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7張PPT)陶弘景答謝中書書課時目標1.朗讀課文,把握文意,體會作者所描繪的景物的美。2.品味文章畫面的精美、語言的簡練、布局的匠心所在,感受文中大自然的純凈美好。3.了解兩篇短文的思想內容,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走進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時期的思想家、醫學家和文字家。又被“山中宰相”。他的《答謝中書書》,描繪山川秀美,清新簡淡,為歷代寫景名作。高帝曾經召他進宮陪伴太子讀書。后來,陶弘景遠離塵世,隱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陰陽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氣象。梁武帝繼位后,他“禮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兇吉、祭祀、征討大事,朝廷都要派人進山向他請教,故稱他為“山中宰相”。寫作背景南北朝時,因政局動蕩,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為對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寫給謝中書﹙謝征﹚的一封書信,寫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解 題答謝中書書陶弘景((1) 答:答復(3) 書:書信。(2) 謝中書:謝征,作者的朋友。中書,是謝征的官職。答謝中書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稱“尺牘”或者“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然而,我國的應用性文體從來都不排斥審美的文學屬性, 尤其是書信一體,多記事陳情,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書信,書信的實用性和審美性結合得十分完美。文學史上,司馬遷的《報任安書》,王安石的《答司馬諫議書》,吳均的《與朱元思書》,林覺民的《與妻書》等,或抒發感情或描寫景物,膾炙人口,千古不朽!書朗 讀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答/謝中書/書陶弘景答/謝中書/書陶弘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一,解釋重點詞語交輝時俱歇頹沉鱗欲 界仙都與交相輝映潛游在水中的魚。季節 全、都墜落指人間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或指天堂。(yù)欣賞消散二、翻譯句子【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子,四季都有。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談論的。二、翻譯句子【夕日欲頹,沉鱗競躍。】【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曉霧將歇,猿鳥亂鳴;】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欣賞這奇異景色了。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實是欲界之仙都。】這實在是人間的仙境。理清文章思路本文雖屬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為三部分,看看應該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間有何聯系?理清課文結構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二、分寫 青林翠竹,四時俱備。一、總寫山川之美 古來共談。二、分寫三、總寫 抒懷欲界之仙都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晨昏之景四季之景品味探究觀察角度:有仰視(高峰入云),有俯視(清流見底);時間跨度:有早晨(曉霧將歇),有黃昏(夕日欲頹);景物狀態:有靜景(高峰……具備),有動景(曉霧……競躍);感官沖擊:有視覺(高峰入云), 有聽覺(猿鳥亂鳴)。作者怎樣描繪景物的?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 五色交輝。 青林翠竹, 四時俱備。曉霧將歇, 猿鳥亂鳴。 夕日欲頹, 沉鱗競躍。仰視平遠高遠聽覺俯瞰視覺極力描寫山之高,水之凈青翠的竹林和五彩的山石互相映襯,呈現出絢爛輝煌的氣象,萬物勃發的生命力。通過描寫朝夕變化,生物的活動,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了生命氣息。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靜景動景品味探究使山川景物和諧、完整、統一。觀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顯而微;景物狀態:由靜而動;感官調動:視聽結合;時間交代:由朝而夕。(高低,遠近)作者描寫景物有什么特點?這樣寫有什么好處?答謝中書書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陶弘景一、總起句,以感慨發端。描寫山川中的靜景之美。描寫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動景)三、感慨自然之美景。結束全文,呼應前文。二、分寫山水景物的美課文探究山川之美,古來共談。全文圍繞美字展開2、全文圍繞哪個字展開?1、總領全文的一句話是什么?分析“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加點詞語的表達作用。3、擬人,賦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為,不僅寫出了魚的多和活潑,而且形象地寫出了水中游魚競相躍出水面的樣子,描繪了一幅夕陽將沉、游魚競相跳躍的奇麗景致,充滿生命氣息。鮮活動人,生動可感。“鱗”字是用借代手法,增加了語言表現力,文學色彩濃厚。最能體現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是什么 4、“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運用仰觀俯察兩種視角,寫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風物的對偶句是什么?5、“高峰入云,清流見底”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6、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能夠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最能體現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是什么 7、“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理清結構總領——美高峰、清流兩岸、五色寫景— 青林、四時曉霧、猿鳥夕日、沉鱗抒懷——仙都、未復晨昏答謝中書書四時美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試分析美在何處。(1)意境美。風光綺麗,融入感情,形成優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 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變化之美。 ④動靜相襯之美。(2)結構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以“美”點明全文中心。中間部分具體敘寫山川之美。文中的寫景部分,仰視再俯瞰,復平看,最后又分“曉”與“夕來寫,次第井然。最后以感嘆總括前文,首尾呼應,議敘結合,使文章主體部分更為鮮明突出。(3)語言美。1、用詞方面:2、句式方面:簡潔凝練,準確生動四言為主,駢、散結合。中心主旨:本文以清峻的筆觸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過借古證今,強調了“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的觀點,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