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4張PPT)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臧克家新課導入澳門歸回之日,《七子之歌》傳唱大江南北,引起觀眾的強烈反響。這首歌的歌詞就是著名的愛國學者、詩人、革命烈士聞一多先生創作的。今天,我們來學習臧克家寫的一篇關于聞一多的文章,去深入了解聞一多的精神品格。學習目標1.了解文章記敘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2.學習聞一多嚴謹、謙遜的治學態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則。3.學習本文如何圍繞中心選材,敘述、抒情、描寫和議論的。聞一多人物簡介(1899-1946)聞一多(1899—1946),本名聞家驊,著名詩人、學者、愛國民主戰士。1899年生于湖北省浠水一個“世家望族,書香門第”。五四運動時在北京清華大學讀書時即參加學生運動。1922年赴美國芝加哥美術學院學習,后來研究文學。1925年5月回國后,歷任青島大學、清華大學教授。1937年抗戰開始,他在昆明西南聯大任教。1943年后,因目睹蔣介石反動政府的腐敗,奮然而起,積極參加反對獨裁、爭取民主的斗爭。1945年7 月15日被特務暗殺。臧克家人物簡介19052004臧克家(1905-2004),詩人,從小受家庭影響,喜歡古典詩歌和民歌。1932年開始寫新詩,以一篇《老馬》成名,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詩集《烙印》,這是他最具影響的作品。此后,他陸續出版的詩集,長詩有《罪惡的黑手》《自己的寫照》《泥土的歌》《生命的零度》等十多部。彌高( ) 衰微( ) 伴侶( )碩果( ) 卓越( ) 赫然( )迭起( ) 澎湃( ) 鍥而不舍( )目不窺園( ) 兀兀窮年( )瀝盡心血( ) 心不在焉( )群蟻排衙( ) 潛心貫注( )慷慨淋漓( ) 氣沖斗牛( )míshuāilǚshuòhèzhuódiépàiqièkuīwùlìyānyáqiánkǎidǒu字形易錯。字音易錯。字詞積累作名詞時,讀“xiào ”作動詞時,讀“jiào”。字詞積累校(jiào)校補(xiào)學校漂(piǎo)漂白(piào)漂亮(piāo)漂泊瑕( )瑕疵炯( )炯炯目光迥( )迥乎不同jiǒnɡjiǒnɡ暇( )無暇遐( )遐想xiáxiáxiá整日忙碌,無暇(xiá)讀書;思緒遠游,遐(xiá)想聯翩;玉無雜質,則無瑕(xiá)疵。巧記:字詞積累字詞積累( )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用心勞苦地一年到頭這樣做。( )滴盡了心血,比喻付出了全部精力。( )精力集中,用心專而深。( )心思精神完全會聚和集中起來。( )充滿正氣,情緒激昂,痛快淋漓。( )形容氣勢之盛可以直沖云霄。根據意思,選擇正確的詞語。A.兀兀窮年B.心會神凝C.氣沖斗牛D.慷慨淋漓E.瀝盡心血F.鍥而不舍G.潛心貫注FAEGBDC整體感知1.文章是從哪兩個方面來寫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的?速讀課文,思考:2.在文中找出你認為最能概括評價聞一多形象的句子。——作為學者的方面和作為革命家的方面。——聞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學者,熱情澎湃的優秀詩人,大勇的革命烈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標。整體感知速讀課文,思考:3.文章可以分為幾個部分?第一部分(1-7)記述聞一先生作為學者方面的“說”和“做”。第二部分(8-18)記述聞一多先生作為革命家方面的“說”和“做”。第三部分(19-20)總結全文,對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給予 高度的評價和贊揚。【閱讀技巧】抓住標題,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在文本閱讀中關注、勾畫點題的詞語或句子,有助于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整體感知一、二部分靠7、8、9三個自然段過渡。第七段還兼有點題、承接上文,進行小結的作用;第八九段開啟下文。4.各部分是怎么銜接起來的?有何好處?好處:使文章連接緊密,脈絡清楚,過渡自然:把聞一多先生作為學者和作為革命家方面的情況用極其簡明的語言并列地提出來,自然地引出下文,給讀者深刻的印象。【閱讀技巧】過渡段的作用一般是:結構上承上啟下;內容上對上文總結,開啟/引出/總起下文;點明文章中心。精讀探究1.聞一多先生作為學者,在“說”和“做”有什么特點?研讀文章第一部分,思考:特點:“做了再說”“做了不說”2.文章一二段用聞一多先生的話來開篇有什么作用?直接點題,也設置了懸念,激發讀者的好奇心和閱讀興趣;把聞一多和別人對比,突出他的品質;作為文章第一部分的總起,引出下文聞一多作為學者方面的內容。【閱讀技巧】文章開頭段的作用:點題;設置懸念/埋下伏筆,引起讀者的好奇/思考,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總領全文/下文。精讀探究第一部分(1-7)記述聞一先生作為學者方面的“說”和“做”。三層(7) 總說:點題并總結上文。一層(1-2)總說:引用聞一多的原話,總領聞一多作為學者方面的內容。二層(3-6)分述:寫聞一多作為學者方面的事跡。精讀探究3.為表現聞一多先生作為學者,在“說”和“做”方面“做了再說”“做了不說”這一特點,作者選取了哪些材料來證明?再讀課文第3-6段,思考:幾年辛苦,凝成《唐詩雜論》;十年艱辛,撰寫了《楚辭校補》;又向“古典新義”邁進。精讀探究4.聞一多先生不畏艱辛,廢寢忘食,數十年如一日潛心研究學術,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你如何理解這句話?“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他把“我們衰微的民族”比作病人,把自己比作醫生,把“尋找使我國民族振興的途徑”比作“開一劑文化藥方”。聞一多先生研究學問的目的在于救國精讀探究自讀課文第10-18段,思考:5.作為革命家的聞一多與作為學者的聞一多,在“說”和“做”上有什么不同?作為學者:“做了再說”“做了不說”作為革命家:“說”了就“做”“言論與行動完全一致”6.聞一多先生作為革命家,“說”了就“做”,文中寫他“做”了哪幾件事?起草政治傳單在群眾大會上大罵特務走到游行示威隊伍的前頭精讀探究7.為什么作為革命家的聞一多先生會這么“說”,這么“做”?請在文中找原句回答。叫人民起來,反對獨裁,爭取民主!精讀探究8.聞一多作為學者時的“說”和“做”,與作為民主戰士時的“說”和“做”有什么不同?彼此有無關聯?試根據文章內容簡要分析。是“做了再說,做了不說”。是“說了就做”“言論與行動完全一致”。這體現了他潛心學術,刻苦鉆研的敬業精神。這體現了聞一多敢為人民講話,為了反對獨裁,爭取民主,對敵人無所畏懼的精神。他的“說”和“做”相互貫通,愛國情和使命感始終如一,這正是他作為一名卓越的學者,偉大的愛國者,大勇的志士的體現。1.本文可以分成幾個部分?部分之間是如何聯系的。2.聞一多先生是個怎樣的人?用原文回答。聞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學者,熱情澎湃的優秀詩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標。本文可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聞一多作為學者的說和做;第二部分是聞一多作為革命家的說和做。兩個部分用了總承上文和總起下文的句子過渡。合作探究1.作為學者,聞一多先生是怎么說的,如何做的。2.作為革命家,聞一多先生是怎么說的,如何做的。內容分析做了再說,做了不說。說了就做,言論與行動完全一致。文章結構結構嚴謹,過渡自然,銜接緊密口的巨人行的高標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學者做了再說做了不說寫作《唐詩雜論》寫作《楚辭校補》寫作《古典新義》革命家說了就做言行一致起稿政治傳單群眾大會演講參加游行示威課后作業1.在文中找出你喜歡的句子,可以從修辭手法,描寫方法,表達方法來說一說理由。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鉆探,有如向地殼尋求寶藏。”這句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聞一多先生對學術研究的熱愛,突出了他的刻苦鉆研精神。2.熟讀課文,注意情感的體會,把握文章朗讀的節奏,語氣。第二課時他從唐詩下手,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瀝盡心血。杜甫晚年,疏懶得“一月不梳頭”。聞先生也總是頭發零亂,他是無暇及此的。聞先生的書桌,凌亂不堪,眾物騰怨,聞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聲:“秩序不在我的范圍以內。”品味語言【細節描寫】品味語言作者用高度凝練且富有詩意的語言,結合細節描寫,寫聞一多先生頭發凌亂,書桌凌亂這些細節,說明先生一心鉆研典籍無暇顧及自己生活,表現了他潛心治學的專注態度。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品味語言【比喻】這一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說明了聞一多先生的字寫得十分工整,突出了先生嚴謹治學的態度。品味語言在李公樸同志被害之后,警報迭起,形勢緊張,明知兇多吉少,而聞先生大無畏地在群眾大會上,大罵特務,慷慨淋漓,并指著這群敗類說:“你們站出來!你們站出來!”【對比】聞一多先生在群眾大會上大罵特務,局勢的恐怖與聞一多的大義凜然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了他的說到做到。做了再說,做了不說,這僅是聞一多先生的一個方面,作為學者的方面。聞一多先生還有另外一個方面,作為革命家的方面。問題探究1.找出文中表議論的句子,想一想有何作用。這兩句議論位于文章中間,用于事件的轉換銜接處,主要做到穿針引線,承上啟下的作用。聞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學者,熱情澎湃的優秀詩人,大勇的革命烈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標。這兩句議論位于文章結尾,一般起到總結全文,升華主題、畫龍點睛、發人深思的作用。【引用】“此身別無長處,即然有一顆心,有一張嘴,講話定要講個痛快!”“你們站出來!你們站出來!”“我們要準備像李先生一樣,前腳跨出大門,后腳就不準備再跨進大門。”問題探究2.通過聞一多先生說的話,你看到了他身上怎樣的精神品質。視死如歸,英勇無畏藝術特色抓住細節,以小見大巧用修辭,突出特點語言簡潔,高度凝練夾敘夾議,抒發情感勤奮務實謙虛淡泊勇于斗爭英勇無畏本文結構嚴謹,過渡自然,作者用高度凝練,富有詩意的語言,描繪出一個偉人的形象,運用夾敘夾議的表達方式增強了文章感染力,高度贊揚了聞一多先生刻苦鉆研學術的嚴謹態度和實干精神,以及為國家、為人民、為民主而獻身的精神。課堂小結課后作業課外閱讀聞一多的《太陽吟》《死水》《靜夜》等詩作,欣賞其藝術特色,感受其中的精神追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