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1張PPT)魚我所欲也孟子新課導入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裴多菲)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 (夏明翰)讀名言 談體會生為尊嚴,生為自由生為名聲,生為正義在人的一生中,要作出許多各種各樣的選擇,尤其是在對待象生和死這樣重大的問題上,當我們必須作出非此即彼的選擇的時候,這對任何人都是一個嚴肅的人生課題。我們來看看孟子會如何選擇。新課導入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教育家、思想家,是繼孔子以后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合稱“孔孟”,有“亞圣”之稱。《孟子》是記錄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著作,也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作者簡介“性善論”的要點:(1)“善”是人的本性。(2)人有四種“本心”:同情心( 惻隱之心 )、羞恥心( 羞惡之心 )、恭敬心( 恭敬之心 )、是非心( 是非之心 )。仁義禮智的道德規范即由此產生: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作者簡介①故不為茍得也(wéi,動詞,做,干)②所惡(Wù,動詞,厭惡)③簞(dān 古代盛飯用的圓竹器)④羹(gēng 湯)⑤蹴(cù 用腳踢)⑥為宮室之美(wèi,介詞,為了)⑦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yú 通“歟”,語氣詞 )朗讀課文讀準字音。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wéi)/茍得也;死/亦我所惡(wù),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wéi)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sàng)耳。讀準字音節奏一簞(dān)食,一豆羹(gēng),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wèi)宮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àng)/為(wèi)身死/而不受,今/為(wèi)宮室之美/為(wéi)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讀準字音節奏魚,我所欲 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所想要的也同時得到表并列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么,我就要舍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命也是我所喜愛的,道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么,我就要舍棄生命而選取道義了。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 于生者,故不 為 茍得 也;超過表比較所以做茍且偷生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有超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 辟也。討厭,憎恨死亡也是我討厭的,但我所討厭的有超過死亡的事情,所以有的禍患我不躲避。禍患同“避” ,躲避如使 人 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 可 以 得生者 何不用 也?假如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用來保全生命的手段,什么不可以用呢?假如,假使取獨沒有那么可以用來保全生命的手段表反問使 人 之 所惡 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假如人們所討厭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用來躲避禍患的方法,什么不可以做呢?假如,假使取獨沒有由 是 則生 而 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采用這種方法就可以生存,可是有人卻不用它;采用這種方法就可以躲避禍患,可是有人卻不用它。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因此,他們所喜歡的有超過生命的,所討厭的有超過死亡的。采用,根據,憑借這種方法表轉折因此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 勿 喪 耳。不僅賢人有這種心,人人都有這種思想,只不過賢人能夠不喪失它罷了。不僅這種心代“是心”不喪失罷了一簞食,一豆 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可以活下去,不吃就要餓死。不它呼爾 而 與 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 不屑 也。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他,饑餓的過路人也不會接受;用腳踩踏過給他,即使乞丐也輕視不肯接受。吆喝給他的不踩踏輕視不肯接受表修飾萬鐘 則不 辯 禮義而受之,萬鐘 于 我 何加 焉!(可是有的人)對于優厚的奉祿,不辨別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它,這優厚的奉祿對我有什么益處呢!同“辨”,辨別優厚的俸祿有什么益處對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 得 我 與?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所認識的窮困的人感激我嗎?為了的侍奉同“德”,感激,感恩同“歟”,語氣詞鄉 為 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 為 之;先前為了“禮義”, 寧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現在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同“向”,先前,從前為了接受先前為了“禮義”, 寧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現在為了妻妾的侍奉卻接受了;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先前為了“禮義”, 寧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現在為了所認識的窮困的人感激我卻接受了。是 亦不可以 已 乎?此 之 謂 失其 本心。這種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的羞惡之心。這種做法停止人的羞惡之心取獨叫做1、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同同同同(2)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3)所識窮乏者得我(4)鄉為身死而不受辟避辯得鄉躲避辨辨別德感恩、感激向先前、從前同與歟語氣詞翻譯各句(1)所以有的禍患我不躲避。(2)(可是有的人)見了優厚的俸祿,卻不辨別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3)所認識的窮困的人感激我嗎?(4)先前為了“禮義”,寧愿死也不接受施舍。2、古今異義詞例句(1)非獨賢者有是心也(2)一簞食,一豆羹(3)萬鐘于我何加焉古義今義代詞,這種古代盛食物的一種容器,形似高腳盤。益處表判斷,與否相對豆類植物增多(4)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5)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能夠用來能夠古代的一種量器計時器具翻譯:(1)不只是賢人有這種心(2)一碗飯,一碗湯(3)這樣的優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益處呢?(4)那么凡是能夠用來保全生命的,什么(方法)不可以用的呢?3、一詞多義舍生而取義者也 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鄉為身死而不受二者不可得兼 呼爾而與之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今為宮室之美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呼爾而與之呼爾而與之名詞,生命動詞,保全生命得到,擁有同“德”感激比對于表轉折,卻表修飾,不譯動詞,做介詞,為了代詞,他助詞,的代詞,這件事同“歟”,語氣詞動詞,給4、重點實詞(1)生,亦我所欲也(2)故不為茍得也(3)所惡有甚于死者(4)故患有所不辟也(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6)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7)賢者能勿喪耳(8)蹴爾而與之(9)乞人不屑也(10)妻妾之奉(11)所識窮乏者得我歟(12)是亦不可以已乎想要,喜愛所以討厭、憎恨禍患、災難假如、假使;超過、勝過采用這種方法喪失踩踏認為不值得,表示輕視而不肯接受侍奉窮困停止(1)生命也是我所喜愛的(2)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情。(3)但還有比死亡更厭惡的事(5)假如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7)只不過賢德的人能夠不喪失罷了這種做法不是可以讓它停止了嗎?5、重點虛詞用法\意義句子翻譯(1)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2)蹴爾而與之(3)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連詞,表轉折;卻連詞,修飾連詞,表順承;就因為這樣(按照這種方法)就可以生存卻不采用踩踏后給別人吃(6)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4)舍魚而取熊掌者也(5)鄉為身死而不受表示并列,不譯表示轉折表示順承,就就放棄魚而取熊掌。助詞行道之人弗受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代詞呼爾而與之人皆有之今為宮室之美為之之的不譯他指羞惡之心指不辨禮義而接受萬鐘這件事介詞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而為之動詞:今為宮室之美而為之故不為茍得也為為了為了做,接受做(1)判斷句例句:魚,我所欲也。“也”,判斷句標志。 譯文:魚,是我所喜愛的東西。(2)省略句例句:鄉為身死而不受。“為”后面省略了介詞的賓語“禮義”,“受”后面省略了賓語“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語“我”。譯文:從前我為了“禮義”寧愿死也不接受施舍。6、特殊句式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是怎樣提出來的呢?中心論點:舍生取義。(原文:“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用“魚”與“熊掌”的比喻引出來的。魚和熊掌兩樣東西的價值不同,魚價值低而熊掌珍貴。二者不能同時得到,必然舍棄魚而選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義的價值也不同,正義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必須舍棄生命選取正義。運用了比喻論證,提出了“舍生取義”的中心論點。化抽象為具體,變深奧為淺顯,更加生動形象,簡明自然。細讀探究開頭講到魚和熊掌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運用比喻引出中心論點。用魚和熊掌的選擇,比喻論證生與義的選擇,得出“舍生取義”的觀點,使論證通俗易懂,同時,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本文用了哪些論證方法?是如何逐層論證中心論點的呢?結合課后習題一仔細思考。細讀探究反面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有不用所惡莫甚于死——何不為——有不為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提出論點:舍魚取熊掌——舍生取義細讀探究舉例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勿失其本心對比論證正面: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反面:不辨禮義而受萬鐘義重于生生重于義不失本心見利忘義失其本心所欲有甚于生者——不為茍得所惡有甚于死者——不辟正面精讀揣摩1.孟子認為什么樣的人能做到舍生取義?“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所欲”指“義”,正義的事業。如為人民大眾作有利之事,為國家建設做事,為了別人安危挺身而出等。3.“所惡有甚于死者”“所惡”可以指哪些事情?“所惡”指“不義”,不正義的事情。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變國家,貪污受賄,濫用職權,殺人放火等危害國家危害人民的事。4.“非獨賢者有是心”“是心”指什么?孟子認為人有四種本心,本文側重講“羞惡之心”(廉恥之心、向善之心)。因為人只有擁有“羞惡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線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圍所不接納的事。精讀揣摩5.“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體現了孟子的什么思想?性本善6.“賢者能勿喪耳”,在《富貴不能淫》中孟子有幾句話是論證“賢者”不失其“本心”的,這幾句話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作者認為“此之謂失其本心”應當“可以已”。精讀揣摩“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是一種什么行為?“見利忘義”的行為。文中說得了“萬鐘”是為了什么?為了“宮室之美”,為了“妻妾之奉”,為了“所識窮乏者得我”。不辯禮義地接受萬鐘的結果如何?失其“本心”。作者認為這種作法如何?文中兩次提到“心”,在第一節中說:“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在文章最后又說:“此之謂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 請依據原文回答。人有四種“本心”:同情心、羞恥心、恭敬心、是非心。“是心”“本心”都是指羞惡之心。精讀揣摩作者列舉了兩種不同的人生觀,贊揚了什么樣的人,斥責了什么樣的人贊揚了那些舍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本文論證結構首先,以魚和熊掌為喻,引出中心論點。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其次,通過生與死 正反對比 論證,得出“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的結論。接著,以 乞人不食嗟來之食 為例,從正面論證觀點。最后,以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為例,從反面強調了不舍生取義就是喪失本心,再一次論證了觀點。1.本文觀點廣為后人所贊同,請找出本文觀點并寫出與之一致的兩句詩。課堂練習2.《魚我所欲也》中出現的成語有: 、 。舍生取義嗟來之食3.含“義”的成語:義不容辭、義憤填膺、義無反顧、義正辭嚴觀點:舍生取義 (1)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 ---陳毅(2)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填空:1、本文出自 ,孟子, 時期魯國人,是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四書”: 、 、 、 。《孟子.告子上》戰國儒家《大學》《論語》《孟子》《中庸》課堂練習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2、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3、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4、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但我)想要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假如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保全生命的,什么(手段)不可以用呢?但我所討厭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禍患我不躲避。不只是賢德的人有這種心,人人都有,(只不過)賢德的人能夠不喪失罷了。5、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6、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7、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8、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他,(饑餓的)過路人也不會接受;用腳踩踏著給他,乞丐也因輕視而不肯接受。(可是有的人)見了優厚的俸祿卻不辨別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的優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益處呢?先前(有人)(為了“禮義”)寧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現在(有人)為了所認識的窮困的人的感激卻接受了。這種做法不也可以停止嗎?這叫做喪失了人的羞惡之心。課堂總結文章先以魚和熊掌為喻,引出“舍生取義”的中心論點,闡明了義重于生,義重于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他對比了兩種人生觀,贊揚了那些舍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不辨禮義而貪求富貴的行為是不可取的。1、邏輯嚴密,層層深入,通俗易懂文章圍繞“舍生取義”的中心論點立論,從正面論述生死與“義”的關系,指出舍生取義是人的本心;從反面論述見利忘義是喪失人的本心,從而再次重申文章論點。結構嚴謹,層層深化。寫作特色2、善用舉例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等論證方法,說理透辟。第一段正反對比闡述“義”重于“生”的道理,從反面假設推理,又從正面事實說明人能不貪生,不避患。第二段舉例論證,以正反兩個事例進行對比,說明人們對待利欲引誘的不同態度,批判為追逐個人名利而喪失羞惡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論點。開篇以魚和熊掌設喻,引出中心論點。第二段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喻守義不辱,形象生動。3、大量使用排偶句,使文章讀起來節奏感強,并富有文采和氣勢。孟子的名言1、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請列舉出歷史上“舍生取義”的英雄人物。文天祥: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領兵抗元,兵敗被俘。文天祥面對元統治者的軟硬兼施、恩威并用,毫不動搖,誓死不降。文天祥曾寫《過零丁洋》以明志:拓 展 延 伸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舍生取義孟子周游列國,卻并非求官,而在于行“道”,所以有《孟子將朝王章》,對于齊王的非禮之召給予回擊,表現出傲岸的個性。孟子雖然不視金錢如糞土,卻也不追財逐利,而是清醒地認識到“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與我何加焉?”千古多少文人雖然在封建專制的重壓下卻都能保住氣節,殺身成仁,舍身取義。舍生取義譚嗣同,他在能夠出走的情況下沒有出走,而是選擇了舍身取義,準備用他的鮮血來喚醒沉睡的國人。真正是做到了“我以我血薦軒轅”!有人說他愚昧,而事實上,譚嗣同的死,對后世的影響及其長久深遠,絕對如他自己所說,是死得其所!這也是大義,不是一般人的大義,也更值得人們尊重和景仰! 舍生取義西漢,蘇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貴族先以名利引誘,后以嚴刑威脅。但蘇武始終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匈奴貴族無計可施,便“徙武北海上無人處”。蘇武則“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他仍拄著漢朝的旄節,不屈節辱命。他出使時正值壯年,待其歸漢之時,已是須發皆白。他成為我國歷史上堅持民族氣節的著名人物。舍生取義戰國,屈原,看著楚國的大好河山一點點的被吞嚙,看著那一群奸佞小人為了一己榮華諂媚楚王,至國家于不顧。此情何堪?他決不愿同流合污,最后在絕望之中毅然決然的投入汨羅江。我理解此時的屈原,他是帶著對楚國的無限眷戀,帶著對楚國人民無限的愛離開了這個他曾熱戀過的世界。他知道與其卑躬屈膝的活還不如轟轟烈烈的死!是的,屈原的軀體是隨著滔滔的江水流逝了,可他的浩然正氣卻永遠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