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三單元《陳情表》《項脊軒志》課件(共47+65張PPT)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三單元《陳情表》《項脊軒志》課件(共47+65張PPT)

資源簡介

(共47張PPT)
課堂導(dǎo)入
讀《出師表》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
讀《陳情表》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
讀《祭十二郎文》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
李密



臣無祖母 無以至今日 祖母無臣 無以終余年 祖孫二人 更相為命 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
《出師表》,諸葛亮寫給后主劉禪的表文,言辭懇切,寫出了諸葛亮的一片忠誠之心。
《祭十二郎文》,韓愈寫給侄子韓老成的一篇祭文,十二郎與韓愈兩人自幼相守,由長嫂撫養(yǎng)成人,共歷患難,感情特別深厚。韓老成英年早逝讓韓愈悲從中來,寫下此文表達對侄子的深深友愛。
《陳情表》是一篇怎樣的一篇文章,為什么蘇軾說“讀《陳情表》不淚者,其人必不孝”?
表 ,古代文體,屬奏議類,中國古代臣子向帝王上書陳情言事的一種特殊文體.
解題入文
陳述、稟報
隱情、苦衷
一種文體
我國古代臣子寫給君王的呈文有各種不同的名稱,戰(zhàn)國時期稱“書”,到了漢代,則分為:章、奏、表、議四類。
文體知識
“疏”:逐條陳述,是古代大臣進言陳事、議論朝政的一種文書
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zhí)異。
——《文心雕龍·章表》
險釁     夙愿 閔兇
憐憫 祚薄 期功
強近     床蓐    逮捕 
李逵 猥陋 隕首    
逋慢    病篤 矜持 
jīn                                
xìn              
sù               
mǐn xiōng               
lián mǐn               
zuò               
jī             
qiǎng               
rù               
dài               
kuí               
wěi               
yǔn               
bū               
dǔ               
訂正字音
是誰陳情?
向誰陳情?
陳什么情?
怎樣陳情?
是誰陳情?
李密(224—287)
字令伯,名虔,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人。幼年喪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撫養(yǎng)成人。后李密以對祖母孝敬甚篤而名揚于鄉(xiāng)里。初仕蜀漢為尚書郎。蜀漢亡,晉武帝召其為太子洗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無人供養(yǎng)而力辭。歷任溫縣令、漢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
向誰陳情?
晉武帝
李密原是蜀漢后主劉禪的郎官。三國魏元帝(曹奐)景元四年(263年),司馬昭滅蜀,李密淪為亡國之臣。
司馬昭之子司馬炎廢魏元帝,史稱“晉武帝”。泰始三年(267年),朝廷采取懷柔政策,籠絡(luò)蜀漢舊臣,征召李密為太子洗馬。
李密時年44歲,以晉朝“以孝治天下”為口實,以祖母供養(yǎng)無主為由,上《陳情表》,要求暫緩赴任,上表懇辭。
公元 263 年,曹魏滅蜀漢。265 年,司馬炎通過逼迫的方式,讓魏元帝曹奐禪讓,即位稱帝,改國號晉,史稱西晉,司馬炎即晉武帝。晉武帝追封司馬懿為宣帝、司馬昭為文帝。至此,經(jīng)過三代的努力,司馬家族完成了政權(quán)的奪取。
在司馬家族奪取政權(quán)的過程中,充斥著殘忍的殺戮,由此造就了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之一。對那些不依附自己的名士,司馬氏常常用自己的陰毒殘忍手段將其殺害。這其中最為有名的當屬嵇康的遇難,也因此,嵇康的好友向秀被迫臣服,只能在《思舊賦》中隱晦地表達自己的傷感。
歷史真相
晉武帝司馬炎靠野蠻殺戮廢魏稱帝,為人陰險多疑。建國初年,為了安撫蜀漢舊臣,使東吳士臣傾心相就,減少滅吳的阻力,對蜀漢舊臣采取懷柔政策授予官職,以示恩寵。
“一曰正身, 二曰勤百姓,三曰撫孤寡,四曰敦本息末,五曰去人事”,加以籠絡(luò),以彰顯晉朝的寬容,更為顛覆固有形象,立起尊賢重士、寬厚仁愛的“人設(shè)”。
司馬昭是三國時魏臣,權(quán)傾朝野,其黨羽曾刺死魏帝曹髦[máo],其子司馬炎后來篡位自立,稱晉武帝,建立了西晉王朝。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泛指人的陰謀顯露無遺,人盡皆知。
晉武帝
司馬炎靠野蠻殺戮廢魏稱帝,為人陰險多疑。建國初年,為籠絡(luò)人心,對蜀漢士族采取懷柔政策,征召蜀漢舊臣到洛陽任職。
向誰陳情?
晉武帝
晉武帝為什么要這樣重用李密呢?
第一,當時東吳尚據(jù)江左,為了減少滅吳的阻力,收籠東吳民心,晉武帝對亡國之臣實行懷柔政策,以顯示其寬厚之胸懷。
第二,李密當時以孝聞名于世,晉武帝承繼漢代以來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實行孝道,以顯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時也用孝來維持君臣關(guān)系,維持社會的安定秩序。正因為如此,李密屢被征召。李密則向晉武帝上此表“辭不就職”。
向君王上書陳述祖母劉氏年老多病,無人侍奉,暫不能應(yīng)征,請求辭官終養(yǎng)祖母的衷情。
融理于情,融情于事(以情動人)
陳什么情?
如何陳情?
新政權(quán)建立以后,舊朝臣子李密推辭不做官,當今天子會怎么想?如果當今天子懷疑李密是因為對新政權(quán)不滿,才推辭不做官的,那么李密又將面臨什么樣的命運?
如何機智又得體地 say:NO!!!
問題前置:
1 假如你是晉文帝收到臣子的這樣一封奏章,你會有什么想法?
2 你會追問李密哪些問題?
①你說因為供養(yǎng)祖母無法來作官,那么家里就沒有其他人可以供養(yǎng)祖母嗎?
②家里沒有童仆或其他親戚照顧嗎?
③祖母自己生活不能自立?
怎樣陳情?——第一段
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兇。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yǎng)。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因為
命運不好
憂患兇喪之事
棄我而去,指尊長去世
強行改變
憐惜
不能走路
通“伶仃”,孤獨
直到
成人自立
早年
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nèi)無應(yīng)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沒有
名作狀,在家之外
子嗣
福分淺薄
在家里
安慰
纏繞
草墊子
勉強算是親近的
停止侍奉而離開
孤單的樣子
第一段:訴苦情
1.第1段哪句話是作者關(guān)于身世的總述?其具體表現(xiàn)有哪些?
夙遭閔兇
父喪母嫁
多病零丁
門衰祚薄
祖母臥病
故不能“廢遠”
(為下文伏筆)
敘祖孫相依為命之情
第一段:訴苦情
2.圍繞“閔兇”,作者的敘述角度、層次是怎樣的?作用是什么?
個人
六月
慈父見背
四歲
舅奪母志

多疾病
九歲
不行
家族
既無伯叔,終鮮兄弟
門衰祚薄,晚有兒息
外無近親;內(nèi)無照應(yīng)
表現(xiàn)了祖母“躬親撫養(yǎng)”的艱難、辛酸與勞苦,為下文“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陳情鋪墊。
人丁不旺、兩代孤傳。為“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鋪墊。
讓武帝對自己由惱怒峻責化為同情憐憫
身世凄涼,祖母撫養(yǎng)恩深似海;
人丁衰微,作者盡孝責無旁貸。
第一步:要有一個真實的、站得住腳的理由,博取對方同情。
理由:
而劉夙嬰疾病 ,常在床蓐 ,臣侍湯藥 ,未曾廢離
如何機智又得體地 say:NO!!!
如何機智又得體地say:NO!!!
第二段哪些內(nèi)容在極力寫朝廷對自己的好意?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yǎng)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及、至
承奉
清明的教化
經(jīng)考察后推舉
推舉
因為
授官
不久
太子的侍從官
授官
特地
怎樣陳情?——第二段
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星火。
謙辭
卑微低賤的人
太子
頭落地
詳細地
使上聞、報告
急切嚴厲
拖延
擔任
報答皇恩
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快速上任
一天比一天嚴重
申訴
進退兩難的窘狀
被動句,不被許可
尚書省的屬官
比流星的光還要急,狀語后置句
怠慢
第二段:擺處境
1.梳理第二段表示時間、官職變化、職務(wù)變動的詞,你有哪些發(fā)現(xiàn)?
時間 征召 職務(wù)
前 察(太守) 孝廉
后 舉(刺史) 秀才
拜(詔書) 郎中
尋 除 洗馬
薦舉人才的科目
官職
“辭不赴命”
“辭不就職”
“郎中”一職僅次尚書、丞相、侍郎,與李密在蜀漢時的官職對等。
“太子洗馬”一職,系輔佐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職。
征召級別越來越高——朝廷征召之殷切。
朝廷在短短的時間內(nèi),一再提拔我,官職一升再升,對我實在是太好了!!
“奉圣朝”“沐浴清化”“國恩”“隕首上報”稱頌朝廷,表感恩之情,可見語言的得體。
朝廷征召的緊急:
切峻、責、逼迫、催、臨門、急、特下
祖母的情況危險:
“供養(yǎng)無主”“劉病日篤”
一對矛盾
含蓄表明強己所難之窘迫
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
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
兩種想法
訴說自己辭不就職的矛盾心理
進退狼狽
對比手法
第二段:擺處境
2.第二段又是怎樣體現(xiàn)自己處境為難?
多次征召的經(jīng)過及述進退兩難之苦
訴矛盾之心,表感激之情,再博同情
如何機智又得體地say:NO!!!
第二步:極言和感激他人之好,表示自己很為難。
如何機智又得體地say:NO!!!
概括第三段主要內(nèi)容,探究李密如何融理于情。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jié)。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
思量,想到
舊臣
憐惜
指蜀漢
看重
提拔
優(yōu)厚
猶豫不決
這里指非分的愿望

怎樣陳情?——第三段
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祖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
接近
垂危
沒有用來…的方法
互相
廢止侍養(yǎng)而遠離
自己的私情
因為
寵命優(yōu)渥
猶蒙矜育
圣 朝
不矜名節(jié)
至微至陋
亡國賤俘
偽 朝
過蒙拔擢
1.從這些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李密極盡逢迎和自貶自損之事,以此來表忠心,一步步打消晉武帝的疑慮。
感恩情,表忠心
第三段:消疑慮
“圣朝”“清化”“猶蒙矜育”“寵命優(yōu)渥““過蒙拔擢”
恭維意味極強,通過歌頌晉武帝的盛名,表達自己對晉朝的崇拜與臣服,變相地承認了晉政權(quán);
“偽朝”“微賤”“至微至陋”“本圖宦達,不矜名節(jié)”
自我貶低、自輕自賤,主動站隊、積極示好,正面表達忠心。
劃清自己與蜀漢的界線,力陳自己并無懷念蜀漢、不事二主的心理。此舉稍微消解了晉武帝對晉朝政權(quán)正當性的隱憂,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其權(quán)威與虛榮心。
這是顯性的“感恩”和“表態(tài)”。那么有沒有隱性的表達?
李密自稱“臣”多達27次,李密尚未也不打算為臣,卻已稱臣,何也?
“臣”字始見于商代甲骨文,字形像一只豎立的眼睛,本義指奴仆,俯首帖耳,不敢正視。
李密以臣自稱,且密度極高,以表“俯首稱臣”之意,為的是讓晉武帝放松警惕、放下懷疑。
2.本段結(jié)尾落在辭官養(yǎng)親上,是從哪幾個角度展開的?
提示:三層,分別以“伏惟”“且”“但”來轉(zhuǎn)換文意。
抓住晉“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釋自己應(yīng)得到同情。(朝廷)
找依據(jù)
陳宦歷,稱頌君恩,表明辭職與“名節(jié)”無關(guān),以求皇帝諒解。(個人)
釋誤會
陳述劉之現(xiàn)狀,是“不能廢遠”的唯一原因。(祖母)
述苦衷
第三段:消疑慮
解釋誤會,打消武帝疑慮,求得體恤
“以孝治天下”是晉朝的治國方略。
《群書治要》中記載:“孔子曰:事親孝,故孝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
晉武帝高舉“孝”之大旗,宣稱“以孝治天下”,根本目的還是要以孝勸忠,移孝作忠。
曉之以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3.品味第一層,作者為什么扯起“孝”這面大旗?
這一招投君所好,在“以孝治國”的文化環(huán)境中,李密成了“宣揚孝道”的“最佳代言人”,鼓吹孝心,以孝勸忠。
而晉武帝所求無非是鞏固統(tǒng)治、籠絡(luò)人心,以“孝”的名義成全李密祖孫,照樣能夠達到這樣的效果,何樂而不為?
如何機智又得體地say:NO!!!
第三步:曉之以理,進一步打消他人的疑慮。
李密在文中還提出了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這一方案更是讓晉武帝吃了一顆定心丸。這個方案是什么呢
第四段:提方法
怎樣陳情?——第四段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報養(yǎng)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愿乞終養(yǎng)。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
通“又”
狀語后置,向陛下盡忠
烏鴉反哺。比喻侍奉尊親的孝心
辛酸悲苦
州郡長官
照察、審辨
愿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余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jié)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謙詞,指自己的誠意
應(yīng)許
希望
指報恩
像犬馬一樣
上奏表
1.哪句話表明主旨?貫穿全段的是哪兩個詞?
主旨
愿乞終養(yǎng)
核心詞
“盡節(jié)”、“報養(yǎng)”
第四段:提方法
2.忠孝難以兩全,如何解決?
忠情
孝情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
過蒙拔擢
寵命優(yōu)渥
揭示矛盾
病篤(情)
孝治(理)
分析矛盾
報養(yǎng)短
盡節(jié)長
解決矛盾
愿乞終養(yǎng)
先盡孝
后盡忠
第四段:提方法
明確態(tài)度,先孝后忠,打動武帝
3.由本段可見全文感情真摯、悲惻動人,原因是什么?
(事之實:是臣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報養(yǎng)劉之日短也。)
(言之切:愿乞、愿矜憫、聽臣微志、明知、共鑒。)
(心之誠:生當隕首,死當結(jié)草)
如何機智又得體地say:NO!!!
第四步:無比誠懇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愿乞終養(yǎng)”
“愿乞”“愿矜憫”“聽臣微志”
——無比懇切
四大不幸
父死母嫁 多病孤苦
內(nèi)外無親 祖母臥病
——凄苦悲涼
三種感情
對祖母的孝情
對晉武帝的忠情
內(nèi)心無以言表的苦情
——感激懇切
兩對矛盾
仕與不仕的問題
忠孝兩全的問題
——真摯誠懇
一個辦法
先盡孝后盡忠
——忠誠期待
精心布局,環(huán)環(huán)相扣,出于情,歸于理,陳情于事,寓理于情,示之以忠
如何陳情?
有論者認為,李密反復(fù)強調(diào)孝親,其實是為自己不奉詔仕晉而故意尋找借口。你同意這一觀點嗎,為什么?(開放性問題,各抒已見,自圓其說即可。)
⑴李密反復(fù)強調(diào)孝親,決不是為其不奉詔仕晉而故意尋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終養(yǎng)祖母才難能應(yīng)詔的。
⑵李密對蜀漢念念于懷,他曾說劉禪“可次齊桓”。更何況司馬氏是以屠殺篡奪取得天下,內(nèi)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國之臣,對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顧慮,而暫存觀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這種想法,被晉武帝多少察覺到了,因此“州書切峻。責臣逋慢”。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聞”時,發(fā)生了更大的困難。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卻又不從大道理講起,而是委婉陳辭,動之以情,恰到好處地解決了“不從皇命”的難題。
見放在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么樣的客氣說法, 可譯為“我”。
“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孔雀東南飛》
“蘭芝初還時,府吏見丁寧”《孔雀東南飛》
“冀君實或見恕也。”(《答司馬諫議書》)
《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
古人諱言“死”
天子死:崩、山陵崩、千秋、晏駕
諸侯死:薨。 大夫死:卒。
士死:不祿。 庶人死:死。
父母死:丁憂、丁艱(內(nèi)母外父)、孤露、棄養(yǎng)、
“失怙”指無父、“失恃”指無母。
怙恃:①依仗,依靠。②代指父母。
(《詩經(jīng)》“無父何怙?無母何恃?”)
長輩:見背
鰥:老而無妻。
寡:老而無夫。
孤:少而無父。
獨:老而無子。
鰥寡孤獨:泛指沒有勞動力而又沒有親屬供養(yǎng)、無依無靠的人。
零丁孤苦
①斬衰cuī,是最重的喪禮。一般諸侯為天子,臣為君,男子及未嫁女為父,長房長孫為祖父,妻妾為夫,均服斬衰。著粗麻布衣服,不縫邊,手拿哭喪棒(父以竹,母以桐),腳穿草鞋,喪期三年。
②齊衰zīcuī,其服以粗疏的麻布制成,衣裳分制,斷處緝邊,緣邊部分縫緝整齊,有別于斬衰的毛邊。一般已嫁女為父母,孫子、孫女為祖父母,重子、重女為曾祖父母,為高祖父母,均服齊衰。喪期分三年、一年、九月、五月、三月。
③大功。用粗熟麻布制成。一般為堂兄弟、未嫁堂姊妹、已嫁姑及姊妹,以及已嫁女為伯叔父、兄弟服喪,均服“大功”。喪期九月。
④小功。用稍粗熟麻布制成,凡為伯叔祖父母、常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及堂姑,已嫁堂姊妹、兄弟妻、再從兄弟、未嫁再從姊妹,又外親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均服小功。喪期五月。
⑤緦sī麻。衣用精細熟麻布。凡男子為本宗之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兄弟,以及為外孫、外甥、婿、妻之父母、表兄、姨兄弟等,均服緦麻。喪期三月。
親屬關(guān)系超過五代,不再為之服喪,叫做出服,也叫出五服。
中國古代人才選拔制度梳理:
先秦(養(yǎng)士即門客制) 兩漢(察舉制) 魏晉(九品中正制)
隋唐及以后(科舉制)
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察舉有考察、推舉的意思,又叫薦舉。由侯國、州郡的地方長官在轄區(qū)內(nèi)隨時考察、選取人才,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jīng)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察舉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賢良文學、茂才等。《張衡傳》:“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陳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漢代避劉秀諱,稱秀才為茂才)
察舉制度
也是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職。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級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屬吏,再向朝廷推薦。《張衡傳》:“連辟公府,不就。”“安帝雅聞衡善術(shù)學,公車特征拜郎中。”
征辟制度
一、表示任職
任、征、授、拜、舉、起、簡、進、拔、辟、賜、選、復(fù)、仕、遷、除
二、表示升官
升、陟、擢、徙、加、提、晉、遷(升級、降級、平調(diào)三種情況)
三、表示降職、免職
貶、謫、出、罷、黜、放、奪(因過失而解職) 、免、竄、左除、
左遷、革、褫(皆為“革除” ,撤職查辦。)
四、表示調(diào)動
調(diào)、轉(zhuǎn)、徙、改、補、累遷(多次)、出、放、入
五、表示兼職
領(lǐng)、判(高位兼低職)、攝、權(quán)、假(暫時代理)、行、署(代理官職)、兼(同時掌管)、知、主(無官職變動,表掌管執(zhí)掌)
六、表示退休辭官
告老、請老、乞骸骨、致仕、解官、乞身、移病、謝病
古代官職任免升降的術(shù)語(共65張PPT)
書房是文人安身立命的地方,如果說客廳是關(guān)乎面子,那么書齋就是關(guān)乎心靈的地方!書齋的命名可以反映主人的思想和情感!
導(dǎo) 入
辛棄疾,退隱江西上饒,取“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
蒲松齡,擺茶水請路人聊天講故事,作為《聊齋志異》的素材。
書齋雅趣




清代散文家姚鼐,常于寫作之余,到自然松林中優(yōu)雅清靜之處,散步觀景,尤以兩手合抱樹干,惜抱就是得名于此,含有抱元守中、愛惜身體的意思。



梁啟超,《莊子 人世間》: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nèi)熱與?表達自己內(nèi)心之憂慮焦灼。表達的是為人臣者的憂國憂民!



余華老師《第七天》:親人的離去不是一場暴雨,而是此生漫長的潮濕,我永遠困在這潮濕中,在每一個波瀾不驚的日子里,掀起狂風暴雨!
導(dǎo) 入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翻開《項脊軒志》,看看歸有光的書齋發(fā)生過什么故事!
閱微草堂
聊齋
紀曉嵐
蒲松齡
梁啟超
古人對自己的書齋有著獨特的情感,往往會起個富有寓意的名字,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翻開《項脊軒志》,看看歸有光的書齋發(fā)生過什么故事吧!
項脊軒志
歸有光
了解作者生平及文章的寫作背景。
1.
積累文言知識,疏通文本,背誦全文。
2.
學習作者善于選取細節(jié)表達深摯感情的寫法。
3.
感受作者對物在人亡、三世變遷的感慨和對祖母、母親、妻子的深切懷念之情。
4.
學習目標
了解作者,解讀題目,項脊軒名字的由來,探尋創(chuàng)作背景
知人論世
歸有光(1506—1571)字熙甫,號震川,明代昆山(現(xiàn)在江蘇昆山)人。他自幼苦讀,9歲能文,但仕途不利,35歲才中舉人,后八次考進士不第。于是遷居至嘉定(現(xiàn)在上海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讀書講學二十余年。他的學生很多,稱他為“震川先生”。到60歲才中進士,授縣令職,一生郁郁不得志。
作者簡介
作者生平
5歲,開始讀書;
8歲,母親周氏去世;
17歲,祖母夏氏去世;
18歲,寫成《項脊軒志》前四段;
20歲,考中院試第一名,之后參加鄉(xiāng)試五次落第(3年一次鄉(xiāng)試);
24歲,娶母親生前為他定親的女子魏氏;
25歲,生下一女,看到女兒想起母親,與魏氏環(huán)抱而哭,寫下了《先妣事略》;
28歲,發(fā)妻魏氏去世;
29歲,和媵妾寒花(魏氏陪嫁婢女)的女兒出生;
30歲,娶第二個妻子王氏;
32歲,久病臥床,寒花亡,寫下了《寒花葬志》;
33歲,重新拿出《項脊軒志》,補寫最后兩段;
35歲,考中舉人第二名,之后參加會試八次落第(會試也是三年一次);
43歲,長子去世;
46歲,繼室王氏去世;47歲,娶第三任妻子費氏;
48歲,倭寇作亂,歸有光入城籌備守御,作《備倭事略》等;
60歲,考中三甲進士;
64歲,留掌內(nèi)閣制敕房,參與編修《世宗實錄》;
66歲,因勞累過度而抱恨病逝。
少年喪母,中年喪妻,老年喪子
歸家家族曾經(jīng)一時興旺,但是歸有光的祖父和父親都沒有功名,做了一輩子平民百姓。母親二十五歲時就丟下三子兩女與世長辭,父親是個窮縣學生,家境急遽敗落。也許就是這種困境,迫使年幼的歸有光過早地懂得了人間憂難,開始奮發(fā)攻讀。他追憶祖宗的榮耀,直面現(xiàn)實的慘淡,他不甘心家道中落,急切希望通過自己一人博取功名從而光宗耀祖,重振門庭。歸有光久試不第,在家鄉(xiāng)備受嘲諷與冷遇,使得他更加珍視家人的感情,但家族分崩離析。在這種隱痛之下,歸有光創(chuàng)作了這篇散文。
《項脊軒志》分兩次寫成。前三段寫于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當時歸有光18歲,他通過所居項脊軒的變化和幾件小事的描述,表達了對家人的懷念之情。在經(jīng)歷了結(jié)婚、妻死、不遇等人生變故后,作者于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又為這篇散文增添了補記。
寫作背景
譯文:先母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十六歲嫁到我家。第二年,生下女兒淑靜。淑靜,就是我的大姊。過一年,生下我,又一年生下一男一女,一個生下就死了,另一個也只活了一年。又過了一年,生下有尚,懷孕十二個月。第二年生淑順,過一年生有功。有功生下以后,先母哺養(yǎng)他比前幾個兒女更費力。于是她常常皺著眉頭對幾個女傭說:“孩子這樣多,我真苦死了。”有一個老婆子用一杯水盛著兩個田螺送上來,說:“把這杯水喝了,以后就不會常懷孕了。”先母舉起杯,把水一氣喝完,從此失聲變啞,不能說話。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來歸。逾年生女淑靜。淑靜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殤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順,一歲又生有功。 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數(shù)顰蹙顧諸婢曰:“吾為多子苦。”老嫗以杯水盛二螺進,曰:“飲此后,妊不數(shù)矣。”孺人舉之盡,喑不能言。
——歸有光《先妣事略》
“項脊軒”是作者在昆山時的書齋名,以此為名,有三重含義。
「“項脊軒”名字的由來」
懷祖追遠。歸有光的遠祖歸道隆曾在太倉項脊涇居住,作者自號“項脊生”。把自己書齋命名為“項脊軒”。
2.
言其窄小,如人的脊梁之間,從文中“室僅方丈,僅容一人居”可以看出。
1.
以此自勉。項脊是撐起一個人的重要部位,歸有光也立下了通過讀書撐起家族榮耀的志愿。
3.
歸有光祖上居于昆山項脊涇,將自己的書齋題為項脊軒。這是他家庭變故和身世遭遇的見證,記錄著他的希望和夢想、喜悅和悲傷。
題目解讀
“志”是文體的一種,是古代記敘事物、抒發(fā)感情的一種文體,散文的一種。這種文體常常靈活多種表達方式,內(nèi)容豐富多樣。大多用以記錄人物、事跡,如墓志、人物志等,以記事為主,夾敘夾議。
標記重點字詞,翻譯文言文,探究問題
初步感知
xuān


yuán
dài
cuàn

b
guī
fēi



jiōng y u
sh n
y n
háo

páo

xiào
lài

讀文正音
初讀感知
1.文中寫了幾個人,記了哪些事?




間書齋
種感情
世變遷
個女人

件事情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多可喜,亦多可悲
祖輩,父母輩,自己
嫗,先妣,先大母,妻子
修葺項脊軒;諸父異爨、
老嫗憶母、大母勵志、回憶亡妻
2.層次結(jié)構(gòu)
本文共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敘寫項脊軒修葺前后的不同風貌,以寫景為主,字里行間傾注了作者對項脊軒的由衷喜愛。
第二部分:第2-3段 寫對家庭生活瑣事的回憶,充滿悲情。
第三部分:第4-5段 補寫項脊軒的變遷和逸事,表達對亡妻的悼念之情。
探究文本

第 一 段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
判斷句
一丈見方,今義:寺院的住持
舊日的、原來的
名作狀,向下
每次,副詞
滲漏
桌子
環(huán)視
……的地方
朝向
賓語前置
得到
過了
已經(jīng)
光線不明
項脊軒,就是原來的南閣子。室內(nèi)面積只有一丈見方,可以容納一個人居住。是一間有百年歷史的老房子,灰塵與泥土(常從屋頂上)滲漏下來,(尤其是下雨時),雨水往下傾注;每次移動桌子,環(huán)視沒有可以安置的地方。又加上(屋門)朝北開,不能得到陽光照射,太陽一過了中午,屋里就暗了下來。
舊貌:狹小,老舊、破漏,陰暗
余稍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省略句,使(之)不(從)上面漏雨
名作狀,從上面
修繕,修理
名作動,砌上垣墻
圍繞
名作狀,在前面
連詞,“來”
對著

明亮的樣子
狀語后置句
欄桿

形作動,擺滿
靜默的樣子
獨自端坐
表并列
大自然
離開
助詞,“的”
錯雜
樹影搖動的樣子,美好
省略句
我稍微給它加以修補,使它不再從上面漏雨。在屋前新開四扇窗戶,圍著庭院筑起圍墻,用來擋住南邊射來的陽光,經(jīng)日光反照,屋子里才明亮起來。在庭院我又混雜地種上蘭花、桂樹、竹子等,往日的欄桿,也就增加了光彩。借來的圖書堆滿了書架,我在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時長嘯或吟唱,有時靜悄悄地獨自端坐著,自然界的各種聲響都能清晰地聽到;庭前、階下卻異常寂靜,小鳥不時飛下來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離開。十五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著半個墻面,桂樹的影子紛雜錯落,微風吹拂,桂影移動,美好可愛。
新貌:不漏,明亮,清幽、雅致
文本探究
思考1:項脊軒修葺前后有什么不同?作者這樣寫有何作用?
修葺前 特點 修葺后 特點 總體
狹小
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
老舊
破漏
陰暗

珊可愛
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
稍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墻周庭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雜植蘭桂,庭階寂寂明月半墻,桂影斑駁
不漏
明亮
幽雅
前后對比鮮明,先寫修葺前是為欲揚先抑,表達對書齋的喜愛之深。
蘭花、桂花:幽香清遠,一枝在室,滿屋飄香,象征高潔、清雅的品質(zhì);
竹子:“未曾出土先有節(jié),縱使凌云仍虛心”,被喻為有氣節(jié)的君子,象征堅貞、高風亮節(jié)、虛心向上。
小鳥:小鳥不怕人,表現(xiàn)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項脊軒富有生機和詩意。
思考2:你認為“蘭”“桂”“竹”“小鳥”四意象的象征意義是什么?
思考3:本段寫書齋中的起居生活是什么樣的?提到“借書滿架”有何用意?獨自端坐時“萬籟有聲”起到什么作用?
“借書滿架”寫書多, “偃仰嘯歌,冥然兀坐”寫誦讀與思考。既寫環(huán)境,又寫動作,表現(xiàn)出作者悠然的讀書生活。
“萬籟有聲”,以動襯靜,反襯“庭階寂寂”,寫出庭院寂靜、環(huán)境清幽,能聽到自然界的一切聲音。
第1段:寫項脊軒可喜的事。
修葺之喜
讀書之喜
悠閑之喜
賞月之喜

作者對項脊軒深摯的眷戀之情,是貫穿全篇的一條感情線索。這段寫喜悅的心情,是為了反襯下文寫可悲的事。
手法—— 1.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以動寫靜,動靜結(jié)合
3.細節(jié)描寫
小 結(jié)
第 二 段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然而
修葺之喜
讀書之喜
悠閑之喜
賞月之喜
①叔伯分家,大家庭崩潰;
②嫗憶母親,觸動失母之悲;
③祖母勵志,長號不自禁。
第2段圍繞“悲”寫了幾件事?
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迨諸父異爨,內(nèi)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
在這之前

一個整體
名作狀
等到
分家
到處
名作狀,向西
修飾關(guān)系
表修飾或順承
吃飯
越過
狀語后置句
開始
扎上
總共
砌上
不久
兩次
在這以前,庭院南北貫通,是一個整體。等到伯父叔父們分家以后,在室內(nèi)外設(shè)置了很多小門、隔墻,到處都是。東家的狗對著西家叫,客人得越過廚房去吃飯,雞在廳堂內(nèi)棲宿。庭院中開始修筑了籬笆,不久就又修筑了圍墻,總共變動了兩次。
①諸父分家:家道衰落,親情不在
細節(jié)描寫
從客觀的敘述中寄予深長的感嘆
知識鏈接
爨字始見于戰(zhàn)國,古文字的“爨”可以說是一幅生火煮食圖
異爨:分灶做飯,即分家
下半部則是進柴燒火的縮影:雙手(E)把一根根柴火(D)推進灶內(nèi)
代表將甑放在灶上的雙手。
代表甑,泛指鍋鑊一類炊具
是灶口的象形
一把“火”在下面熊熊燃燒著
品“諸父異爨”:歷史上的歸家曾有過五世同堂的記錄,他祖父的高祖死前留有遺訓“吾家自高、曾以來,累世未嘗分異。傳至于今,先考所生吾兄弟姊五人,吾遵父存日遺言,切切不能忘也。為吾子孫,而私其妻子求析生者,以為不孝,不可以列于歸氏。”
作為歸氏后裔中的長子,歸有光不僅將此視作一條必須恪守不渝的家訓,而且由衷地神往“累世未嘗分異”的家族盛景。他把自己的書齋命名為“項脊軒”,就是緣于其遠祖歸道隆曾居于江蘇太倉之項脊涇,此中所寓懷宗追遠之意非常明顯。可惜,在歷史的進程中,歸家的子孫早已將這一遺訓拋之腦后。“諸父異爨”擊傷了歸有光家族崇拜的拳拳之心,反過來卻也激發(fā)了他埋首苦讀以博取功名、復(fù)興家業(yè)的進取之志。
文本探究
思考1:文中選取了哪些細節(jié)來顯現(xiàn)家道中落的悲傷?
(1)多置小門墻
兄弟分家,以墻相隔。
(2)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
將分家后的混亂嘈雜,疏遠陌生,家道中落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表現(xiàn)出作者的悲傷與無奈。
“廳”在古代本是莊嚴的場地,除了宴請會客、嫁娶時新人、喪葬時的吊唁都是在廳堂里完成。而在這莊嚴的場所里卻有家禽棲息,可見這個大家庭禮制的荒廢破壞。
(3)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
從“籬”到“墻”,空心柔軟到實心堅硬,反映出家人的疏遠與隔膜,充滿了人世的滄桑感;句尾的“矣”字,像一聲嘆息,無限唏噓。
細節(jié)描寫
可悲之處:家道中落
如何重振家族?
唯有考取功名
歸氏大家族到歸有光這一代人事實上已經(jīng)完全敗落了。他在《家譜記》中痛斥道:“歸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遠而末分,口多而心異。自吾祖及諸父而外,貪鄙詐戾者,往往雜出于其間。率百人而聚,無一人知學者;率十人而學,無一人知禮義者。貧窮而不知恤,玩鈍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慶;入門而私其妻子,出門而誑其父兄;冥冥汶汶,將入于禽獸之歸。”歸氏家族人心已散,沒過多久,便分崩離析、土崩瓦解了。歸有光是個經(jīng)術(shù)甚深,講孝友之道的人,面對著衰敗的家世,他常常“太息流涕”、“深自傷悼”。他急切希望通過自己一人博取功名,從而光耀祖宗,重震門庭。
家有老嫗,嘗居于此。嫗,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撫之甚厚。室西連于中閨,先妣嘗一至。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嫗又曰:“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yīng)答。”語未畢,余泣,嫗亦泣。”
老婦人
判斷句
狀語后置句
名作動,喂養(yǎng)

對待
介詞,和,跟
狀語后置
常常,往往
通“爾”,你
這地方
到過一次

這里
連詞,表修飾

介詞,對
家里有一個老婆婆,曾經(jīng)在這里居住。這位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仆人,哺養(yǎng)了兩代人,母親在世時待她很好。軒的西邊和內(nèi)室相連,母親曾經(jīng)到軒中來過一次,老婆婆時常對我說:“這地方,你母親(曾經(jīng))在這兒站著。” 老婆婆又說:“你姐姐在我懷中呱呱地哭泣。你母親聽見了就用手指輕敲著房門說:‘孩子冷嗎?想吃東西了么?’我從門板外回答她。”老婆婆的話沒有說完,我感動得哭了,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淚。
側(cè)面描寫
②老嫗憶母:幼年喪母,無限傷痛
情動于中,有淚無聲,含蓄而有節(jié)制
文本探究
思考2:為何對先妣問寒問暖這一細節(jié),老嫗懷里抱的是他的姐姐,而不是他,作者為什么要寫這個細節(jié)?為何不直接寫母親的音容笑貌,而要通過老嫗之口?
老嫗憶母
(1)歸有光8歲喪母,對于母親的音容笑貌沒有什么印象。從老嫗的角度寫,會更真實。
(2)細節(jié)描寫最為動人。娘“扣扉問兒”的姿態(tài)、噓寒問暖的話語,通過老嫗之口,寥寥數(shù)筆加以勾勒。雖盡是生活日常,但平淡處,最關(guān)情,惟妙惟肖地勾勒出一個溫婉慈愛的年輕母親形象,閃耀著母性的光輝。傳達了作者對母親的懷念。
細節(jié)描寫
品嫗憶母親。歸有光八歲喪母,關(guān)于母親的記憶均求諸長老而得知。“有光七八歲時,見長老,輒牽衣問先世故事。”“有光七歲,與從兄有嘉入學,每陰風細雨,從兄輒留,有光意戀戀,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覺寢,促有光暗誦《孝經(jīng)》,即熟讀,無一字齟齬,乃喜。”(《先妣事略》)
母親重視子女的教育,希望歸有光及其姊妹能夠掌握知識,求得立身之本。嫗憶母親,“語未畢,余泣,嫗亦泣。”此泣聲不僅僅表達了念母之情,更是隱含了自我砥礪、承繼母志、建功立業(yè)的人生激勵。
余自束發(fā)讀書軒中,一日,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zhí)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
介詞,從
古代男孩成童束發(fā)為髻。因此以“束發(fā)”代指兒童。
省略句,狀后

探望,看望
你的
為什么
一整天
介詞,用
等到
很像
關(guān)
無所成就

不久
判斷句
名作動,上朝
應(yīng)當

大哭
賓語前置
我從十五歲起,就在軒中讀書。一天,祖母來看望我,說:“我的孩子,好長時間沒看到你的影子。怎么一整天默默地在這里,很像個女孩子呢?”等到離去時,(她)用手(輕輕地)掩上軒門,自言自語地說:“我家的人讀書長期以來沒有取得成效,這孩子的成功,就可以期待/等待了呀!”不一會兒,又拿了一個象笏到軒里來,說:“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間拿它去朝見皇帝用的,日后你應(yīng)當用到它!”回憶舊日的這些事,好像在昨天剛發(fā)生,真令人長聲悲號不能控制自己啊!
正面描寫:③大母勵志
笏(hù),中國古代大臣上朝拿著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古時候文武大臣朝見君王時,雙手執(zhí)笏以記錄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將要對君王上奏的話記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
知識鏈接
文本探究
思考3:關(guān)于祖母的描寫有哪些?表現(xiàn)了祖母對作者的什么情感?
言語舉止 心情
追憶祖母勵志
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
以手闔門
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zhí)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
既含疼愛之情,又有贊許之意
對孫兒的關(guān)切之情
高興贊許之中又稍帶有幾分傷感
自豪中對孫兒的勉勵、期待之情
細節(jié)描寫、語言描寫
大母——期待之情——長號
功名未成,愧對先人
令人長號不自禁
情如洶涌的潮水,直瀉而出,完全失控
思考4:“比去,以手闔門”你如何看待祖母的這個細節(jié)?
文本探究
“以手闔門”的細節(jié),不僅表現(xiàn)出祖母唯恐驚動孫子學習的心理,而且與上文寫歸有光“竟日默默”相照應(yīng)。祖母的喃喃自語,分明是多年憂慮中透出的殷切期望。
相關(guān)背景:歸有光自幼飽讀詩書,天資聰穎,9歲能文,但屢試不第,直到35歲才中舉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會試不第,會試是三年一次的。直到六十多歲才中進士,當了湖州長興縣縣令。由于作官正直,不與上級官吏及地方豪紳同流合污,三年后被明升暗降為順德府通判。后來在大學士高拱的保薦下做了南京太仆寺丞,但只做了一年就病死任上。
思考5:歸有光回憶先妣時,是“泣”,而回憶大母時卻是“長號不自禁”。雖然都是哭,但是程度卻有所差別,為何產(chǎn)生如此差異呢?
文本探究
這不僅因為大母的關(guān)愛點點滴滴我都感受在身,銘刻于心,更重要的是大母寄予的厚望比母親更深。“吾家讀書久不效”,大母希望族中唯一還能有望功成名就的我能一振家聲,“兒之成,則可待乎?”大母的殷切期望之語如在耳畔,大母將珍藏多年的她的祖父夏昶在宣德年間任太常寺卿所執(zhí)象笏交付給了他,可見祖母對孫兒的愛惜之切,依重之深,希冀之大。歸有光承受的哪里只是一個象笏啊,那是一個老人的重托,那是一個家族的使命。
思考6:請梳理第二段中作者的情感變化。
文本探究
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分家)
異爨——家道中落之悲
從客觀的記述中寄予深長的感嘆
思親之悲,失母之痛
語未畢,余泣,嫗亦泣
情動于中,有淚無聲,含蓄而有節(jié)制
辜負親人,功名未成之愧
令人長號不自禁
情如洶涌的潮水,直瀉而出,完全失控
由內(nèi)斂到外放
由沉穩(wěn)到強烈
層層遞進
項脊軒的變遷,回憶母親和祖母
諸父異爨
大母勵志
多可悲
老嫗憶母
思念、悼亡之情
(細節(jié)描寫)
(側(cè)面描寫)
(正面描寫)
(語言、細節(jié))
小 結(jié)
娘以指扣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
先妣嘗一至
內(nèi)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
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
以手闔門,自語曰:“…兒之成,則可待乎!”
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當用之!”
第 三 段
軒東故嘗為廚,人往,從軒前過。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
以前,曾經(jīng)
動詞,是
經(jīng)過
位于時間詞之后,音節(jié)助詞,不譯
連詞,表修飾
關(guān)閉窗子
介詞,憑
能夠
總共
被燒毀,被動句
大概
……的原因
項脊軒的東邊以前曾經(jīng)是廚房,人們到廚房去,必須從軒前經(jīng)過。我關(guān)著窗子住在里面,時間長了,能憑著外面人們走路的腳步聲辨別是誰。項脊軒共遭過四次火災(zāi),能夠不被焚毀,大概是有神保護的緣故吧。
以往都有神護,現(xiàn)在呢?反而破敗不保。反襯家庭現(xiàn)在的不幸
自己閉門苦讀
多次遭火未焚
悲喜交加
文本探究
本段是補敘,非常簡略,寫了幾件事?如此點染有何作用?又蘊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事情:“以足音辨人”和“軒四遭火而未焚”兩件事。
作用:
結(jié)構(gòu)上,“能以足音辨人”輕輕一點,照應(yīng)前文。
內(nèi)容上,既突出了小軒的寂靜清幽,又同分家后的紛亂形成鮮明對比,使“竟日默默于此”顯得非常合理。
情感上,接著,又寫小屋四次遭火而未焚,更表達了作者對小屋的深厚感情。
第 四 段
余既為此志,后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其后二年,余久臥病無聊,乃使人復(fù)葺南閣子,其制稍異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已經(jīng)
寫作
古代指女子出嫁
經(jīng)常

有時
靠著
寫字,名作動
轉(zhuǎn)述
什么叫
出嫁的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
代詞,那
代詞,那

沒有精神寄托
又,再次
規(guī)制,形制
狀語后置句
它的
然而
我已經(jīng)寫了這篇志,過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來,她時常到軒中,向我問及一些歷史故事,有時靠著桌子學寫字。妻子回娘家去省親,(回來以后)轉(zhuǎn)述她的小妹妹們的話說:“聽說姐姐家里有閣子,那么什么叫閣子呢?”那以后過了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項脊軒逐漸破敗,也不修理。那以后又過了兩年,我臥病在床,閑極無聊之際,才派人再次修繕南閣子。它的格局和以前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長期羈留在外,不常回到軒中居住。
伉儷情深,其樂融融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結(jié)構(gòu)助詞,的
親手,名作狀
所字結(jié)構(gòu)
判斷句

——以景結(jié)情
不言情而情無限,言有盡而意無窮
直立的樣子
第 五 段
文本探究
思考1:作者寫了哪些與妻子有關(guān)的事情,流露了怎樣的情感?
婚后軒中學書
“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
歸寧回來轉(zhuǎn)述姐妹疑問
“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
妻子離世
“吾妻死 ”
妻子種枇杷樹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
感情:睹物思人,追憶往事,流露了對喪妻前后的歡樂和悲痛之情。
品“憑幾學書”:妻子伴讀的情景猶歷歷在目。魏氏不僅是他的妻子,更是他的知音。她的到來不但不會打擾作者讀書的清凈,反而減少了苦讀的單調(diào),給小書屋平添了無限生趣。
“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寥寥數(shù)筆不僅繪出了夫妻間的恩愛纏綿,更寫出了妻子與自己志趣相投和對自己的理解支持。面對如此賢惠的妻子,想想自己為功名打拼這么些年,“應(yīng)舉連蹇不遇,常恨生當太平之盛,徒抱無窮之志,而年往歲徂,煢然無所向往”,無限感慨,千般滋味涌上心頭,此中苦況,只有歸有光自知。
文本探究
思考2:為什么妻子去世后,項脊軒壞了卻不再修繕?
“吾妻死,室壞不修”與開頭形成鮮明對比,當初的情景已蕩然無存,委婉地表達了對亡妻的深深懷念之情。
思考3:作者讓人重修項脊軒后,為什么不常住了?
①怕睹物思人———歡樂不再(吾妻死);
②久臥病無聊(依靠,依賴)———內(nèi)心慘淡,精神無所寄托。
思考4:對于妻子的亡故,作者的心情應(yīng)該更為悲傷,但文中反而沒有了“泣”“長號”或“悲”之類表達傷感的字眼了,你能找出作者表現(xiàn)這份說不出的傷痛的文字嗎,請找出來,并簡要分析。
室壞不修
吾妻死了,再無心情去修繕小軒,含蓄地寫出了內(nèi)心的憂傷。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睹物傷懷,物是人非,作者把對亡妻的緬懷和眷念表達得蘊藉含蓄,深遠綿長。
思考5:文章最后為什么要寫“枇杷樹”?有何用意?
枇杷是一種文化隱喻。枇杷作為嘉果入祀廟堂在《周禮》就有記載,隱喻讀書人廟堂之志。因其歲寒開花,古人認為它媲美松柏。蘇軾邀劉景文賞枇杷,所作詩盛贊枇杷歲寒開花,初夏結(jié)果,以為偃蹇文人風骨寫照。
寫枇杷樹是因為物在人亡,睹物思人
思考6:賞析“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的表達效果。
借物抒情
結(jié)尾以描寫庭院中“亭亭如蓋”的枇杷樹收束全篇,看似隨意,卻意蘊無窮。枇杷樹本來是無思想感情的靜物,但把它的種植時間與妻子逝世之年聯(lián)系起來,這樹便成了他對妻子情感的化身。作者明寫樹,實則借物抒情,寄托了對亡妻深深的懷念之情。
樂景襯哀
樹愈繁茂,人離去愈久。時間愈久,思念愈深。樹在人亡!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托物寄情,真可謂是“不言情而情無限,言有盡而意無窮。”
妻子的天真無邪,夫妻的和諧恩愛
1.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
2.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
懷念亡妻,是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瑣事來寫
以當年夫妻唱和相隨的歡樂來反襯今日喪偶的悲哀
可悲之處:愛妻遠逝
思考7:十幾年后作者又補記了這一段,懷念死去的妻子,在寫法上有何動人的地方?
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
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
生前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死后
妻子離世,室壞不修
小結(jié)第4—5段

夫妻恩愛

補記內(nèi)容:對婚后生活的回憶與對亡妻的悼念
總結(jié)延伸

文本探究
1.“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是過渡句,請簡要概括文中寫了哪些可喜的事和可悲的事。


①修葺南閣子;②祖母關(guān)心與鼓勵“我”;③母親慈愛;④夫妻情深。
①老屋破舊;②伯父、叔父們分家;③母親去世;④作者功名未就;⑤妻子亡故;⑥項脊軒失火。
2.作者是如何寫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三個女人的?
扣扉問食——溫婉慈愛
先妣
“諸兒見家人泣,則隨之泣。然猶以為母寢也,傷哉!”
“有光暗誦《孝經(jīng)》,即熟讀無一字齟齬,乃喜。”
——《先妣事略》
祖母
至軒過余
——憐愛期望
歸寧妹語——恩愛情深
妻子
(先妻)嘗謂有光曰:丈夫當自立,何憂目前貧困乎 ”
——歸有光《請敕命事略》
修葺后:
不漏
生機勃勃、煥然一新
修葺前:
多可喜
多可悲

①諸父異爨
②老嫗憶母
③祖母勵志
(側(cè)面描寫)
(細節(jié)描寫)
(正面描寫)

補寫亡妻
① 憶往事:幸福和諧、伉儷情深
② 寫 景:枇杷如蓋,以景結(jié)情
明亮
幽雅
項 脊 軒 志


人事變遷
④閉門苦讀,遭火未焚



反襯


環(huán) 境
狹小
破漏
昏暗
總 結(jié)
作者通過描寫項脊軒這間“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的小小書齋的興廢,回顧了自己青少年時代的生活和志趣,并由此引出“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往事,抒發(fā)了物在人亡、三世變遷的感慨,表達了對祖母、母親、妻子深厚的懷念。
主旨歸納
①結(jié)構(gòu)嚴謹,文脈貫通。文章緊扣項脊軒來寫,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為貫通全篇的脈絡(luò),讓那些看似散漫無章的生活瑣事就構(gòu)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使得全文結(jié)構(gòu)嚴謹,文脈貫通。
②善于用細節(jié)和場面來表現(xiàn)人物,抒發(fā)感情。寫母親,只再現(xiàn)了當年她叩門問饑寒的情景,以表現(xiàn)母親的慈愛。寫祖母,則只抓住贈“象笏”這件事,以表現(xiàn)祖母的關(guān)懷以及對“我”的期望。寫亡妻,并不直接說如何思念她,只說“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移情于物。
寫作特色
③語言清淡,不事雕飾。此文在敘事上以白描見長,抒情亦以素樸為主。如在寫老祖母來看望和勉勵“我”的場面中,作者依次將事情如實道來,十分真實感人。語氣親切而又詼諧,真切地傳達出老祖母對孫子的關(guān)切、疼愛之情。臨去,祖母一個輕輕的關(guān)門動作,幾句自言自語,細致地透露出祖母內(nèi)心的欣慰、以及對孫子殷切的期望。
④善用疊字,更富美感。本文善用疊字,如“寂寂”“呱呱”等,使摹聲更為真切,狀物更為細致,寫景更為生動。朗讀起來,音韻和諧,更富美感。
比較異同
《項脊軒志》與《陳情表》是兩篇傳情佳作,比較兩篇文章異同
同:這兩篇文章都體現(xiàn)了中國人對親人、家庭、家族的重視。李密不愿為官而要奉養(yǎng)祖母,體現(xiàn)的是感人至深的孝道;歸有光體現(xiàn)的是對家庭,家族的珍視。
異:①《陳情表》感人因為作者的孝心本來感人,也因為作者精心撰寫文章刻意感人。
②《項脊軒志》是“志”,是作者自抒情意之文,雖然不無法度,但畢竟可以隨性落筆,寫景物,繪細節(jié),記言語,不求感人自有動人之處。
選材方面:借項脊軒的興廢,寫與之相關(guān)的家庭往事和親人的生死離合,寫平凡人,平常事,字里行間充滿生活氣息。
抒情方面:借寫項脊軒及枇杷樹,抒發(fā)自己對母親、祖母及妻子的深切懷念。句句平淡無奇,卻句句動人心弦,感情真摯深厚,對親人的無限眷念和緬懷,流淌于字里行間。
語言方面:語言質(zhì)樸凝練,敘述典雅化,描寫口語化。
選材方面:直接陳述自己父喪母嫁、多病零丁、門衰祚薄、祖母年邁的實情。
抒情方面:借寫自己的凄涼身世、祖母的年邁多病及朝廷的征召之殷來抒發(fā)對祖母的感激之情及對朝廷的忠誠。情感自然真切,生動感人,句句都是肺腑之言。
語言方面:駢散結(jié)合,善用四言。使文章整齊、緊湊而不急促,讀來既典雅又有氣勢。
《陳情表》
《項脊軒志》
科舉之路
童生試
鄉(xiāng)試
會試
殿試
縣試、府試、院試(秀才、生員)
每三年,省城
考中稱“舉人”
第一名:解元
秋試秋闈
春試春闈
第二年
禮部組織
考中稱“貢士”
第一名:會元
皇帝主持
考中稱“進士”
第一甲:進士及第
狀元、榜眼、探花
第二甲:進士出身
第三甲:同進士出身
資格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油市| 安阳市| 鲁山县| 兴隆县| 化德县| 甘洛县| 南涧| 阿城市| 开封市| 宿松县| 怀宁县| 保亭| 始兴县| 叙永县| 荣成市| 民和| 慈溪市| 南雄市| 合阳县| 衡阳县| 南宁市| 景泰县| 庆云县| 成都市| 赫章县| 江达县| 兴安盟| 揭阳市| 太康县| 沈阳市| 丽江市| 池州市| 岫岩| 新乐市| 咸丰县| 卓尼县| 蒙城县| 屏山县| 运城市| 永泰县| 玉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