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4張PPT)唐詩三首之石壕吏杜 甫背景介紹一安史之亂時期,杜甫回到洛陽,看看戰亂后的故鄉。可是不到兩個月,形勢發生逆轉,唐軍在鄴城大敗,郭子儀退守河陽,洛陽一帶又騷動起來。詩人這時被迫離去,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回到華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婦們的愁眉苦臉,所聽到的是別家出征時的哭聲。杜甫這番經歷寫成了著名的“三吏”“三別”。作者簡介二杜甫,字子美,詩中自稱少陵野老,后人稱他杜少陵。與李白并稱“李杜”。他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篇像一面鏡子,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真實歷史面貌。他的詩歌被公認為“詩史”,他本人也被看做一代宗師,被尊稱為“詩圣”。內容解析二三1、詩篇記敘的時間、地點、事件分別是什么?2、為什么是“捉人”還是“夜晚”?時間:地點:事件:晚上老婦人家里(百姓)官吏抓壯丁夜晚老百姓都在家,白天躲避戰亂和抓丁。3、文中主要人物是誰?老婦人和官吏4、詩句以什么為序?暮 夜 夜久 天明(時間為序)(開端)板書設計四吏捉人婦致詞從吏歸與翁別—夜—住宿—夜久—入睡—天明—告辭—暮—投宿(發展)(高潮)(結局)反映戰亂現實同情苦難人民石壕吏主旨歸納五全詩通過詩人的見聞,詳寫老婦的痛苦申訴,表現詩人對叛軍的憎惡,對國家能平叛戰爭的渴望,揭露統治者爪牙的殘暴,對勞動人民的悲慘遭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唐詩三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之杜 甫唐肅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棄官后輾轉到了四川。次年春,在親友的幫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過上了暫時安定的生活。761年秋天,一場暴風雨襲擊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從浪漫的隱居生活中敲醒,讓他面對現實,讓他憂思,于是寫下了這首詩。背景介紹一敘事詩是詩歌體裁的一種。用詩的形式刻畫人物,通過寫人敘事來抒發情感。這種體裁情節完整而集中,人物性格突出而典型,而且情景交融,兼有抒情詩的特點。文學常識二文體知識—— 敘 事 詩內容解讀三1.“歸來倚仗自嘆息”,詩人嘆息什么?嘆自己命苦,嘆周圍的人苦,嘆戰亂給人民造成的痛苦。2.“少睡眠”“何由徹”使詩的意境有何變化?由個人遭遇擴展到社會現實,由風雨飄搖的茅屋擴展到戰亂頻仍、殘破不堪的國家,意境擴大了。3.“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渲染了怎樣的氛圍?襯托出詩人怎樣的心境?詩人推己及人,希冀“廣廈千萬間”,使“天下寒士俱歡顏”,表達了詩人關心民生疾苦、憂國憂民的深沉情感。體現了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渲染出暗淡愁慘的氛圍,烘托出詩人暗淡愁慘的心境。4.詩句結尾體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懷?5.詩中描寫風之猛烈的“卷”字,換成“刮”“吹”等字好不好?為什么?不好。“卷”字好,因為很形象,有力度,跟后面的動詞“飛”“灑”“掛”“飄轉”“沉”相對應。整體感知四1.請為每一小節詩歌擬一個標題。秋風卷茅——群童抱茅——屋漏無眠——盼得廣廈2.杜甫關心人民疾苦,而這首詩卻只寫個人的遭遇?談談你的理解。以小見大,推己及人,表現詩人飽覽民生疾苦、體察人間冷暖的濟世情懷。詩人的大聲疾呼,正是他熾熱的憂國憂民情感的流露。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板書設計五廣廈千萬間、直抒胸臆秋風破屋、心情苦痛群童搶茅、無可奈何長夜沾濕、憂思不絕寫景敘事推己及人關心民生憂國憂民詩歌描述了自己的茅屋遭受風卷雨淋,飽經離亂、困苦凄涼的生活,體現自己要讓天下寒士得到歡樂的情懷,由已及人感人至深,特別是最后一段集中表現了詩人憂國憂民,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崇高思想境界。主旨歸納六唐詩三首賣 炭 翁之白居易內容解讀一1.開頭一句交代了伐薪燒炭的地點在哪里?為什么要這樣交代?為下文埋下伏筆,說明路遠,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難行。地點:長安城附近的終南山上2.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賣炭翁的苦?燒炭苦 生活苦 運炭苦 心里苦3.哪些詞描述賣炭翁運炭的艱苦的?天寒 地凍 人苦 路遙4.一句話概括詩歌內容一位老翁燒炭、運炭、想要賣炭,最終炭被搶奪。4.這首詩揭露了“宮市”是一種極不公平的“交易”,體現在哪?②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①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說明這樁買賣是強迫的——表明炭的價高,貨與款價值極不等價1.“曉駕炭車輾冰轍”中的“輾”字有什么表達作用?“輾”字既寫出了天寒冷,已經結了冰,從而突出賣炭翁的辛苦,又寫出了牛車的重量,說明賣炭翁的勤勞。2.“翩翩兩騎”中“翩翩”一詞表現了宮使怎樣的形象?“翩翩”本意是輕快的樣子。表現了宮使得意忘形、驕橫無理的樣子,與賣炭翁為生活操勞的凄慘的個人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揭露了唐代“宮市”的罪惡。品味賞析二賣炭翁外貌——燒炭艱辛(苦)心理——矛盾反常(悲)行動——運炭艱苦(苦)結果——炭被掠奪(無奈)同 情板書設計三主旨歸納四本詩通過記敘( )的事,揭露了( )的罪惡和( )的殘暴,表現了作者對統治階級的( )和對勞動人民的( )。賣炭翁辛苦燒的一車炭被宮使搶奪宮市制度統治階級深切同情憤恨拓展延伸五三首唐詩的異同比較《石壕吏》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賣炭翁》相同點 ①都屬于古體詩;②都表現了詩人對民生疾苦的關注;③都有較強的敘事性和精彩的描寫。 不同點 句式 五言 七言為主,兼有二言、九言。 七言為主,兼有三言。情感 既有對人民的同情和贊揚,又有對戰爭的控訴,表現出思想上的矛盾。 側重于表達自己渴望廣濟蒼生的博大胸懷。 對底層人民悲慘遭遇的深切同情,對統治者劫掠行為的憤慨。寫法 巧妙的構思 對惡劣天氣和生活環境的精彩描寫,最后一節直抒胸臆。 對賣炭老翁和宮使形象的刻畫。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