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7張PPT)登泰山記姚鼐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學習目標1.思維發展與提升:自主合作探究,反復朗讀,整體感知,理通思路。2. 審美鑒賞與創造:鑒賞描寫自然景物的手法,提升對自然美的感悟力。3. 文化傳承與理解:領略五岳之尊的雄奇壯麗,培養學生對人生“不斷攀登以歷絕美”的感悟, 理解文人在山水自然中安放心靈的文化傳統。【環節一:課前導入】記者曾采訪英國著名登山家喬治˙馬洛里:為何想要攀登珠穆朗瑪峰?喬治回答:因為山就在那里!多么簡單而又純粹回答!因為山就在那里,2018年69歲的夏伯渝成為我國第一位依靠假肢登上珠穆朗瑪峰的人;因為山就在哪里,1774年的除夕,姚鼐與摯友乘風冒雪,同登泰山。今天就讓我們跟隨作者的腳步,一起去追尋最美的風景,去體會作者別樣的情懷!【環節二:理思路,明路線】課前檢測:【學習任務一】國慶假期將至,泰安中學高一學生朱小純想沿著當年姚鼐的路線登泰山, 請同學們為他設計出國慶二日游的路線圖。參考示例:第一天:從泰安城出發,由南麓登山,沿著中谷進入,再沿著西谷,到達山頂,觀賞泰山晚霞夕照。第二天:5點起身,在日觀亭看日出,上午游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下午返程途中觀看道中石刻、泰山松。【環節三:賞美景,鑒手法】問題一:第二段中,作者經過艱難跋涉,到達山頂后看到了怎樣的風光呢 請同學們找出相關句子,大聲誦讀。然后請用散文化的語言把它描述出來。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朗讀)示例:皚皚白雪覆蓋著座座青山,明亮的雪光照亮南面的天空,遠處古老的泰安城沐浴著夕陽的余輝,汶水和徂徠山相依,山水如畫,俯瞰半山腰上,云霧環繞宛如輕柔的腰帶。問題二:作者是如何描繪這幅畫面的?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擬人:不說白雪覆蓋蒼山,而說蒼山背負白雪,賦予蒼山以生命,新穎傳神。比喻:半山腰霧氣環繞,像腰帶一般化靜為動:青山背負冰雪,賦予靜態的青山以動感。問題三:重點朗讀第三段,這一段寫了泰山日出的五幅畫面,請概括畫面內容,并從以下角度鑒賞,完成表格。【學習任務二】假如要你拍攝這段泰山觀日出的小視頻,請根據文章內容,撰寫一段解說詞。要求:解說中要有對日出景色的基本介紹,解說得有詩情畫意。示范:晨登日觀峰,海水黃金熔。凌晨破曉,舉目東方,晨曦漸露,腳下云霧漫漫,耳畔松濤陣陣;放眼遠眺,山峰隱現,博戲爭賭,天邊云帶異色,瞬間云霞五彩;旭日漸出,紅光搖蕩,噴薄四射,群峰皆被浸染,大地一片光明。【環節四:思文本,悟情懷】深入文本,思考作者在何時何天氣下在何路途登山?時間:月丁未(除夕的前一天)天氣:乘風雪 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大風揚積雪擊面 雪與人膝齊 (風雪交加)路途:崖限當道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 充滿艱險 (充滿艱險)自京師,歷..,穿… ,越.. ,至于泰安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 (山高路遠)【學習任務三】冬天登山已不多見,選擇除夕之日觀日出更是罕見,在萬家團聚共度佳節之日,作者乘風冒雪,一步步走上冰滑的石階,于泰山之巔翹首迎接紅日噴薄而出,同學們從中能感悟到作者怎樣的情懷呢?小組討論后,匯報交流。書香組:“江山留勝跡, 我輩復登臨”,自古以來,泰山以其五岳之尊的雄奇壯麗吸引了歷代眾多文人雅士,200多年后讀此文,仍然可以感受到作者那顆熱愛祖國、熱愛名山大川的心。爾雅組:王安石在游褒禪山后感慨“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毛主席也曾說“無限風光在險峰”,若想探尋最美的風景,若想登臨人生至高境界,風雪交加又何妨 那壯美的泰山日出就是對作者不懼風雪,艱難攀登的最好獎賞。登上泰山之巔,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環節五:閱群文,解文化】結合創作背景,對比蘇軾“夜游赤壁”與姚鼐“登山臨雪”的“目的”有何異同 蘇軾的赤壁,姚鼐的泰山異:蘇軾被貶黃州,仕途坎坷,人生低谷,夜游赤壁,把悲喜之情與超然物外的人生之理融入赤壁“水月”中 ,實現了樂觀豁達的精神突圍;姚鼐養親辭官,仕途盡頭,人生路口,登山臨雪,把贊美之情與攀登以歷絕美的人生之理融入蒼山“風雪”中,實現了超然灑脫的心靈安放。自然山水,安放心靈同:二者都是融“情理”于山水中,自古以來,文人雅士都有在自然中抒發情懷的文化傳統。登山臨水,是心靈的遠游。在山水自然中安頓身心,能夠獲得情感的慰藉、靈魂的詩意和精神的超越。作業練習1、寫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體生動地寫出景物特征,不少于 300 字。2、以小組為單位,搜集與泰山有關的成語、詩句、名人故事、石刻等,制作以“泰山文化”為主題的手抄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