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8張PPT)必修下冊第一單元·單元寫作任務從字面上來說,這是一個動賓結構,動詞中心語是“闡述”、賓語中心語是“觀點”,“觀點”前有定語“自己的”這個限定詞,也就是,觀點不僅要有,而且是自己的。闡述 (自己的)觀點 寫文章時,要懂得闡明自己的觀點態度,并力求使他人信服、接受。否則便失去了寫作的意義,文章的價值也無法體現。 寫文章時,要懂得闡明自己的觀點態度,并力求使他人信服、接受。否則文章的價值也無法體現。目錄如何擁有自己的觀點第一部分如何闡明自己的觀點第二部分如何擁有自己的觀點【第一部分】觀點是一篇文章的統帥和靈魂,觀點的正確、恰當與否,直接關系到一篇文章的成敗。針對某個問題,確立自己的觀點,就是要讓人了解你的寫作意圖,知道為什么要提出這樣的觀點。闡述自己的觀點,首先得把觀點想清楚,“想”是“寫”的前提。寫之前,把要表達的觀點梳理一下,看主要針對什么,解決哪些問題,觀點是否正確,有沒有說服力。有時還要設身處地想想讀者對自己提出的觀點是否能接受,如何才能以理服人。只有預先“想明白”,下筆才能“說得清”。很多時候,文章觀點含糊不清,牽強附會,很可能是因為自己事先沒有“想明白”。1.提出:從沒有觀點到有觀點看主要針對什么看解決哪些問題2.提升:從有觀點到有好的觀點精準能解決問題有說服力3.樹立假想敵通過梳理假想敵,讓觀點更完善、更無懈可擊。適當轉換看問題的角度,客觀分析他人的觀點,只要這些觀點有合理之處,就應坦率承認,并考慮加以吸收。1.透過現象看本質打蛇打七寸,寫作思考時一定要透過紛繁復雜的現象看到它的內在本質,在此基礎上,才能綱舉目張,梳理出相關的問題。2.多角度思考顧全面邏輯性講究嚴密性。看硬幣就要看到硬幣對兩面,還要看到它的側面,這樣,才能看到它對整體。面對一個論題、現象,要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問題,發現矛盾,這也是辯證思考的基礎。從一個側面,就事物的某一個特點做些解釋,這種方法叫詮釋法。詮釋不僅可以用來解釋概念、定理、定律等,也可以用來解釋事物或事理的性質、特點、功用和原因等。2.詮釋法定義是對概念內涵和外延最精準對闡釋。如:理想,是對未來事物對美好想象。美,是指能引起人們美感的客觀事物的一種共同的本質屬性。1.定義法2023年新課標I卷:好的故事,可以幫我們更好地表達和溝通,可以觸動心靈、啟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可以展現一個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賡續華夏篇章,共書人類光芒》的開頭:在無垠的宇宙時空里,我們這顆蔚藍星球曾誕生了無數或壯烈或激昂或爛漫的故事,寰宇的群星用它們閃爍著的光芒,呼應著無數的人類群星閃耀時刻。故事,總是用難以名狀的澎湃力量,在無數個看似平淡的日夜輪回里,激蕩著每個人的胸懷。本文的標題和開頭針對材料非常清楚地展示了考生所要論證的中心,開門見山,觀點明確,便于閱卷老師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2023年上海卷作文:一個人樂意去探索陌生世界,僅僅是因為好奇心嗎?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和思考。要求:(1) 自擬題目;(2)不少于 800字。課堂練習:快速審題立意,提出自己的觀點示例1.探索陌生世界既需要好奇心,還需要主觀能動性示例2.探索陌生世界,不皆出于好奇心示例3.探索陌生世界也是成就自我的外在表現如何闡明自己的觀點【第二部分】(1)對觀點作充分的解釋、論證。要仔細推敲觀點內在的邏輯結構,以此為“綱”,選擇真實典型、能證明觀點的論據。首先,應做到論據典型,因為典型的論據才更有說服力。此外,還要做到論證方法多樣,要綜合運用事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等多種論證方法,以使論證更加透徹,闡述的觀點更具說服力。典型論據 + 多樣論證方法(2)回溯觀點形成的過程,一步步引導讀者達到最后的結論,從而讓自己的觀點更有說服力。例如,我們在分析《庖丁解牛》中的智慧時,得出的觀點是“專注是成功的秘訣之一”,我們可以回歸課文,分析得出這一觀點的來由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庖丁解牛時目不兩視,耳不兩聽,全神貫注,心到而且神到。“專注是成功的秘訣之一”“以神遇而不以目視”闡述自己的觀點有時需要和其他不同觀點比較,說明自己觀點的不同之處,以及這種不同是出于什么考慮,采納自己觀點的好處或者優勢是什么。如果他人的觀點也有合理之處,則考慮是否可以吸收其合理部分以豐富自己的觀點。觀點的不同往往源自看問題的角度有異,闡述自己的觀點也要顧忌所選擇角度的優劣,說明這個角度是否可以更全面地看問題,據此而提出的觀點與辦法為何利大于弊,有利于解決問題。此外,還可以以退為進*注: 現代教育出版社《高分作文技法突破》(基礎版)第111頁。把自己的觀點變為文章,要有明確的思路,也就是要對全文進行總體設計。這個總體設計的前提,是認真分析和研究文章中所要闡述的觀點和材料,弄清觀點與材料之間的關系,這個材料與那個材料之間的聯系,然后形成一個合乎邏輯的思路,進而合理安排文章的論證結構。如優秀作文《說“疑”》的片段:疑是思之始,學之端。科學上的重大突破,理論上的重大創造,往往是從疑開始的。“蘋果為什么落在地上?”這個疑對于探索“萬有引力”的牛頓曾有極大的啟示。“掛燈搖擺幅度不論大小,為什么時間都是一個樣?”這個“疑”使伽利略發現了等時性的原理。這些自然現象皆是人們生活中慣常所見,然而,尋常人熟視無睹,唯有具有探究精神的人對此產生“疑”,努力探索,以至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這段文字開頭就提出論點,然后過渡勾連,接著列舉了兩個事例,在每個事例之后,均有一句分析,指出其共同點,最后是對共同點的歸納,文章雖短,但思路明晰,結構合理,大大增強了論證的力量。清代著名文學家、戲劇家李漁對寫作有形象的比喻:“基址初平,間架未定,先籌何處建廳,何處開戶,棟需何木,梁用何材,必俟成局了然,始可揮斤運斧。”由此可見作文結構的重要性。常見的議論文結構有并列式、正反對比式和遞進式、駁立式和啟感式結構等。并列式本論部分的幾個自然段,每個自然段采用總提式以引出分論點(段首句),然后各用一個單句(陳述句)對分論點進行簡析,以過渡到下文的舉例(舉例論證,每個例證均扣住分論點)。在使用一組論據來證明同一個論點(分論點)時,還要注意這一組論據內部間的有機排列以及總結照應(對本段的分析說理加以小結升華)。如2019年北京卷優秀作文《文明的韌性》第二部分的兩個分論點:分論點一文化之韌,在于海納百川。分論點二歷史之韌,在于烈火真金。正反對比式在中心論點提出之后,從正反兩個方面對中心論點進行論證。運用對照式,目的是通過兩個方面的對照,突出說明其中一個方面的正確性,另一個方面只起烘托、陪襯的作用。對照式結構的常式結構特點是本論部分一般由兩兩相對的兩大板塊構成,可以是人物對照、場景對照, 也可以是事實對照、理論對照。采用的是辯證思維的方式。變式則很多,可以是兩兩相對的若干板塊構成。如《給自己留一條縫》:反方莊子為自己留了一道縫隙。……于是也就有了一棵孤獨地在深夜看守心靈月亮的樹。項羽沒有給自己留一道縫隙,烏江之畔,血染長空。……福樓拜為自己留了一道縫隙。……他每天都擁有了溫馨和朝氣,能夠寧靜、快樂,充滿活力地工作著。……川端康成沒有給自己留一道縫隙,他的生命最終在不堪忍受的擁擠中凋謝了。……正方遞進式縱向開拓,步步推進,深化議論。文章的層次間有內在的邏輯關系,層次間是不能隨意調換順序的,所以作者在寫作前就安排好材料間的先后關系。層進式結構方式不易讓人一目了然,所以每段開頭的句子一定要寫好。既緊扣行文的要求,又要能體現出文章的層進式結構。最常見模式“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如《理解萬歲》:你是否真正理解這個世界的變化?我們怎樣才能真正理解周遭的一切,取得與他人和世界的和諧呢?駁立式第一步:樹起靶子(敵論點),有的放矢。舉例:人們常用“功夫不負有心人”這句話來勉勵自己,認為做事只要有心,功夫下到,就能成功。殊不知,功夫也會負有心人。為什么?因為“功夫不負有心人”這句話只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的一面,而忽視了要尊重客觀規律的一面。(《功夫也負有心人》開頭)第二步:正面立論,針鋒相對。(位置可靈活)第三步:引據論證,深入批駁。(1.現象+危害 2.剖析錯誤本質)先破后立,或先立后破,或破立結合。在結構上可總-分-總式,或并列式展開,或層進式推進,據情況靈活運用。第四步:收尾照應,提出希望。(談做法)成語“亡羊補牢”眾所周知,大意是丟了羊后,再補好羊圈,尚不算晚。它比喻犯了錯誤后,應及時糾正、以彌補損失。(樹起靶子,有的放矢)然而,我卻認為,“補牢”豈待“亡羊”后 (正面立論,針鋒相對)沒丟“羊”之前,總認為“羊圈”固若金湯,萬無一失,高枕無憂。“補牢”的工作嘛,一定得“亡羊”之后才能做,一定得造成了損失了才大吃一驚。這就是某些官僚主義者頭腦中僵化的模式和刻板的邏輯。(破)既要養“羊”,就得護“羊”,就得經常檢查“羊圈”牢不牢,就得經常做修補工作。否則,亡一只兩只“羊”,再補“牢”尚可,若亡一群“羊”或“羊”全部跑光呢?其損失就慘重了,付出的代價也就太大了。(破立)看一看發生在眼前的事實吧。我國的森林面積少得可憐,但總要等到大興安嶺的大片森林化為灰燼后,才來懲處官僚主義分子;我國的科技人才奇缺,但總要等到羅健夫、蔣筑英等中年知識分子命歸黃泉后,才懂得呼吁全社會來關心他們;我國國民的文化素質和發達國家本有差距,但總要等到我國已形成兩億多文盲的大軍之后,才意識到教育戰線上存在著危機;培養和造就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是一項任務,但總要等到青少年犯罪率急劇上升后,才擔憂起思想教育方面存在著隱患來……“牢”雖然補了,有些正在補,可“羊”亡得何其多,損失何其慘重啊!(破)從哲學的高度看,樹立長期的“補牢”思想,是內因,而“亡羊”誠然能對“補牢”工作敲響警鐘,但它畢竟只是外因。如若沒有樹立先“補牢”防“亡羊”的思想,于放棄了內因的主導作用,這必然會受到歷史的懲罰!其實,“亡羊補牢”是損失造成后一種消極的補救辦法,何不防患于未然呢?這正如吃一塹,固然可以長一智,但長一智不一定非要以“吃一塹”為前提呀?!(破立)我們的“羊”亡了一次又一次,緊接著“牢”也補了一回又一回。我們的教訓太多,損失不小。“亡羊補牢”的惰性思想不除,我國前進的步伐就會受到嚴重的阻礙!(立)(引據論證,深入批駁)祖國要富強,民族要振興。炎黃的子孫們,猛醒吧!“補牢”豈待“亡羊”后?!(收尾照應,提出希望)啟感式啟感式的寫法是常用結構方式。“啟”是指啟示類,“感”是指感想類。共同特點是先敘材料,后發感想。感想類可以先敘材料后發感想。這種寫法一般由“引”、“議”、“聯”、“結”四步構成。引——就是引述材料作話題,揭示論點或提出問題。議——針對材料和中心論點,作出必要的分析。聯——即聯系實際,展開分析論證,這是文章成敗的關鍵之所在。 結——即對全文的論證作總結,解決問題,總結全文。生命不息,奮斗不止【引】古希臘神話中有個服苦役的西西弗斯,他命中注定推一塊巨石上山,當石頭靠近山頂又滾落下來,于是重新再推,循環不息。‘這則故事告訴我們:只要一個人還活著,他就注定要為一個目標奮斗不止。(第一段引用神話故事提出觀點,這是文章的“引”。)【議】縱觀古今,無數的偉人在其生命的最后一刻,還在為自己的理想而奮斗。道爾頓臨終前還在實驗室中記錄數據,最后安息在了這個與他相伴一生的地方;詩人海涅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還堅持用顫抖的手在本上寫下剛想出的詩句;無產階級革命偉大的導師馬克思則是在自己的寫字臺前溘然長逝。偉人之所以偉大,就在于他們能夠真正做到“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第二段,正面舉例論證。)也有許多人,他們奮斗過,輝煌過,但隨后便懈怠了,最后落得個“逸豫亡身”的下場。唐玄宗李隆基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從開元盛世到安史之亂,究其原因就是沒能將奮斗堅持到底。(第三段,反面舉例論證,與前面構成對比,更有說服力。)正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人生便是如此,奮斗可以使你前進、成功,甚至輝煌。但是一時的輝煌不可長存,時間久了就會腐爛變質。當然輝煌也有它的保鮮劑,那就是不懈地奮斗。這是為什么呢?從哲學上說,一切事物都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發展之中,這就要求我們把事物如實地看成一個發展的過程。時間不可能永遠定格在那輝煌的瞬間,只有不懈地奮斗,才能創造一次又一次的輝煌。生命是短暫的,奮斗使之不朽。道爾頓、海涅、馬克思他們給后人留下的不僅僅是原子學說、美麗的詩句和《資本論》,更寶貴的是他們那奮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精神。也正是這種精神,推動著人類社會不斷地進步。(第四段,從哲學的高度深入分析論證。)【聯】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把一時的成就當做永久的成功,從此松懈下來,這種做法大錯特錯。這也正如我們學生的考試:一次考好不代表可以從此松勁,而要更加努力,奔向下一個目標。(第五段,在觀點得到充分“議”的基礎上,作者再聯系實際,指出“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現實意義,這是“聯”。)【結】所以,我們在生活中要奮發進取,不可以松勁懈怠,時刻提醒自己: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總結全文,發出號召,這是文章“結”的部分。)1.閱讀下面作文題目,列詳細提綱;2.就其中一個分論點,展開詳細論證,要求綜合運用多種論證方法和典型論據。2024屆T8全國聯考語文作文:《人民日報》副總編輯王一彪在一部優秀新聞文集的后記中,用三句話來概括這些文章的寫作經驗和切身體會:天安門上看問題,努力做到胸懷“國之大者”;田間地頭找感覺,努力做到心里裝著人民;鑒古學今求突破,努力做到筆端葆有乾坤。新聞寫作的道理,對青年的成長也會有所啟發。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題目: 胸懷國之大者,心系民之安樂,筆舞史之春秋中心論點: 青年成長之道,需胸懷壯志,心系人民,筆墨春秋。分論點1: 青年要樹立家國情懷,胸懷天下。分論點2: 青年要腳踏實地,關注民生。分論點3: 青年要勇于創新,銳意進取。胸懷國之大者,心系民之安樂,筆舞史之春秋青年者,國之棟梁,民之希望。成長之路漫漫,需借鑒者眾。新聞寫作之道,猶如青年成長之道,須胸懷壯志,心系人民,筆墨春秋。青年要樹立家國情懷,胸懷天下。“天安門上看問題”要求我們要有廣闊的視野和高遠的目標,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周總理年少時目睹國勢衰微、民族危亡,遂立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壯志。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無數青年心懷天下,拋頭顱灑熱血,為國家和民族的解放事業奉獻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如今,雖然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但家國情懷依然是我們青年應該具備的品質。青年要腳踏實地,關注民生。“田間地頭找感覺”告訴我們要深入基層,了解人民的需求和疾苦,為人民服務。“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青年不僅要有遠大的理想,更要有踏實的作風。焦裕祿在蘭考擔任縣委書記時,為了治理風沙,親自帶領群眾種植泡桐樹;黃文秀放棄了大城市的優越生活,毅然回到家鄉,投身于脫貧攻堅事業,帶領村民脫貧致富。他們都是將人民放在心上的好干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青年要勇于創新,銳意進取。“鑒古學今求突破”提醒我們要善于學習歷史經驗,同時也要敢于創新,不斷尋求突破。在當今時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社會變化迅速,青年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就必須不斷學習和創新。我們要發揚老一輩革命家的優良傳統,同時也要敢于嘗試新的方法和理念,為國家和民族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青年始終是時代的先鋒,肩負著歷史賦予的重任和使命。我們要以家國情懷為引領,腳踏實地,關注民生,勇于創新,與時代同頻共振,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