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0張PPT)1、了解作者與背景。2、掌握重點實詞、虛詞的含義及特殊語法現象。3、分析課文內容與結構,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4、領會作者借古諷今的意圖。學習目標:當年蘇老泉,年已二十七。方知需用功,發奮讀書籍。并同兒與女,思究圣人語。寒窗多少年,青絲根根白。父子同進京,三人皆中舉。皇城咸震驚,爭誦蘇洵名。讀書從不晚,辛勤為第一。-——-民歌導入大器晚成傳美名,言兵六國出奇聲。三蘇共逐文壇盛,不負老泉勞半生!-——-《古人百詠.詠蘇洵》字明允,號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據說27歲才發憤讀書,經過十多年的閉門苦讀,學業大進。宋仁宗嘉右元年帶領兒子蘇軾、蘇轍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幾策》2篇,《權書》10篇,《衡論》10篇,謁見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認為這些文章可與賈誼、劉向相媲美。一時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文名因而大振。蘇洵精于古文寫作,尤長于策論,主張“言必中當世之過”。為文見解精辟,論點鮮明,論據有力,語言鋒利,明快酣暢,雄奇遒勁。著有《嘉祐集》。作者簡介蘇洵(1009-1066)節選自《嘉祐集.權書》。《權書》包括十篇文章,都是評論政治和歷史的。《六國論》是其中最經典的一篇史論文。題解六國論省略式短語: “六國破滅之論”。文章旨在分析六國失敗的原因。六國論戰國七雄,“六雄”何以為秦一一擊破?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杜牧《阿房宮賦》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賈誼《過秦論》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蘇轍《六國論》且看蘇洵會如何抽絲剝繭,為我們層層剖析這個問題?賂lù秦 六國互喪sàng率shuài賂秦耶yé 小則獲邑yì思厥jué先祖父 暴pù霜露 (通“曝”)無厭 yàn (通“饜”) 草芥jiè 下咽 yàn 與yǔ嬴而不助五國也洎jì牧以讒誅 革滅殆dài盡當tǎng與秦相較 (通“倘”)或未易量liáng 悲夫 fú 無(通“毋”)使為wèi積威之所劫日削xuē月割熟讀課文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研讀——第一段兵:武器利:鋒利善:好弊:弊端而:連詞,表因果關系虧:虧損道:道理,原因或:不定代詞,有人互:交互率:全都,一概以:因為蓋: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完:形—動,保持完整提出中心論點以及分論點,總領全文,提挈下文議論。品析第一段在蘇洵看來,六國破滅的原因是什么?為使中心論點完備周密,作者是從哪兩個方面加以論述的?整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六國破滅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不賂者以賂者喪。分論點一分論點二中心論點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研讀——第二段以:用、憑則:就邑:小城鎮城:大城池所得:(因受六國賄賂)得到的土地其實:前者的實際數量。所亡:(因賄賂秦國)丟失的土地所大欲:最想要得到的所大患:最擔心的固:本來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研讀——第二段思:回想厥:代詞,他們的先:對去世的尊長的敬稱祖父:古今異義,祖輩和父輩暴:通“曝”,暴露,冒著以:相當于“而”,表結果,“才”舉:拿然后:古今異義,這以后寢:休息,睡覺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研讀——第二段然則:這樣以來,那么……厭:通“饜”,這里指滿足奉:獻,送彌、愈:更加判:確定,斷定至于:由上文引出下文結果,“以致于”顛覆:滅亡宜然:應當這樣以:拿,介詞事:侍奉,動詞得:得當,適宜賄賂所失多戰勝所得少戰敗所失少受賂所得多祖輩得之難土地有限賂秦力虧,破滅之道也六國秦國本段的內容印證了第一自然段中哪句話?用了哪些論證方法?品析第二段子孫獻之易秦欲無厭對比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比喻 引用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研讀——第三段繼:隨著、跟隨遷滅:滅亡與:親附、親近既:已經免:幸免義:堅持正義。名--動斯:這始:才速:招致趙嘗五戰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研讀——第三段而:連詞,表并列關系再:兩次卻:使動用法,使……退卻洎:及,等到為:成為終:堅持到底革滅:消滅殆:幾乎,差不多智力:古今異義,智謀和力量誠:確實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研讀——第三段向使:假使附:親附,依附猶:尚且數、理:天數,命運(互文:勝負存亡的命運)當:通“倘”或:或許量:衡量、判斷齊、燕、趙滅亡的原因分別是什么?諸侯國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印證第1段哪句話齊國燕國 趙國 與嬴而不助五國以荊卿為計牧以讒誅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品析第三段本段主要運用的論證方法有哪些?齊、燕、趙三國滅亡原因——品析第三段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舉例論證假設論證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研讀——第四段以:用封:封賞事:侍奉禮:禮待,名作動為……所:被劫:脅迫日、月:名--狀, 一天天, 一月月為1:治理為2:被第四段主要寫了什么內容?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在結構上的作用是什么?假設論證論證方法:結構作用:主要內容:品析第四段承上啟下——由“談古”到“論今”為六國“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的結局而嘆惜。“論今”: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研讀——第五段夫:句首發語詞勢1:勢力可以:可以憑借勢2:形勢茍:如果以:憑借故事:古今異義,舊事是:這卒章顯志六國秦國北宋諸侯天下之大從六國破亡在六國下矣北宋與六國有何相似之處?借古諷今品析第五段北宋建國后,鑒于唐末藩鎮割據和五代軍人亂政,實行中央專制集權制度,將軍權完全收歸中央,造成了軍事上的衰勢。北宋建國往后一百年間,與契丹、西夏作戰60余次,敗多勝少,到蘇洵所處的時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納銀20萬兩,絹30萬匹;向西夏納銀10萬兩,絹10萬匹,茶3萬斤。這樣“陪鄰”的結果,助長了契丹、西夏的氣焰,加重了人民負擔,極大地損傷了國力,帶來了無窮的禍患。蘇洵正是針對這樣的現實撰寫《六國論》的。北宋在疆域開拓上毫無作為總結寫作藝術:議論文的典范第一段弊在賂秦對比論證比喻論證引用論證舉例論證假設論證(第二段)借古總 分賂秦力虧(第三段)不賂者以賂者喪第四段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遞進)諷今第五段毋從六國破亡之故事過渡“三蘇”都寫過《六國論》,而觀點各不相同,請分別加以概括,并請結合相關材料探究其觀點不同的原因。材料:蘇洵:“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蘇軾:“吾考之世變,知六國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蓋出于此,不可不察也。”“此”所指代的是“皆天民之秀杰”的“智、勇、辯、力”之人是否得以“區處條別,使各安其處”。蘇轍:“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見利之淺”、“不知天下之勢”; “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延伸思考參考:(1)蘇洵認為六國破滅的根本原因在于賂秦;蘇軾認為六國破亡在于沒有很好地任用“智、勇、辯、力”突出的人才,讓他們各盡其才,各盡其力。蘇轍則認為山東六國沒有遠略,“不知天下之勢” “貪疆場尺寸之利”,互相殘殺,從而導致最后的滅亡。延伸思考參考:(2)同一個歷史事件,為什么“三蘇”會有不同的見解?歌德說:“經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一眼睛看到紙的背面。”因為,任何一種文字形式的背后,都躍動著作者不同的生命狀態。“三蘇”對同一個史實有不同的觀點,源于他們不同的經歷、學識、性情、個性、價值追求等因素形成的不同的生命狀態。延伸思考參考:(2)本文文字背后蘇洵的生命狀態:一腔政治熱情,一顆憂國之心。蘇洵精于古文寫作,尤長于策論,為文見解精辟,論點鮮明,論據有力,語言鋒利,明快酣暢,雄奇遒勁,很有戰國縱橫家的風度。他主張“言必中當世之過” 是為了“施之于今”。正因為如此,他的文章中才有了對治國安邦的嚴肅思考和設想,這是封建時代知識分子可貴的文化和政治品格。延伸思考參考:(2)才華橫溢的蘇軾,是繼歐陽修以后宋代詩文革新運動的卓越領導者和文壇領袖,他不僅是一位精通“詩、文、書、畫”的全能作家,他的政治才能也非常突出。然而他的一生非常坎坷,多次卷入新舊黨爭的政治漩渦中,屢遭貶謫,動輒得咎,成為北宋朝廷黨爭的犧牲品,滿腔報國之志不得實現,滿腹才華不得施展,自然他看待古今往事的角度就會從“區處條別,使各安其處”的角度考慮了。關于蘇轍,富有文才,政治態度與蘇軾大體一樣,人生經歷也如蘇軾一般坎坷。但“其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為人。”(蘇軾語)“蘇文定公之文,沖和淡泊,遒逸疏宕,大者萬言,小者千余言,譬之片帆截海,澄波不揚”。(茅坤語)可見蘇轍是一個在官場上歷經挫折,為人淡泊低調,思想深邃,為文穩健的文學家。自然他看待“六國滅亡”的緣由有他獨特的視角了。延伸思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