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88張PPT)選必上第二單元復習讀圣賢經典品百家智慧總述學習任務群 篇名 作者 中心思想 論證特點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 《論語》十二章 孔門弟子 //大學之道 戴圣 論證結構嚴謹,條理清晰??偡质秸撟C結構,渾然一體。運用排比、頂真手法,論證力強。句式整齊,節奏分明。采用遞進論述的方法,有很強的邏輯關系,剖析深刻。*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嚴密的邏輯整齊的排比、疊句多樣的論證方法貼近生活的比喻三篇儒家作品,體現儒家對社會人生的思考,圍繞修身、治學、理政、人性等方面,涉及君子、仁、義、禮、道、《詩》、恕、不忍人之心等核心概念。討論了君子人格和修身養性的問題。講為人處世之道,是儒家立身行事的總綱領(三綱、八目)。表現了孟子人性本善的思想。儒家的仁心——和諧世界,穩定發展孔孟給我們帶來的是一個和諧而又美好的世界,是從身體到靈魂的洗禮。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都不約而同地告訴我們,要善待并且珍愛周圍的各種事物,要謙虛禮讓,尊老愛幼,要有仁、義、禮、智這四種基本的道德意識。細細品味孔子所說的“仁”,我認為其中包含的意思有這樣幾層:首先是孝悌之道,對自己長輩的尊重和對兄弟姐妹的團結友愛。其次包括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所謂忠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謂恕也。當然還包括禮、智、勇等。孔子想要告訴我們的是,作為一個有知識、有文化的人,要心胸寬廣,意志堅強,把天下太平作為己任,這個任務雖然責任重大,路途坎坷,但是需要我們一直努力,不斷進取。對于如今的社會來說,國家是大家,家庭是小家,我們應該從孔子那里學到作為一個有素質的人,應該先對自己的家庭建立起責任心,對長輩要孝敬,對小輩要疼愛,努力建立起一個和諧的家庭,進而讓一個個小家組成一個和諧的世界。孟子的“性善”是說人生來就有不忍之心,但最初只是一種道德的萌芽,要經過后天的悉心培養才能成為完美的道德。但是在成長過程中,不免有外物的誘惑,假如只知道貪圖一時之快,善良的心就會漸漸喪失,所以要“求其放心”,通過自我修養把喪失的善良之心找尋回來。總述學習 任務群 篇名 作者 中心思想 論證特點中華 傳統 文化 經典 研習 《老子》四章 老子 //*五石之瓠 莊子 用寓言故事和人物形象作為依托。運用對話描寫刻畫人物。以小見大,思辨性強。主要闡述了老子關于“有”和“無”辯證關系的分析,強調了人要“自知”“自勝”“知足”“強行”,加強自我修養的觀點,并告訴人們要依照自然規律,從小事做起,居安思危、慎終如始、 “無為而治”。運用寓言故事把哲學思想寄托在豐富奇特的想象和對話中,借“五石之瓠”說明了“無用之用”才是“大用”的道家哲學思想。兩篇道家作品,涉及有無、正反、內外、終始等關系,體現先秦道家善講對待之理的特點,以及行文上老子善用類比,莊子善用寓言的特色。道家的智慧——上善若水,超脫世俗“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崩献酉胍嬖V我們的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老子認為,柔弱的東西充滿生機,剛強的東西難以持久。有著無比的韌性和持續性,是一種長久之道和制勝之道。我覺得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必須學會“柔弱”,太張揚個性總是有危險的,畢竟誰也沒有包容你的義務。而老子提出的持續性,包含我們提倡的可持續發展,終究要我們考慮到的是長久的戰略。我們要從老子的話中領悟,可持續發展就是既要使人類的各種需要得到滿足,個人得到充分發展;又要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不對后代人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威脅。這大概就是老子給后世開出的治世良方。對于莊子,他的超然讓人心生敬意,無己無功無名。要達到這種精神狀態,就要排除一切人為的桎梏,最終求得逍遙自在。當然,莊子生活在戰國中期,他目睹了社會的黑暗、險惡和殘酷,一面披露著現實的險惡,一面又思考著人在亂世困境中,如何保全生命,獲得精神心靈的自由。我們要和莊子學到的是一種如何面對困境的心理狀態,我們或許不需要過分超脫,但是總要知道如何面對生活中的意外,需要在困難和磨煉面前依舊無畏。總述學習 任務群 篇名 作者 中心思想 內容概述中華 傳統 文化 經典 研習 *兼愛 墨子 多用設問句和反問句層層深入,邏輯性強,條理井然善于運用具體事例來說理綜合運用比喻論證、對比論證、假設論證等論證手法墨家的論說,指出“兼相愛”是為人處世、治理天下的根本。墨子的《兼愛》探討以兼愛求天下大治的觀念,行文質樸不文,如面對聽眾耳提面命,不必繁瑣。墨家的兼愛——兼相愛,交相利墨家學派在當時是一個組織嚴密、紀律嚴明的政治團體,成員必須服從首領,必須積極實行墨家的主張。創始人墨子所提出的“兼相愛,交相利”是一種政治哲學,他在不否定自愛的同時,提出了把自愛與相愛結合起來;他并不鄙視自利,而是希望自利和互利能共同發展。在這種愛意融融的互助關系中,天下才能實現和諧、富足。墨子的兼愛互利體現著一種勞動人民樸實、純真、善良的品性與愿望,是一種彌足珍貴的追求和諧社會的理想。這就與儒家有些不謀而合的地方,即提倡和諧,追求和平。在當時階級斗爭激烈的背景下,他們對世界友好的追求一直沒有停歇過。對于今天也如此,兼愛互利應該是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自己的利益固然重要,但同時應該共同發展,應該考慮到世界人民其實是一個大家庭的事實。《論語》十二章君子之道修身養性1.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斞陨餍?br/>4.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重義輕利6.文質彬彬,然后君子?!砝锶缫?br/>外求內修3.朝聞道,夕死可矣——追求真理8.止,吾止也;進,吾往也——鍥而不舍12.學《詩》 興、觀、群、怨——養德增智2.人而不仁,如禮何?如樂何——重視仁德5.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自我反省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勇于擔當9.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知、仁、勇10.克已復禮,非禮勿言……非禮勿聽——自我約束11.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愛之心大學之道止于至善明明德親民★治國★齊家★修身★正心★誠意★致知★格物★平天下內修(修己)外治(安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三綱八目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提出論點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可行不忍人之政論證過程舉例排比比喻對比孺子將入井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四心—四端猶四體若火、泉應有“四端”足以保四海不足事父母擴充“四端”層次清晰,邏輯嚴密,層層推進,具有不可辯駁的說服力論 證 思 路《老子》四章輻條泥土門窗無車子器皿屋室舉例論證第十一章器物實體的“有” ,只是提供便利的條件;器物中空“無” ,才是其發揮作用的關鍵。啟示:有無相生《老子》四章第二十四章企者、跨者自見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違背規律急于求成本 質根 源追逐顯相看重我“有”舉例對偶排比惡 果有道者不處余食贅行令人厭惡比喻論證《老子》四章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對偶排比層層遞進加強自我修養自知、自勝自足、強行第六十四章把握先兆重視細節洞察先機抓好細節圣人無為百姓慎終如始總結對比圣人輔萬物之自然不敢為不妄動、不妄為五石之瓠瓠大而無用(明)同一物:不龜手之藥(對比)客受封土地宋人世代漂洗絲絮問所用之異也莊子的思想大而無用(暗)答兼 愛第一段: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提出問題)第二段:當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第三段:若使天下兼相愛…盜賊無有…天下治。第四段: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得出結論)文言知識文言虛詞單元研習任務三古代漢語的虛詞系統,與現代漢語有著很大的差別?!爸薄昂酢薄罢摺薄耙病薄岸薄耙浴薄捌洹薄坝凇钡瘸R娞撛~,在文言文中使用廣泛,有著豐富的意義和用法。有意識地積累一些常見虛詞,有助于培養文言語感,提高獨立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小組分工合作,找出上面列舉的虛詞在本單元課文中的用例,以卡片或表格的形式,整理、歸納各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之的用例而的用例乎的用例者的用例也的用例以的用例其的用例于的用例虛詞:之虛詞 義項 例句 例句翻譯之 第三人稱代詞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論語》 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去實踐它呢?助詞,相當于“的” 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論語》 還可以知道不少鳥獸草木的名稱。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謂亂也。 ——《兼愛》 臣與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說的混亂。助詞,用于調整音節。 邇之事父,遠之事君。 ——《論語》 近可以侍奉父母,遠可以侍奉君王。虛詞:之虛詞 義項 例句 例句翻譯乎 語氣助詞,用在句尾,表示疑問或反詰,相當于“嗎”“呢”。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 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難道要靠別人嗎?用在句尾,表示揣測,相當于“吧”“呢”。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論語》 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去實踐它呢?用在句尾,表示感嘆,相當于“呢”“啊”。 其恕乎!——《論語》 大概是“恕”??!介進時間、處所,相當于“在”“到” 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五石之瓠》 為什么不把它系在腰間作為腰舟在江湖之上浮游呢?虛詞:者虛詞 義項 例句 例句翻譯者 代詞,用在動詞、形容詞、動賓詞組后,組成名詞性詞組,相當于“的人” “的事物”。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墩撜Z》 智慧的人不會困惑,仁德的人不會憂慮,勇敢的人不會畏懼。助詞,用在句末,與疑問詞相配合表示疑問。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論語》 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去實踐它呢?用于名詞之后,標明語音上的停頓,并引出下文,常表示判斷。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洞髮W之道》 想要治理國家,先要使家族中的各種關系整齊有序。用在結果分句后,表停頓。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的原因是虛詞:也虛詞 義項 例句 例句翻譯也 “者也”兩個語氣詞連用,起加強語氣的作用,語氣重點在最后一個語氣詞上,“也”在這里強了肯定的語氣。 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認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是暴棄他的君主。用于句末,表疑問或反詰語氣,相當于“呢” 是何也?——《兼愛》 是為什么呢?用于句末,表感嘆語氣,相當于“呀” 可謂好學也已 ——《論語》 可以說是好學了呀!用于句末,表祈使語氣,相當于“啊” 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 看見沒有德行的人更要反省自己啊。虛詞:而虛詞 詞性 義項 例句 例句翻譯而 連詞 表并列,譯為“和”“還”“而且”,前后可互換位置。 敏于事而慎于言 任重而道遠 ——《論語》 做事勤勉還言談謹慎。責任重大而且路途遙遠。表遞進,“不僅……而且”,強調更加。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墩撜Z》 看見有德行的人要向他看齊,看見沒有德行的人更要反省自己啊。表順承,表示時間先后,且前一事已結束。 就有道而正焉——《論語》 靠近有道德的人,然后匡正自己。表轉折,譯為“但是” “卻”。 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有這四種發端卻自認為不行的。虛詞:而虛詞 詞性 義項 例句 例句翻譯而 連詞 表假設,譯為“如果”“假若”。 人而不仁,如禮何——《論語》 人如果不仁德,他如何對待禮呢?表修飾,表示時間先后,且前一事仍在進行。 扣舷而歌之——《赤壁賦》 邊敲著船邊,打著節拍,邊應聲高歌。表因果,譯為“因為...所以...”,需推理得出。 知止而后有定——《大學之道》 因為知道要達到的”至善“境界,所以志向堅定不移。表目的,譯為“為了”。 故虧父而自利——《兼愛》 因此使父親受損失是為了讓自己獲利。語氣詞 用于句中,表示反問,相當于”難道“,”豈”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 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難道要靠別人嗎?虛詞:已虛詞 義項 例句 例句翻譯以 介詞,把 仁以為己任《論語》 把仁德作為自己的責任介詞,用,表方式、 手段 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如果不能擴充它們,用它們侍奉父母是不夠的。連詞,以便,用來,表目的 故竊異室以利其室 ——《兼愛》 所以盜竊別人的家用來使自己家獲利。加在能愿動詞后,類似詞的后綴。如:可以 士不可以不弘毅——《論語》 讀書人不可以不志向遠大,意志堅定。加在句中,表示語氣的舒緩或調整節奏。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大學之道》 從天子到平民虛詞:已虛詞 義項 例句 例句翻譯其 代詞,表領屬,相當于“他(們)的”“她(們)的”“它(們)的” 請問其目?!墩撜Z》 請問它的實踐細則。代詞,表第三人稱,相當于“他(們)”“她(們)” “它(們)” 吾為其無用而掊之。《五石之瓠》 我因為覺得它無用去擊破它。指示代詞,相當于“那” “那些”“其中” 其安易持?!?老子>四章》 那些事物在安然未生變的時候容易持守。副詞,用在句首或句中,表示估計、推測,相當于“大概” 其“恕”乎?!墩撜Z》 大概是“恕”啊。虛詞:于虛詞 義項 例句 例句翻譯于 代詞,表領屬,相當于“他(們)的”“她(們)的”“它(們)的” 請問其目。《論語》 請問它的實踐細則。代詞,表第三人稱,相當于“他(們)”“她(們)” “它(們)” 吾為其無用而掊之?!段迨?我因為覺得它無用去擊破它。指示代詞,相當于“那” “那些”“其中” 其安易持?!?老子>四章》 那些事物在安然未生變的時候容易持守。副詞,用在句首或句中,表示估計、推測,相當于“大概” 其“恕”乎?!墩撜Z》 大概是“恕”啊。特殊句式1.主語,謂語+“也”。(“制,巖邑也?!保?br/>2.主語,謂語。(“兵,兇器。”)3.主語+“者”,謂語+“也”。(“兵者,詭道也?!保?br/>4.主語+“者”,謂語。(“兵者,兇器?!保?br/>判斷句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度私杂胁蝗倘酥摹?br/>惻隱之心,仁之端也?!度私杂胁蝗倘酥摹?br/>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度私杂胁蝗倘酥摹?br/>特殊句式1.動賓:賓語+動詞(“大王來何操?”)2.介賓:賓語+介詞(“吾誰與歸?”倒裝句·賓語前置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師說》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度私杂胁蝗倘酥摹?br/>自知者明;自勝者強。——《老子》四章察此何自起?!都鎼邸?br/>特殊句式1.中心詞+之+定語(“爪牙之利,筋骨之強”)2.中心詞+定語+者(“客有吹洞簫者”)倒裝句·定語后置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論語》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段迨?br/>特殊句式于/乎/以/自+賓語倒裝句·狀語(介賓短語)后置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洞髮W之道》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度私杂胁蝗倘酥摹?br/>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請買其方(以)百金?!段迨?br/>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独献印匪恼?br/>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老子》四章對這三家(儒佛道),我經常比喻:儒家像糧食店,絕不能打。否則,打倒了儒家,我們就沒有飯吃,沒有精神糧食;佛家是雜貨店,像大都市的百貨公司,各式各樣的日用品俱備,隨時可以去逛逛,有錢就選購一些回來,沒有錢則觀光一番,無人阻攔。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東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則是藥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會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動找上門去不可。——南懷瑾《老子他說》儒道互補儒道互補儒道儒家偏重社會倫理,思考人與人的關系,強調道德完善和人格提升,注重積極進取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心;側重人道。道家偏重哲學問題,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強調擺脫出世入世的束縛,注重寧靜和諧與超越世俗的觀念;側重天道。高調做事低調做人儒道互補以天下為己任,銳意進取,建功立業【儒】超然通達,淡泊名利,潔身自好【道】成就境界儒墨之愛內涵 傾向性墨家“兼愛” 無差等之愛,不受等級、血緣影響,人人平等 功利性對等互報儒家“仁愛” 有差等之愛,宗法等級制度、血緣親疏關系 最愛:雙親>民眾>萬物 道德化不言回報同:愛具有普遍性、廣泛性;人人相愛,關愛民眾儒墨之愛流派 探尋的原因 做法儒家 禮崩樂壞——恢復禮樂,強調“親親”“尊尊”的等級差別。 “君子”——對自我的要求。君臣百姓恪守其道,尊卑分明,上下有禮,建立穩定的國家體系。墨家 “不相愛”——亂(私心,自私) ——不自私,去等級,普遍的愛。 相愛——相利(實用角度)維護平民利益,百姓吃飽穿暖,從而改變國家現狀。文言翻譯“六字訣”整體原則:直譯(逐字落實,連字成句。)1.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詞匯和專有名詞。①在現代漢語中仍常用的成語或習慣用語,一般人都能夠理解,可以保留不譯(譯了,反而顯得不通順),如“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鴻門宴》),“勞苦功高”這個成語就可以保留不譯;②朝代、年號、謚號、廟號、人名、爵位名、書名、地名、官職名、器物名、度量衡等專有名詞,也可保留不譯。2.換,即翻譯時把文言文中的部分詞語替換成符合現代漢語習慣的詞語:①將文言詞替換成現代漢語詞;②將古漢語的單音節詞替換成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③將古今異義詞替換成古代漢語的意思;④將通假字替換成本字;⑤將活用的詞替換成活用后的詞等。翻譯要徹底到位,以防文白混雜,不倫不類。3.調,即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在對譯的基礎上,將特殊句式的語序調整過來,使譯句暢達。翻譯時需要調整語序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幾種:①狀語(介賓短語)后置句,翻譯時要將介賓短語移至謂語的前面。②定語后置句,翻譯時要把定語移到被修飾、限制的中心語之前。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應翻譯為“尋求一個可以派去回復秦國的人,沒有找到”。③謂語前置句,翻譯時必須將主謂成分顛倒過來。如《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應翻譯為“你也太不聰明了”。④賓語前置句,翻譯時要將賓語移到動詞或介詞之后。4.刪,即把沒有意義或不必譯出的襯詞、虛詞刪去。文言句子中有些詞,如句首語氣詞“蓋”“夫”、音節助詞“之”、用于特殊場合的連詞“而”等,在翻譯時刪去之后也不影響譯文的準確、通順,便可刪去不譯。5.補,即補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隱含的成分,如句子中省略的主語、謂語,賓語以及介詞“于”等,從而使句意完整。6.變,指根據語境,靈活變通地翻譯。往往用于上述五種方法都用上了還難以準確翻譯時。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運用修辭或典故的地方時,應學會變通地翻譯。《論語》十二章挖空練習子曰:“君子食(名作動,吃飯)無求(追求)飽,居(居住)無求安(安逸),敏(勤勉)于事而(表并列)慎(謹慎)于言,就(接近)有道(有才藝或有道德的人)而(表順承)正(使動,使……匡正)焉,可謂好學也已?!保ā秾W而》)子曰:“人而(表假設,如果)不仁,如禮何(怎樣對代禮呢?如……何:對……怎么樣)?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子曰:“朝(名作狀,在早上)聞道,夕(名作狀,在晚上)死可矣?!保ā独锶省罚?br/>子曰:“君子喻(知曉,明白)于義,小人喻于利。”(《里仁》)子曰:“見賢(形作名,有賢德的人)思(思考)齊(形作動,向……看齊)焉,見不賢而內(名作狀,在心里)自?。ㄙe前,反省自己)也?!保ā独锶省罚?br/>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志向遠大,意志堅定。弘:廣、大,這里指志向遠大),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把仁作為自己的責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子曰:“譬如為山(堆土成山),未成一簣(只差一筐土沒有成功。簣:盛土的竹筐),止,吾止也(判斷句,停下來,是我自己停下來的)。譬如平地(填平洼地),雖(即使)覆(傾倒)一簣,進(前進),吾往也?!保ā蹲雍薄罚?br/>子曰:“知(同“智”)者不惑(迷惑),仁者不憂(憂愁),勇者不懼(畏懼)。”(《子罕》)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約束自我,使言行歸于先王之禮)為仁。一日(一旦)克己復禮,天下歸(稱贊,稱許)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條目,細則)。”子曰:“非禮(名作動,合乎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做)?!鳖仠Y曰:“回雖(即使)不敏(聰敏),請事(實踐,從事)斯語矣?!保ā额仠Y》)子貢問曰:“有一言(一個字)而可以終身行(踐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保ā缎l靈公》)子曰:“小子(老師對學生的稱呼)何莫學夫(那)《詩》?《詩》可以興(激發人的感情),可以觀(觀察政治的得失、風俗的盛衰),可以群(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可以怨(諷刺時政)。邇(近)之(音節助詞,不譯)事(侍奉)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保ā蛾栘洝罚?br/>《大學之道》挖空練習大學之道(指窮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則),在明明德(彰明美德。明:彰明。明德:美好的德行),在親民(親近愛撫民眾/“新民”,使天下人去舊立新,去惡向善),在止于至善(達到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止:至,到)。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達到的“至善”境界,則志向堅定不移),定而后能靜(心不妄動),靜而后能安(性情安和),安而后能慮(思慮精詳),慮而后能得(處事合宜)。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種關系整齊有序)。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修養自己的德行)。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獲得知識/把自己對事物的認識推到極致)。致知在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物格而后知至(對外物之理認識充分),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一概,一律)皆以修身為本(根本)。《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挖空練習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不忍人:憐愛別人。忍人:狠心對待別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連詞,于是,就,則)有不忍人之政矣。以(用)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運轉,轉動)之掌上。所以(連詞,因果關系,......的原因)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驚駭,恐懼)惻隱(哀痛,憐憫[別人的不幸])之心。非所以(用來......的)內交(結交。內:同“納”)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博取名譽。要:求?。┯卩l黨(同鄉)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并非因為厭惡孩子的哭聲才這樣)。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對自身的不善感到羞恥,對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謙遜退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萌芽,發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指示代詞,此)四端也,猶其有四體(四肢)也。有是四端而(連詞,表轉折)自謂不能者,自賊(傷害)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同“燃”),泉之始達(流通,指泉水涌出)。茍能充之,足以(連詞,用來)保(安定)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侍奉)父母。《老子》四章挖空練習三十輻共一轂(車輪的中心部位),當其無(是空的),有車之用。埏(揉和)埴(黏土)以(把)為(制作成)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門窗)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第十一章)企(踮起腳)者不立,跨(跨大步)者不行,自見(顯露)者不明(顯明),自是(自以為是)者不彰(彰顯),自伐(夸耀)者無功(建功),自矜(夸耀)者不長(得到敬重)。其(這些)在道(用道的觀點看)也,曰余食贅(贅瘤)行(同“形”),物(人們)或惡(厭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做)。(第二十四章)知人(能認識到別人的優點和缺點)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剛強,果決)。知足(安于自得,心生滿足)者富,強(勤勉)行(勤勉而行)者有志。不失其所(立身行事的基礎)者久,死而不亡(朽壞,消亡)者壽。(第三十三章)其安易持(持守),其未兆(名詞活用為動詞,顯露跡象)易謀(謀劃,解決),其脆易泮(同“判”,分離),其微易散(散失)。為(做)之于(在)未有(未發生,未形成),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極其細微的事物);九層之臺,起于累(同“蔂”,土筐)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把持)者失之。是以(因此)圣人無為(順應自然,不求有所作為),故無??;無執,故無失。民之從(做)事,常于幾(接近)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動詞活用為名詞,想要的東西),不貴(動詞意動用法,把……當做珍貴的、珍視)難得之貨(財物),學不學(動詞活用為名詞,所學的事物),復(彌補、補救)眾人之所過(過錯),以輔萬物之自然(本來的狀態)而不敢為(干預)。(第六十四章)《五石之瓠》挖空練習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贈送)我大瓠(葫蘆)之種,我樹(種植、培育 )之成(成熟)而實(結的葫蘆)五石(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以(介詞,用)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拿起來)也;剖之以為(把它作為)瓢,則瓠落(很大很大的樣子)無所容。非不呺然(龐大而又中空的樣子)大也,吾為(因為)其無用而掊(砸破)之?!?br/>莊子曰:夫子固(實在)拙于用(使用)大(形作名,大東西)矣!宋人有善為不龜(通作“皸”,皮膚受凍開裂)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絖(洴:浮。澼:在水中漂洗。絖:絲絮。)為事。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省略句,省略“以”,“以百金”)。聚族而謀曰:‘我世世為洴澼絖,不過(不超過)數金;今一朝而鬻(賣,出售)技百金,請與(給)之?!?br/>客得之,以(來)說吳王。越有難(發難,這里指越國對吳國有軍事行動),吳王使之將(統帥軍隊)。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龜手一(同一,一樣的)也,或(有的人)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則所用之異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考慮)以為大樽(本為酒器,這里指形似酒樽,可以拴在身上的一種鳧水工具,俗稱腰舟),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 則夫子猶有蓬之心(有蓬之心:喻指見識淺薄不能通曉大道理。)也夫!《兼愛》挖空練習圣人(封建時代對君主的尊稱)以(把)治天下為(作為)事(事務)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產生的地方),焉(于是、才)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治理)。譬(比)之如醫之攻(醫治)人之疾者然(一樣),必知疾之所自起,焉(于是)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則弗(不)能攻。治亂者何獨(何嘗)不然?必知亂之所自起,焉(于是)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弗能治。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不可不察(考察)亂之所自起。當(通“嘗”,嘗試)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臣子之不孝(孝敬)君父,所謂亂也。子自愛,不愛父,故虧(使動,使……虧損)父而自利(使動,“使……受益”“使……獲利”);弟自愛,不愛兄,故虧兄而自利;臣自愛,不愛君,故虧君而自利。此所謂亂也。雖(即使)父之不慈(形作動,慈愛,愛護)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謂亂也。父自愛也,不愛子,故虧子而自利;兄自愛也,不愛弟,故虧弟而自利;君自愛也,不愛臣,故虧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愛。雖至天下之為盜賊(偷竊和劫奪財物的人)者亦然(這樣)。盜愛其室(家),不愛異室,故竊異室以利(使動,“使……獲利”)其室;賊愛其身(自己),不愛人,故賊(名作動,傷害,殘害)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愛。雖至大夫之相亂(形容詞用作動詞,擾亂)家(卿大夫的封地),諸侯之相攻國者,亦然。大夫各愛其家(卿大夫的封地),不愛異家,故亂異家以利(使動,使……受益)其家;諸侯各愛其國,不愛異國,故攻異國以利其國。天下之亂物(紛亂之事),具(完備)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賓前,從哪里)?皆起不相愛。若使(假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像)愛其身,猶(仍然)有不孝者乎?視父兄與君若其身,惡施(怎么施行)不孝?猶有不慈者乎?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通“無”,沒有)。猶有盜賊乎?故視人之室若其室,誰竊?視人身若其身,誰賊?故盜賊有(通“又”)亡。猶有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乎?視人家若其家,誰亂?視人國若其國,誰攻?故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怎么)得不禁惡而勸(鼓勵)愛?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互相)惡(憎恨)則亂。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勸愛人者,此也。教考銜接強化訓練1.ADF【解析】“由此”作“觀”的狀語,“之”作“觀”的賓語,“由此觀之”結構完整,“之”后應斷開,即A處應斷開;“而”是連詞,連接“君不行仁政”和“富之”,故“君不行仁政”和“富之”之間不能斷開,在“富之”后應斷開,即D處應斷開;“也”為句末語氣詞,其后應斷開,即F處應斷開。2.B【解析】B項,兩者含義不同。前者指遵循,后者指憑、靠。C項,前者指家臣,后者指縣令。3.B【解析】“自己就是這個王者”錯。孟子認為自己是輔佐王者平治天下的人,即文中所說的“名世者”。4.(1)真理在近處卻到遠處尋找它。只要人人都親近自己的父母,尊敬自己的長輩,天下就太平了。(2)(冉求)不能改善季氏的德行,田賦反而是從前的兩倍。5.①接受宋國饋贈的理由是外出遠行需要路費;②接受薛國饋贈的理由是為了防備不測,需要用錢買武器;③拒絕齊國是因為無緣無故接受別人的錢財就是受賄。【解析】由原文“當在宋也,予將有遠行,行者必以贐;辭曰:‘饋贐?!笨芍?,接受宋國饋贈的理由是外出遠行需要路費;由原文“當在薛也,予有戒心;辭曰:‘聞戒,故為兵饋之?!笨芍?,接受薛國饋贈的理由是為了防備不測,需要用錢買武器;由原文“若于齊,則未有處也。無處而饋之,是貨之也”可知,拒絕齊國是因為無緣無故接受別人的錢財就是受賄。【參考譯文】陳臻問道:“前些日子在齊國,齊王送您一百鎰上等金,您沒有接受;在宋國,宋君送您七十鎰,您接受了;又到了薛國,薛君送您五十鎰,您也接受了。如果過去不受禮是正確的,那么,現在受禮就錯了;如果現在受禮是正確的,那么,過去不受禮就錯了。二者之間,夫子必居其一。”孟子回答說:“都正確。在宋國時,我準備遠行,(按照習俗)對遠行者必須要贈送路費;人家說:‘這是贈送的路費?!覟槭裁床唤邮苣??在薛國的時候(聽說路上有危險),我有防備不虞的想法;人家說:‘聽說您要防備危險,送點錢給您買武器吧?!覟槭裁床唤邮苣??至于在齊國,就沒有接受的理由。沒有什么理由卻要送我錢財,這等于是賄賂我。哪里有君子可以拿錢收買的呢?”孟子離開齊國,充虞在路上問道:“夫子的表情好像有點不快樂的樣子。以前充虞聽夫子說過:‘君子不怨恨上天,不責備他人。’”孟子說:“那是一個時候,現在又是一個時候。每過五百年一定會有推行王道的圣人出現,這中間一定會出現聞名于世的人(來輔佐圣人)。從周朝以來,到現在已經有七百多年了。按照年數來說,已超過了五百年;按照時勢來看,應該出現圣人了。看來上天還沒有想要使天下太平安定,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安定,在當今世上,除了我還能有誰呢?我為什么會不快樂呢?”孟子說:“桀和紂喪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百姓。失去了百姓,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到天下有方法:得到了百姓,就得到天下了。得到百姓有方法:贏得了民心,就得到百姓了。贏得民心也有方法:他們所想要的替他們聚積起來,他們所厭惡的不要強加給他們。”孟子說:“自己殘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有所言談;自己拋棄自己的人,不能和他有所作為。言談破壞禮義叫作自己殘害自己;自以為不能內心存仁、行事循義,叫作自己拋棄自己。仁是人們安適的精神住宅,義是人們行為最正確的道路??罩策m的住宅不住,舍棄正確的道路不走,可悲??!”孟子說:“真理在近處卻到遠處尋找它。只要人人都親近自己的父母,尊敬自己的長輩,天下就太平了?!?br/>孟子說:“冉求當了季氏的家臣,不能改善季氏的德行,田賦反而是從前的兩倍??鬃诱f:‘冉求不再是我的學生,你們可以大張旗鼓地攻擊他?!瘡倪@事看來,不幫助君主實行仁政卻幫助他聚斂財富,都是孔子所唾棄的,何況是為不仁之君努力作戰的人呢?”6.C【解析】A項“都講‘和而不同’,都講和則生萬物”錯誤。根據材料二“儒家講‘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講‘和而不同’。道家也講‘致中和,守靜篤’‘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和則生萬物等等”可知,孔子講“和而不同”,道家講和則生萬物。B項“本身不吸收儒、道思想”于文無據。文中只提到“漢以后,法、陰陽、名三家,其基本思想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為獨立學派”,并沒有提到法、陰陽、名三家是否吸收儒、道思想。D項“殷周之際出現的人文轉向和人道主義”錯誤。根據材料三“歷史悠久的中華傳統文化,在殷周之際出現了重要的人文轉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轉向,以及人道主義思潮出現”可知,“神本向人本轉移”和“人道主義思潮”二者都屬于“人文轉向”,“人文轉向”和“人道主義”之間不是并列關系。7.B【解析】“我們一般習慣于把孔孟創立的儒家學說稱為‘國學’”錯誤。根據材料二“故此,我們認為‘國學’的根基是儒道互補,缺一不可,而那種把‘國學’只看作孔孟創立的儒家學說一家獨踞的認識,是有重大偏頗的”可知,我們一般習慣于認為“國學”的根基是儒道互補,缺一不可,而不是習慣于把孔孟創立的儒家學說稱為“國學”。8.D【解析】“忠良的氣質與風度”與“院士的氣質與風度”只能是指不同類型的人,不能說是相反的,因此不屬于儒道兩家“處處相反”的依據。9.①比喻論證,文章把儒家學說和道家思想比喻成“胃”,形象地論述了它們博大的包容性。②引用論證,文章引用了陳寅恪的文句,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10.②為了彰顯道統的尊嚴和崇高而對自我修養提出了極高的要求;③但世事常不如意,面對“有為”無望的情況只能“無為”而治;(或改為:但世事常不如意,在“有為”無望的情況下只能“無為”而治。)【解析】畫橫線部分有兩處語病:句②,搭配不當,“指出……要求”動賓搭配不當,可改把“指出”改為“提出”。③結構混亂,“面對‘有為’無望的情況下”句式雜糅,可改為“面對……的情況”或“在……的情況下”。11.①韜光養晦/隨遇而安;②趨炎附勢/矯揉造作;③沽名釣譽【解析】韜光養晦:比喻隱藏才能,不使外露。隨遇而安:指能適應各種環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滿足。趨炎附勢:奉承依附有權有勢的人。矯揉造作:形容過分做作,極不自然。沽名釣譽:指用某種不正當的手段來謀取好的名聲和榮譽。12.(1)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2)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3)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4)山不厭高,海不厭深(5)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13.A【解析】A.“此處使用不當”錯。根據前句可知,曾點言志的時候沒有說治國平天下的遠大志向,只說沐浴、吹風、歌詠這樣的志向,由文中“似有胸無大志之嫌”可知,作者并不認為曾點“胸無大志”,因此使用正確。胸無大志:心里沒有遠大志向。14.①儒中有道,道中也有儒。②與孔孟是一樣的。【解析】 ①由前文“可見在早期的孔孟思想中已經包含了一些道家的心理”,后文“因此儒道兩家在作為學術流派產生之始,甚至產生之前,就已經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可知,儒家思想中也有道家的心理,道家也做儒家入世之事,儒道思想有相互交融的特征。因此可填“儒中有道,道中也有儒”。②由第一段“在早期的孔孟思想中已經包含了一些道家的心理”和第二段內容可知,孔孟的儒家思想主要體現在有入世之心,但是其思想中也有道家出世的心理;由第四段“老莊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可知,道家也有社會責任感,道中也必有儒。因此可填“與孔孟是一樣的”。15.①第二段先假設老莊完全棄塵絕世,推斷出在此條件下他們應該不問世事,甚至連姓名都不留。②而事實是老莊著書立說、設帳授徒,這與推論相違背,故而假設錯誤。所以最終得出結論——老莊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解析】①本段先做出一個假設:老莊完全棄塵絕世。然后論證這個假設是否成立:完全棄塵絕世者會像接輿、長沮、桀溺等人一樣連姓名都不留,更不會著書立說、設帳授徒。②但是事實上老子說了“治國愛民”這些話,莊子同意儒家“德無不容,仁也;道無不理,義也”的說法,這些行為與前面的假設矛盾。所以,之前的假設“老莊完全棄塵絕世”是不成立的。寫作【審題】這是一則材料+任務型作文題。作文材料由兩則材料構成,須知只要出現的語料都是有用且有意義的,閱讀審題時不可偏廢,必須立足全局考慮命題者用意。通篇考慮,我們梳理如下任務:任務一:要圍繞“先秦諸子經典”進行寫作,可以宏觀概說,也可以單點開花,但最后總是要回到“先秦諸子經典”上來,扣住情境。任務二:寫作提示要求闡述“先秦諸子經典”對國家和社會的影響,我們的創作中也必須體現這種宏大的格局。同時也談及對“你”的影響,即在宏大格局下,體現個人情懷,因而必須能從文中讀到“我”。任務三:要談你對先秦諸子經典的看法。本段語料的用詞,如“有情懷有思想”“大哲先賢”“奠定”等,滲透著命題人的傾向,對經典對傳統持肯定贊美的態度,這應該成為我們本次創作的主體態度,即正向的贊美肯定要在文章中盡可能多的體現,而非將過多筆墨放在批判上。我們要把寫作重點放在對諸子內心和思想里的那些氣質和品格的分析和贊美上,從而感受、接納并且學習這些優秀的品質,盡可能高屋建瓴地談及經典對民族性格、心理,文化傳承的影響以及對現代生活的意義。立意: 1. 養浩然正氣,御世間誘惑。2. 先秦諸子——人生的智慧寶典。3. 以經典文化育青年精神。讀諸子經典,塑時代精神先秦諸子經典是中華民族閃耀的文化標識,在它們的奠基下,中華文化才顯示出獨有的厚重感,這份厚重感正是源于其中蘊含的豐富精神的延續與積累。所以經典塑造精神,是變“文字”為“內在”的最好體現。在春秋戰國時期,在那樣一個禮崩樂壞的時期,儒墨道法……諸子百家都在探索病源,都為這個社會開出了自己的藥方,不盡相同,甚至相互矛盾,沒有誰的主張全對或者全錯,讓人更深地理解了為什么我們后人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但是無論怎樣,先人們為了社會的進步,以天下為己任,深刻地思考,不斷地實踐,努力地變革的精神,實在讓我尊敬。 儒家追求仁愛追求禮樂,墨家追求兼愛追求平等,到家追求自由追求無為而為有為,法家追求公正追求制度。諸子百家的經典在潛移默化中匯成了民族精神。在當今時代,它們仍以不同的形式影響著人們的行為??挂咔熬€每位白衣戰士所展現的“醫者大仁”,抗疫后方每位居民居家隔離的“克己守禮”,國際援助充滿人道主義的兼愛,都是經典精神的不同體現。經典的魅力,不僅在于文字語言的優美精煉,更在于當中耐久尋味的內涵體悟。正因如此,文脈不絕,信念永存,在一代代的傳承中,剛毅、不屈、自強、向上等民族精神,是對百家經典中各種精神的總結融合。是先秦經典塑造了當代的中國精神,中國精神正因經典的底蘊更具魅力。先秦諸子經典正在以精神方式內化于中國,也將以多樣化的方式融入全球?!柏M曰無衣,與子同裳”,來自遠洋的抗疫物資標語令國人動容,這是對于中國文化的認同,是對中國精神的贊美,更是對先秦諸子百家經典的肯定。同樣,外國經典中也定有他獨特的意義,我們也應充分借鑒吸收國外經典,為我們經典的傳承與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新動力。在全球化大局勢下,期待在各類經典的融合中,誕生人類的偉大精神。吾輩青年,風華正茂,作為經典傳承的未來踐行者,我們對于經典中精神的攝取也應與時俱進。看到精華,也承認缺失,不盲目否認,體諒當時文化背景,不盲從,結合當代文化局勢,形成新的思想。時至今日,先秦諸子百家的思想仍影響著我們,讓人著迷的不是表面的文字,讓人真正沉迷的是它塑造的精神能量,諸子百家經典實現了它偉大的價值。而我們,也在經典的指引下,不驕不躁地在心中修籬種菊,尋求真正的寧靜;不慌不忙地撥開驟雨狂風,步向遠大前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