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3張PPT)題西林壁題西林壁題西林壁書寫、題寫西林寺墻壁題目點明了詩人題詩的地點,也點明了詩人游玩的地方。題目的意思是什么?誰來說一說?《題西林壁》寫作背景蘇軾于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由黃州(治所在今湖北黃岡)貶所改遷汝州(治所在今河南臨汝) 團練副使,赴汝州時經過九江,與友人參寥同游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于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游詩。《題西林壁》是游觀廬山后的總結。據南宋施宿《東坡先生年譜》記載可知此詩約作于元豐七年五月間談話導入 認識作者注釋:不識:認不清。緣:因為。書寫指導“題”平捺長伸,托住上部“頁”。“側”左窄右寬,“貝”的點不宜過長。“峰”左窄短,右寬長。“廬”兩撇基本平行,上下兩點對應。“緣”左窄右寬,右部撇由上到下漸長。深讀古詩劃分朗讀節奏,讀出詩的節奏感與韻律感。題西林壁[宋] 蘇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深入感悟橫看成嶺側成峰1.哪兩個字體現出了觀察角度的不同?2.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分別會產生怎樣的效果?橫——嶺側——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說說詩人又是從什么角度觀察的。遠、近的角度遠看近看觀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結果也不一樣。學完前兩句詩,你有什么疑問?為什么看廬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呢?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用“之所以……是因為……”這樣的句式來回答“為什么會認不清廬山的真面目”這一問題。之所以會認不清廬山的真面目,是因為身在此山中。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結果就不一樣。你在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這樣的例子?課文總結題西林壁寫景明理橫看——成嶺側看——成峰遠近高低——不同不識——真面目只緣——此山中變幻莫測寄意深遠贊美廬山奇景蘊藏深刻哲理課文總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