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6張PPT)說“木葉”林庚1. 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把握文章內容,梳理文章結構。2. 了解文藝評論。從文學現象入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寫作思路。學習目標3. 理解“ 樹葉” “ 木葉” “ 落葉” “ 落木” 的不同意味體會古典詩歌語言的暗示性。4. 提升鑒賞古典詩歌的審美能力,培養古典詩歌的審美情趣。 新課導入我們的古詩人是“ 敏感而有修養的” ,他們似乎參透了深奧的美學和心理學原理,創造了耐人“ 觸摸” 的精妙的詩歌語言,這語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謂的科學的解答的,需要我們用心靈去解讀。“詩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藝術。只有用你的激情與想像去品讀,‘詩的感覺’才會噴涌而出。” 新課導入“ 詩圣” 杜甫有一句千古名句“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那么其中的“ 落木” 是什么意思呢?天上掉下來的木頭嗎?顯然不是。在詩歌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不少形象由于表達情感和使用范圍的穩固,使之形成了相對固定的審美習慣。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詩詞的鑒賞離不開對意象的分析把握,今天我們就走進林庚先生的《說“ 木葉” 》。壹 知 人 論 世 作者簡介林庚(1910-2006),字靜希。林志鈞之子。詩人,現代詩人、古代文學學者、文學史家。北京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1933年畢業于清華大學中文系,當時,他與吳組緗、季羨林、李長之4名學生風流倜儻,才華出眾,被稱為清華園里的“ 四劍客” 。林庚專于中國文學史,尤長于楚辭、唐詩研究,并將創作新詩和研究唐詩完美地統一起來。 作者簡介主要著作:詩集《夜》《春野與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問路集》等,古典文學專著《詩人李白》《中國文學簡史》《詩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問論箋》《新詩格律與語言的詩化》等。在學術上,林庚對中國文學史的研究獨樹一幟,其中楚辭和唐詩研究是他的“ 雙璧” 。他對詩歌作出的“ 盛唐氣象” 、“ 少年精神” 等經典概括,被學界廣為接受。 寫作背景中國是詩的國度,詩國詩歌發展的高潮是在唐代。深入淺出而富于生氣的唐詩,給后人無盡的新鮮啟示,并為今天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藝術借鑒。這是林庚先生對唐詩的基本看法,也是他特別喜歡潛心研究唐詩的根本原因。本文選自《唐詩綜論》一書。20世紀80年代,詩壇呈現出萎靡不振的景象,專門發表詩歌的報紙雜志寥寥無幾。針對這種現狀,林庚曾說:“ 當代詩歌路子不對……詩歌的語言,是藝術的語言、詩化的語言、精練的語言,它需要從日常的生活語言中不斷進行提煉,既不能脫離生活語言,又要超越生活語言?!?br/>本文正是通過對古代詩歌中“ 木” 字的解說,說明詩歌語言富有暗示性的特點。 文題解讀“談談”,以記敘、議論或說明等方式來闡述事理,陳述作者對某個問題的見解,寫法較靈活的一種文體。說“木葉”本文的議論對象“說‘木葉’”就是談談古代詩歌中的“木葉”這個詞,這個形象。 文學評論文學評論又叫“ 文藝評論” ,既是指運用一定的理論和方法對各種文學現象進行探討、體會、評價的科學研究活動,又是指反映這種研究成果的一種文章樣式。其任務在于揭示藝術現象中的審美價值和思想意義,探討藝術創作的方法和規律,以提高文藝創作的水平;還要幫助讀者正確理解作品,培養和提高讀者的藝術欣賞能力和健康的藝術情趣。文學評論必須對作品有總的評價,并且對這個評價有一定論證過程,但作品分析就未必對作品要有總評價。文學評論包括詩歌評論、小說評論、散文評論、戲劇評論、影視評論等。貳 初 讀 課 文 明確字音征戍(shù) 招徠( lá)i落木蕭蕭( xi)āo涔陽( cén) 隴首( lǒn)g 得魚忘筌( qu)án寒砧(zhēn) 桅桿( wé)i 秋風裊裊( niǎ)o窸窣( ) 迢遠( ) 灼灼其華( )xī tiáo zhuó亭皋(gāo) 冉冉( rǎn) 門栓( shu)ān 初讀課文默讀全文,畫出文章中說理的關鍵句子,歸納每段大意。第 1 段:列舉詩句,引出議論話題:“ 木葉” 是詩人鐘愛的形象。第 2 段:提出古詩“ 樹” “ 葉” “ 木葉” ,后來又發展為用“ 落木” ,而不用“ 樹葉” 的文學現象。第 3 段:提出要對“ 木” 的來歷進行思索。第 4 段:說明“ 木” 的第一個藝術特征:“ 木” 用于秋風葉落季節,含有落葉因素(外形)。 初讀課文默讀全文,畫出文章中說理的關鍵句子,歸納每段大意。第 5 段:提出詩歌語言中暗示性的問題。分析“ 木” 與“ 樹” 的暗示性,解釋“ 木” 暗示“ 落葉” 的原因。第 6 段:比較“ 木葉” 與“ 樹葉” “ 落葉” “ 黃葉” “ 落木” 的不同,說明“ 木” 的二個藝術特征:“ 木” 有微黃、干燥之感(色澤)。第 7 段:小結——概念相去無幾的詞語,藝術形象幾乎是一字千里。 初讀課文再次快速閱讀課文,梳理全文結構,共分為幾個部分?提出問題 第段):列舉我國古代詩歌史上的一個現象,即“ 木葉” 成為詩人們筆下鐘愛的形象,而“ 木葉” 形象的關鍵在一個“ 木” 字。分析問題 第有這兩個特征。:說明“ 木” 的兩個藝術特征,以及為什么解決問題 第說明“ 木葉” 與“ 樹葉” 在概念上相去無幾,但在藝術形象上的差別幾乎是一字千金。叁 內 容 探 究 內 容 探 究 — — 第 一 部 分第一部分(1~3段):列舉我國古代詩歌史上的一個現象,即“木葉”成為詩人們筆下鐘愛的形象,而“木葉”形象的關鍵在一個“木”字。任務:閱讀1、2段,去發現文中引用大量詩句是為了說明一個什么現象 內 容 探 究 — — 第 一 部 分屈原《九歌》“裊裊兮來秋風,洞庭波兮 木葉下”;謝莊《月賦》“洞庭始波, 木葉微脫”;陸厥《臨江王節士歌》“ 木葉下,江連波,秋月照浦云歇山”;王褒《渡河北》“秋風吹 木葉,還似洞庭波”。列舉四個名句,引出話題,說明木葉之美,說明“ 木葉”是那么突出地成為詩人喜愛的形象,為下文的分析張本 。 內 容 探 究 — — 第 一 部 分“樹”:后皇嘉 樹,橘徠服兮。桂 樹叢生兮山之幽。庭中有奇 樹,綠葉發華滋。“葉”: 葉密鳥飛得,風輕花落遲。皎皎云間月,灼灼 葉中華。“木葉”:亭皋 木葉下,隴首秋云飛。九月寒玷催 木葉,十年征戌憶遼陽。“落木”:無邊 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辭洞庭兮 落木,去涔陽兮極浦。論證“ 木葉” 一用再用,且有所發展(“ 落木” )產生過許多精彩的詩句;“ 樹葉” “ 落葉” 卻無人過問。 內 容 探 究 — — 第 二 部 分第二部分(4~6段):說明“木”的兩個藝術特征,以及為什么有這兩個特征。任務:閱讀4—6段,“樹葉”“木葉”相差在哪里 詩人為何鐘愛“木”? 內 容 探 究 — — 第 二 部 分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VS 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木”比“樹”更顯得單純,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樹——滿樹葉子,飽滿木——葉子越來越少,空闊 內 容 探 究 — — 第 二 部 分“木”本身仿佛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這正是“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為什么“木”會有這個特征呢 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潛在的形象潛在的形象聯想“ 木頭” “ 木料” “ 木板”“ 木”樹干聯想密密層層濃蔭“ 樹”“茂盛的枝葉” 內 容 探 究 — — 第 二 部 分第五段“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暗示性”是指什么 所謂“暗示性”,就是指詞語的形象色彩和聯想意義。從字面上講,“木”就是“樹”,二者是同一概念,但兩個詞形象色彩不同, 引起的聯想也不同。 “木”具有“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說木質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樹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質的葉子?!叭~”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這排斥也就暗示著落葉。 內 容 探 究 — — 第 二 部 分第五段“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暗示性”是指什么 所謂“暗示性”,就是指詞語的形象色彩和聯想意義。從字面上講,“木”就是“樹”,二者是同一概念,但兩個詞形象色彩不同, 引起的聯想也不同。 “木”具有“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說木質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樹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質的葉子。“葉”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這排斥也就暗示著落葉。 內 容 探 究 — — 第 二 部 分“這里又還需要說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個藝術特征”,“木”的第二特征是什么呢 “ 木” 不但容易讓我們想起樹干;而且還會帶來“ 木” 所暗示的顏色,它可作者怎么證明的?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 內 容 探 究 — — 第 二 部 分區別“(落)木(葉)”與“樹(葉)”意象 場合(落)外形顏色質感形象聯想(情感)離人的嘆息游子的漂泊清秋的性格秋風葉落脫盡葉子空闊疏朗木枯黃干燥(葉)密密層層濃陰滿地生機活力樹春夏(葉) 之交枝葉 葉綠繁茂飽含水分飽滿綿密樹干褐綠對比論證,引用論證 內 容 探 究 — — 第 二 部 分“木葉”暗示什么 離人的嘆息游子的漂泊蕭瑟凄涼凄清冷落思鄉懷人孤獨寂寥意境 情感形象 內 容 探 究 — — 第 二 部 分詩人為何鐘愛“木”?木葉這個意象背后潛藏著“ 木” 的兩個特征:落葉的因素和枯黃的顏色。木葉擁有這兩個特征,是因為意象本身的。 內 容 探 究 — — 第 三 部 分第三部分(7段):說明“木葉”與“樹葉”在概念上相去無幾,但在藝術形象上的差別幾乎是一字千金。疏朗 沒有活力空闊 飄零枯黃木葉離人游子形象蕭瑟凄清意境孤獨凄涼情感相去無幾 一字千里綿密 有生命力樹葉飽滿 碧綠柔軟肆 主 旨 總 結 深 入 探 究本文中大量援引了古代詩人關于“木葉”“落木”的詩句,這對于闡發道理起到怎樣的作用 本文所引用的有關“ 木葉” “ 落木” 的詩句,其意象都沒有離開“ 秋” 字。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作引子,引出議論的話題;二是作例證,使得對道理的分析有憑有據;三是調節文氣,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意蘊。 深 入 探 究這篇文章實際上談論的是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為什么把“說‘木葉’”作為標題 1、全文以“ 木葉” 作為引論、立論和結論的依據,以“ 說木葉” 為題,體現了作者的行文思路。2、標題為“ 說木葉” ,把深奧的文學理論附著并滲透于有關“ 木葉”的詩句中品讀玩味,化抽象為形象,化深奧為簡單,并逐層深入,既體現了作者的科學態度,也契合了讀者的閱讀心理。3、以“ 木葉” 具有暗示性的獨特角度,來闡釋古典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有以小見大的藝術效果。 主 旨 總 結這篇文章著重分析了中國古典詩歌中用“木葉”而不用“樹葉”,又由“木葉”發展為“落木”的原因,對“樹”與“木”、“樹葉”與“木葉”、“木葉”與“落葉”、“木葉”與“落木”所造成的詩歌的意境的差別,作了極為精細的美學辨析,從而闡發了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點。 藝 術 特 色1、努力探究文學的規律性。作者在治學中總是試圖從紛繁復雜的文學現象中找出有規律性的東西,并“ 直指根本、與整個文學史的發展聯系在一起的” (葛曉音)。《說“ 木葉” 》是作者這一努力的具體體現。這就使得本文既有理論意識、宏觀意識作為主線,又不完全脫離具體文本,始終以微觀透視作為立論的依據,善用歸納、辨析之法,不為鑿空之論。 藝 術 特 色2、善于“ 賣關子” 。這里的“ 賣關子” ,也就是說不直接拋出觀點,而是憑借出色的問題意識,在別人視若無睹之處提出有重大意義的問題,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和探究意愿。本文開篇時并沒有直接闡發“ 木葉” 的內涵,而是從古代的詩歌鐘情“ 木葉” 而少用“ 樹葉” 說起,向讀者提出問題:古代的詩歌中為什么很少看見用“ 樹葉” 呢 以此為基礎,作者向縱深發展,挖掘“ 木” 的內涵。從屈原在“ 洞庭波兮木葉下” 中創造性地發現“ 木葉” 的奧妙,到杜甫在“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中對“ 落木” 的再創造,初步揭示了古代詩人的繼承與創新。 藝 術 特 色3、真切而富有個人特色的體驗。作者既是詩人,又是學者,既有豐富的詩歌創作經驗,又有深厚的古典文學素養,這兩者相輔相成,使作者能夠自如地出入于各種詩歌語境,將比較復雜的文學鑒賞問題解說得形象生動、清楚明晰。比如,不管是一開始對古詩詞中多用“ 木葉” 而不是“ 樹葉” 這一現象的梳理,還是對“ 木葉” 暗示性特征的分析,作者均引用了大量的例證,名篇佳句信手拈來,給讀者以豐富的審美體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