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9張PPT)與朱元思書吳均本文是作者吳均寫給友人朱元思信中的一段話,寫的是浙江境內富春江的秋景,可稱得上是一篇優美的山水小品。關于本文:“書”:指書信,本文是吳均寫給好友的書信的一部分。課題解析:給朱元思的信駢體文:又稱“駢文”,是和散文相對的一種文體。特點:講求對偶,句子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吳均(469-520)南朝文學家,史學家。字叔 庠,吳興故鄣人。他文章工于寫景,尤以小品書札見稱。文詞清拔有骨氣,人稱“吳均體”,亦能詩。二、簡介作者吳均(469——520),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學家。出身貧寒,好學,有俊才,通史學,善詩文。其詩清新,且多反映社會現實之作。其文工于寫景,文辭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稱為“吳均體”。《與朱元思書》是吳均寫給朱元思的書信節選,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他的駢文成就很高,《與朱元思書》是傳誦很廣的名作。吳均當史官時,實寫歷史,帝不喜,燒其書,罷其官,吳均被免官后于山水中尋找真趣。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鳥向檐上飛,云從窗里出。山中雜詩吳均韻 柯 飄 蕩 負 勢 軒 邈yùnkēpiāo dàngfù shìxuān miǎo泠 嚶 縹 碧 橫 柯 窺 谷língyīngpiǎo bìhéng kē鳶 和 鳴 戾 天 息 心 經 綸yuānhè mínglì tiānxī xīnjīng lúnkuī gǔ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指煙霧。同樣的顏色。表約數,相當于 “左右”。獨一無二乘著船隨著江流飄浮蕩漾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青白色急流的水水清水疾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視覺聽覺(泉鳥蟬猿)憑借軒,高;邈,遠通“囀”,鳥叫聲斷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作者的感慨(平息熱衷于功名利祿的心)籌劃“反” 通“返”好像,如同互相掩映譯文:沒有一絲兒風,煙霧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樣的顏色。(我的小 船)隨著江流飄飄蕩蕩,時而東時而西。從富陽到桐廬的一百來里(的水路上),奇山異水,獨一無二。譯文: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魚和細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還要快,那驚濤駭浪勢若奔馬。譯文:江兩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長著蒼翠的樹,透出一派寒意。(重重疊疊的)山巒各仗著自己的地勢爭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誰爬得最高,伸得最遠,由此而形成無數的山峰。(山間)的泉水沖擊著巖石。發出泠泠的響聲;美麗的鳥兒彼此嚶嚶地叫著,十分和諧。蟬不停的叫著,猿不停地啼著。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極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熱衷于功名利祿的心;看到這些幽靜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務的人就會流連忘返。樹枝縱橫交錯擋住了上面的天空,雖在白晝,林間仍顯得昏暗;在枝條稀疏的地方,有時還能見到陽光。山川美景在文人筆下恣情揮灑,請看圖片聯想文章語句。美景配美文風煙俱盡 , 天山共色。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 , 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疏條交映,有時見日。第一段:有寫景,有敘事,有抒情。寫景:風煙俱凈,天山一色。敘事:從流飄蕩,任意東西。抒情: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第一自然段是文章的總起,概括描述了從富陽至桐廬一路上的奇山異水。與朱元思書吳均第二自然段以簡練傳神的筆法從靜態和動態兩方面描寫富春江的異水。與朱元思書吳均水清水疾與朱元思書吳均第三自然段以細膩的筆觸詳寫了富春江夾岸的奇山,并抒發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含蓄地流露出愛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內容結構總寫: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具體寫:“異水”“清” (千丈見底、直視無礙)“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具體寫:“奇山”“看” (高山,寒樹,橫柯,疏條)“聽” (泉響,鳥鳴,蟬噪,猿啼) 讀第2段,思考:作者從哪幾個方面描寫異水?用了什么方法?1、清澈2、湍急側面描寫比喻水色——水皆縹碧水深——千丈見底水中——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夸張正面描寫靜(詳)動(略)讀第3段,思考:作者從哪兩個方面描寫奇山?作者有什么感受?1、視覺2、聽覺息心忘反蔑視功名勸友歸隱泠泠的泉聲嚶嚶成韻的鳥聲千轉不絕的蟬聲百叫無絕的猿聲夾岸高山 皆生寒樹負勢競上 互相軒邈爭高直指 千百成峰作者為什么發出‘望峰息心’、‘窺谷忘反’的感慨呢?因為作者此時可謂陶醉于大自然的絕美景色之中,自然人世間爭名奪利、官場角逐的一切,都變得了無趣味了。另外,作者被這奇偉、瑰麗、美妙、和諧的山光水色所陶醉,人變得更奮發,精神得到洗滌而變得高尚,境界超出世俗的追求了。這里的一切是那么恬美而和諧、幽靜而美妙,作者置身于大自然的懷抱之中,自然暫時忘記了塵世的角逐和俗務的纏身。研讀最后四句: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猶言明中有暗,暗中有明。這是明與暗的辯證法。生活也是如此:富貴中的人們自有他們的享受,但未必沒有煩惱;而遁跡山林的人,生活上固有種種不便,但他們的快樂確實難以比擬的。用這種方式來結束課文,余味無窮。作者是如何描摹奇山異水?提示:從描寫角度、詞語運用、 表現手法、修辭方法、表達作用等角度,任選一點,揣摩妙處,體會寫法。示例:游魚細石,一動一靜,相映成趣。魚群穿梭,不僅襯托水之清秀,且逗人游興,給山水增添無限生趣。主要運用了襯托的手法。作者以側面烘托的方法表現出山水之美,抒發了對世俗官場和追求利祿之徒的蔑視之情,含蓄地流露出愛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談談你對文章的理解結構美意境美志趣美語言美(語言,結構,立意,表達方式,寫作手法,修辭等)蔑視功名利祿,愛慕美好自然,縱情山水駢體文, 整散結合,音韻和諧 言簡意豐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古今異義:文言積累卡片窺谷忘反千轉不窮“反”通“返”,返回“轉”通“囀”,鳥叫聲風煙俱凈(消凈、消散,形作動)任意東西(向東向西漂流,名作動)皆生寒樹(使人覺得有寒意,形作動)互相軒邈(向高處和遠處伸展,名作動)天下獨絕(絕妙),百叫不絕(停止)負勢競上(向上),橫柯上蔽(上面) 一百許里(左右/允許)蟬則千轉不窮(窮盡/貧窮)經綸世務者(治理/政治規劃)測一測1、解釋下面句子中劃橫線的字。(1)任意東西(2)水皆縹碧(3)經綸世務者(4)窺谷忘反(5)橫柯上蔽(6)皆生寒樹向東向西漂流,名詞作動詞青白色籌劃、治理看到; 通“返”,返回樹木的枝干使人看了感到有寒意,形容詞作動詞2、翻譯下列句子(1)風煙俱凈,天山共色。(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3)負勢競上,互相軒邈。(4)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沒有一絲風,煙霧都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樣的顏色。湍急的江流比箭還要快,洶涌的波浪象飛奔的馬。山憑借著高峻的地勢向上發展,相互爭著向高處和遠處伸展。為名利像鳶那樣極力攀高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也會平息他那功名利祿之心。小結:本文通過描寫途中的小結:奇山異水,既表現富春山的魅力,又表現了作者鄙棄名利的思想。與朱元思書吳均拓展延伸1、學習本文,你感悟最深的最想習得的一種寫景技巧是什么?2、運用你學到的寫景的一種或幾種方法,完成100字左右的寫景片斷?! ?br/> 提示:選擇一個寫作對象,可以寫家鄉的風云雨雪、天空云彩、山水樹木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