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1張PPT)逢入京使唐 ·岑參● 朗讀詩歌,感受詩歌的音韻美學習目標 ● : 把握詩歌意境,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品析詩句,感受詩句的藝術魅力知 人 論 世了解詩人研究其所處的時代背景壹文 學 常 識邊塞詩 是唐代詩歌的重要流派,以描寫邊疆戰(zhàn)爭、軍旅生活、塞外風光及戍邊將士的豪情與悲苦為核心主題,兼具雄渾壯闊的藝術風格與深沉的家國情懷。邊塞詩萌芽于先秦(如《詩經(jīng) · 小雅 · 采薇》),發(fā)展于漢樂府(如《戰(zhàn)城南》),至唐代達到 巔峰,成為獨立詩歌流派。【藝術特色】意象宏大:常用“烽火” “黃沙” “孤城” “明月” “鐵衣”等意象,營造蒼涼雄渾的意境。語言豪邁:善用夸張、對比手法,如“一川碎石大如斗”(岑參)。情感張力:豪情與悲慨交織,如王翰《涼州詞》 ——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 ”文 學 常 識邊塞詩的主題與情感: 1.壯懷激烈:歌頌將士英勇,抒發(fā)報國豪情。 例:王昌齡《從軍行》——"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2.戰(zhàn)爭悲歌:揭露戰(zhàn)爭苦難,同情征人與百姓。 例:李頎《古從軍行》——"年年戰(zhàn)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3.思鄉(xiāng)懷人:征人思婦的離愁別緒。 例:李白《關山月》——"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4.塞外奇景:描繪大漠、雪山、孤城等壯麗風光。 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文 學 常 識唐代邊塞詩興盛的原因:1.歷史背景:唐朝疆域遼闊,邊疆戰(zhàn)事頻繁(如與突厥、吐蕃的戰(zhàn)爭)。文人投筆從戎或出使邊關,親歷塞外生活(如高適、岑參曾任職幕府)。2.社會風氣:尚武精神與建功立業(yè)的抱負(如“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科舉制度中“軍功”與"邊塞詩賦”的推崇。作 者 簡 介岑參(718年-769年),荊州江陵(今湖北江陵縣)人或南陽棘陽(今河南南陽市)人,唐代詩人,與高適并稱“高岑”。天寶三載(744年),岑參進士及第,守選三年后獲授右內(nèi)率府兵曹參軍,后兩次從軍邊塞,先任安西節(jié)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后在天寶末年任安西北庭節(jié)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唐代宗時,岑參曾任嘉州(今四川樂山市)刺史,故世稱“岑嘉州”。約大歷四年(769年)秋冬之際,岑參卒于成都,享年約五十二歲(51周歲)。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岑參工詩,長于七言歌行,對邊塞 風光,軍旅生活,以及異域的文化風俗有親切的感受,邊塞詩尤多佳作。背 景 介 紹本詩于天寶八載(公元749年)詩人去安西(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庫車縣)上任途中所作。這是岑參第一次遠赴西域,充安西節(jié)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此 時詩人34歲,前半生功名不如意,無奈之下,出塞任職。誦 讀 詩 詞品讀詩詞了解詩句意思貳唐 ·岑參故園東望/ 路 漫 漫 , 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 憑君傳語/ 報平安。朗 讀 課 文逢入京使文 詞 釋 義 進京的 使者 逢入京使 沾濕的樣子 在長安的家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路途遙遠的樣子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請求,煩勞 傳口信指長安和自己東遙望長安家園路途遙遠,思鄉(xiāng)之淚沾濕雙袖難擦干。在馬上匆匆相逢沒有紙筆寫書信, 只有托你捎個口信,給家人報平安。詩 歌 大 意整 體 感 知賞析詩詞掌握詩詞技巧、審美【首句】 “故園”:指長安,詩人故鄉(xiāng)(岑參為江陵人,但長安是唐代士人政治與精神的家園)。“路漫漫”:既寫實(安西距長安數(shù)千里),又暗含人生 漂泊的蒼茫感,呼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邊塞孤寂。【次句】 “龍鐘”:形容淚水沾濕衣袖的狼狽之態(tài), 一作“瀧凍”(淚水結冰),凸顯邊地苦寒。夸張手法:以“淚不干”極言思鄉(xiāng)之切,強化情感的沖擊 力 。分 層 賞 析分 層 賞 析【三句】 “馬上相逢”:點明偶遇的倉促與軍旅的緊張,暗含戍邊者的身不由己。“無紙筆”:細節(jié)真實,既因條件簡陋,亦因時間緊迫, 平添無奈與遺憾。【末句】 “報平安”:千言萬語凝為最簡單的一句,反襯游子報國與思親的矛盾心理。留白藝術:未言“思鄉(xiāng)”,卻以“平安”掩藏深沉的牽 掛,更顯含蓄悲涼。邊 塞 風 光邊 塞 風 光● 請賞析本詩首句"故園東望路漫漫" 詩的開篇“故園東望路漫漫”直接點明了詩人的情感寄托——長安,那是他魂牽夢繞的家鄉(xiāng)。通過“東望”二字,不僅指明了長安的方向,更透露出詩人對故土的深切懷念與遙望的無奈。離開長安已有多日,回 望來路,只覺路途遙遠,仿佛一條無盡的塵煙之路,既阻隔了歸途,也 加深了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這一句以實景起興,為全詩奠定了哀傷而悠遠 的基調(diào)。精 讀 課 文● “ 雙袖龍鐘淚不干"中"龍鐘”是什么意思,本句用了什么手法 “雙袖龍鐘淚不干”則進一步描繪了詩人因思念親人而淚流滿面的情景。這里的“龍鐘”原指行動不便、老態(tài)龍鐘的樣子,但詩人用來形 容淚水沾濕衣袖、無法擦干的狀態(tài),極具畫面感和表現(xiàn)力。這種夸張的 手法不僅表現(xiàn)了詩人對親人的思念之情,更是他內(nèi)心深處孤獨與無助的 寫照。淚水不干,既是對過去離別的感傷,也是對未來重逢的期盼,復 雜而深沉精 讀 課 文● 請賞析“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這兩句是寫遇到入京使者時欲捎書回家報平安又苦于沒有紙筆的情形,完全是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氣,寫得十分傳神。“逢”字點出了題目,在趕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馬位您,交臂而過, 一個繼續(xù)西行, 一個東歸長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長安,正好托故人帶封 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無紙筆,也顧不上寫信了,只好托故人帶個口信,“憑君傳語報平安”吧。這最后一句詩,處理得很簡單,收束得很干凈利落, 但簡凈之中寄寓著詩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頗有韻味。岑參此行是 抱著“功名只向馬上取”的雄心,所以此時,他的心情是復雜的。他一方面 有對帝京、故園相思眷戀的柔情, 一方面也表現(xiàn)了詩人開闊豪邁的胸襟。精 讀 課 文課 堂 小 結詩詞寫作特色、主旨總結肆( 一 )白描手法與細節(jié)真實全詩無華麗辭藻,僅用“望路”“淚不干”“無紙筆”等日常細節(jié),勾勒出戍邊者 的典型境遇。“馬上相逢”的場景極具畫面感,再現(xiàn)唐代邊塞行旅的真實風貌。(二)矛盾情感的張力“路漫漫”與“報平安”:空間距離的遙遠與情感傳遞的簡樸形成反差。“淚不干”與“無紙筆”:澎湃的思念與現(xiàn)實的限制構成沖突,深化悲壯感。(三)語言凝練與節(jié)奏明快四句詩起(望鄉(xiāng))、承(落淚)、轉(zhuǎn)(偶遇)、合(傳語),結構緊湊, 一氣呵成。 動詞“望”“逢”“傳”串聯(lián)全篇,展現(xiàn)動態(tài)的行旅過程。寫 作 特 色詩 歌 主 旨《逢入京使》以質(zhì)樸如話的語言,捕捉了歷史長河中一個微小而永恒的瞬間。岑參將個人的思鄉(xiāng) 淚、報國志與千萬戍邊者的命運交織,在“無紙筆” 的遺憾與“報平安”的克制中,完成了對盛唐邊塞精神的詩意詮釋。此詩不僅是思鄉(xiāng)之情的載體,更 是一曲穿越時空的英雄悲歌,展現(xiàn)了唐詩“即事名 篇,無復依傍”的文學高度。· 你還知道哪些邊塞詩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昌齡《從軍行七首 ·其四》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 ——王翰《涼州詞 ·其一》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盧綸《塞下曲》不知何處吹蘆管, 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 ——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出塞二首.其一》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李賀《雁門太守行》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李賀《馬詩二十三首 ·其五》知 識 積 累背誦本文并默寫結合自己的生活和經(jīng)歷,談談自己對《逢入京使》的理解和感悟(不少于300字)課后作業(yè)課 堂 檢 測課堂內(nèi)容檢測查漏補缺伍默 寫 練 習根據(jù)課文完成默寫。1.寫詩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達懷親之情的兩句是: ___ __ _ -12. 《逢入京使》中運用夸張手法傳達惜別深情的詩句是: -03.岑參《逢入京使》 一詩中,表達詩人對家鄉(xiāng)、親人無限眷念的深情的兩句是:4.《逢入京使》 一詩表達了詩人遠涉邊塞的思想懷親之情的句子是:【 答 案 】1.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2.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3.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4.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默 寫 練 習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小題。逢入京使岑參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1. “龍鐘”是什么意思 2. 展開聯(lián)想與想象,描繪“故園東望路漫漫”的情景。3.“憑君傳語報平安”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理 拓 展 練 習答 案 :1.沾濕的樣子。(“雙袖龍鐘淚不干”的“龍鐘”在這里是淋漓沾濕的意思。 “龍鐘”和 “淚不干”都形象地描繪了詩人對長安親人無限眷念的深情神態(tài)。此句帶有夸張的意味, 是強調(diào)自己思念親人的激情,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書的微意了。)2.離開長安已經(jīng)好多天了,回頭一望,只覺長路漫漫,塵煙蔽天。3.表達了詩人掛念親人而又無可寄托,擔心親人掛念自己的復雜心理。拓 展 練 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