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4張PPT)石壕吏學習目標1.了解詩人及創作背景,積累一些文言知識。2.借助“人物關系圖”的理解,把握詩歌大意。3.深入了解戰亂給人民帶來的苦難,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4.結合情境擴寫,獲得有益啟示。活動一:走進詩人,了解背景1.根據對聯猜詩人,寫下你的理由。①少陵文章驚海內,詩圣光芒萬丈長。②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③一路坎坷成圣成人亦成史,兩袖清風憂國憂君更憂民。 杜甫杜甫(公元712-770),字 ,詩中自稱少陵野老,后人稱他杜少陵。他是唐代偉大的 詩人,他的詩篇象一面鏡子,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真實歷史面貌。他的詩歌被公認為“ ”,他本人也被看做一代宗師,被尊稱為“ ”。子美現實主義詩史詩圣活動一:走進詩人,了解背景2.根據你的積累,補充文學常識。用詩的形式刻畫人物,通過寫人敘事來抒發情感,我們稱之為敘事詩。活動一:走進詩人,了解背景3.找出書中關于《石壕吏》的寫作背景“三吏”《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P124注釋①:唐軍圍攻叛軍次年,形勢發生逆轉,唐軍全線崩潰,退守河陽,四處抽丁補充兵力。杜甫此時從洛陽回華州,途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根據目睹現實所寫的一組詩,《石壕吏》是其中一首。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石壕吏壕 háo逾 yú鄴 yè戍 shù嫗 yù咽 yè活動二:誦讀詩歌,理清故事活動二:誦讀詩歌,理清故事一句話概括故事內容。詩人投宿在石壕村,目睹因官吏夜捉人導致家庭破碎的悲慘故事。活動二:誦讀詩歌,理清故事請用詩中的三句話精煉概括圖片內容。起因經過結果有吏夜捉人聽婦前致詞獨與老翁別老嫗石壕吏詩人孫兒兒媳三男老翁主客關系祖孫關系吏民關系母子關系根據你對本詩的理解,補充人物關系圖。請以《石壕吏》中的詩句,回答人物當時的狀態。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選一個主要人物為中心,畫出與他(她)相關的人物關系圖,以此來理清文中人物,進而把握人物情節及狀態。學法指導三男:鄴城戍,二男新戰死。兒媳:出入無完裙孫子:尚在乳下老嫗:老年喪子,暮年從軍老翁:妻離子散活動三:讀懂詩情——一個苦難的家庭1.這個家庭苦難有哪些?導致一切的罪魁禍首是什么?罪魁禍首:安史之亂帶來的戰亂2.情隨韻傳:讀出致詞中的“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詩詞中,句尾押韻有押平聲韻和仄聲韻: 押陰平、陽平韻的是平聲韻,押上聲、去聲的是仄聲韻。藍字為仄聲韻(表達痛苦、感慨、悲憤等情緒時)紅字為平聲韻(表現舒緩,低沉、平靜等情緒時)結合老婦的情感變化,思考詩人為何在寫其致詞時,韻從原先“戍”“死”“矣”等仄聲韻轉為“孫”“裙”“歸”等平聲韻?2.情隨韻傳:讀出致詞中的“苦”悲痛激動平靜絕望無奈決心關注詩歌平仄韻,設身處地讀出情。學法指導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情境化思考:如果你是當時在現場的杜甫,目睹了老嫗的悲苦,石壕吏的蠻橫,你會怎么做?活動四:讀懂詩人——一個苦悶的詩人質疑探究:詩人為何沒有挺身而出,幫助這家人?詩人內心充滿憂國憂民的苦悶、矛盾:一方面,他目睹了石壕吏的蠻橫,非常同情這一家人;另一方面,他非常清楚當時的天下大勢,唐軍要想取得安史之亂的勝利,就必須馬上補充軍隊。而補充軍隊就需要這樣到處拉人,石壕吏做的就是最基礎的工作,是正當的,無法阻攔的。這關系到大唐王朝的安危。活動四:讀懂詩人——一個苦悶的詩人詩歌主旨全詩通過詩人的見聞,詳寫老婦的痛苦致詞,表現詩人對叛軍的憎惡,對國家能平叛戰爭的渴望,對石壕吏蠻橫的批判,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還有一份憂國憂民的矛盾與無奈。活動五:寫出悲情——一個苦楚的結局情境化練筆:依據你對詩歌的理解,以詩人的視角,擴寫詩人“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時的所見所聞所感。要求:符合人物性格,有環境描寫,用多種描寫 手法刻畫人物。提示:詩人心情如何?詩人還能見到誰?人物的神態、外貌、語言會如何?此時的環境如何?……活動五:寫出悲情——一個苦楚的結局天微微亮,死寂的小村里,零星傳來狗吠聲。我收拾好行囊,準備跟這家人告別。才過了一晚,這個在風雨中飄搖的小屋,已經沒了它的女主人。透過晨光,我看到昨晚狼狽歸家的老翁木然而憂郁的臉,才一晚,他的白發便更刺眼了。他坐在家里唯一的木椅上,手里緊握著老伴平日用慣的拐杖。“老人家,你要一切保重。”我沉重地轉過身,與老人告別。推開門,一陣灰色的霧蒙住了我的眼,我的眼前又浮現出昨夜那個苦苦哀求的婦人身影。大唐江山,你何時才能驅散這陣戰亂的霧,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代入角色去擴寫,把握人物是關鍵。設身處地去想象,細致描寫見真招。學法指導這便是我們的“詩圣”杜甫,一生憂國憂民,用一枝禿筆刺破黑暗的陰影,用一雙草鞋歷遍人間的苦難。從此,歷史不再只記錄王侯將相,它走進了百姓中間,撫慰了人們的心靈。是的,這才是我們將他的詩歌稱之為“詩史”的意義所在!1.用今天所學之法,揣摩全詩情感,深情朗讀詩歌。2.用今日所學之法,擴寫“聽婦前致詞”這一片段。要求:符合人物性格,有環境描寫,用多種描寫 手法刻畫人物。課后作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