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7張PPT)下面的對聯說的是誰?1)志潔行廉,愛國忠君真氣節;辭微旨遠,經天緯地大詩篇。2)翁去八百載,醉鄉猶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3)剛直不阿,留得正氣沖霄漢;幽愁發憤,著成信史照塵寰。4)世上瘡痍,詩中圣哲;人間疾苦,筆底波瀾。屈原歐陽修司馬遷杜甫屈原列傳司馬遷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后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歷史學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走近作者《屈原賈生列傳》:夾敘夾議的人物評傳明·陳仁錫《史記考》:屈賈俱被謗,俱工辭賦,其事跡相似,故二人同傳。李景星《四史評議》:通篇多用虛筆,以抑郁難抑之氣,寫懷才不遇之感,豈獨屈賈二人合傳,直作屈賈司馬三人合傳讀可也。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朗誦課文1、弄清字的讀音與句讀2、熟悉文章內容概括屈原的人生經歷,每個時期分別從文中找出一個字來概括。任疏作絀遷沉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第一段首先簡介屈原的姓名、官職和杰出才能,說明“王甚任之”。王怎樣“甚任”之?為什么“甚任之”?聞:學識 志:記明:明曉 嫻:熟悉入:對內以:順承 出:對外則…則:連詞什么原因使懷王怒而疏屈原?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列:朝列害:忌妒造為:制定屬:寫作奪:改變與:答應 因:于是伐:夸耀而:順承為什么作《離騷》?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疾:痛恨 明:聰明害:妨害 方正:端方正直容:被動離:通“罹”,遭遇窮:處于困境 反:“返”極:疲憊慘怛:內心悲痛以:來間:離間 窮:處于困境而:轉折 見:被蓋:表推測原因 自:從《離騷》的內容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稱:稱頌 道:稱道述:稱述以:來 刺:諷刺明:闡明 形做動條貫:規律靡:沒有 畢:全,都見:通“現”《離騷》寫法介紹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其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約:簡約 微:精微稱頌的文字平常指:通“旨”,旨趣,意義舉:列舉 近:淺近稱物:稱頌用的食物疏:疏遠 濯:通“濁”像蟬脫殼擺脫濁穢塵埃:塵世 獲:沾染滋垢:污垢皭然:潔白 滓:沾染理清文章線索 第一部分(第1-3段) 屈原見任——屈原被疏——屈原為文 屈原既絀。其后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惠王患之。乃令張儀佯去秦,厚幣委質事楚,曰:“秦甚憎齊,齊與楚從親,楚誠能絕齊,秦愿獻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使使如秦受地。張儀詐之曰:“儀與王約六里,不聞六百里。”楚使怒去,歸告懷王。懷王怒,大興師伐秦。絀:通“黜”,罷免,被動從親:合縱親善佯:假裝 去:離開幣:禮物 委:呈獻質:“贄”,信物誠:如果 絕:斷絕關系如:到詐:欺騙秦發兵擊之,大破楚師于丹、淅,斬首八萬,虜楚將屈匄,遂取楚之漢中地。懷王乃悉發國中兵,以深入擊秦,戰于藍田。魏聞之,襲楚至鄧。楚兵懼,自秦歸。而齊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張儀而甘心焉。”悉:全部以:來自 :從 竟:以:來張儀聞,乃曰:“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幣(賄賂)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懷王竟聽鄭袖,復釋去張儀。是時屈原既疏,不復在位,使于齊,顧反,諫懷王曰:“何不殺張儀?”懷王悔,追張儀,不及。以:用,憑當:抵得上因:憑借詭辯:騙人的話釋:放顧反:還,回來屈原被絀,張儀行騙——懷王被惑,縱儀歸秦補充:據《史記》中《張儀列傳》的記載,張儀一到楚國,懷王就把他囚禁起來,靳尚對鄭袖的詭辯是:“子亦知子之賤于王乎?”“秦王甚受張儀,而必欲出之。今將以上庸之地賂楚,以美人聘楚,以宮中善歌謳者為媵。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貴,而夫人斥矣。”其后,諸侯共擊楚,大破之,殺其將唐昧。時秦昭王與楚婚,欲與懷王會。懷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懷王稚子子蘭勸王行:“奈何絕秦歡!”懷王卒行。入武關,秦伏兵絕其后,因留懷王以求割地。懷王怒,不聽。亡走趙,趙不內。復之秦,竟死于秦而歸葬。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諸侯擊楚,楚兵大敗——懷王赴秦,客死異鄉婚:通婚判斷句歡:友好卒:最終因:于是 以:來內:通“納” 之:到以:用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復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屈原被放,心系懷王咎:責怪 以:因為反:通“返”冀幸:希望 俗 : 風氣存:保全 興:使動反復:返回恢復(扭轉)致:表達 志:心意以:憑 之:主謂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無:無論以:來 自為:為自舉:選拔 自佐:佐自屬:相連累世:歷代 見:出現以:因為 分: 職分于:被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子蘭使奸,屈原被遷被動句,亡:丟失為:被 知:了解短:詆毀形作動遷:放逐屈原放逐行程圖屈原至于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江畔答問,絕望自沉被:通“披”顏色:臉色形容:形體、容貌舉:全是以:因此 見:被凝滯:拘泥、執著于:受 與:同、和揚其波:推波助瀾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乃作《懷沙》之賦。于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餔:吃 糟:酒糟醨:薄酒 瑾瑜:美德見:被 為:語助詞沐:洗頭振衣:以:讓 之:定后標志察:潔凈 汶汶:渾濁乎:于皓皓:皎潔溫蠖:塵垢乃:于是以:而本段記敘了屈原和漁父的對話,有什么作用?蘊含著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其后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之徒:這類人好:喜歡 以:憑借見:被 稱:稱頌祖:效仿從容:言語舉動適度得體日:名作狀 以:而為…所:表被動屈原的影響,從對比的角度說明屈原敢于同邪惡斗爭的精神不容易為人企及。課文記敘了楚國的哪幾件大事?作者寫楚國的命運,用意是什么 第二部分(第4-10段) ? 張儀行騙——懷王被惑,縱儀歸秦 諸侯擊楚,楚兵大敗——懷王赴秦,客死異鄉為秦所滅 明線:屈原的命運:任——疏——絀——遷——沉 暗線:楚國的命運:被騙——被襲——客死——滅亡 這篇傳記最主要的思想就是為人才的身世遭遇鳴不平,抒發一種忠心耿耿,才干卓絕,而結果受打擊、受壓抑,報國無門,以至窮愁潦倒,抑郁而死的終天憤慨。屈原有才干,有遠見,對楚國忠心耿耿,卻一被楚懷王疏斥,再被頃襄王流放,直到懷石沉汨羅而死。寫屈原的生平事跡,特別是政治上的不幸遭遇,表現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國的興衰存亡相攸關,贊頌了他的愛國精神和正直的品德,處處流露出作者郁郁不平之氣和“悲其志”的嘆惋。課文主旨屈原為何一定要選擇“自沉”這種解脫方式 楚王的屢次疏遠及小人使奸是屈原自沉的客觀原因,他實在幽憤難解,所以自沉以求解脫。其次,屈原自沉也有他主觀上的原因。他太熱愛楚國,他愛國勝于愛“志”,所以他不能像孔子那樣周游列國以實現治國平天下的偉大抱負。另外,在古人的思想意識里,人死魂去,死亡是對肉體的否定和對靈魂的驅逐,靈魂可以離開肉體開始新的漫游和尋找新的存在方式。因此,死亡的可畏性被靈魂的延續性沖淡了,這屬于情感的自慰和精神信仰所帶來的詩化的自我欺騙。屈原也是相信神靈的他的很多作品都通過神游的方式與先圣交流。在虛幻的夢游之境,他可以實現自己人生的價值,所以死后靈魂的存在是解脫死亡可畏的一劑良藥。他留念生命,但當生命之中不可能得到香草美人之時,惟有死亡。死亡是對無意義生命的強烈否定,是對無聊生存的冷漠與藐視,惟有“自沉”才可以實現對人生價值的肯定,達到對生存意義的高揚,才可以在異域實現自己的社會理想,達到生命的另一種輝煌。 屈原形象就是一個殉道者的形象,這個“道”就是理想和信仰,就是祖國和人民,就是人格的神圣與精神的絕對純凈。感受屈原 這篇傳記最主要的思想就是為人才的身世遭遇鳴不平,抒發一種忠心耿耿,才干卓絕,而結果受打擊、受壓抑,報國無門,以至窮愁潦倒,抑郁而死的終天憤慨。屈原有才干,有遠見,對楚國忠心耿耿,卻一被楚懷王疏斥,再被頃襄王流放,直到懷石沉汨羅而死。寫屈原的生平事跡,特別是政治上的不幸遭遇,表現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國的興衰存亡相攸關,贊頌了他的愛國精神和正直的品德,處處流露出作者郁郁不平之氣和“悲其志”的嘆惋。課文主旨 ③語言上,本文具有濃厚的抒彩,敘中有情、傾向鮮明;議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運用對偶、對比、排比、反復、比喻等修辭手法,增強了語言表達效果。本文堪稱“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①選材上,《屈原列傳》不具備曲折、生動、完整的故事情節,而是根據文獻記載,粗線條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跡。文章寫作特色 ②寫法上,記敘和議論相結合。全文四個部分都有“傳”有“評”,因“傳”而“評”,以“評”點“傳”。議論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為評價式,第二部分為結語式,第三部分為陳述式,第四部分為比照式。“ 傳 評 結 合 ” 的 寫 法 有人稱它是“史太公之變調”,亦即史傳中的“變體”,其原因可能有四: 其一、先秦史籍皆不傳屈原生平事跡,有關屈原的史料太少(可能與秦始皇焚書有關),單靠敘事不容易寫出屈原光輝的一生。 其二、屈原史料雖少,但其作品猶在,通過作品感其精神是最好的辦法,而將閱讀所得見諸筆端就離不開“評議”。 其三、司馬遷寫此傳也意在抒寫個人幽憤,所以“評”就顯得尤其重要。 其四、“評議”利于表現屈原的性格。實詞平伐其功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疾痛慘怛舉類邇而見義遠不獲世之滋垢厚幣委質事楚使使如秦受地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自夸、炫耀恨驚恐近得—沾染禮物、呈現到治理得好詆毀一詞多義明:明于治亂讒諂之蔽明也明道德之廣崇明曉、通達遮蔽闡明見: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信而見疑舉類邇而見義遠靡不畢見是以見放看見被(可以)看出屈原是兩千多年前中國的一位偉大的詩人,同時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他生于公元前 340年楚國的貴族家庭,知識淵博,有政治和外交才能。他曾得到楚懷王信任,擔任地位相當高的“左徒”的官職,參與國家的政令起草和外交等工作,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誹謗而被楚懷王疏遠。屈原鑒于在秦國威脅下的楚國的簡介屈原的生平:危機,主張改良內政,聯合齊國以求自存。但是,當權者靳尚和懷王的寵姬鄭袖受了秦國使者張儀的賄賂,阻止懷王接受屈原的正確意見,和齊國絕交了。懷王甚至被秦國誘去做了三年的俘虜,囚死在秦國。楚懷王死后,頃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親還要糊簡介屈原的生平:涂,在令尹子蘭和上官大夫的挑撥和詆毀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六十二歲時,他看到楚國的前途已經絕望,于公元前 278年農歷五月初五日,跳進湖南省汩羅江自殺了。屈原的一生是一個悲劇,他的政治生活雖然失敗了,但作為偉大愛國主義者和偉大詩人卻贏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日端午節,全中國各地劃龍船, 吃粽子,就是用來紀念屈原的。屈原的詩作表現了他同腐朽沒落的貴族政治集團作斗爭的簡介屈原的影響:頑強精神,堅持自己的理想而寧死不屈的堅定意志,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他眷戀祖國,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愛國主義思想。這便是屈原的作品傳頌千古的原因之一。 屈原的詩作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它打破了以《詩經》為代表的四言詩的格調,吸收民間形式,創造了一種句法參差多變的新詩體“楚辭”,是詩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它繼承和發展了《詩經》的比興手法,開創了浪漫主義的創作道路。后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學家,都從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營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