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7張PPT)三吳行盡千山水,猶道桐廬景情美。—《送江公著知吉州》(宋)蘇軾入詩錢塘江盡到桐廬,水碧山青畫不如。—《桐廬縣作》(唐)韋莊一折青山一扇屏,一灣碧水一條琴。—《自錢塘至桐廬舟中雜詩》(清)劉嗣綰“小三峽”——富春江(浙江中線)《富春山居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為黃公望晚年定居浙江富陽時所作。畫作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山和水的布置疏密有致,墨色濃淡干濕并用,被后世贊譽為“畫中之蘭亭”。入畫學習目標1.有感情地誦讀文章,感受四字駢文的音韻之美。2.借助注釋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重點)3.從觀察角度、感官調動、寫景方法等方面,品味景物描寫,體會文章清新流麗的語言特點。(難點)4.分析“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一句中作者寄寓的情感,感受作者高雅的審美情趣。(難點)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與朱元思書》(吳均)--入文走進作者吳均(469-520),字 ,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人。 文學家。好學,有俊才。詩文風格清拔而有古氣,被稱為“吳均體”。梁武帝天監初年,為郡主簿。后又被任命為奉朝請。他曾私撰《齊春秋》,武帝惡其實錄,“以其書不實”,命焚毀。后奉詔撰寫《通史》,未及成書即去世。叔庠南朝梁文體知識南北朝時,我國文壇上盛行著一種講求辭藻、聲律、對偶的駢體文。《與朱元思書》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山水小品文。駢體文:又稱駢文,起源于漢魏,形成于南北朝。中唐以后,駢體文的主導地位被古文代替。語言上的特點:⑴在語句上講究駢偶和“四六”。兩馬并駕叫作駢,兩人在一起叫作偶。駢偶就是兩兩相對,也就是對仗。⑵平仄相對。⑶用詞多用典和藻飾。[讀讀文中對偶句](1)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2)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3)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5)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與朱元思書》和《答謝中書書》合稱為“南北朝山水小品文雙璧”。文題解讀給予吳均的好友,點名人物。書信,點明體裁。與 朱元思 書標題點明本文是吳均寫給好友朱元思的一封信壹——文中山水為什么獨絕天下?讀山水之音文言文節奏劃分:句首發語詞、關聯詞語后面要有停頓。文言文中連在一起的兩個單音節詞,朗讀時須停頓分開。主語和謂語之間應停頓,動詞與所帶賓語、補語之間應停頓。朗讀停頓要體現出省略成分。要正確劃分朗讀節奏,就必須以準確理解文句的意思為前提,再根據朗讀停頓的規律綜合分析判斷。四字對句一般二二停頓,如"風煙/俱凈,天山/共色"。散句要根據意義來停頓,如"自富陽/至桐廬"。語速稍微慢一些,注意語調的起伏變化。指導誦讀1、讀出節奏讀準字音,讀出駢文節奏。與朱元思書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piǎo整體感知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miǎoyīnɡlínɡzhuànyuānlìlúnkējiā夾(jiā):兩旁有物限制,在兩者之間:兩山夾一水。夾(jiá):特指兩層的衣服,如“夾襖”、“夾被”等。夾(ɡā):主要用于指腋下,即“夾肢窩”。讀出層次(齊讀)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女讀)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男讀)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齊讀)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疏通文意從富陽到桐廬一百來里(的水路上),盡是奇山異水,天下獨一無二。沒有一絲風,煙霧也完全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樣的顏色。(我乘著小船)隨著江流飄蕩,時而偏東(漂流),時而偏西(漂流)。風 煙 俱 凈, 天 山 共 色。從 流 飄蕩,任 意 東 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 奇山異水, 天下獨絕。全,都同樣的顏色跟、隨名詞作動詞,向東向西(漂流)古義:表示約數;今義:贊許,允許介詞,從凈:形容詞作動詞,消散絕妙的疏通文意湍急的江流比箭還快,洶涌的大浪就像飛奔的馬。水都是淺青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一望到底。游動的魚兒和細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水皆 縹碧, 千丈 見 底。游 魚 細 石,直視無礙。急湍 甚 箭, 猛 浪 若 奔。淺青色動詞作名詞,飛奔的馬甚于箭,比箭還快都直接圖文釋義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疏通文意夾著江水的兩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長著蒼翠的樹,透出一派寒意。爭著往高處生長,直插云天,由此而形成無數的山峰。夾岸高山, 皆 生 寒 樹。負 勢競 上, 互相軒 邈;爭 高 直 指, 千百 成 峰。樹密而綠,讓人看了心生寒意。寒:形容詞的使動用法,讓...心生寒意。憑借爭著形容詞作動詞,向高處和遠處伸展。虛指,成千上百,形容很多名詞作動詞,向上(生長)筆直疏通文意泉水沖擊著巖石,發出泠泠的響聲;美麗的鳥兒互相和鳴,叫聲嚶嚶,和諧動聽。蟬長久不斷地叫著,猿也不停地長嘯著。那些極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也會使名利之心得以平息;泉水激 石, 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 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 望 峰 息心;形容水聲清越美麗的互相和鳴同“囀”,鳥鳴,這里指蟬鳴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平息古義:至、到達;今義:罪過,乖張動詞,停止,消失定語后置句:“飛戾天之鳶者”古義:窮盡;今義:貧窮圖文釋義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圖文釋義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圖文釋義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疏通文意經綸 世 務 者, 窺 谷 忘反。稀疏的枝條互相掩映,有時還能見到陽光。那些忙于籌劃事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枝在上面交錯遮蔽,雖在白天,也如同黃昏時那樣昏暗。橫柯 上 蔽, 在 晝 猶 昏。疏 條 交 映, 有時 見 日。古義:籌劃、治理;今義:指規劃管理政治的才能看同“返”;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枝好像,如同互相掩映名詞作狀語,在上面圖文釋義橫柯上蔽,在 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重點積累下面文言詞語。文言積累1.通假字。蟬則千轉不窮:“轉”同“囀”,鳥鳴,這里指蟬鳴窺谷忘反:“反”同“返”,返回2.一詞多義。絕:①天下獨絕(絕妙) ;②猿則百叫無絕(停止,消失)上:①負勢競上(向上) ;②橫柯上蔽(在上面)百:①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數詞);②猿則百叫無絕(眾多)直:①直視無礙(直接);②爭高直指(筆直)重點積累下面文言詞語。文言積累3.古今異義。一百許里 古義:表示約數;今義:贊許,允許蟬則千轉不窮 古義:窮盡;今義:貧窮鳶飛戾天者 古義:至、到達;今義:罪過,乖張經綸世務 古義:籌劃、治理;今義:指規劃管理政治的才能4.詞類活用。風煙俱凈 凈:形容詞用作動詞,消凈,散凈任意東西 東西:名詞用動詞,向東或向西(漂流)猛浪若奔 奔:動詞用作名詞,飛奔的馬互相軒邈 軒邈:形容詞用作動詞,往高處遠處伸展重點積累下面文言句式。文言積累5.特殊句式⑴倒裝句定語后置: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飛戾天”是“鳶”的后置定語,譯時要將它提前。)⑵省略句:從流飄蕩,任意東西。(此句省略了主語“吾”,譯時要補上。)急湍甚箭。(甚后面省略了介詞“于”,譯時要補上。)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文中哪一句話最能概括課文中所寫景色的特征?貳析山水之妙(小組交流,共同完善表格內容)請圈出文中最主要的兩種景物,勾畫文章具體字詞句段加以品析。【注】:從動靜、修辭、視角、感官、正側面等角度品析。作者以“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統領全文,但卻先“異水”,再寫“奇山”,為什么?明確:先寫水,再寫山,由近到遠,逐層展開符合“從流飄蕩”的觀景習慣,條理清晰,脈絡清楚。“異水”——水流心不競修辭手法 正、側面描寫 視角變化 動態/靜態 異水特點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水之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水之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水之夸張正面俯視俯視平視靜態靜態動態側面烘托比喻、夸張色清清急富春江水清澈透明、湍急奔騰正面“奇山”——青山看不厭具體語句 修辭 感官 動態/靜態 奇山特點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蟬轉不窮,猿叫無絕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視覺聽覺視覺山之勢:高俊秀美山之聲:音韻和諧山之色:樹茂林密化靜為動以動襯靜以動襯靜擬人山勢高俊秀美、山林幽深靜謐、樹木茂盛濃密比喻對比叁讀山水書信小組合作探究完成任務尋找蘊含作者心境、感慨的語句,結合背景資料,分析吳均寫這封書信想表達什么情感?背景資料魏晉南北朝時,政治黑暗,社會動亂。因而不少知識分子寄情山水來排解心中的苦悶。吳均家世貧賤,終生不得意,他的一些作品中也往往表現出寒士的雄心和骨氣,如《贈王桂陽》借松樹來吐露懷才不遇的牢騷。再如《梅花落》《行路難》《贈別新林》等詩中,也含蓄地抒寫了渴望有所作為的心情。吳均一生仕途不順,梁武帝時他越職私撰寫《齊春秋》,在書中稱梁武帝為齊明帝佐命之臣,因而觸犯了武帝,不僅書稿被焚,還遭罷官。《與朱元思書》是吳均融合其情后寫給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書信。之后又奉旨撰寫《通史》,卻在五十一歲時去世,未能完成書稿。后來他便避世隱居于石門山。“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誰解其中味?①這是作者觀賞美景時油然而生的聯想②借景言志,表明了作者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③還反映了作者對爭名逐利的官場的鄙視,以及勸友人放下爭名奪利之心。④也從側面突出了富春江周圍景色之秀美,襯托出大自然美景誘人的魅力。主旨歸納本文敘述了作者乘船自乘船自富陽至桐廬途中的所見所感,以鮮明生動的筆觸描繪了途中的奇山異水,秀美風光,自然地流露出對追求功名利祿之徒的蔑視,含蓄地傳達出歸隱林泉、享受美景的高潔志趣。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1.人生第一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涉世之初,對一切事物都用一種童真的眼光來看待,相信世界是按外顯的規則不斷運轉。2.人生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在現實里處處碰壁,從而對外顯規則產生懷疑后,嘗試理解這個世界的潛在運行規則,改造自己適應外部。3.人生第三重界: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洞察世事后的反璞歸真,人生閱歷積累到一定程度,認識到“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回歸到“以我為主”,不再過于逢迎外部,參悟取舍之道。讀出感情風煙俱凈,天山共色。(讀出陶醉之感)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讀出悠閑之意)。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讀出贊嘆之情)水皆漂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第一、二句為一層,要讀得清亮),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讀得有力度,重音應落在“箭”“奔”二字上)。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竟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讀得深沉)。橫柯上蔽,在晝尤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讀得清雅)理解性默寫1、寫登舟縱目總體感受的: 。2、寫江上放舟自由情態的: 。3、總的概括贊嘆富春江景的: 。4、寫富春江水清澈的: 。5、寫富春江水湍急的: 。6、寫聽覺感受的: 。7、寫山“奇”的句子: 。8、觸景生情句,愛慕自然,鄙棄名利句: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漂蕩,任意東西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苦奔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不絕。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竟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這封書信里的山水,既有_______,也有___________。這封書信里的世界,沒有_______,而有___________。這封書信里的吳均,沒有_______,只有__________。——這封信為什么獨絕天下?◎這封書信里的山水,既有奇山的負勢竟上,互相軒邈,也有異水的清澈和湍急。◎這封書信里的世界,沒有絲竹之亂耳、而有安靜熱鬧和諧美妙的天籟之聲,沒有奉迎拍馬、刀槍撕殺,而有萬物和諧、精神自由。◎這封信里的吳均,沒有追名逐利,只有內心純凈、輕松愜意與世無爭;沒有勞心于役,只有對自然、自由的熱愛、對世俗官場和追求利祿之徒的鄙棄、遁世隱居的高潔志趣。元人方回:“《與朱元思書》誠為叔庠佳作。” 陳平原:“‘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是作者對富陽至桐廬間的山水景色特征性的概括。這里的山水奇異超俗,飽含著由衷地贊賞之情。那負勢競上的寒樹,那爭高直指的氣勢,難道不是作者獨立自由的一種個性,不是勇往直前的一種氣勢?與禽鳥共舞,與山水同樂,沉浸在這奇山異水之中,什么世間俗務,什么利祿功名,剎那間便會伴著美的體驗灰飛煙滅。 何士光:“《與朱元思書》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寫景奇文,玄妙不可測。真可謂“云山蒼蒼,江水茫茫”。深深為文章和諧的語言、優美的意境和高潔的志趣所感染。” 熊江平:“清麗新巧,是駢文中佳作。”名家評論肆——山水詩文為什么獨絕天下?讀山水類文山水為什么讓文人們情有獨鐘呢?它寄托這一類人怎樣的情思呢?1.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辛棄疾《賀新郎》2.我心素已閑,清川澹如此。——王維《青溪》3.水流心不競,云在意俱遲。——杜甫《江亭》4.青山看不厭,流水趣何長。——錢起《陪考功王員外城東池亭宴》5.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6.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李白《獨坐敬亭山》“文章為案頭之山水,山水為地上之文章”。詩化的山水,是動人的文章,是心靈與自然的相濡以沫。山水情懷是文人借助自然山水寄托情志,是文人士大夫探索世界,堅守自我,從容豁達的精神體現。博大圓融的自然山水是歷代文人士大夫發現自我,尋找自我的最好媒介,山水文化承載著中國文化的特有基因。古人今人亦如此,我們同樣可以在山水中發現、和解、成長、交融……你喜歡自然界的山還是喜歡水?“人生如山似水。”山性深邃卻明朗曠達,像極了仁者的不移;水性沉靜卻奔流向前,啟迪了智者的不息。山使人淳厚,水使人靈秀。人,要既有山的風格,又有水的胸懷。仁智相輔,剛柔相濟,才更為美妙。當堂檢測2.下列句中畫線詞沒有詞類活用現象的一項是( )A.有時見日 B.猛浪若奔C.橫柯上蔽 D.互相軒邈解析:A.見:看見,沒有詞類活用現象。B.奔:動詞作名詞,飛奔的馬。C.上:名詞作狀語,在上面。D.軒邈:形容詞作動詞,往高處遠處伸展。A當堂檢測3.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A.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B.疏條/交映,有時/見日C.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D.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解析:C項句意: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兇猛的巨浪像飛奔的駿馬。應劃分為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故選C。C當堂檢測4.下列對《與朱元思書》的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大處著筆,勾勒出富春江這幅山水畫卷的整體氣象。B.文中通過寫水“清”“魚多”“急”這三個特點來表現富春江水的“異”。C.“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表現出富春江奇山異水的魅力,令人陶醉其中,流連忘返。D.從結構上看,本文為“總分”結構,第1段寫富春江山水的總體特點,第2、3段分別具體描繪異水奇山。解析:“水皆縹碧,千丈見底”從正面描寫水清;“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從側面描寫水清;“急湍甚箭”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猛浪若奔”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這兩句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水的急。所以本文主要從水清、水急兩個方面來表現富春江水的“異”。B總寫——奇山異水分寫靜態動態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異水奇山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視覺聽覺視覺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蟬轉不窮,猿叫無絕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清澈明凈水流湍急山之形(勢)山之聲山之色由景生情厭倦仕途寄情山水清晰再現作業布置1.完成對應練習冊《與顧章書》。2.閱讀【拓展閱讀】《與施從師書》《與顧章書》,感受“吳均體”的文章特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