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0張PPT)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知識與技能:了解“格物致知”的含義及其對于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過程與方法:小組合作交流。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結合自身學習實際,積極爭取做一名注重實踐、有開拓精神的人。學習目標第一課時作者簡介1936年生,祖籍山東日照,美籍華裔物理學家;出生籍貫學業經歷科研成就1959年獲美國密西根大學物理學學士和數學學士學位,1962年獲得美國密歇根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長期從事高能物理實驗等方面的研究,1974年發現第4種夸克的束縛——J粒子,因此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獎。2015年首次發現在太空中有大量高能正電子,這些正電子的來源很可能是暗物質碰撞所產生的。010203丁肇中寫作背景1990年5月,《瞭望》周刊等單位組織“情系中華”征文活動。在評選過程中,征文評委會評出兩篇特別榮譽獎,著名物理學家丁肇中的《懷念》是其中一篇。1991年10月18日,征文活動頒獎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丁肇中在會上表了這篇演講。文體知識說理演講詞屬于演講詞的一種,是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具有正確、深刻的論點,使用確鑿的、充分的、具有說服力的論據,進行具有邏輯性的論證。1.注音:丁肇( )中 不知所措( )2.釋詞:格物:致知:袖手旁觀:不知所措:zhàocuò推究事物的原理。獲得知識。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助別人。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形容受窘或發急。字詞積累預習指導2.自讀課文,用一句話概括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從文中找出原句并概括)1.本篇演講詞,作者想跟大家探討什么問題?談談學習自然科學的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實驗精神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問題探究:1.傳統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2.實驗精神在科學上有什么重要性?實驗有什么特點?3.丁教授認為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是什么?123456789101112131.這篇演講詞,作者想要表達的觀點是什么?當堂達標2.演講過程中,列舉了哪些事例?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實驗精神)。(1)王陽明“格竹”的事例(3)作者的個人經歷(2)研究竹子的性質(4)中國學生功課成績好,面臨研究工作束手無策所舉例子 闡述道理 作用 論述角度作業:完成下列表格第二課時學習目標(重點)知識與技能:1.了解作者的觀點,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本篇演講詞層層遞進的結構;2.理解本文從正反兩方面運用擺事實和講道理相結合的論證方法。過程與方法:誦讀法、自主學習、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結合自身學習實際,積極爭取做一名注重實踐、有開拓精神的人。認真觀看視頻,思考演講時的內容和情感需要注意什么?觀點明確語言樸素簡練語氣鏗鏘有力論據充分、論證清晰主題思想深刻、鼓舞人心儀態大方自然手勢運用合理文體知識說理演講詞屬于演講詞的一種,是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具有正確、深刻的論點,使用確鑿的、充分的、具有說服力的論據,進行具有邏輯性的論證。預習指導1、本文的論點是什么?2、作者主要運用什么方法來證明自己的論點?我們應該要有格物致知精神擺事實,講道理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引用論證所舉例子 闡述道理 作用 論述角度明朝大理論家王陽明格竹子失敗。論證傳統教育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使論證更具體形象生動,更具說服力。反面通過實驗了解竹子性質。實驗的過程……有計劃的探測。使論證更具體形象生動,更具說服力。正面中國學生功課成績好,面臨研究工作束手無策中國學生偏向……而不愿動手使論證更具體形象生動,更具說服力。反面拉近與聽眾的距離,使論證更具體形象生動,更具說服力。作者在美國的學習經歷以埋頭讀書應對一切,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反面1、 按照“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的結構給全文劃分層次并歸納意思。2、這篇演講是如何層層遞進、思路清晰地闡述觀點的?問題探究1、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結構給全文劃分層次并歸納意思。第一部分(1)提出問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第二部分(2~12)分析問題指出傳統教育的弊病,論述“ 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第三部分(13)解決問題強調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的意義并對我們這一代提出希望。2、這篇演講是如何層層遞進、思路清晰地闡述觀點的?這篇演講詞的主題部分首先提出演講的主題——學習自然科學的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之后從中國傳統教育引出“格物致知”,并與現代學術關聯起來。在具體分析中,演講者先講傳統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并舉了明代大理論家王陽明的例子;再講現代觀念中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內涵和重要性。講完“格物致知”的精神后,演講者將目光放到中國學生身上,并以自己在國內和國外的求學科研經歷,特別是受挫的經歷,告誡大家要擺脫傳統教育偏理論輕實驗的缺點。最后,他又從學術研究話題,擴大到如何應對當下的世界環境,提升了演講的現實意義。《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一篇議論型演講。本文是作者一個報告中的一部分,是一篇漫談式的議論文。這篇文章根據現代學術的發展和個人的經驗教訓,聯系傳統的文化背景和我國的現狀,精辟地闡明了中國學生怎樣學習自然科學的問題。高屋建瓴,一針見血,語重心長。總 結作業:1.完成《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課練;2.預習《我一生中的重要選擇》,完成導學案。(均拍照上傳到曉黑板“作業”區)3.繼續背默第三和第六單元的古詩文,周四進行背默小測。(重點!!堅持每天背默習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