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8張PPT)契訶夫(1860—1904)俄國19世紀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以短篇小說和戲劇著稱于世。他的作品揭露了沙皇政府對人民的殘酷壓榨和剝削,諷刺庸俗腐朽的市儈習氣,同情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小人物”。情趣雋永、文筆犀利的幽默諷刺大師、短篇小說巨匠、劇作家代表作《小公務員之死》《變色龍》《裝在套子里的人》《櫻桃園》等。(l860~1904)作者簡介教學目標1、了解契訶夫及其作品的創作背景。2、理解“套子”在特定歷史背景下的時代意義,以及對當下的現實意義。2、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的復雜性及其社會典型性。3、領會文中幽默諷刺手法和細節描寫的藝術特色。它以現實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丑的事物為描寫對象,以嘲諷、批判、揭露的態度描述社會中滑稽可笑、消極落后乃至腐朽反動的現象、事物,以表達某種思想。諷刺小說其主人公多是沒落勢力的代表或在品質、性格上有缺陷的人物。我國的古代長篇小說《儒林外史》、莫里哀的《偽君子》、馬克·吐溫的《競選州長》都是諷刺小說的代表作。19世紀30年代發端于法國而后席卷歐美的一場資產階級近代史上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成就最高的文學思潮或文學流派。因倡導如實反映生活,故名“現實主義”;因對社會具有強烈的批判性,故被稱為“批判現實主義”。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世界三大短篇小說之王【俄】契訶夫(1860-1904)【法】莫泊桑(1850-1893)【美】歐·亨利(1862-1910)300多篇,意料之外,情理之中350多篇,以小見大,情理之中,700多篇姐弟別里科夫“情侶”柯瓦連科布爾金(我)同事同事同事華連卡初讀課文,梳理人物關系段 落 主 要 情 節序 幕尾 聲介紹別里科夫的外表、生活習慣和思想性格。別里科夫的死及其影響(故事主體)(38-40)婚事失敗(37)(1-5)(6-37)漫畫事件(6—10)開端發展騎車事件(11-17)高潮與華連卡弟弟的談判(18-36)結局小說采用了怎樣的敘述順序和敘述人稱來敘述故事情節?這樣寫有什么表達效果。小說采用了倒敘的手法,先寫別里科夫的死亡,然后再敘述其故事,這樣寫能設置懸念,激發讀者閱讀興趣,吸引讀者繼續閱讀。小說采用第一人稱敘述,“我”是小說中的線索人物,也是別里科夫命運的見證者,這樣寫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增強了小說的真實性。裝在套子里的人學習活動一:因題啟思,一字激趣“裝”是何意?誰在做“裝”這個動作?Человек в футляре了解別里科夫的特征別里科夫有哪些“套子”?反映出他怎樣的性格特征?生活習慣(有形的套子)晴天穿雨鞋,帶雨傘,穿棉大衣,眼戴黑眼鏡,耳用棉花堵,臉藏在豎起的衣領里膽小古怪穿著傘、表、刀裝在套子里封閉保守坐上馬車,支起車篷與世隔絕出行臥室像箱子,床上掛帳子狹隘多疑住處用具別里科夫有哪些“套子”?反映出他怎樣的性格特征?歌頌過去,歌頌從沒存在過的東西用所教的古代語言躲避生活只信政府的告示和報紙文章對不合規矩的事悶悶不樂,只求不出亂子禁閉開除學生思想觀念(無形的套子)沙皇衛道士現實的逃避者頑固保守害怕新事物維護舊制度神態語言心理/動作臉色發青,比烏云還要陰沉,嘴唇發抖……天下竟有這么歹毒的壞人!別里科夫臉色由發青變成發白……難道中學教師和小姐騎自行車還成體統嗎?臉色蒼白,站起來……臉上帶著恐怖的神情,……哎呀,不定會鬧出什么亂子……我得把我們的談話內容報告校長……迂腐可笑膽小怕事懼怕新事物,保守落后虛偽保守因循守舊性格特點他似乎心里亂得很……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難堪極了漫畫事件(6-10)騎車事件(11-17)與華連卡弟弟的談判(18-36)別里科夫為何要把自己裝在“套子”里?怕害怕改變現狀害怕新生事物別里科夫總擔心鬧出什么亂子,所以他為自己制造一個套子,好隔絕人世,不受外界影響,借此躲避現實生活。因循守舊、保守反動風云激蕩暗流涌動新舊交鋒這篇小說反映了19世紀末沙皇俄國的黑暗現實。188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繼位的沙皇亞歷山大三世加強了專制恐怖統治。“在當前這個艱苦的時代,政府的當務之急就是……平息那種頭腦不清、瀕于瘋狂的社會輿論;必須禁止那種人人饒舌的不可名狀的街頭巷議,以期盡量減少流言蜚語……”(轉引自《契訶夫傳》)在此之前,受歐洲進步文明潮流的影響,俄國也興起變革之風,尤其在進步的知識分子和貴族中間,要求自由民主,改變專制制度的呼聲日益強烈,并付諸行動。面對洶涌的變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進行鎮壓,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進步刊物,禁錮人們的思想言論。全國警探遍布,告密者橫行,一切反動勢力糾合起來,對抗進步的潮流,竭力維護腐朽沒落的沙皇統治。【寫作背景】作者是用“形”顯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惡的思想,讓讀者在笑聲中看清別里科夫丑陋的靈魂。本體舊思想舊生活舊制度喻體套子相似點比喻束縛、禁錮裝在套子里的人別里科夫是沙皇專制主義的產物,已成為頑固守舊,害怕變革,阻礙社會發展的人的代名詞。套子:沙俄專制制度的腐朽、兇惡;專制主義和舊思想對人民的壓迫和控制。 ?、兕B固保守,反動腐朽,害怕變革,扼殺一切新事物新思想的“套中人”典型,是一切害怕、阻礙新生事物的代名詞,是沙皇專制制度和政府的忠實而又可怕可鄙的衛道士和守墓人; ②膽怯孤僻,迂腐孱弱,因循守舊,誠惶誠恐,敵視新生,維護專制,卑劣畏縮,外強中干,是自欺欺人的偽君子,更是不堪一擊的可憐蟲; ?、蹌e里科夫的性格具有二重性:他是沙皇專制反動統治的主動、自覺的衛道士,也是這一專制腐朽反動統治的犧牲品。既是一個性格典型,也是一個時代的典型。小結:別里科夫的形象特點為什么華連卡姐弟不怕別里科夫?(柯瓦連卡)“您到底要怎么樣?”“誰要來管我的私事,就叫他滾!”“請您躲開我。我是正大光明的人,不愿意跟您這樣的先生講話。我不喜歡那些背地里進讒言的人。”“報告他?去,盡管報告去吧!”柯瓦連科在他后面一把抓住他的前領,使勁一推,別里科夫就連同他的雨鞋一齊乒乒乓乓地滾下樓去。向往自由光明正大憎惡黑暗勢力敢于作為柯瓦連卡:光明正大、敢作敢為、仇視憎恨反動保守勢力,向往自由光明的新勢力的代表人物。他的一“推”導致了別里科夫的一“滾”。為什么華連卡姐弟不怕別里科夫?(華連卡)她是第一個待他誠懇而親熱的女人?!?br/>等到他站起來,華連卡才認出是他。她瞧著他那滑稽的臉相,他那揉皺的大衣,他那雨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以為他是一不小心摔下來的,就忍不住縱聲大笑,笑聲在整個房子里響著:“哈哈哈!”這是一種怎樣的笑?華連卡:為人率真、爽朗、純潔,活潑可愛、向往自由。她的一“笑”導致了別里科夫的一“死”,代表了一種新生的進步的力量。活潑可愛大膽純真光明坦蕩華連卡姐弟是敢做敢當、具有新思想的、充滿生命活力的、敢于挑戰舊秩序的新生力量的代表,象征了對愛和自由的呼喚。他們之間的交鋒,實質上是新舊兩種思想的交鋒,是新生力量與舊勢力的沖突。作者借華連卡姐弟表達自己對新生活的向往之情。科瓦連科別里科夫華連卡姐弟與科瓦連科的交鋒實質上是一種什么樣的沖突?別里科夫“差點結了婚”這一情節,對表現文章主題有什么作用?(1)別里科夫“決定結婚”意味著他對生活的渴望,意味著他走出“套子”的嘗試。(2)“差點”一詞已點明別里科夫的婚事是以悲劇收場的。別里科夫身上的“套子”太厚重,已經不能回到正常的生活中來。(3)別里科夫與華連卡分別代表了保守、沒落與進取、新生兩種完全不同的思想意識與生活態度,代表了兩種完全不同的社會力量,這兩種觀念和力量是不可能依照人們的愿望被“撮合”到一起的。(4)作者安排這一情節,具有強烈的社會批判意義,更有利于彰顯主題。轄制了全城人十幾年的別里科夫就這樣突兀地去世了,導致他死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是真的被華連卡笑死的嗎?別里科夫死于“套子”①喜歡轄制一切的他發現自己對華連卡姐弟沒有任何辦法,無計可施的他被氣死。②膽小多疑的他把華連卡爽朗的笑聲誤認為嘲笑,他認為“摔下樓”的事肯定會被所有人嘲笑,他自己嚇死自己。③思維固化的他接受不了所有的新事物,好不容易走出套子的一次嘗試也失敗了,讓他蜷縮到家里,害怕世界。別里科夫是自殺,還是他殺?自殺:從他的日常穿著與習慣不難看出,他的思想極為保守,正是這種保守頑固的思想殺死了他。他殺:別里科夫的死也屬于他殺,當時的俄國實行沙皇專制統治,而別里科夫就是沙皇專制制度的忠實維護者,從根本上說,沙皇專制制度是殺害別里科夫的罪魁禍首。一切維護舊制度、舊秩序且阻礙歷史發展、社會進步的反動人物及其思想,是注定要被拋棄的。為什么一個禮拜沒完生活又恢復舊樣子呢?課文最后一句話有什么深刻含意?雖然我們埋葬了別里科夫,可是這種裝在套子里的人,卻還有許多,將來還不知道有多少呢?別里科夫雖然死了,但滋生這種人的土壤還在,所以問題不會消失。更多人會因恐懼成為新“套中人”。殺死一個怪人只需墳墓,殺死一種思維需要整個時代的自省。沙皇專制制度土壤作者啟迪人們,沙皇專制統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鏟除,就永遠存在著別里科夫這樣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須從根本上推翻沙皇腐朽反動的統治。“套子”這一物象有何作用?請你結合文本具體分析。塑造人物形象:通過對人物“套子”式的生活習慣、思想特征的描寫,塑造了一個封閉守舊、膽小多疑、極力維護現行社會秩序的典型形象。串聯故事情節:“套子”是文章的線索,串聯起小說主人公的悲劇人生。反映社會背景:“套子”點出了人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從一所學校、一個小城市,影射了一個處處皆有“套子”的社會。揭示小說主題:“套子” 具有象征意義,揭示了沙皇專制制度的保守反動。小說主題《裝在套子里的人》通過描寫別里科夫的特征及婚事的失敗等情節,刻畫了一個封閉保守、害怕變革、極力維護舊秩序的“套中人”形象,揭示了精神的奴役對人心靈的巨大毒害,批判了沙皇政府的專制統治,表達了作者對自由的呼喚。別里科夫個人的一幕幕丑劇、喜劇、悲劇,都是黑暗的社會政治現實造成的,因此,別里科夫的形象具有強烈的社會批判意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