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1張PPT)古人談讀書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韓愈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毛澤東這些名言都和讀書有關。我國古代的大文豪蘇東坡,對讀書也有自己的感受。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宋]蘇軾《論語》 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全書共20篇, 492章,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四書”。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論語》再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出節奏,想一想課文寫了什么。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本文講了古人對讀書的看法。默讀課文,結合注釋,用自己的話說說每句話的大意。品讀釋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同“智”,智慧。知知知知知這句話里面的最后一個“知”和前面的“知”的意思一樣嗎?知道。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才是智慧。你怎么理解這句話?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你能結合自己的讀書經歷,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嗎?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敏:此處指聰敏。好:喜好。恥:以……為恥。下問:向地位、學問不如自己的人請教。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聰敏又喜愛學習,不以向地位、學問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你怎么理解這句話?你能結合自己的讀書經歷,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嗎?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默:默默。識:讀“zhì”,記住。厭:滿足。誨:教誨。孔子自己讀書的時候多記多背,學習不知滿足,教誨他人不知疲倦。你怎么理解這句話?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古】泛指古代文化。【敏】文中指勤勉。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我并不是生來就什么都知道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靠勤勉求得知識的人。沒有天生就知曉所有知識的圣人,像孔子之所以能達到多知多智的境界,也是因為他多聽多記、勤奮好學。孔子之所以這樣公開自己的“成功秘訣”,推測是因為當時社會上有一些流行觀點,認為孔子生而知之,是從天而降的圣人,為此,孔子不得不作此回應。學如不及,猶恐失之。【猶】還。【恐】擔心。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學習時生怕趕不上,學到了還怕會丟失。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嘗】曾經。【終日】整天。【終夜】整夜。【寢】睡覺。【益】益處,好處。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我曾經整天不吃、整晚不睡地去思考,發現這樣做并沒有什么益處,不如去學習。再讀讀后三句話,說說你對這三句話的理解,思考:這則文言文分別是從哪些方面介紹古人讀書、學習的?學習方法 學習態度在理解大意的基礎上采用多種方法背誦課文。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拓展延伸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庵,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中國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 教育家。他31歲正式拜程頤三傳弟子李侗為師,專心儒學,繼承二程(程顥、程頤)思想,又獨立發揮,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后人稱為程朱理學。他一生著述宏富,主要著作有《四書章句集注》《周易本義》《資治通鑒綱目》等。思考:朱熹對讀書有什么獨特方法?這樣讀書的好處是什么?初讀課文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宋]朱熹【謂】說。【漫浪】隨意。【急】要緊,重要。【既】已經。【矣】文言助詞,相當于“了”。【豈】難道,怎么。三到之中,心到最急。“急”的意思是什么?與我們現在的“急”的意思一樣嗎?急:古義:要緊、重要。今義:著急。我曾經說讀書有三到,叫作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書本上,那么眼睛就不會仔細看,心和眼既然不專一,卻只是隨意地誦讀,那一定不能記住,即使記住了也會很快忘記。“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用心思考了,難道會看不仔細、讀不準確、記不住嗎?朱熹的讀書方法“三到”具體指的是什么呢?三者間又有怎樣的關系呢?②讀書不用心,那么眼睛就不會看仔細,心和眼既然不專心一意,卻只是隨隨便便地讀,就一定記不住,即使記住了也很快就忘了。“三到”中“心到”最重要。魯迅的讀書五到魯迅先生能寫出那么多不朽的作品,主要受益于他的博讀。他讀書做到了“五到”,即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腦到。拓展資料“心到”是講讀書時要精力集中,專心致志“口到”就是讀出聲來,有些文章還要大聲有感情地朗讀;“眼到”指目光專注,善于觀察、善于發現“手到”指邊讀邊做筆記;“腦到”就是要勤于思考,善于總結。同學們,學習了這兩部分內容,你能聯系自己的讀書體會,談談哪些內容對你有啟發嗎?拓展延伸課后作業我覺得“學如不及,猶恐失之”讓我感觸很深。在學習上有一顆進取心是很重要的,有時候我取得了一點進步,就會沾沾自喜、滿足于現狀。所以在今后的學習中,我要有不斷地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慢慢去實現。課后作業我覺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和“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兩句話對我的啟發很大。它讓我明白學習要實事求是,不能不懂裝懂,最后耽誤的是自己的學習。我有時候遇到問題不好意思問別人。今后在學習中,我要多多向別人請教。只讀書不思考和只思考不讀書都是不好的,我平時在學習的時候沒有很好地將這兩者結合起來,在今后的學習中,我要邊讀書邊思考,做到學思結合。朱熹的讀書“三到”法對我啟發很大,我讀書時做到了“眼到”和“口到”,但是沒有做到“心到”,在今后的讀書時,我要更加用心、專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