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78張PPT)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理解《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齊桓晉文之事》《庖丁解牛》三篇諸子散文的思想文化內容。壹貳制作文言實詞卡片,梳理文言知識點,積累文言基礎知識。叁了解儒家、道家思想的特征,深入理解孔子與孟子的同中之異,儒家與道家的異中之同,探究儒道思想的現代意義。肆鑒賞評價三篇散文的寫作特色。比較儒家、道家散文的異同;比較兩篇儒家散文的異同。梳理文言知識點,積累文言基礎知識;理解儒家、道家思想的特征。4課時小組合作探究法,誦讀法,比較法,點撥法,讀寫結合法先秦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內容是我們的中華民族的原典文化。中國人所表現出來的民族特性,從某些方面來說,正是那些原典文化的表現。比如我們通常所說的“仁愛”“博愛”“仗義”“忠誠”等,都可以從先秦諸子散文的原典中找到根源。對于當代人而言,原典文化有著非常重要的學習價值。當然,由于時代的差距帶來的語言表達上的隔膜,我們今人在學習諸子散文的過程中,第一要義是要準確理解文章內容。《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成書于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作品多為語錄,但辭約義富,有些語句、篇章形象生動,其主要特點是語言簡練,淺近易懂,而用意深遠,有一種雍容和順、紆徐含蓄的風格,能在簡單的對話和行動中展示人物形象。活動一:預習效果檢測1.了解《論語》【提示】《論語》自宋代以后,被列為“四書”(《論語》《大學》《中庸》和《孟子》)之一,成為古代學校官定教科書和科舉考試必讀書。2.了解孔子【提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生于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與弟子周游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一生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另有說《春秋》為無名氏所作,孔子修訂)。孔子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為儒家始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為和國家的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這種殊榮除老子外萬古唯有孔子而已。孔子的倫理思想——仁(1)“仁”最簡單的表述就是“愛人”,即對人的尊重和同情,它是統攝“義、禮、忠、恕”等德行的最高理想,也是個人修養的最高標準。主要思想孔子的政治理論——“德治”與“正名”(2)孔子提出“德治”的治國主張,認為統治者應先“正己”后“正人”,以德治民。他把“仁”擴充到政治領域,要求君主愛民,施行仁政。孔子的教育觀——有教無類(3)他主張教育的對象不應分貴賤賢愚,要一視同仁,開平民教育之先河。因材施教:這是教學方法,他重視啟發式教育,是現代民主個性化教育和啟發式教育思想的源頭。學思并重:這是治學方法,孔子認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均衡發展:孔子之教,重視德、智、體、美的均衡發展。3.了解孟子【提示】孟子,名軻,字子輿(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思想,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被追封為“亞圣”。孟子的言論著作收錄于《孟子》一書。孟子 《孟子》是儒家的經典著作,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最早見于趙岐《孟子題辭》:“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孟子》被南宋朱熹列為“四書”(另外三本為《大學》《中庸》《論語》)。《漢書·藝文志》著錄《孟子》十一篇,現存七篇十四卷。總字數三萬五千余字,260章。相傳另有《孟子外書》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書》系明姚士粦偽作)。書中記載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古代考試主要考“四書”與“五經”。4.了解《孟子》【提示】時代背景時代意義①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②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孟子的思想具有著明顯的進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貴君輕,在今天看來,它至少包括重視國家利益、反對特權意識、保護人民等多方面的含義。這種社會變革時期的新觀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義精神,至今在我們的思想領域里還有著重大影響。孟子的追求是一種對社會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的我們學習的。5.了解莊子莊子(約前369-前286),戰國中期哲學家,莊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漢族,蒙(今安徽蒙城,又說河南商丘、山東東明)人。是我國先秦(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莊子原系楚國公族,楚莊王后裔,后因亂遷至宋國,是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之一。與道家始祖老子并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系,被思想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然莊子文采更勝老子。代表作《莊子》被尊崇者演繹出多種版本,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等,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莊子的想象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據傳,莊子又嘗隱居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追贈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莊子》為《南華真經》。提示:“道”是莊子超越哲學的核心,“心齋”與“坐忘”是達到超越的理想手段,“逍遙游”是生命自由的最佳境界,“萬物齊一”是追求生命自由的必然世界觀。天道觀念莊子認為只有以通達的精神超越現實世界,才能獲得無限的自由和心靈的寧靜。提出“不滯于物”的觀點。自由思想主要思想認為道在萬物,萬物平等。重視事物天然的本性,認為天然的本性都合乎性命之常情,因此天然的差異也是合理的,而對個性和差異的尊重,正是莊子平等觀念的深刻之處。平等思想莊子的思想包含著樸素辨證法因素。認為道既派生了萬物,又不滯于萬物中,表現出超越性與內在性的統一。辯證思想在內篇七篇,游世幾乎是核心思想。一方面以故意的玩世不恭態度,繼承了隱者傳統的心情灰暗的主題敘述,就是以輕視現實和躲避矛盾,來保護一種弱意義的生存欲求。另一方面,莊子又認為在這樣黑暗的存在背景中,隱者傳統意義的個人出路是根本不可能的。游世思想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游從容,是魚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濠梁之辯莊周夢蝶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盆鼓而歌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6.了解《莊子》《莊子》又名《南華經》,是戰國中后期莊子及其后學所著道家學說匯總。《莊子》對工具理性也進行了深刻批判。《莊子》進一步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觀點。到了漢代以后,莊子被尊為南華真人,因此《莊子》亦稱《南華經》。其書與《老子》《周易》合稱“三玄”。《莊子》一書主要反映了莊子的批判哲學、藝術、美學、審美觀等。其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學、人生、政治、社會、藝術、宇宙生成論等諸多方面。提示:莊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構思巧妙,具有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學意境,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瑰麗詭譎,意出塵外,乃先秦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魯迅先生說:“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被譽為“鉗揵九流,括囊百氏”。《莊子》不僅是一本哲學名作,更是文學、審美學上的寓言杰作典范。更是對中國文學、審美的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深遠影響。莊子寓言的出版和研究使得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得以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的精神得以發揚。活動二:掃清閱讀障礙1.重點字詞讀音論(lún)語 饑饉( j n) 曾皙( xī) 哂(sh n)舞雩(yú) 鏗(kēng)爾 小相 (xiàng) 沂(yí )冠(guàn)者 喟(kuì ) 俟(sì) 撰(zhuàn)攝( shè ) 比(bì)及 毋(wú) 冉( r n)胡龁(hé) 釁(xìn)鐘 觳觫(hú sù)褊(biǎn)小 彼惡(wū)知之 忖度(cǔn duó)輿(yú)薪 便嬖(pián bì) 蒞(lì)中國商賈(ɡǔ) 赴愬(sù) 惛(hūn)放辟(pì) 邪侈(chǐ) 畜(xù)妻子豚(tún) 彘(zhì) 庠(xiánɡ)序2.通假字鼓瑟希 (“希”同“稀”,稀疏)莫春者,春服既成 (“莫”同“暮”)無以,則王乎 (“以”同“已”,停止)王說 (“說”同“悅”,高興)為長者折枝 (“枝”同“肢”,肢體。一說,折枝即折取樹枝)刑于寡妻 (“刑”同“型”,典范、榜樣,這里用作動詞,做榜樣)蓋亦反其本矣 (“蓋”同“盍”,何不;“反”同“返”,回到)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涂”同“途”,道路)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愬”同“訴”,訴說)是罔民也 (“罔”同“網”,這里用作動詞,張網捕捉、陷害)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已”同“矣”,表示確定語氣)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頒”同“斑”)古義:少年,未成年的男子。今義:男孩子,泛指兒童。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3.古今異義古義:吝惜,舍不得。今義:愛護,喜愛。百姓皆以王為愛也古義:痛惜,哀憐。今義:隱藏不露;潛伏的,藏在深處的。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古義:中原地區。今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蒞中國而撫四夷也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且操善用兵,變化無方方欲行,轉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以吾一日長乎爾子路率爾而對曰方爾4.一詞多義(名詞,道,指是非準則)(名詞,計量面積用語)(名詞,常規,常法)(副詞,將,剛剛)(代詞,你們)(名詞,計量面積用語)(助詞,表狀態,常放在形容詞或擬聲詞后,相當于“然”)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連詞,假如,如果)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介詞,至于)宗廟之事,如會同 (連詞,或者)如則何以哉 (動詞,做)以吾一日長乎爾 (連詞,因為)加之以師旅 (介詞,用)以子路率爾而對曰 (連詞,表修飾)舍瑟而作 (連詞,表順承)非諸侯而何 (連詞,表并列)而他人有心,予忖度之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王請度之關山度若飛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衣服有制,宮室有度可得聞與反而求之,不得吾心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后災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意氣揚揚,甚自得也度得(動詞,揣測)(動詞,計量長短)(動詞,考慮)(動詞,越過)(名詞,限度)(名詞,制度、法度)(助動詞,能)(動詞,領會、理解)(動詞,得到、找到)(動詞,同“德”,感激,感恩)(形容詞,得意,滿足)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視之,形若土狗無案牘之勞形故前后相形,優劣舛錯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若無罪而就死地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以若所為,求若所欲曾不若孀妻弱子 更若役,復若賦形若(名詞,表現)(名詞,形狀)(名詞,形體、身體)(動詞,比較,對照)(動詞,像)(代詞,這樣)(連詞,如果)(代詞,如此)(動詞,及,比得上)(代詞,你的)以羊易之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牛何之夫子之謂也未之有也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之則(代詞,代“牛”)(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動詞,往)(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代詞,代“這樣的事”)(連詞,那么)(連詞,表假設,如果)(連詞,“則……則……”并用,加強對比)5.詞類活用(1)名詞的活用如會同,端章甫 (端,名詞用作動詞,穿著禮服;章甫,名詞用作動詞,戴著禮帽)浴乎沂,風乎舞雩 (名詞用作動詞,吹風)三子者出,曾晳后 (方位名詞用作動詞,走在后面)權,然后知輕重 (名詞用作動詞,稱重)然后從而刑之 (名詞用作動詞,處罰)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名詞用作動詞,種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名詞用作動詞,穿)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名詞用作動詞,稱王)(2)形容詞的活用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小,形容詞用作名詞,小相;大,形容詞用作名詞,大相)可使足民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富足)(3)動詞的活用異乎三子者之撰 (動詞用作名詞,才能,這里指為政的才能)危士臣 (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受到危害)朝秦楚 (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朝見)6.文言文句式(1)賓語前置句則何以哉 (即“則以何哉”)是以后世無傳焉 (即“以是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即“臣未聞之也”)莫之能御也 (即“莫能御之也”)何由知吾可也 (即“由何知吾可也”)牛何之 (即“牛之何”)一羽之不舉 (即“不舉一羽”,“之”是賓語前置的標志)輿薪之不見 (即“不見輿薪”,“之”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未之有也 (即“未有之也”)(2)狀語后置句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即“以師旅加之,以饑饉因之”)為國以禮 (即“以禮為國”)吾何快于是 (即“吾何于是快”)天下可運于掌 (即“天下可于掌運”)王坐于堂上 (即“王于堂上坐”)構怨于諸侯 (即“于諸侯構怨”)樹之以桑 (即“以桑樹之”)申之以孝悌之義 (即“以孝悌之義申之”)(3)判斷句是乃仁術也 (“乃……也”表判斷)故王之不王,不為也 (“也”表判斷)非不能也 (“非……也”表否定判斷)是誠不能也 (“也”表判斷,此句為否定判斷)(5)主謂倒裝句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即“百姓之謂我愛也宜乎”)(6)被動句百姓之不見保 (“見”表被動)(4)省略句臣聞之(于)胡龁曰有牽牛而過(于)堂下者將以(之)釁鐘(省略引出對象的“于”)(省略引進處所的“于”)(省略介詞的賓語“之”)7.成語積累①庖丁解牛比喻經過反復實踐,掌握了事物的客觀規律,做事得心應手,運用自如,游刃有余。①庖丁解牛②目無全牛眼中沒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結構。指人的技藝高超,得心應手。形容技藝已經到達非常純熟的地步。③躊躇滿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的意思。躊躇,一般用于形容猶豫不決的樣子。躊躇滿志,指對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樣子。④切中肯綮切中,正好擊中。肯綮,是指骨肉相連的地方,比喻最重要的關鍵。切中肯綮是指解決問題的方法對,方向準,一下子擊中了問題的要害,找到了解決問題的好辦法。①庖丁解牛⑤批郤導窾批:擊;郤:空隙;窾:骨節空處。從骨頭接合處批開,無骨處則就勢分解。比喻善于從關鍵處入手,順利解決問題。⑥新硎初試硎:磨刀石;新硎:新磨出的刀刃。象新磨的刀那樣鋒利。比喻剛參加工作就顯露出出色的才干。亦作“發硎新試”。⑦官止神行官:感官,主要指眼睛。止:停止。神:精神,潛意識。行;運行。指對某一事物有透徹的了解。①庖丁解牛⑧游刃有余刀刃運轉于骨節空隙中,在有回旋的余地。比喻工作熟練,有實際經驗,解決問題毫不費事。⑨善刀而藏善:拭;善刀:把刀擦干凈。將刀擦凈,收藏起來。比喻適可而止,自斂其才。1.欣賞程宗元先生的畫《侍坐》活動二:了解文章內容你能從畫中的人物神態和文本內容推斷出哪個是孔子、子路、曾皙、冉有和公西華嗎?認真閱讀文章,從中找到答案,并提煉文中對四位弟子語言、行動的描寫,完成表格。人物 行動 志 孔子態度子路 “率爾而對” 治理“千乘之國” 哂之冉有 —— 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國 ——公西華 —— “宗廟之事……愿為小相” ——曾皙 “舍瑟而作” “暮春者,春服既成……詠而歸” 與之2.梳理《齊桓晉文之事》文章結構。【提示】部分 原文 概括第一部分 開頭至“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指出齊桓、晉文之事不足道,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張第二部分 “王說,曰……”至“王請度之” 論述齊宣王之“不王”是不為而非不能第三部分 “抑王興甲兵……”至“其若是,孰能御之” 揭出齊宣王之大欲,論證其不可能實現,指出應當返本而行王道第四部分 “王曰:‘吾惛,不能進于是矣。……’”至結尾 歸結到“保民而王”的主張,并舉出實現這一主張的根本措施3.默讀《庖丁解牛》,厘清思路。【提示】第1-2段第3段第4段宰牛場面,突出技藝高超。技藝高超的原因。引出養生之道。作 業1.從讀過的作品中找出你認為算是比喻論證的一個文段,不限古文。2.梳理三篇諸子散文文章中的文言知識,制作實詞知識卡片。3.誦讀文章,背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情境導入“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親口嘗一嘗。”散文是語言的藝術,對它的最好的體驗方式就是將其放置在語境中。為了更好地理解與感悟先秦諸子散文,這節課我們以更親近的方式體察它們。分小組表演(演讀、演說、演示)文章,小組內分角色表演訓練,班級統一分享交流。活動一:“演”譯經典學習活動1.了解《論語》【提示】要求:用本小組認為最好的方式表演,小組內完成三篇文章的表演,班級統一展示時,小組間抽簽決定表演的篇目。其他小組評分。篇目 表演小組 語氣、語態及表達自然 (20) 神態、表情及動作生動 (20) 觀點闡釋清晰、充分 (30) 重點突出 (10) 其他 (10) 總分(100)表演評價評分量表活動二:交流“讀”“演”“觀”心得1.從孔子態度和治國思想來看,孔子對學生的回答為什么會有不同的態度?提示:孔子政治上主張“禮治”,即以禮治理國家。他主張“入仕”,要求讀書人能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四個學生,有的這四個理想,都和治國有關:子路以勇治國,冉有以富治國,公西華以禮治國,曾皙以美治國。針對曾點孔子是旗幟鮮明地表示“吾與點也”。曾皙言志與他人不同,他沒有直接述說自己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語言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樂景象,展示出一幅暮春郊游圖:在春天水旱時,率領人們行祈雨禮,以求得豐年。在這充滿詩意的理想藍圖中,人們瀟灑自得,樂趣天然。這正符合儒家禮治的精神,又符合孔子晚年的心態。孔子贊嘆之時,也是表達自己對這種理想境界的向往。針對子路孔子“哂之”,這并不意味著孔子對子路的政治理想全盤否定。事實上,在當時那個戰亂頻仍的時代,能夠治國安民的臣子是非常可貴的。但是子路性子太急,為人不夠謙遜,行動比思考來得更快,這是孔子所不贊賞的,所以孔子笑子路的理由是“為國以禮,其言不讓”。孔子當時不置可否,從后文的表述來看,孔子對他們的政治理想比較認可,認為他們所說的政治理想也是與國家大業息息相關的大事,尤其是宗廟祭祀的事情,是孔子所看重的“禮”。針對冉有和公西華2.通過對《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的學習,你覺得孔子是一位怎樣的老師?他具有哪些人格魅力?提示:孔子是一位有著獨特教學理念和教育方法的老師。他循循善誘,因材施教;和藹可親,平易近人;了解學生性情,鼓勵個性發展;尊重學生,賞識學生。3.問題思考:仲尼明明談論過桓文之事,孟子卻為何說“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孟子撒了謊。孔子曾多次與弟子談論齊桓、晉文,論及齊桓公就有4次,論及晉文公有1次,論及桓公股肱之臣管仲的也有11次。《孟子》中也多處記錄了孟子關于齊桓、晉文事的言論。孟子“說謊”的原因或許有以下兩點。孔子基于所處的時代,稱道管仲桓文之徒是在于維護諸夏之團結與中國之穩定。孔子在文化上是崇周的,認為周是集上古文化之大成者。而在政治上,是尊三王的,其次是商湯和文武,他們的特點是國家權力集中于天子,天子既是名義上又是事實上的領袖。齊桓、晉文雖然表面上尊敬周天子,但作為諸侯,勢力過大難免驕橫,《春秋》中有幾處記載了齊桓、晉文對周天子不敬。孔子覺得他們尊王攘夷的功績值得肯定,但這種臣大于君的模式并不可行。所以“齊桓、晉文之事”恰好是孔子眼中“世衰道微”的表現。其一,孔子的大一統和尊王攘夷政治理想。孟子的時代,諸侯紛紛稱王,而周天子的力量已經微不足道。當時各諸侯王向往桓文稱霸,想的已不是團結諸夏,維護中國的“王道”,而是攻城掠地,擴大自己的地盤,致使征戰連綿,民不聊生。齊宣王也想以武力服人稱霸天下。而孟子周游列國則為推行“王道”——崇尚和推行仁政,以德服人,使天下人民心悅誠服地歸順。所以孟子不但不稱道桓文、管晏之徒,甚至以提論為可恥。其二,孟子的撥亂反正政治理想。因此,孔孟談“齊桓、晉文之事”時,也是采用“拿來主義”,只取符合儒家“王道仁政”的精華,剔除“霸道”的糟粕。4.庖丁解牛的成長歷程,經歷了哪三種境界?完成下表:提示:階段一始解牛時所見無非牛者不懂規律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認識規律方巾之時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運用規律階段二階段三5.《庖丁解牛》中最能代表文章觀點的一句話是什么?提示:“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作 業拓展閱讀:《莊子·養生主》全文、朱光潛《談謙虛》、鮑鵬山《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周國平《孔子的灑脫》。情境導入諸子散文流傳至今,當代的我們不僅僅要閱讀,更重要的是深入地理解、探究與賞析。今天,我們繼續學習三篇經典諸子散文。學習活動活動一:“演”譯經典1.合作探究:孔子為什么說“吾與點也”?提示參考:孔子與曾點者,以點之言為太平社會之縮影也。(楊樹達《論語疏證》)全文突出了儒家的禮樂治國的理想。(劉盼遂等主編《中國歷代散文選》)今以《論語》考之,孔子本有行道救世之心,而終不得志,因此他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話和“欲居九夷”的想法;孔子又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先秦文學參考資料》)這不是儒家思想,而是道家的思想;而且這篇文字在《論語》中篇幅亦長,恐怕是戰國時期孔門后學所記。(劉盼遂等主編《中國歷代散文選》)魯設雩祭于沂水之上。暮者,晚也;春謂四月也。春服既成,謂四月之服成也。冠者、童子,雩祭樂人也。浴乎沂,涉沂水也,象龍之從水中出也。風乎舞雩,風,歌也。詠而饋,詠歌饋祭也,歌詠而祭也。說論之家,以為浴者,浴沂水中也,風干身也。周之四月,正歲二月也,尚寒,安得浴而風干身?由此言之,涉水不浴,雩祭審矣。(《論衡·明雩篇》)2.簡述《齊桓晉文之事》中孟子向齊宣王系統闡述的“行王道”的步驟。示例:(1)君王“愛物”,就具備“不忍之心”,就具備了行仁政的基本素質。(2)君王“親親”,就應該“推恩于民”。(3)“推恩”的首要措施是“制民之產”。(4)“制民之產”可以使百姓有“恒產”,有“恒產”的百姓就有“恒心”。(5)等百姓有了“恒心”,君王就能“驅而之善”。(6)做到了以上措施就是“保民”,“保民”就能“行王道”。3.你認為齊宣王會接受并踐行孟子的主張嗎?為什么?提示:孟子勾畫出了一幅美好的政治藍圖。但是當時的諸侯醉心于征戰殺伐,武力兼并,盡管齊宣王、梁惠王等愿意讓孟子陳述自己的主張,但是不會有統治者真正愿意實踐。何況,從社會發展角度來看,孟子的主張在當時也是難以實現的。孟子的思想主張更適用于太平盛世時期的國家建設,而不適用于天下分崩離析、戰亂頻仍的戰國時代,他的政治思想在當時是不合時宜的,因此齊宣王很難接受并踐行孟子的主張。4.你認為庖丁說的“道”指的是什么?參 閱孫紹振《從宰牛之舉重若輕到養生之順道無為——讀<養生主·庖丁解牛>》示 例天道(自然規律)。5.比較思考儒與道在出世觀念、社會理想、治國理念方面的異同,完成表格。提示:處世觀念 社會理想 治國理念儒家 入世(有為) 百姓衣食豐足,禮儀文化盛行,天下大同 為國以禮道家 出世(無為) 人不為物役,取法自然,天人合一 無為而治儒道共同關注點 人與自然、與社會的關系:人應當如何生活在世界上 活動二:賞析特色1.回憶拓展閱讀《論語》其他篇章,分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的藝術特色。提示:塑造了孔子和藹可親、言語親切的師長形象,同時也表現了子路的粗率豪勇、冉有和公西華的謙虛、曾皙的富有才性。本篇與《論語》的其它篇章不同,超出了單純記言的框架而帶有記事的性質,通過人物的一剎那的言語動作來表現人物各自的性格特點,通過對話的形式來反映人物的神情風貌,再加上短句過渡,顯得有一定的故事情節。語言簡潔,用意深遠,有一種雍容和順、紆徐含蓄的風致。①②③2.分析孟子的論證技巧:雖然孟子說“予其好辯哉?予不得已也”,但從《齊桓晉文之事》這篇文章來看,孟子不僅“好辯”,而且“善辯”,能夠將不以為然的齊宣王游說到心悅誠服,這得益于孟子高超的論證技巧。那么他使用了哪些論證技巧呢?分組討論。提示:第1-14段第15-20段第21-33段第34-35段特點小結樹立信心——可為解決矛盾——為與不為反面論證——不為的危害正面論證——如何為層層推進,步步深入;具體詳實,生動形象舉例取譬、對比、類比、舉例類比、舉例演繹、因果技巧一善于通過表揚來獲取對方信任技巧二善于通過提問來引導對方思維技巧三善于譬喻,句式整齊,氣勢充沛技巧四鋪張揚厲,縱橫恣肆,層層深入3.思考歸納孟子對話技巧提示:詳細闡述本文以王的九次提問引出孟子的一系列仁政治國主張。看似是王的提問推動了對話,其實除了第一問,王其他的提問都是在孟子的誘導下問出的。孟子一共七次拋出設問,引導王的思維,使王認識到問題,認同孟子的思想。孟子散文的譬喻和氣勢①孟子散文長于譬喻,本篇也是如此。如,“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挾太山以超北海”“為長者折枝”“緣木求魚”等,非常生動而又言簡意賅地說明了道理。另外,用“以羊易牛”這種齊宣王親身經歷的事情說服齊宣王,不僅有故事性,使文章更生動形象,而且也更有說服力,更易為齊宣王所接受。孟子這些比喻,并非實際存在的現象,而是憑空造說,帶有寓言性和夸張性,卻并不給人虛假之感,而是更顯道理之真、事情之實。②孟子的文章表面看似散漫無章,鋪張揚厲,縱橫恣肆,而實際上,其文緊扣論題,層層深入,層次井然。文章的主旨是“保民而王”,有些文字似乎與此無關,卻仍然是渾然一體的,只不過有的是從側面講,有的是從遠處講,有的巧設比喻,以造成波瀾起伏的文勢,引人入勝。③文章句式整齊,氣勢充沛,“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質疑辯理,咄咄逼人,還多使用工整的對偶句,使兩種事物處于鮮明的對比狀態,相對舉而見義,相映襯而生輝。4.《庖丁解牛》前2段是怎樣體現庖丁技藝高超的?提示:正面描寫動作描寫“觸”“倚”“履”“踦”嫻熟聲音描寫“砉”“?”“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優美側面烘托文惠君評價“‘嘻!善哉!技蓋至此乎?’”5.小組交流合作:探析《庖丁解牛》的藝術風格。提示:參看:陳永輝《賞析<庖丁解牛>的六“解”藝術》作 業1.查閱資料,了解更多春秋戰國時代文化背景和儒、道學派代表人物及各自特征,比較分析孔孟的觀點。要求:列出要點即可。2.思考先秦諸子思想的價值和意義,為下一課時的交流分享做充分的資料準備。情境導入先秦諸子的思想至今還受到廣泛重視,有些甚至已經成為中國人思想的底色,成為中國世界觀、價值觀的獨特印記。為了更好地傳承與發揚先秦諸子的思想精髓,我們班召開“百家爭鳴”思想交流會(儒道分會)。一、小組內部交流與探究第一、二小組探究單元學習任務一的第1題;第三、四小組探究單元學習任務一的第2題。(8-10分鐘)學習活動活動一:頭腦風暴三、小組內部交流與探究第一、二小組探究單元學習任務三的話題1;第三、四小組探究單元學習任務三的話題2。(10-15分鐘)二、小組派代表展示探究成果教師糾偏、補充。(2-3分鐘)四、小組派代表展示探究成果教師糾偏、補充。(2-3分鐘)活動二:下筆成文從單元學習任務三的兩個話題中,選出一個自己感興趣的話題,結合活動一階段中同學們的交流分享和老師的糾偏、補充,列一個較為詳細的寫作提綱。中國古代的“文史哲”向來很難劃分清楚,先秦的諸子散文,既是文學的,又是歷史的,也是哲學的。春秋戰國何以會出現如此精彩的諸子散文?大概源于這個時代正處在巨大的變革之中,即宗法制的基礎已經動搖,分封建國的體制開始瓦解。既然各路諸侯都想稱霸,都在進行“富國強兵”的改革,都需要“智囊”,多元化的思想必然應運而生。表達這些思想,必須使用儒雅而不失犀利的語言,于是文章充滿了文采。“士”階層終于登上了大分裂、大組合的歷史舞臺。此幕一經拉開,“百家爭鳴”便不可阻擋。如果說《詩》是“禮樂文明”的奇葩,那么諸子散文就吹響了“禮崩樂壞”的號角。小結作 業1.完成活動二中的寫作,分享到班級交流群。2.預習《燭之武退秦師》:了解《左傳》等文化常識和相關的歷史背景,借助工具書通讀文章,梳理有障礙的字詞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