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4張PPT)恐龍無處不有阿西莫夫短文兩篇科學小品文學習目標知識目標:情感目標:1.了解文章內容。2.了解說明文的知識考點。3.體會作者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精神。恐龍在地球上生活了1.6億年之久,可是6500萬年前,它們卻突然在世界各地銷聲匿跡了。恐龍的滅絕是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懸案,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各種有關恐龍滅絕的理論、假說紛紛出現,展開了一場規模空前的大爭論。本課兩篇短文就是依據一些科學發現進行科學推理的科學小品文。創作背景文體知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說明文考點概要:說明要素說明語言說明時間說明方法綜合考察說明順序說明對象說明結構科學小品文也稱知識小品文或文藝性說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筆調,即借助某些文學寫作手法,將科學內容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科學小品文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語言豐富多彩,形式生動活潑。讀這類文章能活躍思維、豐富知識、開闊視野,很受廣大讀者的喜愛。文體常識阿西莫夫,出生在蘇聯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彼得羅維奇小鎮。他自小喜歡讀科幻小說,15歲時寫就過一篇科幻小說,同年考入哥倫比亞大學。18歲那年,即1938年,發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說《偷乘飛船的人》。他發表的科幻小說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部,是公認的當今美國科幻小說家的泰斗。走近作者骨骼( ) 漂移 ( ) 地殼( )深淵( ) 馱著( ) 島嶼鏈( )兩棲( ) 銥( ) 潮汐( )硅( ) 追溯 ( ) 褶皺( )劫難( ) 鳥臀目( ) 蟾蜍( )衍射( ) 攜帶( )gépiāoqiàoyuāntuóyǔ liànqīyīxīguīsùzhě zhòujiétúnchán chúy nxié字詞積累一、再讀課文,理解文章內容1.為什么說恐龍無處不有?2.作者由恐龍化石的發現聯想到什么問題?3.在南極發現恐龍化石說明了什么問題?4.什么是“板塊構造”理論?5.什么是“泛大陸”?復述“泛大陸”分離成七大洲的過程。1986年1月,阿根廷南極研究所的專家在南極發現一些化石骨骼,而這些骨骼屬于鳥臀目恐龍。在地球的其他大陸上也都發現有恐龍化石。這些古老的爬行動物在南極的出現,說明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1. 為什么說恐龍無處不有?2.作者由恐龍化石的發現聯想到什么問題?第一、恐龍如何能在南極地區生存呢?第二、恐龍是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上去的呢?恐龍這樣的兩棲動物不適應南極氣候3.在南極發現恐龍化石說明了么問題?說明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物體在液體表面漂浮移動離開原來的所在地而另換地點4. 什么是“板塊構造”理論?幾十年前,人們發現地殼是由一些緊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緩慢移動的大板塊構成的。一些板塊被拉開,而另一些則擠壓在一起,一個板塊也許會緩慢地向另一個板塊下面俯沖。5.什么是“泛大陸”?復述“泛大陸”分離成七大洲的過程。2.25億年前大陸是......那時的恐龍......大約在2億年前大陸是......5000萬年前大陸......歐洲.亞洲非洲南極洲.澳大利亞南美洲北美洲印度現在大陸成了......思考:已知:南極附近發現恐龍化石。求證:地殼在緩慢又不可抗拒的運動。二、理解基礎上,深入課文,理解本文的說明順序∴地殼在緩慢又不可抗拒的運動。現象已知:南極附近的島上發現恐龍化石。又∵其他大陸已發現了恐龍化石。聯系∴恐龍曾經遍布世界各地。判斷∵恐龍的生活習性和南極的氣候。聯系∴恐龍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上去?疑問∴大陸在漂移?猜想又∵一些板塊邊緣可以拼合依據結論由現象到本質的邏輯順序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介紹客觀事物解說事理,目的在于給人以(知識)的一種問題。說明文事物說明文事理說明文旨在介紹某一事物的特征旨在講明事因、物因三、 課文的標題是《恐龍無處不有》,那么他的說明對象是否就是恐龍?不是。作者談恐龍的滅絕,談到恐龍化石無處不在,是為了證明另一項科學理論——“板塊構造”理論的正確。1.本文依據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實,證明了_________假說。在南極發現恐龍化石大陸漂移2.課文說明的對象涉及兩個學科,即: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生物學(恐龍)地質學(板塊理論)四 、 小 結3.從中我們明白一個什么道理:不同學科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里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五、遷移拓展1.由科學家研究問題的方式,我們能得到哪些啟示?啟示一:看問題從多個角度去研究,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啟示二:敢于大膽想象和猜測啟示三:看問題不能簡單化和孤立化說明順序的歸納方法:1.時間順序:按事物發展的時間先后順序寫。2.空間順序:按照事物的空間位置關系依次說明。3.邏輯順序:按事物的內部聯系來說明。古--今;春--冬;早—晚;開始—結束……近--遠、前--后、左--右、南--北、低--高…… (表方位、立足點、行蹤變化等詞語)①現象--本質;②原因--結果;③整體--部分;④概括--具體;⑤主要--次要;⑥一般--特殊……抓住顯著的語言標志:文體常識從古到今時間順序說明順序:演練鞏固例:《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早在 ,我國就有了文字……正式的書籍,是在 春秋戰國時代出現的……到了 ,隨著造紙工業的發展和印刷技術的提高,印書花樣翻新,如油印、石印、鉛印、膠板彩印、影印,以及靜電復印等,于是出現了形形色色的書。3000多年前兩千多年前近代為什么我國的石拱橋會有這樣光輝的成呢? , 在于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他們制作石料的工藝極其精巧,能把石料切成整塊大石碑,又能把石塊雕刻成各種形象。在建筑技術上有很多創造,在起重吊裝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辦法。如福建漳州的江東橋,修建于八百年前,有的石梁一塊就有二百來噸重,究竟是怎樣安裝上去的,至今還不完全知道。 ,我國石拱橋的設計有優良傳統,建成的橋,用料省,結構巧,強度高。 ,我國富有建筑用的各種石料,便于就地取材,這也為修造石橋提供了有利條件。 從主要到次要的邏輯順序首先其次再次說明順序:演練鞏固大殿 是一個約兩米高的朱漆方臺, 安放著金漆雕龍寶座, 是雕龍屏。方臺 有六根高大的蟠龍金柱,每根大柱上盤繞著矯健的金龍。仰望殿頂, 藻井有一條巨大的雕金蟠龍。從龍口里垂下一顆銀白色大圓珠, 環繞著六顆小珠,龍頭、寶珠正對著 的寶座。梁坊間彩畫絢麗,有雙龍戲珠、單龍翔舞,有行龍、升龍、降龍,多態多姿,龍身 還襯托著流云火焰。空間順序正中上面背后兩旁中央周圍下面周圍說明對象的判斷:事物說明文:說明對象一般為所說明的事物。判定:在題目或文章開頭部分抓中心句。事理說明文:說明對象一般為文章所闡釋的事理。判定:先看題目后觀全文,提煉或概括全文內容或中心內容。解題關鍵:從“整體”著眼,準確地抓住文段的中心句、關鍵句,再篩選出相關的信息,用規范的語言簡潔作答。練一練:找出說明的對象及其特征。1.南極大陸是個神奇的冰雪世界,有一些自然現象令人困惑不解。最為神奇的是,在這終年飄雪的冰川雪原中,竟然有許多地方都是無雪地區。這段文字的說明對象是( ),它的特點是( )。南極大陸神奇2.森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災害的作用非常大。據專家測算,一片10萬畝面積的森林,相當于一個200萬立方米的水庫,這正如農諺所說的:“山上多栽樹,等于修水庫。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森林因這種特殊的“吞吐”功能而被科學家稱之為“吞水吐雨器”。這段文字的說明對象是( ),它的特點是( )。森林有吞吐功能3.“山腳盛夏山嶺春,山麓艷秋山頂冰,赤橙黃綠看不盡,春夏秋冬最難分。”這是描繪地處我國西部高原與東部低山丘陵過渡區域和亞熱帶與溫帶過渡地帶的神農架的一首古詩,寫出了神農架生物資源豐富的特色。這段文字的說明對象是( ),它的特點是( )。神農架生物資源豐富1.找出文中運用的說明方法2.品析說明語言作業布置謝謝聆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