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7張PPT)復活【俄】列夫·托爾斯泰聽音湖實驗中學 郭長城Воскресение高爾基曾說:“不認識托爾斯泰者,不可能認識俄羅斯!”羅曼·羅蘭梳理出世界三位文化巨匠,寫出《名人傳》(《巨人三傳》),給有志青年做伴:貝多芬 音樂藝術米開朗基羅 視覺藝術托爾斯泰 文學藝術為什么是托爾斯泰,而不是莎士比亞、歌德或者雨果呢?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19世紀中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思想家、哲學家。代表作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自傳體小說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等。成長經歷:① 出身貴族,家族是俄羅斯最重要家族之一。② 青年時代和其他貴族一樣,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流連社交場,吃喝嫖賭。③ 成年旅居歐洲,了解到西方人文主義和平等的思想,走出上層貴族圈,深度思考俄羅斯未來的出路。④ 放棄貴族生活,放棄財富和地位,選擇與農民為伍,在自家380公頃巨型莊園搞土地改革,把土地還給農奴掌管。興辦學校,教窮苦孩子識字、數學和信仰宗教。⑤ 晚年決定放棄家產,甚至著作版權,遭到家庭和社會不理解,為了堅持自己的信念, 82歲高齡,離家出走,最后,死在一個鄉間火車站。從貴族的奢華生活到對農民的苦難的深切同情,再到對整個社會的深刻反思。托爾斯泰的一生,是對人性的拷問,對社會的反思,也是對生命的深刻感悟。托爾斯泰完成從“物質”貴族到“精神”貴族的蛻變。列夫·托爾斯泰以自己漫長一生的辛勤創作,登上了當時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高峰。他的作品反映了1861年到1905年俄國的社會矛盾和社會變動。他被列寧譽為“俄國革命的鏡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的“天才藝術家”;馬克·吐溫稱“他觀察著世態的變化,但講述的卻是人間的真理”。魯迅稱他是“十九世紀俄國的巨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稱他是“空前絕后的藝術大師”;寫作背景19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國的資本主義迅猛發展,農村遭到巨大的破壞,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日趨赤貧。連年饑饉給人民帶來更為深重的災難。托爾斯泰晚年世界觀發生了根本轉變,藝術批判力量達到了高峰。關心人民困苦,以廣大農民的眼光觀察俄國現實生活,代表農民階級發表意見,這在長篇小說《復活》中表現得最鮮明、也最為突出。《復活》原文重要事件梗概聶赫留朵夫去服兵役,因順路經過姑母家,在姑母家住了四天。在一個復活節的晚上,他誘奸了瑪絲洛娃。臨別,他塞給瑪絲洛娃一百盧布,便到部隊去了。此后,聶赫留朵夫連封信也沒捎給過她。瑪斯洛娃已懷孕了。1.始亂終棄瑪絲洛娃懷孕后,被聶赫留朵夫拋棄,但仍非常想見他,一次聽說他會在晚上經過某火車站,就趕到那,在車窗外找到他所在那節車廂,這時火車開動了,瑪絲洛娃邊敲著窗子,邊跟著火車跑,頭巾吹掉了,她還是跑,火車無情地遠去了,她倒在了地上,抱頭痛哭。她當時想到了死,但想到孩子,于是慢慢地站了起……從這天起,她不再相信人,認為一切都是欺騙。2.車站絕望作品梗概《復活》原文重要事件梗概一個西伯利亞商人到妓院尋歡作樂。茶房和使女見商人有錢便起了謀財害命的念頭。他們把一包藥粉交給瑪絲洛娃,要她放到商人茶杯里,騙她說是安眠藥。當時,瑪絲洛娃正被商人糾纏得厲害,想擺脫他,便照樣做了。結果商人被藥死了。案發生后,茶房和使女賄賂律師,把罪責全栽在瑪絲洛娃身上。3.人命案件法庭要審判瑪絲洛娃。法庭的庭長早就到法院了,他要在六點前去會他的情婦,急切希望案子快點審完。書記官故意提出要先審瑪絲洛娃一案,因為他知道副檢察官喝了一整晚的酒,案子的卷宗還沒有看。這里豈是莊嚴神圣的法庭?這是由騙子、酒鬼、淫棍來主持的審判,多腐敗、虛偽的統治。4.法庭群丑作品梗概《復活》原文重要事件梗概5.終審判決最后陪審員們對瑪絲洛娃寫定罪意見,他們認為瑪絲洛娃沒有搶劫、偷錢的意思,可是忘了加上“沒有謀害性命的意思”,聶赫留朵夫也一時疏忽了。這樣瑪絲洛娃必須判罪了。本來,庭長不同意這意見,但他怕耽誤和紅頭發姑娘的約會,便匆忙結案。宣判瑪絲洛娃押赴西伯利亞服苦役四年。6.請求寬恕聶赫留朵夫見到了瑪絲洛娃,要求她寬恕他,并把自己要和她結婚的決定告訴她。但瑪絲洛娃不能饒恕他的過去。她氣憤地說“ 你去找你的公爵小姐們好了,我的價錢是一張十盧布的鈔…我是犯人,你是公爵,這兒沒你什么…我討厭你——你那眼鏡,你那骯臟的胖臉!去,去!”聶赫留朵夫吃了閉門羹,但他想為了對得起良心,即使瑪絲洛娃不愿和他結婚,他也要跟她一道去流放。作品梗概《復活》原文重要事件梗概7.找回舊愛由于聶赫留朵夫的誠心,瑪絲洛娃又重新愛上了聶赫留朵夫,而且愛得那么深,不知不覺間她完全依照他希望她做的去做了:戒了煙酒,不再賣弄風情。但她又想到這種結合,對他是一種不幸。她不能接受所愛的人為她作出的犧牲。8.愛的抉擇政治犯西蒙松是個靦腆、謙虛而又意志力極強的人,他愛上了瑪絲洛娃。這時,瑪絲洛娃必須在西蒙松和聶赫留朵夫之間作出選擇。她感到:“聶赫留朵夫是出于慷慨,又由于過去發生的事情,才向她求婚。可是西蒙松卻在她現在的境遇里愛她,只因為愛她而愛她。”于是,她接受了西蒙松的愛。作品梗概《復活》原文重要事件梗概9.靈魂復活最后,瑪絲洛娃和西蒙松走了。聶赫留朵夫被留了下來。他在福音書里找到了五條生活準則:對上帝要虔誠、不起誓、要忍辱、愛敵人、勿反抗。他認為人們如果遵循這五條法則,并不斷悔過自新,便可以“獲得最大的幸福,地上的天國也會建立起來”。他開始過一種全新的生活,他的靈魂復活了。作品梗概學習提示P72:列夫·托爾斯泰好幾部作品的主人公都以“聶赫留朵夫”命名。這些“聶赫留朵夫”們各有各的故事,性格上卻又有一些相似之處,心存善念而又有不少缺點,深陷于生活與心靈的激烈矛盾之中。有評論說,他們其實都是托爾斯泰的一部分自我的化身,而他們的故事也都是作家精神上艱難探索的藝術記錄。結合托爾斯泰的生平經歷,以及《復活》的前情提要,閱讀課文,思考:誰復活了?他(她)怎么死的?他(她)如何復活的?瀏覽課文,梳理情節,劃分層次。結局(59-78段):聶赫留朵夫決定在精神上喚醒瑪絲洛娃,使她恢復本性。高潮(44-58段):瑪絲洛娃經過激烈的心理活動后,決定利用這個男人弄到些好處。發展(22-43段):二人交談,聶赫留朵夫請求瑪絲洛娃原諒,但被拒絕。開端(1-21段):聶赫留朵夫到監獄探望瑪絲洛娃。閱讀課文 整體把握,理清結構請同學們閱讀課文,標清段落,按照小說幾大情節劃分結構層次,并完成下列表格。情節 情節內容 聶赫留朵夫 瑪絲洛娃 描寫手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隔欄相見長凳問舊盧布插曲結束會面忐忑激動羞愧悔恨意外吃驚同情自省意外震驚憤怒悲傷討好利用心涼意冷聶赫留朵夫:心理描寫語言描寫瑪絲洛娃:神態、語言、動作、心理描寫“托爾斯泰伯爵才華的特點就是不限于描寫心理過程的結果;他所關心的是過程本身——那種難以捉摸的內心生活現象,彼此異常迅速而又無窮多樣地變換著的,托爾斯泰伯爵卻能巧妙地描寫出來。”——車爾尼雪夫斯基人物分析“您”和“你”的稱謂變化,表現出了聶赫留朵夫怎樣的心理?聶赫留朵夫是怎樣一個形象?分析聶赫留朵夫形象Дмитрий Иванович Нехлюдов聶赫留朵夫1.稱呼語言能夠直觀地體現一個人的心理,小說選文中聶赫留朵夫對瑪絲洛娃的稱呼經歷了什么樣的變化過程?反映了聶赫留朵夫的什么心理?隔欄初見——從“您”到“你”。1,“聶赫留朵夫不知道該用‘您’是‘你’,但隨即決定‘您’”。①他看到面前的瑪絲洛娃已不是當年的“卡秋莎”,而“卡秋莎”也并未認出他,兩人之間沒有了以往的親切、熟悉感。②他是帶著“嚴肅、莊重和愛憐的心情”來見瑪絲洛娃的,是來請求她饒恕的。2.聶赫留朵夫用“并不比平時高”的聲音,斷斷續續地說著“我想見見您……我……”。(當面承認自己的罪惡需要很大的勇氣,他在猶豫,在退縮)3.“我來是要請求你饒恕。”“請你饒恕我,我在你面前是有罪的……”(對瑪絲洛娃的稱呼又換回了“你”,足見聶赫留朵夫當時內心的誠懇、急切和激動,以至于忘記了之前內心設定好的稱謂,下意識地使用了對往日愛人習慣性使用的“你”)聶赫留朵夫長凳交談——從“你”到“您”。(望著她那張變丑的臉,聶赫留朵夫感到一陣惶惑,不知該怎么辦。他為自己犯下的罪孽深感不安,為曾經的卑劣行徑深感羞恥,他不知道該如何行動,如何贖罪。憐憫、悔恨、內疚、羞恥,多種情感交織在一起)“我知道要您饒恕我很困難。”(31段)“前天您受審的時候,我在做陪審員。”他說,“您沒有認出我來吧?”(34段)(33段)(內心獨白)“天哪!你幫助我,教教我該怎么辦!”聶赫留朵夫望著她那張變丑的臉,暗自說。聶赫留朵夫討要盧布——從“您”到“你”,到直呼“卡秋莎”。昨晚迷惑過聶赫留朵夫的魔鬼,此刻又在他心里說話,又竭力阻止他思考該怎樣行動,卻讓他去考慮他的行動會有什么后果,怎樣才能對他有利。“這個女人已經無藥可救了。”魔鬼說,“你只會把石頭吊在自己脖子上,活活淹死,再也不能做什么對別人有益的事了。給她一些錢,把你身邊所有的錢全給她,同她分手,從此一刀兩斷,豈不更好?”他心里這樣想。 (60-61)心理描寫。內心對話,表現了聶赫留朵夫內心的矛盾:一方面想要實現自我救贖;另一方面聶赫留朵夫看到瑪絲洛娃已經完全變了個人,當年的純潔美好不復存在,行為舉止間流露出風塵女子的放蕩,這一切讓他質疑自己對她所做的一切是否有意義。聶赫留朵夫拓展延伸心理描寫:指對人物內心的思想情感活動進行描寫。描寫人物的思想活動,能反映人物的性質,展開人物的內心世界。進行人物心理描寫時,注意從以下方面入手:(1)獨白法。內心獨白是人物心靈中自我對話的過程,它能使人物酣暢淋漓地傾吐肺腑之言。(2)細節法。即在文章中恰當地描寫人物富有鮮明個性的動作,傳神地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動。(3)烘托法。在文章中,運用恰當的環境描寫來烘托人物心理,既能對刻畫人物、反映主題起到很好的作用,又能增添文章美感。(4)心理描寫要符合人物的性格。“卡秋莎!我來是要請求你的饒恕,可是你沒有回答我,你是不是饒恕我,或者,什么時候能饒恕我。他說,忽然對瑪絲洛娃改稱“你”了。“卡秋莎,你為什么說這樣的話?你要明白,我是了解你的,我記得當時你在巴諾伏的樣子……”(聶赫留朵夫對瑪絲洛娃的感情發生了變化,不再嫌惡她,也不只是憐憫、同情她的處境,他要在精神上喚醒她,“希望她能覺醒,能恢復她的本性”)討要盧布——從“您”到“你”,到直呼“卡秋莎”。聶赫留朵夫結束告別——從“你”到“您”。“再見,我還有許多話要對您說,可是,您看,現在沒時間了。”“不,我要設法找個可以說話的地方再同您見面,我還有些非常重要的話要對您說。”之前,他來找瑪絲洛娃請求饒恕,產生同她結婚的念頭,其實是為了補救自己的過錯,是想犧牲自我以求得靈魂的安寧。他的一切憐憫、幫助,出發點還是自私的。但此時,他覺得“他現在對她的這種感情,是以前所不曾有過的,對任何人都不曾有過,其中不帶絲毫私心”聶赫留朵夫聶赫留朵夫既是貴族地主階級的罪惡的體現者,同時又是這種罪惡的批判者。聶赫留朵夫大學時是一個純潔、熱忱、朝氣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進入軍隊和上流社會后,過起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的生活。作風隨便,誘惑瑪絲洛娃使其懷上孩子,又將其拋棄。多年后,再次遇到了瑪絲洛娃,意識到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魁禍首,心中的良知引發了他對瑪絲洛娃的同情和懺悔。他開始決心贖罪,甚至有和她結婚的念頭,表明了他悔改的誠意。從此,他的思想開始升華,靈魂開始走向復活。聶赫留朵夫形象總結聶赫留朵夫他是一個“懺悔貴族”形象,是一個理想的貴族知識分子。他能幡然悔悟,能認識到自己的罪惡,并毅然打算贖罪,并且產生了不帶有任何私心的想法——喚醒瑪絲洛娃的精神!達到了人性的復活、道德的復活、精神的復活,完成了從“獸性的人”到“精神的人”的本質飛躍。聶赫留朵夫心靈辯證法在刻畫聶赫留朵夫時,作者通過神態、動作、語言等細節來刻畫他的精神狀態,成功運用了“心靈辯證法”。他將人物放在特定的矛盾處境中,用內心獨白、對話,以及全知視角的直接分析等手法細細展現,體現人物心靈的辯證發展過程,使人物的感情變化能夠順應自身性格的邏輯,自然而真實。小 結“您”和“你”的人稱變換,其實反映了聶赫留朵夫內心激烈的矛盾震蕩,表現了他走向“精神復活”時抉擇的艱難。在刻畫聶赫留朵夫這個形象時,作者將人物放在特定的矛盾處境中,用內心獨白、對話,以及全知視角直接分析等手法細細展現一個內心矛盾,靈魂痛苦,艱難邁出懺悔第一步的青年貴族形象。人物分析瑪絲洛娃是怎樣一個形象?文中多次描寫瑪絲洛娃的外貌和神態,尤其關注“笑容”及眼神,表現出人物怎樣的心理?分析瑪絲洛娃形象Катюша Маслова小說對瑪絲洛娃的“笑”用筆最多的,請找出來。她從衣衫上看出他是個有錢人,就嫣然一笑。(2)把她那張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臉湊近鐵柵欄。(3)此時,瑪絲洛娃還是以妓女的身份審視周圍的人,看到眼前是個有錢人就露出習慣性的討好的笑容。點評:她忽然瞟了她一眼,又嫌惡又妖媚又可憐地微微一笑。(43)她又像剛才那樣微微一笑。(53)點評:“嫌惡”應該是瑪絲洛娃的真情流露,正是眼前這個男人,對她始亂終棄,給自己帶來了深重的痛苦和災難。“妖媚又可憐地微微一笑”則是她故意而為之,裝出的一副妖媚可憐相,其目的是“利用他弄到些好處”。她鄙夷不屑地——他有這樣的感覺——微笑著說。(65)她說,做出一種要討男人喜歡的媚笑。(76)點評:突出了瑪絲洛娃的真實狀態,她根本不在意對方的想法,只是要盡可能地獲得一些好處。面對聶赫留朵夫的贖罪,瑪絲洛娃鄙夷不屑、不信任,覺得聶赫留朵夫所說的話是騙人的。小說對瑪絲洛娃的“眼神”也進行了大量描寫,請找出來。瑪絲洛娃瞇細眼睛,眉頭皺得更緊了。(10)眼睛不看他,叫道。她那漲紅的臉突然變得陰沉了。(16)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20)分析:瑪絲洛娃的表情表現了她認出對方后的心理,那段不愿意觸及的痛苦記憶又出現在她的腦海中。面對聶赫留朵夫的贖罪,瑪絲洛娃蔑視、憤怒、無聲抵抗。皺著眉頭看了他一眼,她那雙烏黑發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腫的眼皮下顯得特別有神。(27)她那雙斜睨的眼睛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32)她氣憤地簡單回答,轉過眼睛不去看他。(37)分析:面對聶赫留朵夫的贖罪,瑪絲洛娃轉移話題、冷漠置之,表現出她的內心是痛苦的,是憤恨的,努力想要忘記過去,不想再觸及那段痛苦的回憶。面對聶赫留朵夫的贖罪,瑪絲洛娃鄙夷不屑、不信任。【人物形象賞析——瑪絲洛娃動作描寫】動作、細節描寫。兩個“瞧瞧”活畫出瑪絲洛娃像敏銳的賭徒般在捕捉一擊制勝的戰機,而為的就是那區區十個盧布;而“伸”“抓”“塞”一連串的動作細節是那樣的熟練、迅捷,像極了一個久經沙場的老手,類似的情狀在她身上肯定發生了很多次。一個唯利是圖、工于心計、世俗貪婪的婦女形象躍然紙上。她沒有聽他說話,卻一會兒瞧瞧他那只手,一會兒瞧瞧副典獄長。等副典獄長一轉身,她連忙把手伸過去,抓住鈔票,把它塞在腰帶里。瑪絲洛娃形象總結從瑪絲洛娃的“笑”和眼神表情中可以看出,遭受了被拋棄、被侮辱、被傷害的經歷之后,心靈的痛苦與生活的磨難,已經使她喪失了原本的善良純樸、天真無邪。瑪絲洛娃已淪落為一個地地道道的風塵女子。從精神上來說,原來那個純潔的卡秋莎已經 “死亡”了。這“笑”有一種自甘墮落的沉淪。文中展現的是她墮落的時期,這時的她唯利是圖,善于討好獻媚,工于心計,自私自利,且倔強無情。瑪絲洛娃作為俄國下層群眾的典型代表,她已經喪失了生命,失去了靈魂,對決心贖罪、幫助她覺醒的聶赫留朵夫充滿了懷疑與不信任,對人生、對生活、對社會充滿了厭惡。2.小說以《復活》為題,是指誰的復活?有人認為這里的“復活”是指聶赫留朵夫,有人認為是指瑪絲洛娃,有人認為是指作者列夫托爾斯泰。對此,你有什么看法?請談談你的理解。觀點一:復活主要是寫聶赫留朵夫的“精神復活”聶赫留朵夫的復活歷程——人生三階段第一階段:單純善良的大學生第二階段:放縱墮落的花花公子第三階段:蘇醒懺悔的復活者觀點一:復活主要是寫聶赫留朵夫的“精神復活”2. 典型意義:聶赫留朵夫是一個懺悔貴族的典型。他的身上體現了19世紀后半期俄國部分進步貴族知識分子的思想特征。聶赫留朵夫既是貴族地主階級罪惡的體現者,同時又是本階級罪惡的批判者。聶赫留朵夫突破了貴族傳統的道德觀念,放棄了貴族的特權地位,最后跟貴族階級決裂。他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提出了解決農民與地主的矛盾必須把土地交給農民的看法。他對一切都表現出深厚的人性,對勞動人民充滿同情和愛護之心,對革命者充滿敬意,對貪官污吏深惡痛絕,對貴族非常厭惡。他有追求自由和平等的高尚理想,聶赫留朵夫性格發展的過程就是深刻認識社會和背叛貴族階級的過程。所以,聶赫留朵夫這個形象在那個時代是具有典型意義的,列夫·托爾斯泰正是通過這一思想感情的載體揭露和批判了貴族社會。觀點二:“復活”主要指瑪絲洛娃人性和尊嚴的復活。瑪絲洛娃的復活歷程——人生三階段第一階段:天真美好的單純少女第二階段:遭受凌辱,自暴自棄的風塵女子第三階段:寬恕復活,重獲新生瑪絲洛娃“復活”的典型意義。瑪絲洛娃身上反映了下層人民的純潔、善良和自尊,也體現出不合理社會對他們的殘酷迫害。愛和寬恕喚醒了她心中尚存的善良與仁愛,瑪絲洛娃最終實現了肉體與精神的雙重復活。她的“復活”代表著人性與尊嚴的回歸。觀點三:寄托了作者的理想,是托爾斯泰的精神復活。托爾斯泰寫《復活》用了十年時間,六易其稿。小說結局曾寫成瑪絲洛娃同聶赫留朵夫結婚,移居國外過上了幸福生活。大團圓式的結局只說明聶赫留朵夫的精神“復活”,后來托爾斯泰又把結局改成瑪絲洛娃和政治犯西蒙松在一起,寫出了瑪絲洛娃為別人著想的精神“復活”。觀點三:寄托了作者的理想,是托爾斯泰的精神復活。《復活》體現了作者對人生、人性的思考,對人類道德與價值的不斷尋求。托爾斯泰的創作帶有濃濃的自傳成分,反映著作家的生活經歷和精神上的艱難探索。小說的兩個主人公歷盡坎坷最終都實現了精神靈魂的“復活”,托爾斯泰在兩個主人公身上寄托了通過贖罪、寬恕、拯救靈魂等“道德自我完善’的方式來改造社會的美好理想,表達了愛的力量可以救人,能夠讓人獲得新生這一思想主張。聶赫留朵夫的復活體現了托爾斯泰世界觀轉變后的精神追求。聶赫留朵夫的“復活”,也標志著托爾斯泰的思想探索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托爾斯泰主義” Tolstoyism托爾斯泰反對暴力革命,宣揚基督教的博愛和道德的自我完善,企圖從宗教、倫理中尋求解決社會矛盾的道路。所以在他的作品中,一方面,體現為對現實的無情批判;另一方面,則宣揚了贖罪、拯救靈魂、禁欲主義、“不以暴力抗惡”“道德自我完善”等觀點,宣揚一種屬于托爾斯泰自己的宗教“博愛”思想,因此人們稱之為“托爾斯泰主義”。典型環境課文中的環境是一座監獄,極具典型性,人物也因而有特別的內涵。試分析課文選取監獄作為典型環境的用意何在 選取監獄作為聶赫留朵夫與瑪絲洛娃相認的背景,交代了故事發生的地點。從對話內容來看,從一個側面展現了當時俄國社會的混亂,突出了混亂、嘈雜的環境特點。為聶赫留朵夫和瑪絲洛娃的第一次見面提供了背景。探究文本課文中的環境是一座監獄,極具典型性,人物也因而有特別的內涵。試分析課文選取監獄作為典型環境的用意何在 以環境的混亂、嘈雜襯托瑪絲洛娃精神世界的混亂。因為這一吵鬧的場面使得瑪絲洛娃聽不清聶赫留朵夫的講話內容,才有了下文兩人近距離的談話,推動了情節發展。揭示社會執法的混亂不清,暗示人物命運的波折。歸納總結寫作特色:最清醒的現實主義《復活》是列夫·托爾斯泰思想探索和藝術探索的一個新的里程碑,它鮮明地體現了列夫·托爾斯泰撕毀一切假面具的“最清醒的現實主義”。(1)生動的細節描寫。剛與瑪絲洛娃開始交談時,聶赫留朵夫在稱呼她“你”“您”間猶豫不決;在瑪絲洛娃突然開口要錢時,聶赫留朵夫流露出窘態。作者通過這些細節描寫,塑造了人物鮮明的性格、復雜的情感,寄寓了自己的人性理想。(2)獨特的諷刺手法。所謂“獨特”,是指列夫·托爾斯泰的諷刺是不露聲色的,他采用現實主義的描寫去揭露事物表面與實質的矛盾,在樸素的敘述中包含著辛辣的諷刺。如:“當著他的面別給,等他走開了再給,要不然會被他拿走的”,揭露了大小官吏的巧取豪奪。歸納總結(3)突出的心理描寫。列夫·托爾斯泰不僅僅是描寫人的心理活動的結果,他更關心過程本身,尤其是人的心理活動過程中那種細微的、難以捉摸的改變。如瑪絲洛娃在監獄里以犯人的身份見到前來探視她的貴族地主聶赫留朵夫時,列夫·托爾斯泰寫道:“瑪絲洛娃怎么也沒想到會看見他,特別是在此時此地。因此最初一剎那,他的出現使她震驚,使她回想起她從不回想的往事。”往下,就進入對往事的回憶。起初,她心頭掠過一絲美好的回憶,因為站在她面前的這個人曾經愛過她并且為她所愛;接著,她想起他的殘忍,想起他帶給她的痛苦和屈辱……她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又想利用他一下。這段心理描寫既為后來聶赫留朵夫應允為她請律師的情節埋下伏筆,又有助于表現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反映社會生活的本質。文章主旨本文寫聶赫留朵夫到監獄探望瑪絲洛娃,寫到了瑪絲洛娃落到社會底層、淪為妓女的經過,表現了被侮辱、被侵害、走入迷途的瑪絲洛娃依然對那段生活感到痛苦,聶赫留朵夫對瑪絲洛娃的懺悔和贖罪的心理,這些都暗示了兩人開始走向人性的、道德的、精神的、靈魂的“復活”,托爾斯泰通過這一事件表達了對貴族社會的揭露和批判,并寄寓了美好的人性理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