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1張PPT)新課導入周恩來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同學們,你們自己為什么而讀書 那么為什么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人生追求?決定人生追求的因素是什么呢?現在我們來學習《人生的境界》一課,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會告訴我們答案的。人生的境界馮友蘭目 錄C O N T E N T S02初讀課文03深入探究04拓展訓練知人論世01Part 01知人論世作者介紹馮友蘭(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著名的哲學家、哲學史家、教育家。未名湖畔的學子,留學美國的哲學博士,清華大學的哲學教授,中國的哲學家,世界哲學智慧天空中的燦星。先后獲得美國普林斯屯大學、印度德里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博士學位。作者介紹曾以“三史“(《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釋今古,六書(《新理學》、《新事論》、《新世訓》、《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紀貞元”總結了一生的學術成就。他繼承和闡發了程朱理學的傳統,建構了自己獨特的哲學思想體系,在國內外享有盛譽,成為一代哲學宗師。他的主要論著收入《三松堂全集》。被譽為“現代新儒家”Part 02初讀課文初讀課文1.文章闡述的中心問題是什么?“人生的境界”人與其他動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時,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覺地在做。正是這種覺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對于他有了意義。他做各種事,有各種意義,各種意義合成一個整體,就構成他的人生境界。2.什么是“人生的境界”?找出文中的闡釋。初讀課文4.人生的境界有哪幾種?是按什么標準劃分的?自然境界功禮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覺解”劃分標準初讀課文5.文章是怎樣闡釋四種人生境界的?自然境界:一個人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無覺解,或不甚覺解。這樣,他所做的事,對于他就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功利境界:一個人可能意識到他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其動機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種事,對于他,有功利的意義。道德境界:一個人可能了解到社會的存在,他就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嚴格的道德意義的道德行為。他所做的各種事都有道德的意義。天地境界:一個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有這種覺解,他就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Part 03深入探究深入探究1.文中有一個詞可以說貫串了全文,它與人生境界有著密切關系,甚至可以說由它而決定了人生境界的高低。請問它是哪個詞?覺解深入探究2.請依據下面兩個語句對“覺解”—詞作出自己的解釋。①這個社會是一個整體,他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有這種覺解,他就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②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義,自覺地正在做他所做的事。這種覺解為他構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覺解”可以理解為一個人對自己與社會、宇宙的關系以及對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義的覺悟與理解。深入探究3.四種人生境界的內涵。第一重:自然境界文中定義:一個人做事,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對于他所做的事情,可能并無覺解,或者不甚覺解。這樣,他所做的事,對于他就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什么叫自然境界?——自然境界:一種蒙昧狀態,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義。有一記者前往某山區,碰到一個放羊娃,記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對話。記者問:“你放羊的目的是什么?放羊娃答:“賣錢。”記者問:“賣了錢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婦。”記者問:“娶了媳婦呢 ”放羊娃答:“生娃。”記者問:“生了娃呢 ”放羊娃答:“放羊。”記者默然。大家聽過放羊娃的故事嗎 這個放羊娃的境界就是自然境界對自己所做的事情缺乏覺解,對自己的人生境界缺乏領悟。所以有句話說治“貧”先要治"愚”。深入探究3.四種人生境界的內涵。第二重:功利境界文中定義:一個人可能意識到他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這并不意味著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所做的事情,其后果可能有利于他人,其動機則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種事,對于他,有功利的意義。深入探究什么叫功利境界?他們做事情是為自己,利己同時可能有利于別人在現實生活中,普通大眾大多處于功利境界,很難徹底擺脫私利和功利的影響的,而這也恰恰是真實的人性的體現,本無可厚非。但是,如果擺不正私利和功利的位置、對于私利和功利與公益之間的關系處置不當,將對我們的人生和事業造成無可挽回的消極影響,甚至可能會直接影響事業的成敗。如何理解“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在就是的人”?深入探究3.四種人生境界的內涵。第三重:道德境界文中定義:還有一種人,可能了解到社會的存在,他是社會的一員。這個社會是一個整體,他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有這種覺解,他就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或如儒家所說,他做事是為了“正其義不謀其利”。深入探究什么叫道德境界?明白個人與社會的關系,除了行利之外,還行益之事。為社會的利益做事,事事講道德,事事都有道德意義。道德標準高的人,古今賢人、英雄。現在更多的普通人也開始進入這境界。深入探究3.四種人生境界的內涵。第四重:天地境界文中定義:“一個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他是社會組織的公民,同時還是孟子所說的‘天民’。有這種覺解,他就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義,自覺在做他所做的事。這種覺解為他構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天地境界。”深入探究什么叫天地境界?心目中有宇宙的整體,他為宇宙的利益做事,他是自覺的天民,是圣人,他與宇宙同一,達到忘我的境界。古今的大圣賢人,他們與天地同壽,與日月同光。大無大有周恩來周恩來驚人之無有六: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無后,三是官而不顯,四是黨而不私,五是勞而不怨,六是去不留言。這六個“大無”,說到底是一個無私。真正實現“大無”的同時卻得到了別人沒有的“大有”:有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那種傾國、傾倒聯合國的風貌,特別是他的大愛大德。深入探究覺解的程度 做事的動機 做事的意義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4.根據課文學習獨立完成下面的表格。最低較低較高最高蒙昧的利己的為了社會的利益為了全宇宙的利益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有功利的意義有道德的意義有超道德的價值和意義深入探究5.“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覺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對于他們也就各有不同的意義。”這樣就構成了人們不同的人生境界。請說說下面的事例各屬于什么樣的人生境界。⑴一名兒童趴在地上觀看草間的昆蟲;一名昆蟲學家也同樣地俯伏在地上觀看草間的昆蟲。⑵開頭故事里的三個泥水匠。⑶兒童仰望天空數星星;詩人張若虛仰望月亮;思索著“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Part 04拓展訓練課文里說,達到道德境界的賢人,做事是為了“正其義不謀其利”,哲學上的覺解使他們的行動和生活有了道德的意義,使他們達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中國歷史上涌現過無數這樣的志士仁人,請寫出濃縮了他們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拓展訓練范仲淹——屈原——諸葛亮——魯迅——杜甫——文天祥——林則徐——周恩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拓展訓練分析以下例子:1.“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識天工,安知帝力?”“鑿井而飲,耕田而食,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帝之則:自然法則或社會法則)反映了古人盡管遵循自然法則,但不知不識這些法則,對這些法則無覺解,其境界屬于自然境界。拓展訓練分析以下例子:2.“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以享受榮華富貴的生活為讀書目的,其動機是利已的,其境界是功利境界。拓展訓練分析以下例子:3.“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表現了作者不以己悲,年老體衰仍不忘馳騁疆場收復失地的愛國主義情懷,這是道德境界。拓展訓練分析以下例子:4.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莊子《逍遙游》順應萬物本性,達到物我一體,其境界是天地境界。同學們,青少年時代是世界觀正在形成的時期,而我們這個時代有人說是精神貶損,物欲膨脹;理想低迷,平庸泛濫;道德滑坡,“我為圓心”;價值低庸,急功近利。世人熙熙,皆為利來;世人攘攘,皆為利往。這決不是理想的成長環境。在一個充滿功利刺激和誘惑的社會中,人的自然屬性會受到刺激而充分顯露,而要做到富有精神的追求就比較困難了。“君子博學而日三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在生活中決不可隨波逐流,正如教育改革家魏書生說要“將心靈的攝像機多對準真善美”。的確,我們心靈的天線要永遠高聳,接收促人警醒、催人上進的信息,要不斷汲取人類一切寶貴精神財富,用它來不斷養育自己、充實自己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課堂總結Thank You !謝謝觀賞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