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4張PPT)己亥雜詩(其五)龔自珍學習任務一:背景介紹,營造氛圍【龔自珍】(1792—1841年),字璱人,號定盫(ān)。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館,又號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詩人、文學家和改良主義的先驅者。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當局排擠,48歲那年憤然辭官南歸。【代表作】《定盫文集》。走近作者中國古代用天干地支紀年法,本詩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這一年,正是鴉片戰爭的前一年,曾經強盛的大清帝國行將沒落。腐朽的清政府對外卑躬屈膝,對內大肆打壓,官吏貪污腐敗,民不聊生。龔自珍不滿時政又無力改變現狀于是辭官離京,由北京南返杭州,后又北上接取家屬,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著祖國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難中的人民,不禁觸景生情。思緒萬千的他即興寫下了一首又一首詩,于是誕生了《己亥雜詩》。在這路途中,龔自珍一有感觸便寫下來,扔進簍里。他珍惜詩篇,315首詩一首都沒丟。創作背景學習任務二:朗讀詩歌,感知詩意1.聽范讀,然后同學們自由讀詩。看看通過自讀,能讀出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記號,之后提出問題大家共同研究。提示:(1)讀準字音,停頓正確。(2)借助注釋或工具書,結合課前收集的資料,理解詩句的意思。己亥雜詩(其五)(清)龔自珍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詩人的馬鞭落花內容解讀大意:浩浩蕩蕩的離愁別緒向著日落西斜的遠處延伸,離開京城,馬鞭向東一揮,感覺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辭官歸鄉,猶如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但它卻不是無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還能起著培育下一代的作用。結合注釋翻譯文本2.讀全詩并總結概括這首詩主要內容與詩人的思想感情。內容:這首詩寫的是己亥年間,詩人辭官失意告別承載自己多年為官歲月和政治理想的京城,回歸故里時的復雜心緒。情感:既有離別的傷感,也有回歸的喜悅,更有繼續忠心報國的信念。歷史資料龔自珍辭官回鄉后,寫下了許多憂國憂民的詩文,如《己亥雜詩》。他還致力于教育,在江蘇丹陽云陽書院等講學,培養人才,傳播自己的思想,繼續關注國家命運,1841年夏末寫信給江蘇巡撫梁章鉅,希望入其幕府,去上海抵抗英軍北侵,直接參加鴉片戰爭,期望以自己的方式為國家貢獻力量,可惜還未動身,就于當年九月突發急病,在云陽書院離世。學習任務三:理解詩意,體會情感1.詩人是怎樣寫愁緒的?(1)借景抒情:“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用 “白日斜” 這樣的景象,營造出一種日暮途窮、凄涼慘淡的氛圍,烘托出詩人離京時的惆悵和迷茫,將無形的愁緒寄托于有形的景色之中,使愁緒更加具體可感。(2)化抽象為具體:“浩蕩”二字具象化離愁,將無形的愁緒賦予了有形的質感,仿佛如江水般洶涌澎湃,連綿不絕。2.“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中的“落紅”指什么?寄托了詩人怎樣的情懷?請賞析這兩句詩。本意:指“落花”文意:暗指自己辭官。詩人以花自喻,移情于物,表現了詩人甘愿為后人貢獻余力的愿望,表現出無私奉獻的精神。“落紅”“護花”是崇高獻身精神的象征,表現了詩人對理想和信念的執著追求。這兩句表明了自己的心志,寄托了詩人雖然脫離了官場,但依然關心著國家的前途和命運,體現了詩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板書設計己亥雜詩(其五)浩蕩白日斜天涯離愁離別的傷感回歸的喜悅落紅護花象征奉獻寄寓愛國情懷(共20張PPT)游山西村陸游學習任務一:知人論世,朗讀感知【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處于國家動亂、人民苦難的情況中。他主張抗金,收復失地,寫下許多憂國憂民的詩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愛國詩人。【代表作】《示兒》《游山西村》等。1.解詩題,知作者。陸游一生筆耕不輟,詩詞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詩語言平易曉暢、章法整飭謹嚴,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與杜甫的沉郁悲涼,尤以飽含愛國熱情對后世影響深遠。陸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書》,“簡核有法”,史評色彩鮮明,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此詩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春,在此之前,陸游曾任隆興府通判,因為極力支持張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結臺諫,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罷官閑居,住在山陰(今浙江紹興)鏡湖的三山鄉。詩人心中當然憤憤不平,相比詐偽的官場而言,家鄉純樸的生活自然會讓詩人產生無限的欣慰之情,詩題中“山西村”,指三山鄉西邊的村落。詩中記敘了當地的風俗,饒有興味。寫作背景游山西村陸游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2.聽范讀,同學們根據注釋明曉詩歌內容。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臘月所釀的酒,稱為“臘酒”。備足雞肉、豬肉。混濁。酒以清為貴解析全詩大意:不要笑農家臘月里釀的酒濁又渾,在豐收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豐繁。山巒重疊,水流曲折,正擔心無路可走,柳綠花艷忽然眼前又出現一個山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將近社日,一路上迎神的簫鼓聲隨處可聞趁著月明來閑游沒有固定的時間,即隨時大意:吹著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經接近,村民們衣冠簡樸古代風氣仍然保存。今后如果還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閑游,我一定拄著拐杖隨時來敲你的家門。學習任務二:分析研討,明晰詩意(1)首聯的大意是什么?客人是誰?從哪個字最能看出農家飯食的“豐盛”?表現了什么?大意:山西村農家給客人備辦了豐盛的飯食。客人:是詩人,也許還有他的游伴,以及主人請來的陪客。內容:從“足”字可看出飯食的豐盛。效果:表現了農家的熱情和樸實。(2)山民對待詩人是那樣地熱情,詩人彼時的心情怎樣呢?詩人已被山民這份純樸、這份熱情深深地打動了,內心充滿喜悅。(3)頷聯寫了什么?“又一村”指什么?寫作者回憶來時路上的經歷。重重疊疊的山嶺,彎彎曲曲的流水,遠遠望去好像前面已經無路可通了,可是,走到近前,在垂柳掩映、山花爛漫的地方,突然又出現了一帶村莊(后來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豁然開朗的情境。它給人以堅持不懈、希望不絕的啟示,引導人們從一個狹小的圈子奔向一個開闊、明朗、優美的嶄新天地,所以被人們傳誦不衰)。“又一村”指山西村,即詩人此刻所在的村莊。(4)頸聯寫了什么畫面?寫村中所見所聞。春社日將臨,農民要祭祀土地神以祈豐年,擊鼓弄簫、載歌載舞,熱鬧異常;農家的穿戴簡潔樸素,還保留著古代的風俗習尚。這兩句勾勒出一幅純真明快的農村風俗畫。(5)尾聯寫了什么?說明了什么?意思是說,從今以后,假如你們允許我在空閑的時候趁著晚上的月色前來訪問的話,那么,我會隨時在夜間拄著杖叩啟你們的家門的。不僅說明了陸游與當地農民相處得非常融洽,也充分表露了詩人對山西村和村民無限喜愛的真摯情感。學習任務三:背誦詩歌,遷移拓展結合生活事例,說說你是怎么理解“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句詩的意思的。在學習上,我們可能會遇到很難解決的數學難題。當我們面對它時,感覺就像置身于 “山重水復” 的境地,嘗試了各種方法,似乎都無法找到答案,陷入了迷茫和困惑之中,仿佛前方沒有路可走了。但是,我們沒有放棄,繼續思考,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問題,不斷地查閱資料、請教老師和同學。就在我們幾乎要絕望的時候,突然靈機一動,想到了一個新的思路,按照這個思路去做,難題迎刃而解,就像 “柳暗花明又一村” 所描述的那樣,眼前豁然開朗,出現了新的轉機和希望。板書設計游山西村首聯:敘事(盛情款待)頷聯:寫景(景色迷人)頸聯:敘事(農事風俗)尾聯:抒情(贊美向往)景美人更美蘊含哲理(共14張PPT)飛來峰景色觀賞:登飛來峰王安石學習任務一:朗讀詩歌,感知詩意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1.作者簡介。革命導師列寧曾稱王安石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樹立了“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無畏精神。他的散文以雄健剛勁著稱,使他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詞則遒勁清新,豪氣縱橫。著作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宋仁宗慶歷七年(1047)夏,王安石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撫州臨川故里時,途經杭州,寫下此詩。這首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時詩人只有30歲,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一抒胸臆,寄托壯懷,可看作實行新法的前奏。創作背景2.聽讀詩歌,之后自主朗讀。登飛來峰王安石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大意:飛來峰上聳立著高高的寶塔,我聽見雞叫便看太陽升起。不怕會有浮云遮住了遠望的視線,因為人已站在最高層的地方。3.全體同學齊讀并根據注釋揣摩詩意。4.本詩主要寫了哪些內容?首句點明了地點,第二句緊承首句而來。通過具體的描寫,進一步突出飛來山上“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鋪墊,在此基礎上,詩人自然地寫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遠望的眼光,只是因為身在最高的層次。這兩句是全詩的精華,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學習任務二:探討質疑,體悟哲理1.《登飛來峰》前兩句和后兩句的側重點各是什么?一、二句描寫景物——充滿生機;三、四句抒發情懷——躊躇滿志。2.本詩是一首哲理詩,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來的?①本詩的哲理是借登飛來峰過程中的所見所想提煉出來的。②本詩的哲理是用形象生動的語言表現出來的:“浮云” 代表著王安石變法所面臨的種種困難與非議,“最高層” 則象征著他高遠的政治理想與抱負。“不畏” 二字直抒胸臆,表達了詩人的堅定信念和無畏精神,表明詩人不畏懼困難和阻礙,敢于追求真理和更高的境界。3.詩人借登飛來峰觀賞景色,闡明了一個怎樣的哲學道理?同時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1)本詩的哲理:觀察事物、解決問題,要站得高,看得遠,否則會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羈絆。(2)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作于王安石年輕的時候,正是他出世以來,初顯才能、胸懷抱負的時期。這首詩表達了詩人高瞻遠矚,對前途充滿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艱難、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負。全詩將寫景與抒懷緊密結合起來,從而突出了詩的主題。板書設計登飛來峰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寫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抒情觀察事物、解決問題,要站得高、看得遠,否則會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羈絆(共14張PPT)望 岳杜甫學習任務一:了解作者,理解內容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1.作者簡介2.聽讀詩歌,把握節奏和讀音。3.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準節奏。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4.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意。泰山到底如何雄偉?橫跨齊魯,青色的峰巒連綿不斷。 大自然將神奇和秀麗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兩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看峰巒層云迭起,胸中一陣陣蕩滌波濤,張大眼睛目送那漸入山林的點點歸鳥。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豪情滿懷。學習任務二:合作探究,賞析詩句1.詩題叫“望岳”,可見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句句寫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別,你能闡述詩中是怎樣寫“望”岳的嗎?2.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點?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圍繞以下問題,小組研討:一、二句是遠望;三、四句是近望;五、六句是細望;七、八句是俯視。雄偉高大、神奇秀麗。從“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這些詩句中可以看出來。學習任務三:結合背景,把握情感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懷?背景鏈接:年輕的詩人科舉不第后游歷齊魯大地,見到了泰山,寫下了這首詩,在詩中卻看不出詩人有任何科舉失敗后消極頹廢的情緒。詩人熱情贊美了泰山的神奇秀麗,流露出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尤其是最后兩句,直抒胸臆,表現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魄,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學習任務四:仔細品味,理解寫法這首詩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絕唱,談談這首詩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來并說明理由。(1)煉字。鐘——將大自然人格化、擬人化,把大自然寫得有情有義。割——從山的北面看,那照射下去的陽光像被一把碩大無比的刀切割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意蘊豐富,有一種哲理美。它不只是詩人要攀登泰山的誓言,也是詩人要攀登人生頂峰的誓言,它激勵著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4)詩歌情景交融,寫景有序。先集中寫景,后集中抒情;先遠望,后近看,再凝望。(3)虛實相生。虛實相生的寫法使本詩顯得搖曳多姿,言有盡而意無窮。一、二句實寫,三、四句虛寫,五、六句實寫,七、八句虛寫,虛實交錯,意蘊悠長。板書設計望岳遠望近望細望俯視驚嘆、贊美、陶醉、豪邁(共20張PPT)同學們,在我國百花爭艷、姹紫嫣紅的文化花園中,詩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獨具的奇葩,永開不敗。有這樣一位詩人,他胸懷大志,博覽群書;有這樣一位詩人,他屢受排擠,報國無門;有這樣一位詩人,他獨上高樓,難尋知音。于是他們百感交集,寫下了一首首千古絕唱。今天老師將和同學們一起走進詩人們的內心世界,領略中華古詩的魅力。新課導入古代詩歌五首1.了解中國古代詩歌發展,積累五首詩歌相關文學文化常識,增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文化自信)2.提高學生對古代漢語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包括詞匯、語法、修辭、意象等。(語言運用)3.欣賞古代詩歌的韻律美、意境美和形式美,提高對美的感受和鑒賞能力。(審美創造)4.通過對古代詩歌的學習,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判斷力和創新思維能力。(思維能力)任務目標登幽州臺歌陳子昂學習任務一:朗讀詩歌,初步感知【陳子昂】陳子昂(661—702),初唐著名詩人、文學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人。他是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詩風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有《陳伯玉集》傳世。【代表作】組詩《感遇》38首,《薊丘覽古》7首等。走近作者創作背景武則天萬歲通天二年(697),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等攻陷營州。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隨軍擔任參謀。武攸宜根本不懂軍事,接連打了幾次敗仗。陳子昂進諫,建議不僅未被采納,反而被貶斥。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愿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即幽州臺,遺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臺歌》以及《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等詩篇。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現今北京大興。幽州臺:燕國時期燕昭王所建的黃金臺。修建黃金臺用于招納賢才,因燕昭王將黃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師郭隗為例,成為當時燕昭王用黃金臺招納而來的第一位賢才。幽州臺又名“薊北樓”,也稱“燕臺”。歷史資料聽詩歌范讀。初讀詩歌朗讀詩歌,注意節奏,讀準字音,讀出感情。登幽州臺歌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提示: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長短交錯的楚辭體,注意朗讀停頓。學習任務二:研讀詩句,深入理解1.按照自主學習要求,再讀課文。(1)結合注釋說說詩句的意思。(2)你從詩句中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你 是怎么體會到的?把你的體會讀出來。(3)小組交流自己的體會。大意:(在幽州臺上)我向歷史長河的前端和后面望看去,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樣的賢君和他招納的賢士良將以及后來的明君賢臣當登臺遠眺時,只見茫茫宇宙,天長地久,不禁感到孤獨寂寞,悲從中來,悵然淚下。詩文內容翻譯2.前兩句詩是從什么角度寫的?“古人”指誰?“來者”指誰?寫出了作者怎樣的境遇?(1)時間角度(前、后)。(2)“古人”指燕昭王那樣的明君和他招納的賢士良臣;“來者”指后來的明君賢臣。二者也泛指一般意義上的前人和后人。(3)“前不見”“后不見”,時間無止無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暫,自己因“不見”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功業未成,空老一生。寫出了作者生不逢時、懷才不遇(胸懷才學但生不逢時、難以施展)的境遇。3.后兩句詩是從什么角度寫的?詩人為什么見此景而“涕下”?空間角度(天、地)。空間無限遼遠,在無限的時間與空間面前,詩人感到孤獨、寂寞、悲涼。自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功業未成,空老一生,面對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愴然而涕下”?4.這首詩的主題是什么?這首詩通過寫登臨幽州臺的所想所感,抒發作者懷才不遇、寂寞孤獨的愁苦情懷。學習任務三:分析形象,體會特點1.你看到一個怎樣的陳子昂?用幾句話描繪你感受到的詩人的形象。我看到一個沉思的陳子昂;我看到一個為自己不能實現人生價值而愴然涕下的陳子昂;我看到一個有著積極的人生追求,渴望實現自身價值的陳子昂。......2.寫作特色。氣勢磅礴:景物宏大、開闊、壯美;胸懷宏偉:心懷宇宙。板書設計登幽州臺歌前后天地不見;時間無限悠悠;空間無窮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空老一生愴然涕下主題: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寂寞。特色:氣勢磅礴,胸懷雄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 《登幽州臺歌》.pptx 2 《望岳》.pptx 3 《登飛來峰》.pptx 4 《游山西村》.pptx 5 《己亥雜詩(其五)》.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