)(nà)(wù)字詞正音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誦讀指導劃分節(jié)奏,明確重音和語調:二讀研讀文章,體會孟子的思想,正確流暢地將原文譯成現代文。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孟子說:“每個人都要有憐恤關愛別人的心。古代君王有憐愛別人的心,于是才有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用憐愛別人的心施行憐恤關愛百姓的政治,這樣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轉動東西一樣容易了。刃人:狠心對待別人不忍人:憐恤、關愛別人于是,才用施行運轉,轉動狀后,(于)掌上開門見山,直接擺出觀點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先王以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古代君王為例,突出以“仁心”行“仁政”的思想,有說服力用在掌上運轉東西比喻以仁政治理天下的容易,具體貼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舉例論證比喻論證仁心仁政思考:從議論文寫作的角度看,本節(jié)內容是如何展開論述的?孟子是從人性的前提推導政治,從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導仁政。這個觀點充分體現了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思想。由于這種“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應該是天經地義的。思考:如何看待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之所以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是)如果有人突然看見一個小孩要掉進井里了,都有驚駭恐懼,哀痛憐憫(別人的不幸)的心;這不是想和孩子的父母結交的原因,不是想在鄉(xiāng)鄰朋友中博取聲譽的原因,也不是厭惡這孩子的哭叫聲才這樣(產生這種恐懼同情心理)。表因果,…的原因同鄉(xiāng),鄉(xiāng)鄰驚駭,恐懼哀痛,憐憫“納”,結交非…也,否定判斷,不是…狀后厭惡求取突然這樣“怵惕惻隱之心”即“悲憫之心”,是一種博大的情懷,它促使人關注身邊的人、事物,乃至世界,從而關注人生的意義。通過舉例論證的方法,用普通百姓的惻隱之心來論證“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中心論點。為下文引出“四端”及仁政,做鋪墊。思考:1.簡要分析“怵惕惻隱之心”的含義?思考:2.本節(jié)內容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何作用? 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由此看來,沒有同情心,(簡直)不能稱之為“人”;沒有羞恥心,(簡直)不能稱之為“人”;沒有謙讓心,(簡直)不能稱之為“人”;沒有是非心,(簡直)不能稱之為“人”。同情心是仁的發(fā)端;羞恥心是義的發(fā)端;謙讓心是禮的發(fā)端;是非心是智的發(fā)端。人有這四種發(fā)端,就像有四肢一樣。補足音節(jié)對自身的不善感到羞恥,對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惡。指事理的對與錯謙遜,推讓否定判斷句萌芽,發(fā)端肯定判斷句取獨這就像四肢思考:孟子認為“不忍人之心”包括哪四個方面?四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仁義禮智孟子認為每個人生而具有向善和為善的本能,他把這種本能稱為“端”。他認為人所具有的“四心”是“仁義禮智”的發(fā)端。四心 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有了這四種發(fā)端卻自認為不行的,是自暴自棄的人;認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棄君主的人。凡是有這四種發(fā)端的人,知道都要擴大充實它們,就像火剛剛開始燃燒,泉水剛剛開始流淌。如果能夠擴充它們,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夠擴充它們,就連贍養(yǎng)父母都成問題。表并列名→動,傷害,暴棄在自身一切,所有賓前侍奉,贍養(yǎng)安定如果流通,泉水涌出“燃”,燃燒這認為擴大充實判斷語氣…的人表轉折孟子荀子思考:荀子認為人性本惡,所以人要注重后天學習,才能逐漸趨于善;而孟子認為人性本善,那么還要不要注重后天的學習呢?要。人要有“四心”,也就是有“四端”。“端”是“開始”之意,這就告誡我們,人人都應該有仁義禮智的萌芽,只有經過后天不斷地培養(yǎng)呵護,這些萌芽才有可能長成參天大樹,我們才能擁有“圣心”,從而“明明德”,成為一個仁者。概括最后一部分的內容及作用。 本節(jié)內容總結了“四端”的意義。將“不忍人之心”和“四端”與“安定國家”“孝順父母”聯系到一起,升華了思想,點明了政治主張。 從理論基礎來說,孟子是主張性善論的,但從實踐來說,他也是非常重視后天努力學習和實踐的作用的。三讀讀出論證結構,分析論證特點內容導圖結合文章內容,梳理孟子的論證思路,把握行文結構。運用舉例論證,對比論證,道理論證等多種論證方法。論證方法多樣文章采用提出論點,論證論點,總結論點的結構,邏輯嚴密,層層推進,具有不可辯駁的說服力。論證邏輯清晰使用大量排比,判斷,富有雄辯色彩。論證語言氣勢磅礴思考:孟子的文章有何論證特點?思考:請梳理《<論語>十二章》《大學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核心概念、主要觀點,并說說這些觀點有何共通之處。課文 核心概念 主要觀點 共通觀點《論語》十二章 仁、詩教、君子、禮、義、恕等。 提倡仁、義、恕,要求做到“克己復禮”。 都主張修身養(yǎng)性,提高個人道德修養(yǎng),從而實現“修齊治平”的目標,即完善由“內圣”而“外王”的追求。大學之道 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等。 “大學”的終極目標是“三綱”,途徑是“八目”。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心、四心、四端等。 人生來都有善良的本性。整合探究 本文從人性的前提推導政治,即由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導仁政。文章在強調后天教養(yǎng)的重要性時,也闡釋了“不忍人之心”對個人和國家的重要作用。一個失去同情和憐憫之心的人,永遠都不能體會仁愛和王道。正如孟子所說,人之初,性本善。你的生活深度取決于你對年幼者的呵護,對年長者的憐恤,對奮斗者的尊重,對弱者及強者的包容。孔子追求剛毅,曾子追求弘毅,孟子追求不屈,溫良恭儉讓的基因早已深深融注進中國人的骨髓和血液中,成為中華民族最堅實最勇敢最柔韌的文化品格。 謝枋得《與李養(yǎng)吾書》:大丈夫行事,論是非不論利害,論逆順不論成敗,論萬世不論一生。志之所在,氣亦隨之;氣之所在,天地鬼神亦隨之。主題歸納對接高考寫作實訓 儒家亞圣孟子認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并主張“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法國思想家盧梭也認為:“憐憫是人的天性。”古羅馬詩人尤維納曾有這樣的詩句:“心地的溫情,是大自然把眼淚給予人類的同時,贈予人類的禮物。”慈悲心,即憐憫心,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一種善念。正因為它的存在,人的修身或者我們的教育事業(yè)有了光明的起點。讀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聯想和感悟?請以“永懷慈悲,擁抱光明”為主題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明確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文題展示材料第一段引用名言,指出“不忍人之心”“憐憫”“溫情”“慈悲心”是每個人都擁有的;第二段先解釋“慈悲心”的內涵,接著指出其存在的意義。綜合兩段可知,本次作文的核心話題就是“慈悲之心”“憐憫之心”,這是文學作品中一個古老的話題,是人類情感中彌足珍貴的一部分。“慈悲之心”是一種博大的情懷,它促使人關注身邊的人、事物,乃至世界,從而關注人生的意義。懷有慈悲之心的人對處于不幸境況的人會產生同情,心靈會受到觸動,會生出扶持與援助的欲望。審讀題旨壹永懷慈悲,擁抱光明。永懷慈悲之心,凈化自我心靈。叁常懷慈悲之心,讓愛灑滿人間。貳肆心懷慈悲,微笑向暖。懷不忍之心,抒浩然正氣!確定立意謀篇布局 如“慈悲之心”是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常懷慈悲之心,可以使人們在關心他人、幫助他人中精神得到凈化,靈魂得到升華。慈悲之心是什么? “慈悲之心”是人類共同傳承的良知,也是中華民族優(yōu)良的傳統(tǒng)。面對他人、他物的不幸,我們應該怎樣做 慈悲之心的意義如何?為什么要懷慈悲之心? 慈悲之心,猶寒夜篝火,為身處困境之人送來溫暖,猶沙漠甘泉,給予在生活中拼搏的人希望,猶開啟圣殿鑰匙,為自己和他人打開一扇通往溫情的大門。具體寫作中需要考慮的問題:范文示例:以慈悲之聲,奏光明之歌 穆旦曾說:“我愿將感情的熱流溢于心田,來溫暖這人生寒酷的冬天。”我想,他心中的涌動的那份熱流,應該就是人人皆有的那份慈悲之心吧! 正如孟子所云:“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這份與生俱來的慈悲,是一個人修養(yǎng)的起點,是我們人性之歌在全社會奏響合鳴的前奏。個人因擁有這份慈悲,我們的靈魂才能走向光明;人人能以此為起點推己及人,擴而“充之”,世界才能奏響光明之歌。 慈悲是什么?它是東方亞圣筆下的“怵惕惻隱”,也是西方哲人盧梭口中人人皆有的“憐憫”。我們如果將它時時保持,在看到流浪漢時,定會想去幫助他;在聽到孩子啼哭時,定會心頭一緊;當見到受傷的貓狗,必會想為其醫(yī)治;哪怕看見的是飽受戰(zhàn)火蹂躪的異國百姓,也同樣會感同身受,潸然淚下。是的,慈悲只是上天賜給“人性”的一束微弱的光芒。如若守之,并發(fā)揚光大,可成炬火照亮人生;可一旦棄之,由善入惡,其成長定會誤入歧途而墜入深淵。 錢鐘書曾有一位鄰居,家中自閉癥的弟弟常夜半而歌。鄰居認為錢鐘書乃一代學者,家中弟弟會影響其創(chuàng)作,可錢鐘書卻親自登門拜訪并提供物質幫扶,并直言:“看不得別人家有人生病。”鄰居心有溫情,想著不要影響了鄰旁的學者;而學者更是心懷大愛,見不得“別人家”有人正遭受苦難。他們這種將他人境遇感同身受的慈悲,都發(fā)于靈魂,不帶任何矯飾,不正是尤也納所說的“心地的溫情”嗎?然而,并非所有的人都萬分珍惜上天賜予我們每個人的這份“慈悲”和“憐憫”。在世間逐利之心和實用主義的漸染下,總有人“大踏步”走向了人性的反面。同樣來世間一遭,懷有同樣的“天生慈悲”,為什么有人能如袁隆平普惠眾生?而有人卻甘做“桀紂”而不自省呢?究其原因,人性的“初善”只不過是我們修身的一個起點,是我們修身走向光明大道的前提。但只有將人性之善終身踐行,并推己及人,化于天下,方能“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而反之則將背離人性而南轅北轍。 孟子言:“人皆可以為堯舜”,可前提是個體必須走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滄桑正道,方可修己渡人,引領自己和世界一起擁抱光明!如此看來,只有永懷內心的慈悲,方能擁抱成長的光明。所謂修身立德,正是一個以“不忍人之心”為起點,不斷放大內心之善,并將這種慈悲立己達人、推而廣之、惠及天下的漫漫征程。誠如孔子言:“仁以為己任,任重而道遠!” 我真心希望,每個人都謹記先哲的教誨,如穆旦一樣心中永遠涌動著感情的暖流,以慈悲之聲,奏光明之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