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62張PPT)詞四首范仲淹蘇軾辛棄疾秋瑾詞的常識詞是一種詩的別體,萌芽于南朝,興起于隋唐、全盛于宋代的一種新詩體。詞最初稱為“曲詞”或者“曲子詞”,別稱有:近體樂府、長短句、曲子、曲詞、樂章、琴趣、詩余等,是配合宴樂樂曲而填寫的歌詩,詞牌是詞的調子的名稱,不同的詞牌在總句數、句數,每句的字數、平仄上都有規定。在宋朝發展到最興盛。婉約派兩大流派豪放派婉約派:內容上以情感為題材;語言清新、含蓄,情思曲折而真切;風格委婉,綺麗。代表人物:李清照、溫庭筠、李煜、柳永、周邦彥。豪放派:內容上多以抒發強烈的政治熱情,豪爽的英雄本色;語言暢達流利,直抒胸臆;風格豪邁奔放,意境雄奇闊大。由北宋詞人蘇軾開創,經南宋詞人辛棄疾發展而推向高峰。1.誦讀詞作,理解畫面,把握內容。2.賞析詞句,感悟深層內涵。3.明確詞作主旨,體會詞人的情感。4.引入習題,鞏固復習,提高能力。學習目標注音燕然(yān) qiānɡ(羌)管右擎蒼(qíng) 錦帽貂裘(qiú)酒hān(酣) 鬢微霜(bìn)麾下(huī) pīlì(霹靂)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北宋名臣,江蘇人,少年家貧但好學,當秀才時就常以天下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書批評當時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貶。作者簡介 寫作背景:1038年西夏昊稱帝后,連年侵宋。由于積貧積弱,邊防空虛,宋軍一敗于延州,再敗于好水川,三敗于定川寨。1040年,范仲淹被調到延州上任。延州是西夏出入關要害,戰后城寨焚掠殆盡,戍兵皆無壁壘,散處城中。此詞即作于任延州知縣的時候 。邊境上秋天一來風景全異,向衡陽飛去的雁群毫無留戀的情意。從四面八方傳來的邊地悲聲隨著號角響起。重重疊疊的山峰里,長煙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緊閉。喝一杯陳酒懷念遠隔萬里的家鄉,可是燕然還未刻上平定的功績,歸家之日無法預計。羌人的笛聲悠揚,寒霜撒滿大地。將軍和戰士不能入寐,每日哀傷落淚,直等到頭發花白也難以回歸。參考譯文:賞析1、上下闋分別寫什么?上闋側重于下闋則側重寫 景抒 情賞析詩歌: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點明了地點,“秋來”點明了時間,“異”字統領全詞。A、衡陽雁去無留意“衡陽雁去”,實為“雁去衡陽”,“無留意”這是突出邊塞的異常苦寒——秋一到,雁就無留戀之情,這是與家鄉大“異” 的。此句用了擬人修辭,側面描寫出邊塞的異常苦寒:雁尚且無留戀之情,將士又何以忍受?B、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上闕邊聲連角起”表明戰事緊,“孤城閉”暗示敵強我弱,戒備森嚴。再加上群山連綿,狼煙落日,構成一幅邊塞黃昏的蒼涼景色。——這與內地的繁華的景象迥然有“異”的。B、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描寫邊塞黃昏的蒼涼景色:“邊聲連角起”表明戰事緊,“千嶂里”邊塞崇山連綿,讓人產生一種無盡的孤寂感。“孤城閉”暗示敵強我弱。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濁酒”表明邊塞生活的艱苦,酒是自釀的成色較差的酒。“家萬里”表現了思鄉之切。這入夜的悠悠羌音、濃濃白霜,更使人惆悵難眠。慨嘆功業未建,邊患未除,歸鄉無期。運用典故表達了作者渴望建功立業的思想感情。營造出悲傷、凄涼、孤寂、惆悵的感覺下闕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不寐”的是將軍也是征夫,此處用了“互文”的修辭。流下的是思念家鄉的淚,更是功業無成、壯志未酬的英雄淚!也有對朝廷不重邊關的不滿。4.下闋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從哪些語句可以讀出?哀傷——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5.為什么會這樣?詞中哪句點明了原因?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這是全詞的核心,作者揭示了自己和征夫們的的矛盾心理:既思念萬里之外的家鄉,卻又為家國未定,功業難成而不甘歸退。漁家傲上闋寫景雁去邊聲孤城長煙落日渲染荒涼蕭瑟氣氛下闋抒情景異家萬里- 歸無計羌管悠- 霜滿地燕然未勒抒發思鄉報國之情流淚借景抒情(風格:蒼涼悲壯)(風格:沉郁雄渾)中心思想<<漁家傲》這首詞通過寫邊塞的戰地風光,表現了戍邊將士塞外生活的艱辛和憂國思鄉,孤獨愁苦的心情,也表達了作者對朝廷腐朽、軟弱、不修武備,不重邊功的憤懣不平之情。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走近作者江城子·密州出獵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作業1、背誦前兩首詞2、擴寫:千障里,長煙落日孤城閉要求:描寫成一幅蒼茫空遠、遼闊孤寂的塞外落日孤城圖。150字江城子·密州出獵老夫姑且發一發少年的豪情狂態,左手牽著黃犬,右手舉起蒼鷹。戴上錦帽穿好貂裘,率領隨從千騎席卷平展的山岡。為了報答全城的人跟隨我出獵的盛意,看我親自射殺猛虎,猶如昔日的孫郎。理解詞意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我雖沉醉但胸懷還很開闊,膽略還很豪壯,鬢邊白發有如微霜,這又有什么關系呢!什么時候皇帝會派人來下詔,就像漢文帝派遣馮唐拿著符節去邊地云中那樣啊?我將使盡力氣拉滿雕弓,朝著西北瞄望,奮勇射殺敵人天狼。賞析1、上闋描繪的是怎樣的內容?你知道詞中哪個字寫出了他當時的心情嗎?描繪出獵時的盛大場面。1、狂在裝備齊全,隨從眾多狂2、狂在百姓傾城,觀看狩獵3、狂在自比孫郎,乘馬射虎上闋寫出獵的盛況,表現了他英武的身姿;進而又將自己與孫權相比,表達了詞人非凡的氣概。同時也為下闋抒情作了鋪墊。2、上闋描繪這樣盛大的出獵,目的是什么?3、下闋哪個詞集中抒發了他的情懷?開張——豪壯4、表現在哪些詩句上?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鬢微霜,又何妨!兩鬢雖有微霜,可自己根本不衰老,尚有用武之地。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運用典故,意在希望朝廷能夠重用他,給他機會去建功立業。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達了自己殺敵報國的志向。5、 本詞引用了哪些典故?分別表達了作者什么情感?親射虎,看孫郎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自喻孫權,雖年紀已老, 仍有少年狂氣,意氣奮發。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馮唐赦魏尚那樣重用自己表達了自己要報效國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業的決心。上闋敘事密州出獵的盛況下闋抒情建功立業的豪情關懷國家命運、報效國家的愛國精神小結這首詞通過描寫一次出獵的壯觀場面,借歷史典故抒發作者殺敵為國的雄心壯志,表達了為國效命的堅定決心和愛國思想,并委婉的表達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辛棄疾【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走近作者這首詞是作者失意閑居信州(今江西上饒)時所作。辛棄疾21歲時,就在家鄉歷城(今山東濟南)參加了抗金起義。起義失敗后,他回到南宋,當過許多地方的長官。他安定民生,訓練軍隊,極力主張收復中原,卻遭到排斥打擊。后來,他長期不得任用,閑居近二十年。公元1188年,辛棄疾與陳亮在鉛山瓢泉會見,即第二次“鵝湖之會”。此詞當作于這次會見又分別之后。寫作背景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huīzhì醉里挑亮油燈觀看寶劍,夢中聽到軍營的號角聲響成一片。把牛肉分給部下享用,讓樂器奏起雄壯的軍樂鼓舞士氣。這是秋天在戰場上閱兵。戰馬像的盧馬那樣跑得飛快,弓箭像驚雷一樣震耳離弦。一心想完成收復國家失地的大業,取得世代相傳的美名。可惜壯志難酬,白發已生!譯詞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賞析詞句第一句,只六個字,卻用三個連續的、富有特征性的動作,塑造了一個將軍的形象 。“挑燈”又點出了夜景,那位將軍在夜深人靜、萬籟俱寂之時,思潮洶涌,無法入睡,只好獨自吃酒。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靜,便繼之以“挑燈”,又繼之以“看劍”。翻來覆去,總算睡著了。而剛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為夢境。 在夢境中他回到軍營。這時軍營中響起一片號角聲。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將軍分給手下烤牛肉,兵士們歡欣鼓舞;軍中奏起振奮人心的戰斗樂曲。吃完牛肉的戰士們,排成整齊的隊伍。將軍神采奕奕,意氣昂揚,“點兵”出征。 “沙場秋點兵”,這個“秋”字用得好。正當“秋高馬壯”的時候,預示了戰無不勝的前景。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將軍率領鐵騎,快馬加鞭,神速奔赴前線,弓弦雷鳴,萬箭齊發。雖沒有更多的描寫,但從“的盧馬”的飛馳和“霹靂弦”的巨響中,仿佛看到將士的奮勇殺敵,敵人紛紛落馬的激烈戰斗場景。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這是一場反擊戰。那將軍是愛國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一戰獲勝,功成名就,既“了卻君王天下事”,又“贏得生前身后名”,當為豪壯的“壯詞”也。然而在那個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時代,并沒有產生真正“壯詞”的條件,以上所寫,不過是詞人孜孜以求的理想和夢境而已。而夢醒后的現實只能讓他沉痛地慨嘆道:“可憐白發生!”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壯志,而“報國欲死無戰場”。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燈看劍”,只能在“夢”中馳逐沙場,快意一時。這處境,的確是“悲哀”的。全詞從意義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動地描繪出一位披肝瀝膽,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將軍的形象,從而表現了詞人的遠大抱負。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嘆,抒發了“壯志難酬”的悲憤。壯和悲,理想和現實,形成強烈的反差。從這反差中,可以想到當時南宋朝廷的腐敗無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熱,想到所有愛國志士報國無門的苦悶。課文主旨滿江紅秋瑾(1)老夫聊發少年狂 (2)千騎卷平岡 (3)為報傾城隨太守觀者 (4)會挽雕弓如滿月 (5)五十弦翻塞外聲 (6)馬作的盧飛快 (7)賦壯詞 (8)秋容如拭 解釋加點詞語意思聊:姑且,暫且騎:一人一馬的合稱傾城:形容隨觀者很多會終將翻:演奏作:像·····一樣賦:寫作拭:擦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1)《漁家傲·秋思》中表達戍邊將士濃重的鄉愁的句子是: 濁酒一杯家萬里 , 燕然未勒歸無計 。用寫實的筆法具體展示出塞外風光,著重渲染了戰時的肅殺氣氛的句子是: 四面邊聲連角起 , 千嶂里 , 長煙落日孤城閉 。(2)《江城子·密州出獵》中借用典故,表達作者愿馳騁疆場、為國立功的句子是: 持節云中 , 何日遣馮唐 抒發作者殺敵衛國,守衛邊疆的坦蕩胸懷和豪情壯志的句子是: 會挽雕弓如滿月 , 西北望 , 射天狼 。(3)《破陣子》中具體描述軍營生活的句子是: 八百里分麾下炙 , 五十弦翻塞外聲 , 沙場秋點兵 。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概括而又生動地再現緊張激烈的戰斗場面的句子是: 馬作的盧飛快 , 弓如霹靂弦驚 。直接表達作者報國情懷和雄心壯志的句子是: 了卻君王天下事 , 贏得生前身后名 。“ 可憐白發生 ”一句抒發了作者壯志難酬的感慨。(4)《滿江紅》中最能體現秋瑾不甘落后于須眉的句子是: 身不得 , 男兒列 , 心卻比 , 男兒烈 。秋瑾,原名秋閨瑾,字璿xuán卿(璇卿),號競雄,別號鑒湖女俠。祖籍浙江山陰。(今紹興市),出生于福建廈門。蔑視封建禮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蘭,秦良玉自喻。性豪俠,習文練武,喜男裝。曾自費東渡日本留學。積極投身革命,先后參加過三合會、光復會、同盟會等革命組織,聯絡會黨計劃響應萍瀏醴起義未果。1907年,她與徐錫麟等組織光復軍,擬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時起義,事泄被捕。7月15日從容就義于紹興軒亭口,時年32歲。 緬懷秋瑾(1877-1907)秋瑾又是中國近代文學史上杰出的女才子,其詩詞既有女子的“柔婉細膩”,又有男兒的“豪邁勁爽”,剛柔相濟,陰陽相和,體現了一種“中和之美”和獨具魅力的“女性情懷”。寫作背景1903年春,秋瑾的丈夫王廷均用錢捐得戶部主事官職,秋瑾隨夫入京。時值八國聯軍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機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敗,決心獻身救國事業,而其夫無心國事。中秋節,秋瑾與丈夫王廷均發生沖突,離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門外泰順客棧,后由吳芝瑛出面調解,而秋瑾下決心沖破家庭牢籠,投身革命。不久即東渡日本留學。這首詞是她在中秋節的述懷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舊禮教的束縛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悶彷徨和雄心壯志的開闊胸懷滿江紅秋瑾小住京華①,早又是中秋佳節。為籬下黃花開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殘終破楚②,八年風味獨思浙③。苦將儂,強派作蛾眉④,殊未屑! 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⑤!算平生肝膽⑥,因人常熱,俗夫胸襟誰識我?英雄末路當磨折。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濕⑦!京城之美稱用《史記·項羽本紀》中漢軍破楚的故事,來比喻說明自己終于沖破家庭牢籠。應為“獨思浙八年風味”的倒裝。指作者在浙江時過的貌似貴婦的生活,實則處于被奴役的地位。漂亮的女人,美女。指作者當時的貴婦人身份。剛烈。真誠的心唐白居易《琵琶行》中有“江州司馬青衫濕”句,指眼淚打濕了衣服。【翻譯】 我在京城小住時日,轉眼間就又到了中秋佳節。籬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開,秋色明凈,就像剛剛擦洗過一般。四面的歌聲漸歇,我也終如漢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籠,如今一個人思量著在浙江時那八年的生活況味。他們苦苦地想讓我做一個貴婦人,其實,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雖然不能身為男子,加入他們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還要剛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顆心,常為別人而熱。那些俗人,心胸狹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無路可走的時候,難免要經受磨難挫折。在這莽莽紅塵之中,哪里才能覓到知音呢?眼淚打濕了我的衣襟。賞析 “為籬下,黃花開遍”,是化用陶淵明“采菊東籬下”和李清照“人比黃花瘦”的詩句,寫秋色,但主要是用來說明沖破家庭牢籠后興奮而又愁苦的心理。把陶淵明和李清照表現不同思想的詩句雜用在一起,來表達自己初離家庭時的矛盾心情,別具匠心。1.為籬下,黃花開遍賞析2.“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 “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這四句深入淺出,是鑒湖女俠的自我寫照,一幅巾幗英雄的形象,生動地在我們眼前展開,作者運用“列與烈”兩字諧音和意義不同的顯著變化,來表達她的抱負、志向和思想感情,正是上接“苦將儂,強派作蛾眉,殊未屑!”這兩句進一步的思想發展。主題]’本詞通過生動流利的語言,抒發了作者對寄生無聊生活的厭倦,和對沖出封建束縛,為祖國的前途命運而奮斗的強烈向往,表達作者匡扶天下,救民水火的凌云壯志。詩歌鑒賞漁家傲·秋思 范仲淹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1.下面對這首詞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3分)A.詞的上片中“長煙落日孤城閉”,與“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意境相似。B.詞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滿地”,寫出了邊關雖寒冷,但有羌管鳴奏,生活并不艱苦。C.“塞下秋來風景異”中的“異”字,寫出了邊塞秋天的景物與江南一帶不同。D.“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崇山峻嶺。2.這首詞的上下片分別以什么表達方式為主,全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5分)1.B 【解析】“羌管悠悠霜滿地”,寫出了邊關寒冷,生活很艱苦。2.答案:上片側重描寫;下片側重抒情。表達了詞人思念家鄉、功業難成(壯志難酬)的哀傷,有凄清悲涼之感,也含蓄地表達了他對朝廷腐朽、軟弱,不修武備、不重邊功的憤懣之情。(“思念家鄉”、“功業難成”、“凄涼悲苦”、“憤懣不平”,答對兩點就可以)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滿江紅 秋瑾小住京華,早又是中秋佳節。為籬下黃花開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殘終破楚,八年風味獨思浙。苦將儂強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算平生肝膽,因人常熱。俗夫胸襟誰識我?英雄末路當磨折。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濕!(1)詞中“儂”“殊”是什么意思?(2)“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簡要分析。答案:(1)“儂”:你。“殊”:很,甚。(2)這幾句詩的意思是:今生我雖然不能身為男子,加入他們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還要剛烈。 運用短句,節奏明快, 格調高昂,豪邁雄健,將身不能為男兒,心卻不讓須眉的苦悶表達的淋漓盡致。《江城子 密州出獵》 蘇軾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1、概括詞的主旨:2、這首詞上片描繪了一個怎樣的排場 本詞中你讀到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 3、下片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 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4、這首詞上下片都運用了典故。運用'親射虎,看孫郎'這一典故的用意是什么?1、主旨:通過密州打獵的宏大壯觀的場面的描寫,表達作者渴求重用、報效國家的感情。2、這首詞上片描繪了一個怎樣的場面 本詞中你讀到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 描繪了一個裝備齊全、人次眾多、氣氛熱鬧的打獵場面。雖鬢已微霜卻雄心勃勃、威武豪邁、欲保家衛國、交戰沙場、滿腔豪情壯志的英雄形象。3、下片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 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運用典故和比喻的修辭。抒發了作者要報效國家,和國家共命運的愛國感情。4、這首詞上下片都運用了典故。運用'親射虎,看孫郎'這一典故的用意是要像孫郎(孫權,這是作者自喻)那樣子建功立業。詩歌鑒賞閱讀《如夢令》,按要求回答問題如夢令 李清照常記溪亭日幕,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歐鷺。(1)請簡要概括這首詞的語言特點。(2)請結合全詞分析詞人的情感變化這首詞用詞簡練,平常的口語一般,娓娓道來;樸素平易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純凈之美。但卻畫面感很強,意境悠遠,極富生活氣息。詞人由盡興游玩的歡愉到誤入藕花深處的些許“驚恐”再到“歐鷺”驚起的豁然開朗,詞雖短,但感情變化卻一波三折,讓人回味無窮。比較閱讀【甲】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選自范仲淹《漁家傲·秋思》)【乙】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節選自范仲淹《岳陽樓記》)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1)千嶂里 (2)將軍白發征夫淚 (3)予觀夫巴陵勝狀 (4)至若春和景明 (5)不以物喜 2、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2)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中“或異二者之為”的“異”又指什么 3、《漁家傲·秋思》中“塞下秋來風景異”的“異”具體指什么4、《漁家傲·秋思》和《岳陽樓記》中都有精彩的景物描寫,盡管是同一作者,但寫景的目的明顯不同,請作簡要分析。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1)千嶂里 嶂: 直立似屏障的山峰 (2)將軍白發征夫淚 征夫: 出征的士兵 (3)予觀夫巴陵勝狀 勝: 美好 (4)至若春和景明 景: 日光 (5)不以物喜 以: 因為 2、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飲一杯濁酒,不由得想起萬里之外的家鄉,可是還沒有像竇憲那樣戰勝敵人,在燕然山上刻石記功,不能早作回家的打算。(2)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在朝廷做官就為百姓擔憂,被貶謫到邊遠地區做地方官就為國君擔憂。3、《漁家傲·秋思》中“塞下秋來風景異”的“異”具體指什么 《岳陽樓記》中“或異二者之為”的“異”又指什么 氣候苦寒,邊聲四起,戰事緊張,戒備森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4、《漁家傲·秋思》和《岳陽樓記》中都有精彩的景物描寫,盡管是同一作者,但寫景的目的明顯不同,請作簡要分析。《漁家傲·秋思》中描寫的是邊塞荒涼的秋景,突出了戰事緊急,戒備森嚴的背景,為下闋的抒情做了鋪墊;《岳陽樓記》中分別描寫了洞庭湖一陰一晴之景,引出了“遷客騷人”覽物之情的一悲一喜,旨在與下文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形成對比,更好地突出文章的中心。答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