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0張PPT)2 說和做臧克家——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學習目標了解臧克家及聞一多,整體把握課文內容,領會文章的思想。(重點)品味本文富有詩意和飽含激情的語言,體會細節描寫對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難點)學習聞一多先生嚴謹、謙遜的治學態度、敢說敢做、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則,健全自己的人格,做一個正直的人。(素養)走近作者【臧克家】(1905—2004年),山東濰坊諸城人,筆名少全、何嘉。作為聞一多先生的學生兼摯友,在文學上成就斐然。懷著對恩師的悲憤與崇敬,創作此文以緬懷。相關介紹【聞一多】(1899—1946年),中國現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堅定的民主戰士,在學術研究與革命斗爭領域功績卓著。1946 年 7 月 15 日,于云南昆明遭國民黨特務暗殺,舉國悲憤。地 殼 炯 炯 赫 然 淋 漓校 補 卓 越 澎 湃仰之彌高 鍥而不舍 氣沖斗牛qiàojiǒnghèmípéng pàilín lí字詞積累dǒujiàoqièzhuó作為學者;作為革命家。整體感知1.“默讀課文,思考并回答:文章從哪兩個方面寫了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2.劃分文章層次并概括大意。第一部分(1-7):記述聞一多先生作為學者方面“做了再說”“做了不說”的務實勤奮、謙虛淡泊的品質。第二部分(8-20):記述聞一多先生作為革命家方面“說”了就“做”的特點。1.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有什么不同于一般人之處?作者這樣寫有什么好處?“人家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人家說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說。”閱讀第一部分細節探究好處:(1)結構:直接點題,開門見山,引起懸念。(2)內容:將聞一多先生的行為和別人的行為形成鮮明對比,層層深入,更能表現聞一多先生的品質。作為學者的聞一多:潛心學術,是“做了再說,做了不說”;作為革命家的聞一多:敢于為人民講話,對敵人無所畏懼,是“說了就做”。這反映了聞一多對社會認識的變化,以及他對不同道路的選擇。他的“說”和“做”相互貫通,正是他作為一名卓越的學者、偉大的愛國者、大勇的志士的體現。2.“詩興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濃”是什么意思?“詩興不作”就是寫詩的興致減少了。20年代,聞一多寫了許多愛國詩篇。從20年代末起,轉入對我國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3.“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是什么意思?“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是比喻,指尋找使民族文化繁榮昌盛起來的方法。自20世紀20年代末起,聞先生過了十多年“書齋生活”,企圖從文化上尋找振興民族的途徑,目的在于救國。5.“望聞問切”也還只是在“望”的初級階段。這一句該怎樣理解?“望聞問切”是擬人,把我們的民族比成一個病人。意思是聞一多從文化研究上來探求救國的方法,也還僅僅是走出了第一步。6.“目不窺園,足不下樓”“頭發零亂”“睡得很少”這些細節,表現了聞先生什么精神?表現他治學的專心致志和刻苦。側面烘托他愛國憂民的情懷。8.他潛心貫注,心會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樓”的主人。這句該怎樣理解?“潛心貫注”“心會神凝”““何妨一下樓”意思一致,都是說聞一多研究極其用功,用心極專極深,別的任何事情不能使他分心。9.說說第5段有什么作用?在內容上,突出聞一多先生作為學者的“說”與“做”的原則——“做了再說,做了不說”;在結構上,既是對上文的總結,又照應開頭,同時還引起下文。1.后半部分是僅寫聞一多先生的“說”嗎?不僅是寫“說”。而是把 “說”和“做”糅合起來寫。正如課文所寫:他“說”了,跟著的是“做”。這不再是“做了再說”或“做了也不一定說”了。現在,他“說”了就“做”,言論與行動完全一致。2.作者選取哪幾件事表現聞一多的“做”?◎起稿政治傳單◎在群眾大會上演說,大罵特務◎參加游行示威3.后半部分表現了聞一多先生的什么品格?表現聞先生言行一致,以生命為代價,求民主反獨裁的高尚人格。4.文章兩個部分之間是如何銜接的?有何作用?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之間用了七、八、九三個段過渡。第七段承接上文進行小結,第八、九段開啟下文。作用:用這些高度概括的話過渡,銜接緊密,脈絡清楚,過渡自然。把聞一多先生作為學者和作為革命家方面的情況用極其簡明的語言并列地提出來,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5.請概括聞一多先生作為革命家的形象特點。他是一位正直無畏、英勇無畏、視死如歸、大義凜然、言行一致、勇于獻身的青年運動的領導人。綜合這兩個方面來看,聞一多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聞一多先生是位言論和行動完全一致的人;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標。1.這篇文章在敘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寫 說說這些描寫的作用。合作探究(1)語言描寫。①“人家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人家說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說”這兩句話表現了作為卓越的學者聞一多的實干精神和謙虛美德。②“我們要準備像李先生一樣,前腳跨出大門,后腳就不準備再跨進大門”表現聞一多大無畏的革命精神。(2)肖像描寫。“炯炯目光”“頭發零亂”“昂首挺胸”“長須飄飄”“目不窺園”都具體表現了聞一多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3)細節描寫。“一個又一個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表現聞一多先生嚴謹治學的精神。敘述、描寫抒情化。作者帶著對恩師的敬佩之情和對好友的贊美之情寫作,能把平常的句子變得不平常。2.作者在記敘和描寫中帶上了自己對聞一多怎樣的情感?有什么作用?本文在表達上的一大特點是夾敘夾議。這樣寫 , 不但使文章的結構更加嚴謹 , 而且形成了一種旋律 , 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感染力。3.本文在表達方式上有什么特點?這樣寫有什么表達效果?知遇相惜 亦師亦友1930年,國立青島大學入學考試成績發布,一位20多歲的考生數學零分,作文也只寫了三句帶感慨的新詩:“人生永遠追逐著幻光,但誰把幻光看成幻光,誰便沉入了無底的苦海。”按說,這位考生鐵定無法錄取。不過,問題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識貨的主考官。這位主考官就是文學院院長聞一多先生。聞先生從這三句雜感詩中發現了這位青年身上潛伏的才氣,一錘定音破格錄取。果不其然,這位青年沒有辜負聞先生的期望,很快就發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詩,并于1933年出版了轟動一時的詩集《烙印》。這個青年就是后來享譽詩壇的臧克家。臧克家于1930年起在青島大學學習期間,是聞一多先生的高足,經常出入聞一多的辦公室和家中,向老師請教;聞一多也很賞識臧克家,1932年回清華任教后寫信給臧克家說:“得一知己,可以無憾,在青島得到你一個人已經夠了。”可見相知之深。1933年臧克家準備出版詩集《烙印》,因當時名不見經傳,書店不愿出版他的詩集。聞一多聯絡王統照等人,替他出資發行《烙印》,又在大型雜志上撰文介紹。40年代,兩人多有書信往來,如課文中提到的“他在給我的信上說……”,這是聞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贊揚他的信后,于1944年9月11日寫的回信;課文中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復臧克家欲至聯大教書的問詢的。聞一多先生遇難后,臧克家撰寫《我的先生聞一多》以示悼念。1.選材精當作者所選材料,具有典型性,能以少勝多。對“作為學者的方面”,作者只選取了寫作《唐詩雜論》《楚辭校補》《古典新義》三本書的情況加以表現;對“作為革命家的方面”,則選取了起稿政治傳單、群眾大會發表演說、參加游行示威這三件事作為例證。寫法探究2.精于剪裁(1)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據表現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簡。如聞一多先生研究唐詩,作者并沒有寫他研讀的過程,而是著重寫他研究的目的和態度,突出了聞一多先生研究學問的目的在于救國。(2)從詳略上說,研究唐詩,寫得詳細;而對于寫作《楚辭校補》和《古典新義》兩事,只用了一小段,強調“做”了“也沒有說”的意思。3.夾敘夾議的寫法(1)本文實際上是以議論來結構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綱領,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總結,這兩處都是議論。(2)第八、九兩段是第二部分的綱領,最后一段則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總結,這兩處也都是議論。(3)文章多次用到照應,使文章結構嚴謹,增強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的這些照應,又幾乎全都是議論。由此可見議論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聞一多先生既是卓越的學者,又是大勇的民主戰士,他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標,我們要學習他為探索救國救民之道路而潛心學術,不畏艱辛,廢寢忘食的精神,學習他為民主革命事業無所畏懼,視死如歸的精神,不斷健全自己的人格,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課堂小結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學 者革命家寫作《唐詩雜論》寫作《楚辭 校補》寫作《古典新義》起稿政治傳單群眾大會發表演說參加游行示威做了再說,做了也不一定說說了就做說做一致口的巨人、行的高標板書設計有人說聞一多這種“做了也不一定說”的做法已經過時,作為當今青少年應該學會“推銷自己”,爭得為社會做貢獻的機會。針對這種社會現象你是怎樣看待的?隨堂訓練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臧克家《有的人》拓展延伸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愿屈服。——《別了,司徒雷登》毛澤東贊揚聞一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