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1張PPT)渡荊門送別唐·李白學習目標(一)反復誦讀詩歌,感知詩意,感悟詩境。(二)品味詩歌語言,學習本文借景抒情的寫法。(三)體會詩人開闊的胸襟和留戀故鄉的思想感情。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詩人,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稱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其詩風豪放飄逸,充滿大膽的想象和夸張。他是屈原以來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代表詩作《靜夜思》《行路難》《望廬山瀑布》《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有《李太白集》傳世。作者簡介李白人生經歷讀書和游歷時期。(25歲之前)壯游與求仕時期。(41歲之前)長安三年入仕時期。(42歲-44歲)再次游歷時期。(45-55)安史之亂時期。(56-62)62歲客死當涂。作者簡介詩人李白一生足跡幾乎踏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寫了不少歌頌祖國壯麗河山的名詩佳篇。這首詩是李白青年時期辭親遠游,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家鄉而作。詩人從“五歲誦六甲”起,到二十五歲之前一直在四川生活,讀書于戴天山上,游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這次離別家鄉,發青溪,向三峽,下渝州,渡荊門,輕舟東下,意欲“南窮蒼梧,東涉溟海”。這是詩人第一次離開故鄉開始漫游全國,準備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此時詩人,興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縱情觀賞巫山兩岸高聳云霄的峻嶺,船過荊門一帶,視域頓然開闊,別是一番景色。眼界大開,心曠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寫下了這首廣為傳誦的五言律詩。寫作背景律詩的結構——起承轉合一首律詩一般由四聯構成,分別稱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往往遵循起承轉合的格局。首聯:起,開門見山,直接扣題。頷聯:承,緊承首聯,延續延伸。頸聯:轉,轉折變化,由此及彼。尾聯:合,呼應開頭,收束全詩。文體知識讀準字音,讀出節奏。渡荊門送別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理解詩意jīnglián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從】往。【荊門】即荊門山,位于今湖北宜都西北長江南岸。【楚國】楚地,這里指今湖北。譯文:我乘船遠渡荊門山之外,來到楚國這個地方游覽。理解詩意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平野】平坦廣闊的原野。【江】長江。【大荒】遼遠無際的原野。譯文:山隨著低平原野的出現而逐漸消失。江水奔流進一望無際的原野中。理解詩意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月下飛天鏡】月亮倒映在水中,猶如從天上飛來一面明鏡。【海樓】海市蜃樓,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變形成的美麗景象。譯文:夜晚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飛下的天鏡,黃昏時,云霞飄飛,如同海市蜃樓一般變幻多姿。理解詩意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仍】依然。【憐】喜愛。【故鄉水】指從四川流來的長江水。李白從小生活在蜀地,故稱蜀地為故鄉。【萬里】喻行程之遠。譯文:我還是憐愛故鄉的水,流過萬里送我乘舟遠行。理解詩意1.《渡荊門送別》是一首五言律詩,首聯交代了什么?首聯點題,以敘事為主,交代遠渡的地點與此行的目的:遠渡荊門,到楚地游歷。賞析詩歌2.頷聯中“隨”“入”二字歷來為人所稱道,說說妙在何處。“隨”字化靜為動,表現出群山與平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將靜景寫活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入”字寫出遠處水天相接,江水涌入原野的磅礴景象。詩人用遠景勾勒出一幅雄渾壯闊、氣勢磅礴的萬里長江圖。借景抒情,充分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萬丈豪情、喜悅心情和蓬勃朝氣。賞析詩歌3.頷聯“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請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兩岸的地勢由山脈過渡到平原,山巒從作者的視野中一點點的消失,江水沖下山巒向著廣闊的原野奔騰而去,構成了一幅氣勢磅礴的萬里長江圖。賞析詩歌4.頸聯“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是怎樣以時空的變換來描繪江天的美景的 “月下飛天鏡”是月夜俯視所見,描繪近景,江面平靜時,俯視月亮在水中的倒影,猶如天上飛下的一面明鏡,襯托了江水的平靜。賞析詩歌“云生結海樓”是日間仰視所見,描繪遠景,仰望天空,變幻無窮的云彩在日光下結成了海市蜃樓般的奇景,襯托了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景觀壯闊,遠近景結合,給人空間感和流動感,藝術效果十分強烈。5.尾聯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擬人手法。明明是自己依戀故鄉,卻借故鄉的山水說故鄉眷戀他。借寫故鄉水有情,不遠萬里,依戀不舍送我遠別故鄉,抒發了作者對故鄉的依戀之情還有離鄉惜別之情。賞析詩歌主旨歸納通過對出蜀至荊門沿途所見景物的描寫,展現了一幅雄奇壯麗的畫卷,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無限愛戀的真摯感情。結構梳理渡荊門送別敘事:遠渡地點,出蜀目的繪景抒情:憐水送行舟遠景——平野 江流近景——江月 云生雄渾壯闊意境高遠起承轉合李白經典詩句最大氣蒼涼的景色描寫: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最自信的詩句: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最狂傲不羈的句子: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最膾炙人口的憂愁詩: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最細膩的景物描寫: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化為經典成語的詩句: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最驚心動魄的景物描寫: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中國人最熟悉最經典的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課外拓展1.李白在《渡荊門送別》一詩中,點明出發地.目的地的語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白在《渡荊門送別》一詩中,化靜為動,表現雄渾開闊的意境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李白在《渡荊門送別》一詩中,表達了奇特大膽的想象這一特點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李白在《渡荊門送別》中,借故鄉之水的深情厚誼,表達對故鄉思念之情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渡荊門送別》比喻描寫楚地江水澄澈水霧彌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當堂訓練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以敘事為主,交代地點和事由,寫詩人乘船來到荊門外,將到楚地游覽。B.頷聯以移動視角來描寫景物的變化,由蜀地到荊州,兩岸的地勢由平原過渡到山地。C.尾聯采用擬人手法,不說自己思念家鄉,而說家鄉之水情深義重,戀戀不舍。D.這首詩明麗流暢,寫出詩人對未來的憧憬和外出游歷的喜悅,又表達對故鄉的依依惜別之情。當堂訓練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