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7張PPT)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恩格斯
瞻仰偉人風骨,賡續使命擔當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恩格斯)
[教學目標]
1.了解悼詞結構的特殊性,體會演講詞結構的嚴謹性。
2.梳理文章脈絡,了解馬克思一生的偉大成就,學習他勇于創新、注重實踐、科學求實、無私奉獻等偉大精神。
3. 學習本文記敘、議論、抒情相結合的寫作手法。品味文章語言的藝術魅力,揣摩字里行間真摯的情感。
4.結合馬克思的生平、著作和歷史貢獻,深入理解本文的思想文化內涵,把握文章主旨,學習馬克思終生奮斗的革命精神和高尚人格。
我國古代稱悼詞為“誄辭”“哀辭”“吊文”“祭文”,它是對死者表示哀悼的一種文體。悼詞一般在開頭介紹死者生前的身份、職務和死者逝世的原因、時間、地點及其享年,然后追述死者的經歷與一生中的成就和貢獻,并恰如其分地作出評價,最后對死者表達哀悼之情,對參加悼念儀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簡而言之,悼詞就是對死者生平的評述和對死者深切的悼念,即“論其人”和“述其哀”。現代悼詞有廣文與狹義之分。廣義的驚詞專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緬懷與敬意的悼念性文章。狹義的悼詞是指追悼大會上對死者表示敬意與哀思的宣讀式的專用衰悼文體。
悼詞
介紹死者逝世的時間、地點、原因、身份和職務。對逝者表達哀悼之情。
追述死者的經歷及一生中主要成就、貢獻等等。
贊頌逝者的品德,表示哀悼之情,對悼念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
悼詞基本內容
高考導航
1.“豁然開朗”“淺嘗輒止”“永垂不朽”等是高考語文試卷中易考的成語,通常以客觀題的形式出現。這合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語言建構與運用”的能力要求。
2.結合文本的深層意蘊、作者的感情傾向和思想觀點來探究文本中的“人生價值”“時代精神”是近年高考語文試卷中的命題熱點。這合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文化傳承與理解”的能力要求。
3.分析實用類文本的語言特色曾在近年的高考語文試卷中考查過。這合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審美鑒賞與創造"的能力要求。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第一部分 (1) 交代馬克思逝世的地點、時間,悼念偉人的逝世。
第二部分(2-7)評說馬克思的偉大貢獻。
第三部分(8-9)論述馬克思在當代的影響,頌揚其品德。
文章脈絡
品味語言,體會情感
3月14日下午兩點三刻,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讓他一個人留在房里還不到兩分鐘,當我們進去的時候,便發現他在安樂椅上安靜地睡著了——但已經永遠地睡著了。
從哪些詞語中能夠間接感受到恩格斯濃濃的哀痛之情?
“兩點三刻”,為什么把逝世的時間交代得那么精確?
明確:①因為這是在葬禮上講話,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準確時間。
②交代具體時間,就強調了這是世界無產階級應當永遠不忘的時刻。
③這個具體的時間,表明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對世界無產階級都十分寶貴,飽含了對馬克思的無限崇敬與贊揚。
用“停止思想”,而不用“停止呼吸”,或“心臟停止跳動”,為什么
明確: “停止呼吸”對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則是對馬克思這樣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偉人逝世時所用的最恰當的語言,其中包含了作者無限痛惜的感情。
“還不到兩分鐘……永遠地睡著了”有何含義作用
明確:①有交代作用,還突出強調了馬克思為事業奮斗一生,臨終還在辛勤工作的偉大形象。
②“還不到兩分鐘”寫出了恩格斯未能在馬克思生前與他見最后一面的極大遺憾。
③“在安樂椅上睡著了”用諱飾的手法委婉到寫馬克思從容安詳的逝世,語氣平靜含蓄,卻蘊含著巨大的情感力量。
“永遠地睡著了”既是對上文委婉含蓄的解釋說明,更是作者感情上的遞進加深,傾注了作者對馬克思逝世的無限痛惜、深切懷念之情(亦本段感情)
學習活動二:
理清思路,概括功績
馬克思是以哪兩個主要身份來做出偉大貢獻的呢?結合第2-7段的相關語句順序回答。
“他作為科學家就是這樣”——科學家
“因為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革命家
感受偉人的光輝
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
剩余價值的規律
每個領域都有獨到的見解
科學家
廣泛的研究興趣
卓越的研究能力
深入的研究精神
科學家
“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
開創性、指導性
第三段
剩余價值:雇傭工人所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
“不僅如此。馬克思還發現了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它所產生的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的運動規律。由于剩余價值的發現,這里就豁然開朗了,而先前無論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或者社會主義批評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第四段
這句話中的“豁然開朗”和“在黑暗中摸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運用暗喻手法,強調馬克思的發現如黑夜中燃起的明燈,突出了剩余價值理論的指導意義。
第四段中,“由于剩余價值的發現,這里就豁然開朗了,而先前無論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或者社會主義批評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這兩個詞運用了什么手法來表現發現剩余價值的偉大意義的?
第四段
辦報、做小冊子
參加組織工作
革命家
“所以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
創立國際工人協會
革命家
明確主旨,感受品德
結合字詞,思考第八段贊頌了馬克思的哪些品德?找出感受最深的一處。
(1)他對這一切毫不在意,把他們當作蛛絲一樣輕輕拂去。
比喻、對比。馬克思對于敵人的惡意渾不在意,充分表現了馬克思作為一個偉人的博大胸懷,展現了他獨有的人格魅力。
(2)他可能有很多敵人,但未必有一個私敵。
馬克思有敵人,但都不是他的私敵,而是整個無產階級的公敵,“許多”和“一個”,對比鮮明,說明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不謀私利。
思考探究:本文運用了哪幾種表達方式?
明確:這篇悼詞綜合運用了記敘、議論、描寫、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如第1段,先詳細敘述了馬克思逝世的時間“3月14日下午兩點三刻”,接著具體描寫了馬克思逝世時從容安詳的神態:“安靜地睡著了一但已經永遠地睡著了。”第2段用議論的方式闡述馬克思的逝世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巨大損失。第1段的記敘和描寫是為下面的議論服務的,第2段的議論是在第1段記敘和描寫的基礎上進行的。這兩段綜合運用記敘、描寫和議論的表達方式,使演講一開始就表達了作者對馬克思逝世的無比悲痛的心情,使聽眾受到強烈的感染和震撼。又如文中對馬克思的各種理論貢獻的介紹,采用議論的方式;對馬克思的革命實踐活動的介紹,多用記敘的方式;而在議論和記敘之中,又運用帶有強烈感彩的詞句(如“很少有人像他那樣滿腔熱情、堅韌不拔和卓有成效地進行斗爭”),采用間接抒情的方式,極富感染力。
歸納概括:藝術特色
①運用承遞性詞語和過渡性語段以加強邏輯聯系
②運用語句和襯托手法予以強調突出
旁襯:達爾文 反襯:論敵 政敵 自襯:語詞推進
③語言準確形象,精練生動
④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
課內素材積累
素材1
馬克思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是“最遭嫉恨和最受誣蔑的人”,受盡誹謗和詛咒。“他對這切毫不在意, 把它們當作蛛絲一樣輕輕拂去....”“他可能有過許多敵人。但未必有一個私敵。”無私才能無畏。正因為馬克思是為無產階級而戰,他身后站著千千萬萬的無產者,所以他能從容面對一切誹謗和詛咒。馬克思的這種無畏的精神、無私的襟懷,也正是偉人的人格魅力所在。
適用話題:“偉人的胸襟”“勇敢無畏”等。
素材2
革命導師列寧這樣稱贊馬克思和恩格斯之間的友誼:古老的傳說中有各種非常動人的友誼故事。歐洲無產階級可以說,它的科學是由兩位學者和戰士創造的,他們的關系超過了古人關于人類友誼的一切最動人的傳說。馬克思和恩格斯給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是我們交友的楷模。我們要像他們那樣,為實現共同的理想攜起手來,真正成為摯友、凈友和密友。
適用話題:“交友”“友誼"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