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考點一 說明對象1.說明文的概念: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通過客觀地說明事物的形狀、構造、性質、特征、范圍、類別、來源、成因、功用、關系等,闡明事物的內容、形式、本質和規律的一種文體,目的在于給人以科學的知識。2.說明文的分類:(1)依據說明對象與說明目的的不同,把說明文分為事物說明文和事理說明文兩大類。(2)根據說明語言的不同特色,表達方式的使用情況,把說明文分為平實說明文和生動說明文兩種。生動說明文又叫文藝性說明文。3.說明對象與說明內容:文章所要說明的事物或事理,具體事物包括事物的狀態、功能、性質和特征;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質、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說明內容是指文章說明對象某些具體方面的情況。4.說明對象的特征:就是說明對象區別于其他事物的本質屬性。1.(2024·四川廣安中考)本文的說明對象是什么?2.(2024·吉林省吉林中考)請寫出本文的說明對象。3.本文是怎樣引出說明對象的?具有怎樣的特征。4.本文從哪幾個方面對說明對象進行了介紹?[考點溯源]1.課文中哪一句話最能說明蘇州園林的整體特征?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具體展開說明的?(八上《蘇州園林》課后“思考探究”)[答案] 課文從游覽者的角度來概括蘇州園林的特點:“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闭n文主體部分先從亭臺軒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樹木的映襯、近景遠景的層次等四個主要方面來說明蘇州園林的特點,又補充說明了蘇州園林每一個角落的構圖美,門窗的圖案美,建筑的色彩美,這些都與前面的總括句密切相關。2.本文題為《大自然的語言》,主要是講物候現象,你能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嗎?(八下《大自然的語言》課后“思考探究”)[答案] 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之為物候。作為物候學的研究對象,物候就是指動植物等隨著氣候變化而在生長、發育、遷徙、繁殖等生命活動方面表現出的反應。典題 (2024·四川廣安中考)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擁抱5G-A商用時代①2019年5G技術進入商用階段以來,全球5G用戶已突破15億,5G成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隨著通信技術更新迭代和新終端新業態不斷涌現,5G-Advanced(5G-A或5.5G)應運而生。它引入通感一體、無源物聯、內生智能等新技術,可使網絡性能提升10倍,滿足更加復雜和多樣化的應用場景需求。當前,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都在加快推進5G-A建設,不斷激活發展潛能。②從技術應用上來講,對生產端而言,5G-A的連接能力大幅擴展,并走向全場景應聯盡聯,為智能交通、智能制造等行業打開全新空間。例如在中國山東的一家工廠,運用5G-A的配電器和空開保護,加上無人機和機器人,實現了發電設備的自動化巡檢、故障快速隔離和恢復供電,巡檢效率提升了24倍,全年平均斷電時長從5.4小時縮減到25分鐘。大幅提升了生產效率。③對消費端而言,5G-A可以促進沉浸式業務、家庭帶寬業務體驗升級,為智慧家庭、智慧文旅等提供助力。網絡帶寬升級,可為用戶收看4K/8K高清視頻等提供技術支撐,促進裸眼3D、擴展現實等沉浸式業務的規模化應用,使消費者享受全新的移動互聯網體驗。中國杭州第19屆亞運會期間,觀眾就可以通過終端小程序全程沉浸式3D智能觀賽。④中國正在加速推進5G-A商用建設。中國移動宣布今年將在超過300個城市部署5G-A商用網絡,目前已公布首批100個商用城市名單。中國聯通打造的基于5G-A的超高清淺壓縮編碼制播系統,創造了制播領域全球最高上行碼率紀錄。中國電信也在多個省市完成了三載波聚合(3CC)百站規模部署,并在鋼鐵、礦山、醫療等行業探索落地5G-A關鍵技術。華為作為全球領先的設備商,在2023年10月發布了全球首個5G-A全系列商用產品和解決方案,以原生萬兆、原生綠色、原生智能三大創新技術支撐5G-A商用發展。⑤5G-A是5G演進到6G的關鍵階段,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去年6月,國際電信聯盟審議通過《IMT面向2030及未來發展的框架和總體目標建議書》,展示了對6G的愿景和共識。其中涉及的關鍵技術,與5G-A當前研究的標準有近70%的重疊。因此,發展5G-A也是在提前培育6G相關產業要素,為6G的落地做好產業儲備。今年,全球有望實現5G-A的規?;虡I應用,一個更加智能便捷的世界將展現在我們面前。(選自《人民日報》2024年4月9日,有刪改)本文的說明對象是什么? [解析] 本題考查判斷說明對象。研讀全文可知,首先,文章概述了5G-A技術的出現背景;接著講到5G-A在實際應用中的優勢和潛力;然后特別提到了中國在推進5G-A商用建設方面的努力和成果;最后強調了5G-A作為5G到6G過渡的關鍵階段。由此判斷本文的說明對象是5G-A。[答案] 5G-A方法指導判斷說明對象的方法1.看題目。有的標題直接表明說明對象,如《為什么蜂蜜能千年不腐》,題目就表明了要說明的對象:蜂蜜。2.觀首段。有的閱讀題沒有題目時,就要看文章的第一段,在第一段的結尾處往往會點出文章的說明對象。3.找結尾段。有時文章的題目和首段沒有表明說明對象的,往往可以在文章的結尾處找到文章的說明對象。4.抓關鍵句。說明文除了在文章的開頭、結尾處點出說明對象外,還往往利用過渡段或者一些段落的中心句來點明文章的說明對象。5.歸納總結。如果以上的方法都不可行,這時候,我們只能研讀全文,逐段分析,歸納總結,最后確定說明對象。概括說明對象的主要特征的解題步驟第一步:抓首括句或中心句、找段落中心句或關鍵句。有的說明文往往運用這些句子來突出所要說明的事物及特征。第二步:結合標點,尤其注意有分層作用的分號、句號,歸納層意,并進行綜合概括。第三步:分析段與段之間的關系,對大意相近語段進行整合,提煉出說明對象的主要特征。(2024·煙臺中考)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冬眠,動物御寒的“超能力”李天洋①冬天來臨,當人們拿出棉衣御寒時,自然界的動植物也在用它們的方式準備過冬。冬眠,就是其中頗為特別的一種。冬眠可不是簡單的睡眠,它不僅創造了一個個生命的奇跡,也是前沿科學研究與應用的熱門。挑戰生理極限的冬眠②生物學家發現,哺乳動物的冬眠歷時4至7個月,為保證冬眠期間能生存下來,它們需要在入眠前以脂肪或食物的形式貯存大量能量:熊、睡鼠等動物依靠在夏、秋季積累于體內的脂肪;倉鼠、松鼠則選擇在洞穴內貯存食物。③哺乳動物冬眠時,生命體征變化明顯。比如體溫迅速下降、代謝率大幅度降低、心率和呼吸頻率維持在一個極低的水平……具體來說,冬眠時,北極黃鼠體溫最低能降到-3 ℃,極地松鼠降到5 ℃,而熊的體溫僅降到30 ℃,睡鼠的體溫維持在20 ℃,這說明,冬眠對于哺乳動物來說,并不一定伴隨著超低體溫現象的出現。但在代謝率上,哺乳動物冬眠期間降低幅度均較大,熊降低50%左右,小型哺乳動物甚至降至1%。在心率和呼吸方面,熊的心率從每分鐘55次降到10次,呼吸從每分鐘8次降到一兩次;多紋黃鼠的心率從每分鐘200至300次降到三四次,呼吸從每分鐘200次降到1次,可以說是斷崖式下降。這對于一個生命有機體來說,能夠讓各個器官的運轉迅速與之相適應,是一個非常艱難又高級的系統工程。④雖然在表象上,動物的“冬眠”和“睡眠”差不多,不吃不喝不動,但實際區別很大。目前,世界范圍內,已有百余種動物被證實有冬眠現象,包括哺乳類、鳥類、爬行類、兩棲類、魚類、無脊椎類動物等。這些動物在自然常態睡眠時,代謝水平、心跳、呼吸等指標均會有所降低,但變化不大;而在冬眠時,這些指標則降幅很大,有的動物甚至降到瀕臨死亡的狀態,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大大減少它們維持生命所需的能量,幫助它們度過凜冽的冬季。冬眠可以說是動物通過節能方式應對“極限氣候”的一種智慧和有效策略。人類期待獲得冬眠“超能力”⑤近些年,隨著癌癥等醫學難題陸續增多以及人類宇宙探索的需要,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開始迫切地對動物特別是對哺乳動物的冬眠開展深入研究。人們想知道:為什么黃鼠在秋天體重激增而不得糖尿?。啃芏邥r不排泄為什么不會腎衰竭?極地松鼠在醒來后,為什么大腦沒受損傷,也沒有肌肉萎縮、骨質疏松?……科學家希望能盡快弄清楚動物冬眠的這些“超能力”,并應用到人類身上。⑥依托于信息傳播和現代科技的發展,一些實例的出現和研究結果的發表給了科學家很大信心:人類自身或許真的具備冬眠的潛力。⑦2020年12月,西班牙、希臘學術研究團隊在《人類學》期刊發表研究結果,他們在43萬年前的人類骨骸中,找到了人類冬眠的證據,經斷層掃描與顯微鏡觀察,這些骨頭與冬眠動物的骨頭有相似的病變和損傷,也就是說,遠古人類可能也是用冬眠的方式來度過寒冬的。盡管這個說法聽起來如同科幻小說,但科學家認為,這種現象極有可能是事實。遠古人類是有冬眠的能力的,只不過后來自然環境變好,人類應對極端氣候能力增強,不再需要通過冬眠這種方式過冬了,這個能力也就退化了。⑧在這些實例和研究結果的基礎上,“人工冬眠”的概念應運而生,并率先在科幻電影中“實現”了。人們在《太空旅客》《流浪地球》等電影中可以看到,為了讓太空旅行者完成漫長的星際航行,會把他們放進太空冬眠艙,以冬眠的方式延長他們的壽命。⑨為了讓夢想盡快照進現實,世界各國的科學家都在孜孜不倦、鍥而不舍地研發適用于太空以及醫學方面的冬眠技術。⑩受變溫動物冬眠時體內大半液體凍結,心跳、呼吸、血液流動和大腦活動停止,幾個月后又活蹦亂跳的啟發,科學家研究出了“人體冷凍法”,即在-196 ℃的低溫下保存整個人體或頭部,以期未來的科學技術能夠將其復活。根據相關資料記載,這種嘗試在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了。1967年,加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詹姆斯·貝德福德因癌癥身亡幾小時后,進行了遺體的凍存處理,保存至今。但有研究者指出,通過這種方式冬眠復蘇后,無法證明儲存大腦信息的神經通路是否完好,因此,靠冷凍來實現人工冬眠的道路不太順暢。 研究的成果雖然不少,但如何將基于動物的研究成果應用到人類,還有漫長的路要走。未來,當科學家最終找到人類的冬眠開關時,將為人們的生命健康、星際航行帶來全新的天地。(選自《風流一代·經典文摘》,有刪改)下列說法與本文內容不相符的一項是( )A.第①段點明本文的說明對象“冬眠”,起到總領全文的作用。B.哺乳動物在冬眠時,體溫都會下降,有的下降幅度較大,有的下降幅度較小。C.人類期待獲得冬眠“超能力”是為了解決一些現在無法解決的醫學難題,以及探索宇宙的需要。D.最后一段總結概括了目前研究人類冬眠技術的成果,起到了收束全文的作用。D [本題考查對說明對象和說明內容的理解。A、B、C三項正確。D項有誤,最后一段主要說明了科學家在研發冬眠技術方面的挑戰,并展望了未來冬眠技術可能為人類帶來的益處。]考點二 說明方法常見的說明方法類型 項目 內容闡釋舉例子 概念 通過列舉有代表性的恰當的事例來說明事物或事理。標志 例如、比如、據說、譬如等。作用 使說明更具體、更真實,便于讀者理解和認識。分類別 概念 根據事物性質、形狀、成因、功用等屬性的異同,把事物按一定標準分成若干類,然后逐類加以說明。標志 一類(種)……另一類(種)……作用 能使人了解事物的概貌,區分各個類別的差別,使說明更有條理。列數字 概念 用一些數字從數量上說明事物的特征,既反映事實情況,又有較強的說服力。注意表示年月日的內容不屬于列數字。標志 具體數字、約數、小數、分數、百分數、倍數等。作用 可以更準確、具體、科學地說明事物或事理,極具說服力,令讀者更信服。作比較 概念 將兩種有著外在或內在聯系的事物加以比較。作比較有類比和對比兩種,類比是為了說明相同點,對比是為了說明不同點。標志 比、相當于、較、早、晚、多、少等。作用 化深奧為淺顯,變復雜為簡明,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征。下定義 概念 用簡明扼要的語言、科學的術語對事物的本質特征進行規定性的說明。常用于科技說明文、政策條文、產品說明書等。標志 “叫作”“是什么”,用判斷句(比喻句、否定句一般不屬于下定義)。作用 能夠科學、準確而簡明地揭示說明對象的本質特點。打比方 概念 利用兩種不同事物的相似之處,以人們常見、熟知的事物比喻說明不常見、不太熟知的事物。標志 像、仿佛、如、似的等。作用 可將抽象的事理或復雜的事物說得淺顯易懂,具體生動,能增強說明的形象性、生動性、趣味性。引用 概念 引用名人著述、公式定理、諺語、神話傳說、新聞報道等,充實說明的內容,或者作為說明的依據。標志 引用的資料、文獻、詩詞、俗語、名人名言等,一般加引號。作用 使文章內容更具體、更充實,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和趣味性。圖表 概念 為了把復雜的事物說清楚,往往采用列圖表來彌補單一單用文字。標志 圖表。作用 使解說更直觀、具體。摹狀貌 概念 通過描寫事物的形狀或面貌,來說明事物特征。標志 運用描寫,體現說明對象的特征。作用 有助于把被說明的對象說得更具體、生動。作詮釋 概念 對事物的性質、功能和特征從一個側面進行解釋。標志 “……是……”“因為……”“由于……”“是……造成的”。作用 通俗易懂。1.(2024·泰安中考)下列對選文第 ~ 段使用的說明方法判斷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2.(2024·煙臺中考)第④段主要采用了________的說明方法,說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2023·聊城中考)簡析第⑥段畫線句的說明方法及作用。[考點溯源]1.說明文中常用一些說明方法,如下定義、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分類別、畫圖表、列數字、引用等。看看本文中用了哪些說明方法,找出實例并說說它們的作用。(八上《中國石拱橋》課后“思考探究”)[答案] (1)打比方。如“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橋洞不是普通半圓形,而是像一張弓……”用“虹”“弓”作比,突出了石拱橋形式上的特點,富有形象性。(2)舉例子。作者為了說明中國石拱橋的特點,列舉了趙州橋和盧溝橋兩個例子。趙州橋是獨拱石橋的代表,盧溝橋是聯拱石橋的代表,且兩座橋都世界聞名,例子具有代表性、典型性。(3)引用。如引唐朝張嘉貞的話“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說明趙州橋設計施工的精巧;引用唐朝張的贊語“初月出云,長虹飲澗”,說明趙州橋形式優美,等等。這些引用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4)列數字。有概數、確數之分,給人以準確鮮明的印象。如“趙州橋非常雄偉,全長50.82米,兩端寬9.6米,中部略窄,寬約9米”。(5)摹狀貌。如“這些石刻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有的像注視行人,千態萬狀,惟妙惟肖”,描繪石刻獅子的“千態萬狀”,說明盧溝橋在裝飾上的重要特點,突出了橋的形式美。(6)作比較。如“永定河發水時,來勢很猛,以前兩岸河堤常被沖毀,但是這座橋極少出事,足見它的堅固”,以盧溝橋與兩岸河堤相比較,充分說明了盧溝橋十分堅固。2.說明事理有許多方法,如舉例子、作比較、列數字、引用等。試從課文中各找出一個例子,說說其作用。(八下《大自然的語言》課后“思考探究”)[答案] (1)舉例子。如“北京的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遲十天左右,比1960年遲五六天。根據這些物候觀測資料,可以判斷北京地區1962年農業季節來得較晚。而那年春初種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種的,結果受到低溫的損害”,說明物候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2)作比較。如“又如濟南蘋果開花在四月中或谷雨節,煙臺要到立夏。兩地緯度相差無幾,但煙臺靠海,春天便來得遲了”,說明經度是決定物候現象的重要因素。(3)列數字。如“如在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十天”,說明緯度是決定物候現象的重要因素。(4)引用。如“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種喬木抽青和開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說明物候現象來臨的遲早還有古今的差異。(2024·煙臺中考)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文本見“考點一 說明對象”之“即時訓練”)第④段主要采用了________的說明方法,說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題考查說明方法。第④段結合“雖然在表象上,動物的‘冬眠’和‘睡眠’差不多,不吃不喝不動,但實際區別很大”,主要采用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說明了冬眠和睡眠在表象上相似但實際區別很大,冬眠是動物通過節能方式應對“極限氣候”的一種智慧和有效策略。[答案] 作比較 冬眠和睡眠在表象上相似但實際區別很大,冬眠是動物通過節能方式應對“極限氣候”的一種智慧和有效策略方法指導說明方法及作用題的答題步驟第一步:審清題干要求,結合每種說明方法的特點或標志,判斷句子使用了哪一種說明方法。第二步:聯系上下文分析其表達作用。分析說明方法的作用,要緊扣說明對象及其特征,要注意這一說明方法所處段落的中心句(一般為首句),要重視該說明方法前面的語句。選段若無中心句,就需要我們提煉概括主要內容。第三步:根據不同的說明方法,運用不同術語歸納表述(相關術語為:舉例子:具體可信地說明了……增強了文章的可信度;列數字:具體、準確、直觀地說明了……;打比方:生動形象地說明了……,把……的特征說得通俗易懂,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作比較:突出強調了……的特點;下定義:準確科學地揭示了……的本質特征;作詮釋:通俗易懂地說明了……的特征;分類別:層次分明、有條理地說明了……的特征;引資料:使說明更具權威性,增強文章的趣味性,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注意:不要將相近的說明方法混淆,例如舉例子和打比方;不要寫錯字;有些數字,不起到說明事物的作用,就不是列數字,比如某些年代;下定義與作詮釋的區別主要看的是本質特征還是某些特點。★答題模板:采用……的說明方法,具體(準確、生動形象、突出強調、準確科學、通俗易懂、有條理等相關術語)地說明了……事物的……特點。(2023·聊城中考)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緩解氣候變化需要碳中和技術明廷臻 熊寒冰①4月11日在海南省??谂e辦的第三屆消博會上,綠色可持續理念、低碳可降解的產品,成為各類消費精品生產企業的共同追求。②近年來,極端氣候事件頻發引起人們高度關注。全球氣候系統變化的原因可分為自然因子和人為因子兩大類,前者包括太陽活動變化、氣候系統內部變率等,后者包括人類使用化石燃料以及毀林引起的大氣溫室氣體濃度增加、大氣中氣溶膠濃度變化等。③全球系統中的碳庫主要有4個,分別為大氣碳庫、海洋碳庫、陸地生態系統碳庫和巖石圈碳庫。大氣碳庫是4個碳庫中最小的,約700Gt(1Gt=10億噸),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最先引起關注。④工業革命以來,各國大量開采和使用巖石圈中以石油、煤、天然氣等形式存在的化石燃料,最終產生大量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停留在大氣圈中。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可以吸收地面向上的長波輻射,導致全球溫度升高,形成溫室效應。溫室效應會造成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氣候帶北移等生態問題,也會導致森林火災、干旱、龍卷風等氣候異常。⑤在國家政策號召下,各行各業實施減碳策略。目前減少溫室氣體的手段主要分為源頭控制、過程控制和末端控制。⑥源頭控制是指開發新能源以擺脫對化石能源的依賴,主要包括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潮汐能、核能等。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核電集團全年發電量為1 826.3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8.61%,創歷史新高。其中采用核能形式的發電量為1_731.2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6.71%;非核清潔能源的發電量為95.1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8.69%。⑦過程控制是指在溫室氣體排放源處設置相應技術來減排。在火力發電廠,可以利用碳捕獲與封存技術來實施對二氧化碳的捕集,并封存地下或海底,使大氣中的碳重新回歸巖石圈,主要采用電化學捕獲、液體吸收法和物理吸附法等。世界上最大的碳捕獲與封存技術工廠位于冰島,每年可儲存4 000噸二氧化碳,相當于把790輛汽車的年碳排放量封入地下。目前,碳捕獲與封存技術的成本和一些技術難關依舊限制了其規模化發展。⑧源頭控制和過程控制均是在減少向大氣中直接排放二氧化碳,但無法處理那些分散的碳排放源和當前大氣中現有的二氧化碳,因此需要一些末端技術來實現深層次的脫碳。常見的末端技術是生物質能的碳捕集與封存。該技術被認為是可行性最高的負碳技術,通過農作物或植物的生長來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但是利用該技術需要大量的土地,這可能會引起糧食、淡水危機。還有一些其他技術,包括陸地增強風化、海洋堿化,均是提升生態系統能力來去除大氣中的碳。直接空氣捕獲與封存技術,是指通過大型風扇提供穩定的大氣流動,并結合化學工藝直接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進行捕獲。該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土地和水源的負擔,但捕獲一噸二氧化碳的成本約為600美元,成本是阻礙其發展的重要原因。⑨根據聯合國環境署聲明,去除大氣中溫室潛能值更高的甲烷,是在短時間內解決氣候變化的另一有效途徑。國外學者布倫奈斯將經過銅處理的沸石顆粒加熱至310 ℃,可以百分百去除大氣甲烷,這為未來使用熱催化技術來對抗氣候變化提供了基礎。光催化技術是利用在紫外光的激發下,光催化劑內形成電子——空穴對,產生具有較強的還原性羧基活性基團,氧化大氣甲烷。目前出現了一種太陽能熱氣流發電系統與光催化相結合的新系統,可實現超稀薄大氣甲烷的大規模、零能耗捕集與高效降解,被最新出版的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年度報告認為是新興負排放技術。(選自《科普時報》,有刪改)簡析第⑥段畫線句的說明方法及作用。其中采用核能形式的發電量為1 731.2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6.71%;非核清潔能源的發電量為95.1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8.69%。 [解析] 本題考查說明方法及作用。根據第⑥段畫線句可知,“1 731.23億千瓦時”“16.71%”“95.14億千瓦時”“68.69%”運用了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同比增長16.71%”“同比增長68.69%”運用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直觀地展示了核能形式和非核清潔能源在發電量和發展速度上的差異,說明開發新能源的價值和必要性。[答案] 運用列數字、作比較的說明方法。列出了核能和非核能清潔能源一年的發電量及同比增長的數據并進行比較,具體準確地說明了中國亟待通過源頭控制,開發新能源,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突出說明開發新能源的價值。考點三 說明順序1.說明順序的概念(1)時間順序:按照事物發生、發展的時間先后來安排說明順序,從而寫出事物的發展變化情況。這種順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紹、科學觀察記錄,說明事物或事理發生、發展或制作過程一類的說明文。(2)空間順序:按照事物的空間存在形式,或從外到內,或從上到下,或從前到后,或由遠及近,或整體到局部依次進行說明。這種說明順序,一般用于說明事物的形狀、構造特征。(3)邏輯順序: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內部聯系及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來安排說明順序。事物的內部聯系包括因果關系、層遞關系、主次關系、總分關系、并列關系等;認識事物或事理的過程則指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由現象到本質、由一般到特殊等。2.說明順序的標志(1)時間順序:年代,古→今;季節,春→冬;程序順序,先后安排。(2)空間順序:近→遠、前→后、左→右、南→北、低→高……(表方位、立足點、行蹤變化等詞語)(3)邏輯順序:原因→結果;概括→具體;主要→次要;整體→局部;現象→本質;總→分……1.(2024·泰安中考)根據選文的邏輯說理順序,給下列句子排序,最能顯示其嚴密推理的一項是( )2.(2024·四川廣安中考)全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說明順序?3.文中段與段能否調換?為什么?[考點溯源]閱讀相關段落,體會課文說明事理的嚴密性,回答下列問題。(八下《大自然的語言》課后“思考探究”)1.第1-3段是怎樣將“物候”這一科學概念一步步引出來的?[答案] 作者從人們熟悉的花香鳥語、草長鶯飛寫起,然后指出人們對這些自然現象的認識,最后引出這就是物候,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就是物候學。2.第7-10段說明物候現象來臨的決定因素,采用了怎樣的說明順序?你認為這樣的順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慮?[答案] 在說明物候現象來臨的決定因素時,采用了由主到次、由空間到時間的邏輯順序。作者運用邏輯順序,即按照事理順序,可使介紹的物候學知識通俗易懂,便于讀者理解掌握。典題 (2024·四川廣安中考)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文本見“考點一 說明對象”之“典題講解”)全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說明順序? [解析] 本題考查說明順序。研讀全文可知,全文主要采用了邏輯順序進行說明,從5G-A的興起、特點、優勢、商用建設、未來前景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介紹。[答案] 邏輯順序方法指導分析說明的順序首先明確文章說明的對象是事物還是事理;其次把握說明語言的標志;最后作出判斷,具體闡述使用這種說明順序的必要性及好處。1.從說明對象上分析:介紹事物發展演變的過程,多用時間順序;對建筑物、名勝等事物的介紹,多用空間順序;說明事物的內在規律和道理,常用邏輯順序。2.從語言標志上分析:時間順序有表示時間發展、事物各個階段的標志語,如朝代、年份等;空間順序有表示各個方位的標志語,如上下、左右、遠近、內外、東西南北等;邏輯順序有表示邏輯層次的關聯詞語,如首先、其次、為什么、原來、因此等。★答題模板:1.本文(部分)采用了……的說明順序,對……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有條理,便于讀者理解。2.這幾段不可以調換,因為它們采用由……到……的順序介紹事物,調換后不合邏輯。3.本段文字應放在第……段之后,因為第……段與本段文字是……順序,這樣加入前后文才銜接連貫,條理清晰。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初識凝結水胡佳宇①“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绷攘劝俗直愎蠢粘鲆粋€蒼涼幽緲的深秋清晨的時空背景,從而引出后面膾炙人口的詩句來。文人墨客喜用“露”托物寄情,因其純潔無瑕,便有了“垂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因其稍縱即逝,便有“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因其恰得時宜,便有“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②露其實是自然界的一種普遍現象,實質是凝結水的一種。所謂凝結水是指當物體表面溫度低于周圍大氣中水蒸氣形成露珠時候的溫度時,大氣中氣態水在物體表面凝結形成的水源。其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小到對著玻璃哈氣而形成的小水珠,大到清晨數平方公里植被葉片、莖干上形成的露珠,都有凝結水的身影。③這看似簡單的氣態和液態的轉換,在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中卻有著很廣的應用。④人類生產生活中利用蒸汽凝結水進行火力發電、原油分離等活動,凝結水的應用最大程度地回收了系統的熱能,從而節能降耗,創造經濟效益。科研中也常用到蒸發凝結水進行科學化驗。農業生產中常常利用農作物凝結水量小、附著表面時間長的特點,傍晚噴灑農藥、寒露季節采摘油茶等。⑤自然環境中,特別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區的生態系統,凝結水同樣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凝結水不但對積累的大氣降塵有鞏固作用,而且附著在土壤表層補充水分并減少了土壤的蒸發損失,在巖石土層中也能起到促進巖石風化的作用,加劇半干旱地區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和發展。對于植被而言,已有的研究表明,凝結水可以通過濕潤植物的葉表來幫助它克服干旱脅迫并提高光合強度。降低植物蒸騰或其他因素引起的水分虧缺等方式的作用,可以維持植物生長、有機物合成與代謝,從而促使植物正常生長。干旱地區雨水資源短缺,露水發生頻次和持續時間均超過降水,露水便成為重要的水資源和濕度來源,所以不少學者認為露水是干旱區域植物生存的主要水資源或者是植物生長唯一的液態水資源,足見其重要性。⑥當然,凝結水也具有負面效應,比如南方地區梅雨季節房屋地面的返潮現象,凝結水過量和持續時間過長也容易影響植株花粉傳播,其殘留水體也容易滋生細菌和真菌等病原體導致植株患病。⑦凝結水猶如一個謎團,古人閱其表將之比作天上來水,寓之情,賦予其豐富的情感;而今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入,我們正撥開它那縈繞的迷霧,凝結水的相關研究也正從自然學科方向逐步拓展到研究城市熱島效應和酸沉降等熱點領域之中。在全球化水資源短缺的今天,如果這類水資源能合理利用起來,那么也將為人類活動和生態系統的保護提供一個重要的水資源利用途徑。(選自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網站,有刪改)選文第③④⑤段順序不可以調換,為什么? [解析] 本題考查說明順序分析。③與④⑤在結構上是由概括到具體的邏輯順序,結構上是總分關系;④⑤與③中的最后一句話“在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中卻有著很廣的應用”對應。[答案] 第③段與第④⑤段在結構上是總分關系;第④⑤段與第③段中的最后一句話對應。考點四 說明語言說明文語言的特點1.準確(科學性、平實)語言。這是說明文語言的基本特點,此類語言符合客觀實際,在時間、空間、數量、范圍、程度、特征、性質、程序等方面說明事物都準確無誤。此類語言表程度的修飾限制詞語有:幾乎、只不過、在某種程度上、相當、相對、至少、主要、近、極、稍微、比較、更、最、很大程度上等。表時間的修飾限制詞語有:已經、早已、一直、到那個時候、定期、自古以來、當時、剛剛、迄今、目前等。表信息來源的修飾限制詞語有:研究發現、科學研究表明、科學家研究發現、實驗結果表明等。表估計推測的修飾限制詞語有:可能、大約、大概、左右、也許等。表頻率的修飾限制詞語有:一般、往往、常常、經常、通常、總是、有時、屢次等。表范圍的修飾限制詞語有:一切、部分、全部、都、絕大部分、大面積、總共等。表數量的修飾限制詞語有:之一、多、有余、很少等。2.生動(趣味性、形象性)語言。為了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說得更加生動形象,增強文章的啟發性和感染力,調動讀者的閱讀興趣,在準確的前提下,說明文語言適當運用比喻、排比、擬人、引用等修辭手法,描寫、抒情等表達方式作生動說明,增加文章的趣味性、表現力。1.(2024·煙臺中考)結合語境,分析下面加點詞的作用。盡管這個說法聽起來如同科幻小說,但科學家認為,這種現象極有可能是事實。2.(2024·泰安中考)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若刪掉,對語意表達效果影響最小的一項是( )3.(2024·四川廣安中考)本文第⑤自然段加點的“近”字能否刪去?為什么?4.(2023·聊城中考)簡析第⑧段加點詞的表達效果。[考點溯源]1.結合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嚴謹。(八上《中國石拱橋》課后“積累拓展”)(1)《水經注》里提到的“旅人橋”,大約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記載的最早的石拱橋了。(2)全橋只有一個大拱,長達37.02米,在當時可算是世界上最長的石拱。(3)永定河上的盧溝橋,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間。橋長265米,由11個半圓形的石拱組成,每個石拱長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橋寬約8米,橋面平坦,幾乎與河面平行。[答案] (1)“大約”“可能”都表示不確定,“有記載的”指出后面判斷的根據,更增強了準確性。(2)“在當時”是從時間上限定,“可算是”是從程度上限定,這樣才更符合實際情況。(3)數字具體,實事求是,該用“約”限制時,絕不“故作準確”;“幾乎”強調了橋面與河面并非完全平行。2.比較下面兩段文字的不同特點,體會說明語言的生動性和準確性。(八下《大自然的語言》課后“積累拓展”)(1)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br/>(2)此外,物候現象來臨的遲早還有古今的差異。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種喬木抽青和開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說,春天提前九天。[答案] 第(1)句的語言形象生動。如“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中“傳語”一詞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大自然人格化了,使大自然有了人的情感和語言,將大自然的靈氣寫出來了。第(2)句的語言平實準確。如“此外,物候現象來臨的遲早還有古今的差異”中“此外”“還有”都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平實和準確。典題 (2024·煙臺中考)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文本見“考點一 說明對象”之“即時訓練”)結合語境,分析下面加點詞的作用。盡管這個說法聽起來如同科幻小說,但科學家認為,這種現象極有可能是事實。 [解析] 本題考查理解說明文的語言特點。加點詞“極有可能”表示對遠古人類具備冬眠能力這一說法的推測和估計,表明科學家認為這種可能性很大,但并非絕對確定。這種表述既展示了科學家的嚴謹態度,也體現了科學研究的客觀性和不確定性。使用“極有可能”而非絕對肯定的說法,使得說明更加準確、科學。[答案] “極有可能”一詞表示推測和估計,表明遠古人類具備冬眠能力這種可能性非常大,但并非絕對確定。“極有可能”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和嚴密性。方法指導說明文的語言有生動和平實兩類,考查方式有以下三種:題型1:找出體現說明文語言準確性的詞語并分析詞語的表達作用。……一詞準確地說明了……(說明對象)的……特征,符合實際情況,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答題模板:……一詞起修飾限制……的作用,準確地說明了……(說明對象)的……特征,如果去掉不符合實際情況,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科學性。題型2:加點詞能否去掉,為什么?答題步驟:①判斷——不能刪掉;②解詞——解釋詞語在程度、狀態、范圍、性質等方面對文意的限制;③比較——刪掉該詞與沒有刪該詞文意發生的變化,比較后加上“與事實不符”;④結論——這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科學性。★答題模板:不能刪掉+詮釋詞義+說明去掉后句子的意思有怎樣的改變+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科學性。題型3:說明文語言的生動性說明文中俗語、諺語、詩歌、傳說、史料、新聞等內容和打比方、摹狀貌的說明方法均體現說明文語言的生動性,給讀者更直觀、更深刻的感受。結合語境解釋加點詞的含義——增強了說明文的生動性、趣味性、可讀性,給讀者更直觀、更深刻的感受。★答題模板:解釋詞義+說明了……內容+增強了說明文的生動性、趣味性、可讀性。(2024·四川廣安中考)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文本見“考點一 說明對象”之“典題講解”)本文第⑤自然段加點的“近”字能否刪去?為什么? [解析] 本題考查對說明文語言的品味。結合“去年6月……與5G-A當前研究的標準有近70%的重疊”可知,“近”表示接近、大約的意思,說明5G-A當前研究的標準與6G愿景和共識中涉及的關鍵技術有大約70%的重疊,并非完全重合。如果刪去“近”,則表意過于絕對,與事實不符。因此,“近”字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答案] 不能刪去?!敖北硎尽敖咏瑢⒔?。準確地說明了《IMT面向2030及未來發展的框架和總體目標建議書》中涉及的關鍵技術,與5G-A當前研究的標準有接近70%的重疊。刪去了就變成了“有70%的重疊”,與事實不符。“近”字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91張PPT)第二部分 閱讀與鑒賞專題六 說明文閱讀1.說明文的概念: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通過客觀地說明事物的形狀、構造、性質、特征、范圍、類別、來源、成因、功用、關系等,闡明事物的內容、形式、本質和規律的一種文體,目的在于給人以科學的知識。2.說明文的分類:(1)依據說明對象與說明目的的不同,把說明文分為事物說明文和事理說明文兩大類。(2)根據說明語言的不同特色,表達方式的使用情況,把說明文分為平實說明文和生動說明文兩種。生動說明文又叫文藝性說明文。考點一 說明對象3.說明對象與說明內容:文章所要說明的事物或事理,具體事物包括事物的狀態、功能、性質和特征;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質、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說明內容是指文章說明對象某些具體方面的情況。4.說明對象的特征:就是說明對象區別于其他事物的本質屬性。1.(2024·四川廣安中考)本文的說明對象是什么?2.(2024·吉林省吉林中考)請寫出本文的說明對象。3.本文是怎樣引出說明對象的?具有怎樣的特征。4.本文從哪幾個方面對說明對象進行了介紹?[考點溯源]1.課文中哪一句話最能說明蘇州園林的整體特征?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具體展開說明的?(八上《蘇州園林》課后“思考探究”)[答案] 課文從游覽者的角度來概括蘇州園林的特點:“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課文主體部分先從亭臺軒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樹木的映襯、近景遠景的層次等四個主要方面來說明蘇州園林的特點,又補充說明了蘇州園林每一個角落的構圖美,門窗的圖案美,建筑的色彩美,這些都與前面的總括句密切相關。2.本文題為《大自然的語言》,主要是講物候現象,你能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嗎?(八下《大自然的語言》課后“思考探究”)[答案] 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之為物候。作為物候學的研究對象,物候就是指動植物等隨著氣候變化而在生長、發育、遷徙、繁殖等生命活動方面表現出的反應。典題 (2024·四川廣安中考)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擁抱5G-A商用時代①2019年5G技術進入商用階段以來,全球5G用戶已突破15億,5G成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隨著通信技術更新迭代和新終端新業態不斷涌現,5G-Advanced(5G-A或5.5G)應運而生。它引入通感一體、無源物聯、內生智能等新技術,可使網絡性能提升10倍,滿足更加復雜和多樣化的應用場景需求。當前,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都在加快推進5G-A建設,不斷激活發展潛能。②從技術應用上來講,對生產端而言,5G-A的連接能力大幅擴展,并走向全場景應聯盡聯,為智能交通、智能制造等行業打開全新空間。例如在中國山東的一家工廠,運用5G-A的配電器和空開保護,加上無人機和機器人,實現了發電設備的自動化巡檢、故障快速隔離和恢復供電,巡檢效率提升了24倍,全年平均斷電時長從5.4小時縮減到25分鐘。大幅提升了生產效率。③對消費端而言,5G-A可以促進沉浸式業務、家庭帶寬業務體驗升級,為智慧家庭、智慧文旅等提供助力。網絡帶寬升級,可為用戶收看4K/8K高清視頻等提供技術支撐,促進裸眼3D、擴展現實等沉浸式業務的規?;瘧?,使消費者享受全新的移動互聯網體驗。中國杭州第19屆亞運會期間,觀眾就可以通過終端小程序全程沉浸式3D智能觀賽。④中國正在加速推進5G-A商用建設。中國移動宣布今年將在超過300個城市部署5G-A商用網絡,目前已公布首批100個商用城市名單。中國聯通打造的基于5G-A的超高清淺壓縮編碼制播系統,創造了制播領域全球最高上行碼率紀錄。中國電信也在多個省市完成了三載波聚合(3CC)百站規模部署,并在鋼鐵、礦山、醫療等行業探索落地5G-A關鍵技術。華為作為全球領先的設備商,在2023年10月發布了全球首個5G-A全系列商用產品和解決方案,以原生萬兆、原生綠色、原生智能三大創新技術支撐5G-A商用發展。⑤5G-A是5G演進到6G的關鍵階段,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去年6月,國際電信聯盟審議通過《IMT面向2030及未來發展的框架和總體目標建議書》,展示了對6G的愿景和共識。其中涉及的關鍵技術,與5G-A當前研究的標準有近70%的重疊。因此,發展5G-A也是在提前培育6G相關產業要素,為6G的落地做好產業儲備。今年,全球有望實現5G-A的規?;虡I應用,一個更加智能便捷的世界將展現在我們面前。(選自《人民日報》2024年4月9日,有刪改)本文的說明對象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題考查判斷說明對象。研讀全文可知,首先,文章概述了5G-A技術的出現背景;接著講到5G-A在實際應用中的優勢和潛力;然后特別提到了中國在推進5G-A商用建設方面的努力和成果;最后強調了5G-A作為5G到6G過渡的關鍵階段。由此判斷本文的說明對象是5G-A。5G-A方法指導判斷說明對象的方法1.看題目。有的標題直接表明說明對象,如《為什么蜂蜜能千年不腐》,題目就表明了要說明的對象:蜂蜜。2.觀首段。有的閱讀題沒有題目時,就要看文章的第一段,在第一段的結尾處往往會點出文章的說明對象。3.找結尾段。有時文章的題目和首段沒有表明說明對象的,往往可以在文章的結尾處找到文章的說明對象。4.抓關鍵句。說明文除了在文章的開頭、結尾處點出說明對象外,還往往利用過渡段或者一些段落的中心句來點明文章的說明對象。5.歸納總結。如果以上的方法都不可行,這時候,我們只能研讀全文,逐段分析,歸納總結,最后確定說明對象。概括說明對象的主要特征的解題步驟第一步:抓首括句或中心句、找段落中心句或關鍵句。有的說明文往往運用這些句子來突出所要說明的事物及特征。第二步:結合標點,尤其注意有分層作用的分號、句號,歸納層意,并進行綜合概括。第三步:分析段與段之間的關系,對大意相近語段進行整合,提煉出說明對象的主要特征。(2024·煙臺中考)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冬眠,動物御寒的“超能力”李天洋①冬天來臨,當人們拿出棉衣御寒時,自然界的動植物也在用它們的方式準備過冬。冬眠,就是其中頗為特別的一種。冬眠可不是簡單的睡眠,它不僅創造了一個個生命的奇跡,也是前沿科學研究與應用的熱門。挑戰生理極限的冬眠②生物學家發現,哺乳動物的冬眠歷時4至7個月,為保證冬眠期間能生存下來,它們需要在入眠前以脂肪或食物的形式貯存大量能量:熊、睡鼠等動物依靠在夏、秋季積累于體內的脂肪;倉鼠、松鼠則選擇在洞穴內貯存食物。③哺乳動物冬眠時,生命體征變化明顯。比如體溫迅速下降、代謝率大幅度降低、心率和呼吸頻率維持在一個極低的水平……具體來說,冬眠時,北極黃鼠體溫最低能降到-3 ℃,極地松鼠降到5 ℃,而熊的體溫僅降到30 ℃,睡鼠的體溫維持在20 ℃,這說明,冬眠對于哺乳動物來說,并不一定伴隨著超低體溫現象的出現。但在代謝率上,哺乳動物冬眠期間降低幅度均較大,熊降低50%左右,小型哺乳動物甚至降至1%。在心率和呼吸方面,熊的心率從每分鐘55次降到10次,呼吸從每分鐘8次降到一兩次;多紋黃鼠的心率從每分鐘200至300次降到三四次,呼吸從每分鐘200次降到1次,可以說是斷崖式下降。這對于一個生命有機體來說,能夠讓各個器官的運轉迅速與之相適應,是一個非常艱難又高級的系統工程。④雖然在表象上,動物的“冬眠”和“睡眠”差不多,不吃不喝不動,但實際區別很大。目前,世界范圍內,已有百余種動物被證實有冬眠現象,包括哺乳類、鳥類、爬行類、兩棲類、魚類、無脊椎類動物等。這些動物在自然常態睡眠時,代謝水平、心跳、呼吸等指標均會有所降低,但變化不大;而在冬眠時,這些指標則降幅很大,有的動物甚至降到瀕臨死亡的狀態,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大大減少它們維持生命所需的能量,幫助它們度過凜冽的冬季。冬眠可以說是動物通過節能方式應對“極限氣候”的一種智慧和有效策略。人類期待獲得冬眠“超能力”⑤近些年,隨著癌癥等醫學難題陸續增多以及人類宇宙探索的需要,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開始迫切地對動物特別是對哺乳動物的冬眠開展深入研究。人們想知道:為什么黃鼠在秋天體重激增而不得糖尿?。啃芏邥r不排泄為什么不會腎衰竭?極地松鼠在醒來后,為什么大腦沒受損傷,也沒有肌肉萎縮、骨質疏松?……科學家希望能盡快弄清楚動物冬眠的這些“超能力”,并應用到人類身上。⑥依托于信息傳播和現代科技的發展,一些實例的出現和研究結果的發表給了科學家很大信心:人類自身或許真的具備冬眠的潛力。⑦2020年12月,西班牙、希臘學術研究團隊在《人類學》期刊發表研究結果,他們在43萬年前的人類骨骸中,找到了人類冬眠的證據,經斷層掃描與顯微鏡觀察,這些骨頭與冬眠動物的骨頭有相似的病變和損傷,也就是說,遠古人類可能也是用冬眠的方式來度過寒冬的。盡管這個說法聽起來如同科幻小說,但科學家認為,這種現象極有可能是事實。遠古人類是有冬眠的能力的,只不過后來自然環境變好,人類應對極端氣候能力增強,不再需要通過冬眠這種方式過冬了,這個能力也就退化了。⑧在這些實例和研究結果的基礎上,“人工冬眠”的概念應運而生,并率先在科幻電影中“實現”了。人們在《太空旅客》《流浪地球》等電影中可以看到,為了讓太空旅行者完成漫長的星際航行,會把他們放進太空冬眠艙,以冬眠的方式延長他們的壽命。⑨為了讓夢想盡快照進現實,世界各國的科學家都在孜孜不倦、鍥而不舍地研發適用于太空以及醫學方面的冬眠技術。⑩受變溫動物冬眠時體內大半液體凍結,心跳、呼吸、血液流動和大腦活動停止,幾個月后又活蹦亂跳的啟發,科學家研究出了“人體冷凍法”,即在-196 ℃的低溫下保存整個人體或頭部,以期未來的科學技術能夠將其復活。根據相關資料記載,這種嘗試在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了。1967年,加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詹姆斯·貝德福德因癌癥身亡幾小時后,進行了遺體的凍存處理,保存至今。但有研究者指出,通過這種方式冬眠復蘇后,無法證明儲存大腦信息的神經通路是否完好,因此,靠冷凍來實現人工冬眠的道路不太順暢。 研究的成果雖然不少,但如何將基于動物的研究成果應用到人類,還有漫長的路要走。未來,當科學家最終找到人類的冬眠開關時,將為人們的生命健康、星際航行帶來全新的天地。(選自《風流一代·經典文摘》,有刪改)下列說法與本文內容不相符的一項是( )A.第①段點明本文的說明對象“冬眠”,起到總領全文的作用。B.哺乳動物在冬眠時,體溫都會下降,有的下降幅度較大,有的下降幅度較小。C.人類期待獲得冬眠“超能力”是為了解決一些現在無法解決的醫學難題,以及探索宇宙的需要。D.最后一段總結概括了目前研究人類冬眠技術的成果,起到了收束全文的作用。√D [本題考查對說明對象和說明內容的理解。A、B、C三項正確。D項有誤,最后一段主要說明了科學家在研發冬眠技術方面的挑戰,并展望了未來冬眠技術可能為人類帶來的益處。]考點二 說明方法常見的說明方法類型 項目 內容闡釋舉例子 概念 通過列舉有代表性的恰當的事例來說明事物或事理。標志 例如、比如、據說、譬如等。作用 使說明更具體、更真實,便于讀者理解和認識。類型 項目 內容闡釋分類別 概念 根據事物性質、形狀、成因、功用等屬性的異同,把事物按一定標準分成若干類,然后逐類加以說明。標志 一類(種)……另一類(種)……作用 能使人了解事物的概貌,區分各個類別的差別,使說明更有條理。類型 項目 內容闡釋列數字 概念 用一些數字從數量上說明事物的特征,既反映事實情況,又有較強的說服力。注意表示年月日的內容不屬于列數字。標志 具體數字、約數、小數、分數、百分數、倍數等。作用 可以更準確、具體、科學地說明事物或事理,極具說服力,令讀者更信服。類型 項目 內容闡釋作比較 概念 將兩種有著外在或內在聯系的事物加以比較。作比較有類比和對比兩種,類比是為了說明相同點,對比是為了說明不同點。標志 比、相當于、較、早、晚、多、少等。作用 化深奧為淺顯,變復雜為簡明,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征。類型 項目 內容闡釋下定義 概念 用簡明扼要的語言、科學的術語對事物的本質特征進行規定性的說明。常用于科技說明文、政策條文、產品說明書等。標志 “叫作”“是什么”,用判斷句(比喻句、否定句一般不屬于下定義)。作用 能夠科學、準確而簡明地揭示說明對象的本質特點。類型 項目 內容闡釋打比方 概念 利用兩種不同事物的相似之處,以人們常見、熟知的事物比喻說明不常見、不太熟知的事物。標志 像、仿佛、如、似的等。作用 可將抽象的事理或復雜的事物說得淺顯易懂,具體生動,能增強說明的形象性、生動性、趣味性。類型 項目 內容闡釋引用 概念 引用名人著述、公式定理、諺語、神話傳說、新聞報道等,充實說明的內容,或者作為說明的依據。標志 引用的資料、文獻、詩詞、俗語、名人名言等,一般加引號。作用 使文章內容更具體、更充實,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和趣味性。類型 項目 內容闡釋圖表 概念 為了把復雜的事物說清楚,往往采用列圖表來彌補單一單用文字。標志 圖表。作用 使解說更直觀、具體。摹狀貌 概念 通過描寫事物的形狀或面貌,來說明事物特征。標志 運用描寫,體現說明對象的特征。作用 有助于把被說明的對象說得更具體、生動。類型 項目 內容闡釋作詮釋 概念 對事物的性質、功能和特征從一個側面進行解釋。標志 “……是……”“因為……”“由于……”“是……造成的” 。作用 通俗易懂。1.(2024·泰安中考)下列對選文第 ~ 段使用的說明方法判斷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2.(2024·煙臺中考)第④段主要采用了________的說明方法,說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2023·聊城中考)簡析第⑥段畫線句的說明方法及作用。[考點溯源]1.說明文中常用一些說明方法,如下定義、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分類別、畫圖表、列數字、引用等??纯幢疚闹杏昧四男┱f明方法,找出實例并說說它們的作用。(八上《中國石拱橋》課后“思考探究”)[答案] (1)打比方。如“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橋洞不是普通半圓形,而是像一張弓……”用“虹”“弓”作比,突出了石拱橋形式上的特點,富有形象性。(2)舉例子。作者為了說明中國石拱橋的特點,列舉了趙州橋和盧溝橋兩個例子。趙州橋是獨拱石橋的代表,盧溝橋是聯拱石橋的代表,且兩座橋都世界聞名,例子具有代表性、典型性。(3)引用。如引唐朝張嘉貞的話“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說明趙州橋設計施工的精巧;引用唐朝張 的贊語“初月出云,長虹飲澗”,說明趙州橋形式優美,等等。這些引用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4)列數字。有概數、確數之分,給人以準確鮮明的印象。如“趙州橋非常雄偉,全長50.82米,兩端寬9.6米,中部略窄,寬約9米”。(5)摹狀貌。如“這些石刻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有的像注視行人,千態萬狀,惟妙惟肖”,描繪石刻獅子的“千態萬狀”,說明盧溝橋在裝飾上的重要特點,突出了橋的形式美。(6)作比較。如“永定河發水時,來勢很猛,以前兩岸河堤常被沖毀,但是這座橋極少出事,足見它的堅固”,以盧溝橋與兩岸河堤相比較,充分說明了盧溝橋十分堅固。2.說明事理有許多方法,如舉例子、作比較、列數字、引用等。試從課文中各找出一個例子,說說其作用。(八下《大自然的語言》課后“思考探究”)[答案] (1)舉例子。如“北京的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遲十天左右,比1960年遲五六天。根據這些物候觀測資料,可以判斷北京地區1962年農業季節來得較晚。而那年春初種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種的,結果受到低溫的損害”,說明物候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2)作比較。如“又如濟南蘋果開花在四月中或谷雨節,煙臺要到立夏。兩地緯度相差無幾,但煙臺靠海,春天便來得遲了”,說明經度是決定物候現象的重要因素。(3)列數字。如“如在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十天”,說明緯度是決定物候現象的重要因素。(4)引用。如“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種喬木抽青和開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說明物候現象來臨的遲早還有古今的差異。(2024·煙臺中考)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文本見“考點一 說明對象”之“即時訓練”)第④段主要采用了________的說明方法,說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比較表象上相似但實際區別很大,冬眠是動物通過節能方式應對“極限氣候”的一種智慧和有效策略冬眠和睡眠在[解析] 本題考查說明方法。第④段結合“雖然在表象上,動物的‘冬眠’和‘睡眠’差不多,不吃不喝不動,但實際區別很大”,主要采用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說明了冬眠和睡眠在表象上相似但實際區別很大,冬眠是動物通過節能方式應對“極限氣候”的一種智慧和有效策略。方法指導說明方法及作用題的答題步驟第一步:審清題干要求,結合每種說明方法的特點或標志,判斷句子使用了哪一種說明方法。第二步:聯系上下文分析其表達作用。分析說明方法的作用,要緊扣說明對象及其特征,要注意這一說明方法所處段落的中心句(一般為首句),要重視該說明方法前面的語句。選段若無中心句,就需要我們提煉概括主要內容。第三步:根據不同的說明方法,運用不同術語歸納表述(相關術語為:舉例子:具體可信地說明了……增強了文章的可信度;列數字:具體、準確、直觀地說明了……;打比方:生動形象地說明了……,把……的特征說得通俗易懂,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作比較:突出強調了……的特點;下定義:準確科學地揭示了……的本質特征;作詮釋:通俗易懂地說明了……的特征;分類別:層次分明、有條理地說明了……的特征;引資料:使說明更具權威性,增強文章的趣味性,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注意:不要將相近的說明方法混淆,例如舉例子和打比方;不要寫錯字;有些數字,不起到說明事物的作用,就不是列數字,比如某些年代;下定義與作詮釋的區別主要看的是本質特征還是某些特點。★答題模板:采用……的說明方法,具體(準確、生動形象、突出強調、準確科學、通俗易懂、有條理等相關術語)地說明了……事物的……特點。(2023·聊城中考)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緩解氣候變化需要碳中和技術明廷臻 熊寒冰①4月11日在海南省??谂e辦的第三屆消博會上,綠色可持續理念、低碳可降解的產品,成為各類消費精品生產企業的共同追求。②近年來,極端氣候事件頻發引起人們高度關注。全球氣候系統變化的原因可分為自然因子和人為因子兩大類,前者包括太陽活動變化、氣候系統內部變率等,后者包括人類使用化石燃料以及毀林引起的大氣溫室氣體濃度增加、大氣中氣溶膠濃度變化等。③全球系統中的碳庫主要有4個,分別為大氣碳庫、海洋碳庫、陸地生態系統碳庫和巖石圈碳庫。大氣碳庫是4個碳庫中最小的,約700Gt(1Gt=10億噸),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最先引起關注。④工業革命以來,各國大量開采和使用巖石圈中以石油、煤、天然氣等形式存在的化石燃料,最終產生大量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停留在大氣圈中。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可以吸收地面向上的長波輻射,導致全球溫度升高,形成溫室效應。溫室效應會造成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氣候帶北移等生態問題,也會導致森林火災、干旱、龍卷風等氣候異常。⑤在國家政策號召下,各行各業實施減碳策略。目前減少溫室氣體的手段主要分為源頭控制、過程控制和末端控制。⑥源頭控制是指開發新能源以擺脫對化石能源的依賴,主要包括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潮汐能、核能等。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核電集團全年發電量為1 826.3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8.61%,創歷史新高。其中采用核能形式的發電量為1_731.2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6.71%;非核清潔能源的發電量為95.1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8.69%。⑦過程控制是指在溫室氣體排放源處設置相應技術來減排。在火力發電廠,可以利用碳捕獲與封存技術來實施對二氧化碳的捕集,并封存地下或海底,使大氣中的碳重新回歸巖石圈,主要采用電化學捕獲、液體吸收法和物理吸附法等。世界上最大的碳捕獲與封存技術工廠位于冰島,每年可儲存4 000噸二氧化碳,相當于把790輛汽車的年碳排放量封入地下。目前,碳捕獲與封存技術的成本和一些技術難關依舊限制了其規?;l展。⑧源頭控制和過程控制均是在減少向大氣中直接排放二氧化碳,但無法處理那些分散的碳排放源和當前大氣中現有的二氧化碳,因此需要一些末端技術來實現深層次的脫碳。常見的末端技術是生物質能的碳捕集與封存。該技術被認為是可行性最高的負碳技術,通過農作物或植物的生長來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但是利用該技術需要大量的土地,這可能會引起糧食、淡水危機。還有一些其他技術,包括陸地增強風化、海洋堿化,均是提升生態系統能力來去除大氣中的碳。直接空氣捕獲與封存技術,是指通過大型風扇提供穩定的大氣流動,并結合化學工藝直接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進行捕獲。該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土地和水源的負擔,但捕獲一噸二氧化碳的成本約為600美元,成本是阻礙其發展的重要原因。⑨根據聯合國環境署聲明,去除大氣中溫室潛能值更高的甲烷,是在短時間內解決氣候變化的另一有效途徑。國外學者布倫奈斯將經過銅處理的沸石顆粒加熱至310 ℃,可以百分百去除大氣甲烷,這為未來使用熱催化技術來對抗氣候變化提供了基礎。光催化技術是利用在紫外光的激發下,光催化劑內形成電子——空穴對,產生具有較強的還原性羧基活性基團,氧化大氣甲烷。目前出現了一種太陽能熱氣流發電系統與光催化相結合的新系統,可實現超稀薄大氣甲烷的大規模、零能耗捕集與高效降解,被最新出版的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年度報告認為是新興負排放技術。(選自《科普時報》,有刪改)簡析第⑥段畫線句的說明方法及作用。其中采用核能形式的發電量為1 731.2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6.71%;非核清潔能源的發電量為95.1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8.6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題考查說明方法及作用。根據第⑥段畫線句可知,“1 731.23億千瓦時”“16.71%”“95.14億千瓦時”“68.69%”運用了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同比增長16.71%”“同比增長68.69%”運用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直觀地展示了核能形式和非核清潔能源在發電量和發展速度上的差異,說明開發新能源的價值和必要性。[答案] 運用列數字、作比較的說明方法。列出了核能和非核能清潔能源一年的發電量及同比增長的數據并進行比較,具體準確地說明了中國亟待通過源頭控制,開發新能源,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突出說明開發新能源的價值。考點三 說明順序1.說明順序的概念(1)時間順序:按照事物發生、發展的時間先后來安排說明順序,從而寫出事物的發展變化情況。這種順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紹、科學觀察記錄,說明事物或事理發生、發展或制作過程一類的說明文。(2)空間順序:按照事物的空間存在形式,或從外到內,或從上到下,或從前到后,或由遠及近,或整體到局部依次進行說明。這種說明順序,一般用于說明事物的形狀、構造特征。(3)邏輯順序: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內部聯系及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來安排說明順序。事物的內部聯系包括因果關系、層遞關系、主次關系、總分關系、并列關系等;認識事物或事理的過程則指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由現象到本質、由一般到特殊等。2.說明順序的標志(1)時間順序:年代,古→今;季節,春→冬;程序順序,先后安排。(2)空間順序:近→遠、前→后、左→右、南→北、低→高……(表方位、立足點、行蹤變化等詞語)(3)邏輯順序:原因→結果;概括→具體;主要→次要;整體→局部;現象→本質;總→分……1.(2024·泰安中考)根據選文的邏輯說理順序,給下列句子排序,最能顯示其嚴密推理的一項是( )2.(2024·四川廣安中考)全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說明順序?3.文中段與段能否調換?為什么?[考點溯源]閱讀相關段落,體會課文說明事理的嚴密性,回答下列問題。(八下《大自然的語言》課后“思考探究”)1.第1-3段是怎樣將“物候”這一科學概念一步步引出來的?[答案] 作者從人們熟悉的花香鳥語、草長鶯飛寫起,然后指出人們對這些自然現象的認識,最后引出這就是物候,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就是物候學。2.第7-10段說明物候現象來臨的決定因素,采用了怎樣的說明順序?你認為這樣的順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慮?[答案] 在說明物候現象來臨的決定因素時,采用了由主到次、由空間到時間的邏輯順序。作者運用邏輯順序,即按照事理順序,可使介紹的物候學知識通俗易懂,便于讀者理解掌握。典題 (2024·四川廣安中考)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文本見“考點一 說明對象”之“典題講解”)全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說明順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題考查說明順序。研讀全文可知,全文主要采用了邏輯順序進行說明,從5G-A的興起、特點、優勢、商用建設、未來前景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介紹。邏輯順序方法指導分析說明的順序首先明確文章說明的對象是事物還是事理;其次把握說明語言的標志;最后作出判斷,具體闡述使用這種說明順序的必要性及好處。1.從說明對象上分析:介紹事物發展演變的過程,多用時間順序;對建筑物、名勝等事物的介紹,多用空間順序;說明事物的內在規律和道理,常用邏輯順序。2.從語言標志上分析:時間順序有表示時間發展、事物各個階段的標志語,如朝代、年份等;空間順序有表示各個方位的標志語,如上下、左右、遠近、內外、東西南北等;邏輯順序有表示邏輯層次的關聯詞語,如首先、其次、為什么、原來、因此等。★答題模板:1.本文(部分)采用了……的說明順序,對……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有條理,便于讀者理解。2.這幾段不可以調換,因為它們采用由……到……的順序介紹事物,調換后不合邏輯。3.本段文字應放在第……段之后,因為第……段與本段文字是……順序,這樣加入前后文才銜接連貫,條理清晰。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初識凝結水胡佳宇①“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寥寥八字便勾勒出一個蒼涼幽緲的深秋清晨的時空背景,從而引出后面膾炙人口的詩句來。文人墨客喜用“露”托物寄情,因其純潔無瑕,便有了“垂 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因其稍縱即逝,便有“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因其恰得時宜,便有“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②露其實是自然界的一種普遍現象,實質是凝結水的一種。所謂凝結水是指當物體表面溫度低于周圍大氣中水蒸氣形成露珠時候的溫度時,大氣中氣態水在物體表面凝結形成的水源。其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小到對著玻璃哈氣而形成的小水珠,大到清晨數平方公里植被葉片、莖干上形成的露珠,都有凝結水的身影。③這看似簡單的氣態和液態的轉換,在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中卻有著很廣的應用。④人類生產生活中利用蒸汽凝結水進行火力發電、原油分離等活動,凝結水的應用最大程度地回收了系統的熱能,從而節能降耗,創造經濟效益??蒲兄幸渤S玫秸舭l凝結水進行科學化驗。農業生產中常常利用農作物凝結水量小、附著表面時間長的特點,傍晚噴灑農藥、寒露季節采摘油茶等。⑤自然環境中,特別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區的生態系統,凝結水同樣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凝結水不但對積累的大氣降塵有鞏固作用,而且附著在土壤表層補充水分并減少了土壤的蒸發損失,在巖石土層中也能起到促進巖石風化的作用,加劇半干旱地區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和發展。對于植被而言,已有的研究表明,凝結水可以通過濕潤植物的葉表來幫助它克服干旱脅迫并提高光合強度。降低植物蒸騰或其他因素引起的水分虧缺等方式的作用,可以維持植物生長、有機物合成與代謝,從而促使植物正常生長。干旱地區雨水資源短缺,露水發生頻次和持續時間均超過降水,露水便成為重要的水資源和濕度來源,所以不少學者認為露水是干旱區域植物生存的主要水資源或者是植物生長唯一的液態水資源,足見其重要性。⑥當然,凝結水也具有負面效應,比如南方地區梅雨季節房屋地面的返潮現象,凝結水過量和持續時間過長也容易影響植株花粉傳播,其殘留水體也容易滋生細菌和真菌等病原體導致植株患病。⑦凝結水猶如一個謎團,古人閱其表將之比作天上來水,寓之情,賦予其豐富的情感;而今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入,我們正撥開它那縈繞的迷霧,凝結水的相關研究也正從自然學科方向逐步拓展到研究城市熱島效應和酸沉降等熱點領域之中。在全球化水資源短缺的今天,如果這類水資源能合理利用起來,那么也將為人類活動和生態系統的保護提供一個重要的水資源利用途徑。(選自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網站,有刪改)選文第③④⑤段順序不可以調換,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題考查說明順序分析。③與④⑤在結構上是由概括到具體的邏輯順序,結構上是總分關系;④⑤與③中的最后一句話“在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中卻有著很廣的應用”對應。[答案] 第③段與第④⑤段在結構上是總分關系;第④⑤段與第③段中的最后一句話對應。考點四 說明語言說明文語言的特點1.準確(科學性、平實)語言。這是說明文語言的基本特點,此類語言符合客觀實際,在時間、空間、數量、范圍、程度、特征、性質、程序等方面說明事物都準確無誤。此類語言表程度的修飾限制詞語有:幾乎、只不過、在某種程度上、相當、相對、至少、主要、近、極、稍微、比較、更、最、很大程度上等。表時間的修飾限制詞語有:已經、早已、一直、到那個時候、定期、自古以來、當時、剛剛、迄今、目前等。表信息來源的修飾限制詞語有:研究發現、科學研究表明、科學家研究發現、實驗結果表明等。表估計推測的修飾限制詞語有:可能、大約、大概、左右、也許等。表頻率的修飾限制詞語有:一般、往往、常常、經常、通常、總是、有時、屢次等。表范圍的修飾限制詞語有:一切、部分、全部、都、絕大部分、大面積、總共等。表數量的修飾限制詞語有:之一、多、有余、很少等。2.生動(趣味性、形象性)語言。為了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說得更加生動形象,增強文章的啟發性和感染力,調動讀者的閱讀興趣,在準確的前提下,說明文語言適當運用比喻、排比、擬人、引用等修辭手法,描寫、抒情等表達方式作生動說明,增加文章的趣味性、表現力。1.(2024·煙臺中考)結合語境,分析下面加點(紅色)詞的作用。盡管這個說法聽起來如同科幻小說,但科學家認為,這種現象極有可能是事實。2.(2024·泰安中考)下列各句中加點(紅色)的詞語,若刪掉,對語意表達效果影響最小的一項是( )3.(2024·四川廣安中考)本文第⑤自然段加點(紅色)的“近”字能否刪去?為什么?4.(2023·聊城中考)簡析第⑧段加點(紅色)詞的表達效果。[考點溯源]1.結合下列句子中加點(紅色)的詞語,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嚴謹。(八上《中國石拱橋》課后“積累拓展”)(1)《水經注》里提到的“旅人橋”,大約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記載的最早的石拱橋了。(2)全橋只有一個大拱,長達37.02米,在當時可算是世界上最長的石拱。(3)永定河上的盧溝橋,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間。橋長265米,由11個半圓形的石拱組成,每個石拱長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橋寬約8米,橋面平坦,幾乎與河面平行。[答案] (1)“大約”“可能”都表示不確定,“有記載的”指出后面判斷的根據,更增強了準確性。(2)“在當時”是從時間上限定,“可算是”是從程度上限定,這樣才更符合實際情況。(3)數字具體,實事求是,該用“約”限制時,絕不“故作準確”;“幾乎”強調了橋面與河面并非完全平行。2.比較下面兩段文字的不同特點,體會說明語言的生動性和準確性。(八下《大自然的語言》課后“積累拓展”)(1)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br/>(2)此外,物候現象來臨的遲早還有古今的差異。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種喬木抽青和開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說,春天提前九天。[答案] 第(1)句的語言形象生動。如“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中“傳語”一詞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大自然人格化了,使大自然有了人的情感和語言,將大自然的靈氣寫出來了。第(2)句的語言平實準確。如“此外,物候現象來臨的遲早還有古今的差異”中“此外”“還有”都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平實和準確。典題 (2024·煙臺中考)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文本見“考點一 說明對象”之“即時訓練”)結合語境,分析下面加點(紅色)詞的作用。盡管這個說法聽起來如同科幻小說,但科學家認為,這種現象極有可能是事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題考查理解說明文的語言特點。加點(紅色)詞“極有可能”表示對遠古人類具備冬眠能力這一說法的推測和估計,表明科學家認為這種可能性很大,但并非絕對確定。這種表述既展示了科學家的嚴謹態度,也體現了科學研究的客觀性和不確定性。使用“極有可能”而非絕對肯定的說法,使得說明更加準確、科學。[答案] “極有可能”一詞表示推測和估計,表明遠古人類具備冬眠能力這種可能性非常大,但并非絕對確定?!皹O有可能”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和嚴密性。方法指導說明文的語言有生動和平實兩類,考查方式有以下三種:題型1:找出體現說明文語言準確性的詞語并分析詞語的表達作用。……一詞準確地說明了……(說明對象)的……特征,符合實際情況,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答題模板:……一詞起修飾限制……的作用,準確地說明了……(說明對象)的……特征,如果去掉不符合實際情況,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科學性。題型2:加點(紅色)詞能否去掉,為什么?答題步驟:①判斷——不能刪掉;②解詞——解釋詞語在程度、狀態、范圍、性質等方面對文意的限制;③比較——刪掉該詞與沒有刪該詞文意發生的變化,比較后加上“與事實不符”;④結論——這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科學性。★答題模板:不能刪掉+詮釋詞義+說明去掉后句子的意思有怎樣的改變+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科學性。題型3:說明文語言的生動性說明文中俗語、諺語、詩歌、傳說、史料、新聞等內容和打比方、摹狀貌的說明方法均體現說明文語言的生動性,給讀者更直觀、更深刻的感受。結合語境解釋加點(紅色)詞的含義——增強了說明文的生動性、趣味性、可讀性,給讀者更直觀、更深刻的感受。★答題模板:解釋詞義+說明了……內容+增強了說明文的生動性、趣味性、可讀性。(2024·四川廣安中考)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文本見“考點一 說明對象”之“典題講解”)本文第⑤自然段加點(紅色)的“近”字能否刪去?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題考查對說明文語言的品味。結合“去年6月……與5G-A當前研究的標準有近70%的重疊”可知,“近”表示接近、大約的意思,說明5G-A當前研究的標準與6G愿景和共識中涉及的關鍵技術有大約70%的重疊,并非完全重合。如果刪去“近”,則表意過于絕對,與事實不符。因此,“近”字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答案] 不能刪去?!敖北硎尽敖咏?,將近”。準確地說明了《IMT面向2030及未來發展的框架和總體目標建議書》中涉及的關鍵技術,與5G-A當前研究的標準有接近70%的重疊。刪去了就變成了“有70%的重疊”,與事實不符?!敖弊煮w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中考語文復習專題六說明文閱讀學案.docx 中考語文復習專題六說明文閱讀課件.ppt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