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1張PPT)視頻導入1.識記莊子及《莊子》相關文學常識,能正確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2.能夠結合課下注釋,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詞匯,把握文章內容。3.能概括“鯤鵬”的形象特點,并體會作者對自由的渴望之情。學習目標作者介紹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戰國時期哲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繼承并發展了老子的思想,與老子并稱“老莊”。他的文章多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想象豐富,汪洋恣肆,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莊子主張他的主要思想是“天道無為”,認為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主張“無為”,幻想一種“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主觀精神境界。對待生活,他主張一切順其自然,“安時而處順”“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凈無為”。在政治上,他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制度,擯棄一切文化知識。《莊子》又稱《南華經》,據《漢書·藝文志》記載有52篇,現在僅存33篇,分為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文章語言汪洋恣肆,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闡理,想象豐富,具有極高的文學、哲學價值。《北冥有魚》選自內篇中的《逍遙游》,《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選自外篇中的《秋水》。寫作背景《逍遙游》 是《莊子》中的代表作品,列于《內篇》之首。“逍遙”就是悠閑自得的樣子;“逍遙游”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莊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國古代社會大變革、大動蕩、大戰亂的時代,其時周王朝名存實亡,各諸侯國之間的戰爭愈演愈烈,戰爭也空前殘酷。現實處境使他無力一展抱負,改變現狀,他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間翱翔,在絕對的自由環境里尋求解脫。因此他寫出了苦悶心靈的追求之歌---《逍遙游》。劃分節奏北冥(míng)/有魚,其名/為鯤(kūn)。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xǐ)于南冥(mínɡ)。南冥者,天池也。齊諧(xié)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tuán)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yé)?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鯤,是指傳說中北方的大海里的一條大魚。鯤的體積,不知大到幾千里;可變化為飛鳥,名為鵬,鵬展開的雙翅就像天邊的云,鵬隨著海上洶涌的波濤遷徙到南方的大海。大鵬鳥,是中國神話傳說中最大的一種鳥,是世界許多傳說中奇大無比的神鳥,由鯤變化而成。讀通大意北冥有魚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冥,同“溟”,海大魚名大鳥名北海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鯤。鯤體積巨大,不知道長幾千里;鯤變化為鳥,它的名字叫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振奮,這里指用力鼓動翅膀懸掛在天空的云海水運動遷移鵬的脊背,不知道長幾千里;當它用力鼓動翅膀而飛時,那展開的雙翅就像懸掛在天空的云。這只鵬鳥啊,海水運動時將要飛到南海去。這南海是個天然形成的水池。天然形成的水池《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齊諧》是一部專門記載怪異的事物的書。《齊諧》上記載說:“鵬鳥遷徙到南海之時,翅膀擊水而行,激起的波濤浪花有三千里,(它)乘著旋風盤旋飛至九萬里的高空,憑借著六月的大風離開。”記載擊水,拍打水面盤旋飛翔旋風離開憑借氣息,這里指風《齊諧》“志”就是記、記錄的意思。南懷謹師在《莊子講話》中也說《齊諧》是類似《山海經》之類的古代方志書。而郭慶藩編著的《莊子集釋》中的“疏”和“釋文”都認為“齊諧”是一個姓齊名諧的人,《齊諧》是齊諧所著之書,“多記怪異之事,莊子引以為證,明己所說不虛”。知識拓展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山野中的霧氣,空氣中的塵埃,都是生物用氣息吹拂的結果。天色湛藍,是它真正的顏色嗎?還是因為天空高遠而看不到盡頭呢?大鵬從天空往下看,也不過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樣罷了。山野中的霧氣,奔騰如野馬深青色表示選擇真正的顏色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極點,盡頭代詞,指大鵬這樣罷了北冥有魚 其正色邪同“溟”,海同“耶”語氣詞,呢、嗎通假字古今異義南冥者,天池也古:天然形成的水池 今:高山湖泊名怒而飛古:振奮,這里指用力鼓動翅膀 今:生氣,發怒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古:海水運動 今:用船舶在海洋上運輸文言總結一詞多義連詞,表示選擇代詞,代鯤而其其正色邪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遠而無所至極邪連詞,表修飾連詞,表承接以去以六月息者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憑借用詞類活用名詞用作狀語,往下形容詞用作名詞,怪異的事物其視下也志怪者也水擊三千里南冥者,天池也名詞用作狀語,在水面上名詞用作形容詞,天然的判斷句《齊諧》者,志怪者也(“……者……也”表判斷)倒裝句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詞短語后置句,應為“以六月息者也去”)整體感知2.文中講了幾層意思?分別寫了有關鵬的什么內容?北冥有魚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卓異不凡之外形同風而起之氣勢(活動)高空鳥瞰之景象朗讀課文,體會鯤鵬的形象特點。勾畫文中描寫鯤鵬的語句,分析其表現手法,并總結所表現出的鯤鵬形象特點。深入研讀答題模板:從 (句子)中,我讀出了鯤鵬有著 的形象。作者運用了 (分析手法及其作用)……示例: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體型碩大夸張/比喻1.運用夸張手法,“幾千里”極力渲染鵬背之大。2.運用比喻手法,“垂天之云”把鵬的翅膀比作懸掛在天空的云彩,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鵬的形體之大,想象奇特。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碩大無比力大無窮志存高遠善借長風主旨歸納《北冥有魚》通過借鯤的變化,鵬的飛升,描述大鵬在一個廣大的世界中飛翔的離奇故事,表現了作者對自由的渴望。同時告訴我們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依附于一定的條件,它們的活動都要有所憑借的道理。寫作手法(1)頂真:“……其名為鯤。鯤之大……其名為鵬。鵬之背……作用:聯結成一個整體,結構嚴密,讀來語氣連綿,音律流暢。(2)反復、夸張:“不知其幾千里也”作用:極力渲染鯤鵬之碩大無比。(3)引用:《齊諧》:“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作用:使用了兩個極度夸大的數字展現了大鵬“徙于南冥”的磅礴氣勢。(4)想象:“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作用:以人之視天來想象鵬之視下,意境開闊邈遠。(4)比喻:“其翼若垂天之云。”(1)《莊子·北冥有魚》中以比喻的修辭手法表現大鵬振翅而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北冥有魚》一文想象奇特,其中描寫大鵬拍打水面,乘著旋風盤旋飛至九萬里高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名句默寫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考點鏈接李白一生常以大鵬自比,下面這首《上李邕》,是他寫給當時德高望重的名士、北海太守李邕的。結合注釋,并查閱工具書,說說詩人借助大鵬的形象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參考答案】李白用詩的語言,描述了《莊子》中的大鵬形象。他借助這一形象,表達了一飛沖天、一鳴驚人的高遠志向,以及不被世俗認同的傷感,并希望得到像李邕這樣的名士的賞識和引薦。上李邕 李白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世人見我恒殊調,見余大言皆冷笑。宣父①猶能畏后生②,丈夫未可輕年少。【注釋】①宣父:指孔子。唐太宗貞觀十一年(637)下詔尊稱孔子為“宣父”。②畏后生:語出《論語·子罕》“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