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0張PPT)1.熟記“儼然”的“儼”、“間隔”的“間”、“詣太守”的“詣”、“遂迷”的“遂”等字的讀音;熟記“垂髫”“嘆惋”“驥”等字的字形;理解“豁然開朗”“要”“延”“扶”“尋”等詞的意思;在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熟讀成誦。2.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及作者寄寓文中的思想感情。(重點)3.學習本文虛景實寫、實中有虛的寫作手法,及敘事脈絡清晰、描寫生動的特點。(難點)4.珍惜美好生活,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素養)學習目標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偉大詩人。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但由于當時社會動蕩不安,他空有才智卻難以施展。他曾做過小官,但因“不為五斗米折腰”,而棄官回鄉從此過起了田園式的隱居生活。后人稱其為“靖節先生”或“五柳先生”。陶淵明(365年—427年)走近作者本文是陶淵明《桃花源詩》前面的“序”。寫作年代大約是421年,當時陶淵明已經歸隱田園16年了。元熙二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采取陰謀手段,用毒酒殺害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但他無法改變、也不愿干預這種現狀,只好借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與美好情趣。資料鏈接邑人 間隔 儼然 屋舍 黃發垂髫繽紛 怡然自樂 阡 陌 豁然開朗yìjiànyǎnshètiáobīnyíqiān mòhuò讀準字音聽讀、跟讀課文,劃分朗讀節奏朗讀訓練朗讀訓練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朗讀訓練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1.讀課文,畫行蹤:陶淵明是一個講故事的高手,全文以武陵人的行蹤為線索,請你找出漁人行蹤的詞句。緣溪行——復前行——從口入——復行數十步——便要還家——余人各復延至其家——辭去——及郡下——尋向所志——不復得路。整體感知2.依行蹤,說故事。根據漁人的行蹤,用自己的話講述該故事。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整體感知3.根據漁人行蹤,結合畫面來記憶背誦課文。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整體感知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整體感知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整體感知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整體感知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末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整體感知讀課文,完成下面的線索順序圖。進入桃花源桃花源再尋桃花源桃花源桃花源整體感知發現做客離開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沿著,順著。遇到,碰見。溪水的兩岸。落花。一說,初開的花。繁多的樣子。對見到的景象感到詫異。盡。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帶。新鮮美好。譯: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魚為生。一天他順著溪水劃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芳草遍地,鮮嫩而美麗,落花紛紛。漁人對此非常詫異,繼續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盡頭。發現桃花源疏通文意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僅容一人通過。才,僅僅、只。形容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開闊敞亮。整齊的樣子。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阡陌,田間小路。可以互相聽到。全,都。垂下來的頭發,用來指小孩。隱隱約約,形容看不真切。林盡于水源。疏通文意進入桃花源譯:桃林的盡頭正是溪水的發源地,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隱隱約約有點兒光亮。漁人于是下了船,從洞口進去。起初,洞口很狹窄,只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田間小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村落間雞鳴狗叫之聲都處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樣。老人和小孩都安閑快樂。疏通文意(共53張PPT)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于是,就。同“邀”,邀請。全,都。妻子兒女。與人世隔絕的地方。詳細。隔絕、不通音訊。竟然,居然。不要說,更不必說。向(桃花源中人)詳細地說出。為,對,向。感嘆,惋惜。邀請。告訴(漁人)說。“語”后省略“之”,代漁人。值得。疏通文意做客桃花源譯:那里的人看見了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做了回答。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里去,擺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里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們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現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就更不必說魏晉了。漁人把自己聽到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他們都感嘆起來。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逗留了幾天后,向村里人告辭。村里人囑咐他說:“這里的事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疏通文意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做記號。譯:漁人出來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來時的路劃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先前所做的記號,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拜訪。就順著舊路(回去)。扶,沿著、順著。向,先前的。離開桃花源疏通文意一(1段)武陵漁人偶然發現桃林。二(2、3段)漁人進入桃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辭去的經過。 三(4、5段)漁人離開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訪桃花源未果的情形。(再尋桃源)理清結構1.漁人在進入桃花源之前,看到了哪些景物?溪流這些景物潔凈幽寂,處處顯示出大自然內在的靜美,為桃花源的出現鋪墊了充分而自然的條件。發現桃花源桃林芳草落花高山洞口2.找出描寫桃花林的句子,它的作用是什么?這段景物描寫帶有神秘色彩,暗示將會出現奇境,為漁人進入桃源渲染了氣氛,也為桃源的美好作了鋪墊。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1.文章第一句起什么作用?2.“忘路之遠近”一句中的“忘”包含了哪些信息?3.“忽逢桃花林”一句中的“忽逢”告訴了讀者什么?4.“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中的“甚異”“欲窮”表現了漁人什么心理,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及其身份。這一交代似真實虛,以實寫虛。1.文章第一句起什么作用? “忘”字寫漁人一心捕魚,無意于路途的遠近,暗示其所行已遠。“忘”字為后人考證難以按圖索驥埋下伏筆。2.“忘路之遠近”一句中的“忘”包含了哪些信息? “忽逢”寫漁人遇到桃花林純屬偶然,為全文籠上一層神秘色彩。3.“忽逢桃花林”一句中的“忽逢”告訴了讀者什么? “甚異”“欲窮”兩個詞表現了漁人驚訝和探秘的心理。設置懸念,引出下文。4.“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中的“甚異”“欲窮” 有什么作用?1.漁人進入桃花源后,看到了一個怎樣的世界?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自然環境這些景物都是人間鄉村可見之物,給人“真實”之感。這幾句話語言極其簡潔,卻字字真醇,韻味十足,描繪了一幅和平寧靜、幽美淡遠的村居圖。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生活情景由景及人,寫桃花源人生活自足,安居樂業,其樂融融。在桃花源2.第二段主要寫哪些內容?表現了桃花源怎樣的生活環境?桃源的田園風光,土地富饒,氣氛寧靜。桃源里的人民安居樂業。桃花源中的生活環境美好、寧靜而和平。人們和睦相處,生活幸福。這樣的景象和當時的黑暗現實形成鮮明對比。3.第三段主要寫什么的內容?表現桃花源人的什么?這一段主要描寫漁人與桃花源人之間的交往表現了桃花源人熱情好客的淳樸風尚和人與人之間和睦融洽的關系,表明他們對戰亂的厭惡,對和平寧靜生活的追求。1.桃花源中的人見漁人,為什么“乃大驚”?2.“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漁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中人為什么“嘆惋”?3.為什么桃花源中人說“不足為外人道也”?4.“詣太守,說如此”這句話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內容?5.漁人離開桃源后,“便扶向路”,又“處處志之”,而后來再去尋找桃源,卻“不復得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6.文章結尾寫劉子驥尋訪桃花源的情節是否多余?——因為桃源與世隔絕久遠,從來沒有見過陌生人。桃花源中的人定居此處的原因是:——避秦時亂。1.桃花源中的人見漁人,為什么“乃大驚”? 漁人可能說了外界百姓的悲慘生活,在一次次的戰爭浩劫中所受的苦難。2.“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漁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中人為什么“嘆惋”?為桃源外的世界動亂、社會黑暗而嘆惋;為桃源外的人過著痛苦的生活而嘆惋。“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桃源人為什么嘆惋?桃花源中人為自己與世隔絕時間長、外界變化大,為桃花源外仍然戰亂頻發、人民仍然過著痛苦的生活而嘆惋。因為他們害怕外人知道這個地方,擾亂、破壞他們與世隔絕的和平安寧生活。3.為什么桃花源中人說“不足為外人道也”?4.“詣太守,說如此”這句話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內容?包括他發現和訪問桃花源經過,村中人生活情況,在歸途中做標記等。如果把這些內容一一寫出來,則有啰嗦煩冗之嫌,有損文章簡潔凝練的表達效果。“如此”二字,指代以上所有內容,簡練之至!——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現實社會中并不存在。5.漁人離開桃源后,“便扶向路”,又“處處志之”,而后來再去尋找桃源,卻“不復得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6.文章結尾寫劉子驥尋訪桃花源的情節是否多余?劉子驥是晉朝真實的歷史人物,寫他尋找桃花源,增強了文章的真實性。同時,寫劉子驥尋訪桃花源沒有成功,是為了渲染桃花源的令人向往和不可尋覓,暗示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這樣的理想社會是不可能存在的。1.學完本文,你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①是一個美麗的地方,它環境幽雅,風景優美。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②是一個神秘的地方。桃林神秘: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狀奇特;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結局神秘:不復得路,探訪未果。③是一個幸福的地方。黃發垂髻,怡然自樂(和平安定、豐衣足食);男女往來種作(沒有戰亂,安居樂業);村民款待漁人,殺雞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2.如此美麗、神奇又幸福的地方,世上真的存在嗎?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不存在,是作者虛構的。漁人離開時,“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后來“尋向所志”,卻“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欣然規往”,卻“未果,尋病終”。3.陶淵明為什么要虛構這樣一個“桃花源”呢?作者虛構這樣一個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相對照的。虛構世外桃源,是作者不滿社會現實的一種精神寄托。寄托了作者渴望改變黑暗現實的政治理想,寄予了作者對黑暗現實的強烈不滿,表達了作者對和平安寧、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反對壓迫、反對戰爭的強烈愿望。4.《桃花源記》是一篇虛構作品,有著濃郁的主觀理想色彩,可讀來卻給人一種“逼真”的效果。作者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1)進出桃花源的路徑,真切具體,似乎有跡可循。漁人離開的時候,“處處志之”,所經所歷也是真實可感。此外,漁人往來所坐的交通工具——船,也是日常所見之物。這一切都是人間經歷,沒有任何奇幻的仙界色彩,都使人感到真實。(2)桃花源雖然美好,也是人間太平盛世的情景,而非仙界氣象。(3)文章首尾設計的兩位人物,都似真實可信。開篇以一個捕魚人的經歷為線索展開全文。開頭的交代,時代、漁人的籍貫,都寫得很肯定,似乎真有其事;結尾的劉子驥是當時存在的一個真實人物,這便更加增加了故事的真實性。5.作者在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樣的社會理想?我們應當怎樣看待這樣的理想?反對戰亂,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會理想。“桃花源”已經成為人們心中的理想世界,成為美的象征。無論社會怎樣發展,人類追求幸福安寧生活的愿望從未改變。虛構世外桃源,是作者不滿社會現實的一種精神寄托。當時社會政治黑暗,戰亂頻繁,民不聊生。作者厭惡這一現實,向往美好社會,但又無法實現,就虛構一個世外桃源,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 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反對剝削壓迫,反對戰爭的愿望,也是千百年來被壓迫人民的理想境界。但這理想境界不過是一種理想化了的小農經濟下的田園生活,而且是一種不可能實現的空想。6.作者為什么虛構一個世外桃源?我們今天應當怎樣評價?課堂小結 層層設疑,激發興趣。開頭并未確切指出年代和地名,也只說主人公是個漁人。接著寫桃林奇景,也不說出它的確切地點,因為漁人已“忘路之遠近”。寫桃林的通道更為奇特,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極狹”而可“通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待到漁人進入桃花源后,眼前出現的又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間生活的圖景。可是,后來漁人出而復尋,本已做好的標記卻又全部消失,桃花源似乎又成了一個虛無縹緲的世界,無跡可尋。最后再虛寫一筆,說高尚士劉子驥“欣然規往”,給好奇的讀者帶來一絲希望,但劉子驥又“未果”而病終。這種層層設疑的寫法,表達了作者希望在現實中看到一個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也能激發讀者的興趣。寫作特色 語言樸素,準確精練。文章一開頭,只用“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這19個字,就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人物和開端。第二段描寫桃花源的景象也不過一百多字,就勾畫出了一幅極其動人的場景。從桃花源的土地、屋舍,一直寫到男女老少的衣著以及他們的精神狀態,寫得層層深入,次序井然,沒有一句多余的話。在這段文章里,作者還表現了高超的概括能力,遣詞用語恰到好處。像寫山里人見到漁人,問他從何而來的時候,詩人沒有重復漁人進入桃花源的經過,只寫了“具答之”三個字,就概括了漁人的全部答話;漁人見太守說起桃花源的情狀,也只用“詣太守,說如此”的“如此”兩個字,來概括漁人在桃花源里的一切見聞。課堂小結 本文借武陵漁人偶然發現桃花源的故事,表現作者對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對現實動亂、黑暗生活的不滿。桃花源是朦朧飄忽的世界,充滿了種種神秘色彩,表面上是描寫了桃花源的隱蔽,實質上,作者是暗示:桃花源,本來就是子虛烏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的一種美好境界,一種對現實生活不滿的精神寄托。課堂小結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描繪了一個幽美的世外桃源,表現了作者對黑暗社會現實的不滿,向往自由美好的生活,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課堂小結陶淵明為官時不為五斗米折腰,不丟人格;窮困時安貧知足,不發牢騷,不和自己過不去,心態平和地度過了一生。由此可見,平常心很重要,對于我們來說,生活肯定不是一帆風順的,難免會遇到種種坎坷,但我們要正確面對,及時地放平心態,克服困難,這樣我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遠。課堂感悟課堂小結課堂小結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古義:新鮮美好。今義:(菜肴、瓜果等)滋味好。緣溪行古義:沿著,順著。今義:緣故,緣分。阡陌交通古義:交錯相通。 今義:指運輸事業。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古義:妻子兒女。今義:單指男子的配偶。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古今異義知識積累不足為外人道也古義:不值得,不必。今義:不充足,不滿(某個數目)。無論魏晉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今義:表條件關系的關聯詞,不管。得其船,便扶向路古義:沿著、順著。今義:用手支持使人、物或自己不倒。尋向所志古義:先前的。今義:向著,朝向。古今異義知識積累之忘路之遠近漁人甚異之具答之處處志之結構助詞,的。代詞,指見到的景象。代詞,他們。助詞,補足音節,不譯。尋向所志尋病終動詞,尋找。副詞,隨即、不久。尋一詞多義知識積累其復前行,欲窮其林其中往來種作余人各復延至其家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得其船代詞,那。代詞,指桃花源。代詞,他們的。代詞,漁人。代詞,他的。便舍船,從口入屋舍儼然動詞,離開。名詞,房屋。舍一詞多義知識積累為武陵人捕魚為業不足為外人道也動詞,作為。介詞,對,向。遂與外人間隔遂迷,不復得路副詞,于是,就。副詞,終于,竟。遂一詞多義知識積累漁人甚異之( ).復前行( )處處志之( )初極狹,才通人(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異,對……感到詫異名詞作狀語,往前、向前名詞作動詞,做記號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通過詞類活用知識積累省略句便舍船,從口入便要還家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林盡水源省略主語“漁人”,可補充為“(漁人)便舍船,從口入”。省略主語“桃花源人”和賓語“漁人”,可補充為“(桃花源人)便要(漁人)還家”。省略賓語“之”,可補充為“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省略介詞“于”,可補充為“林盡(于)水源”。文言句式知識積累判斷句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也”,表判斷。倒裝句問所從來賓語前置,正常語序應為“問從所來”。文言句式知識積累1.下列句中畫線的詞不是古今異義詞的一項是( )A.芳草鮮美,落英繽紛B.仿佛若有光C.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D.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解析】A項,“鮮美”古義是鮮艷美麗,今義是形容食物的味道好;B項,“仿佛”古義是隱隱約約,今義是指差不多,好像的意思。C項,“妻子”古義是指妻子和兒女,今義指男子的配偶。D隨堂檢測2.對下列語句中畫線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遂與外人間隔(隔斷,隔絕)B.阡陌交通(互相通達)C.乃不知有漢(副詞,竟,竟然)D.不足為外人道也(介詞,對,向)【解析】B項,“交通”意思是“交錯相通”。B隨堂檢測3.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A.芳草鮮美,落英繽紛B.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C.不足為外人道也D.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解析】B項,“要”同“邀”,邀請。B隨堂檢測4.下列句子的朗讀停頓正確的一項是( )A.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B.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C.緣溪/行,忘/路之遠近D.太守即/遣人隨/其往【解析】解答這類題,可以根據句子結構和意義來劃分。A項,正確的斷句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B項,正確的斷句為“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D項,正確的斷句為“太守/即遣人/隨其往”。C隨堂檢測1.解釋下列畫線的詞。(1)阡陌交通( )(2)便要還家( )(3)便扶向路( )(4)處處志之( )2.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芳草鮮美,落英繽紛(2)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課后練習3.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本文構思精巧,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敘述了一個曲折有致的故事。B.陶淵明虛構了一個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現他理想無法實現的無奈。C.“不足為外人道也”,短短幾個字,卻能表現桃花源人淳樸謙遜、不喜張揚的品質。D.本文以“忘路之遠近”開篇,到“遂迷,不復得路”結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虛幻。課后練習4.文中描繪了陶淵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圖景,春秋時期的老子也有類似的描述,試結合鏈接材料,指出它們的相似點。[鏈接材料]至治之極①甘②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八十章注:①至治之極:國家治理得好極了。②甘:美味,以為甜美。課后練習1.(1)交錯相通 (2)同“邀”,邀請(3)沿著、順著 (4)做標記2.(1)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地散在地上。(2)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么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3.C4.相似點:都是當時不可實現的虛幻想象;都描繪了一個理想的社會生活狀態。參考答案課后練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9.《桃花源記》第一課時.pptx 桃花源記 第二課時.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